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

裴炎又道:“南詔的西南各地還未平定,若將來能夠平定,會方便許多,可離長安又太遠,會有人覺得不實際,難免議論,下官以爲不必着急。”

褚遂良也覺得這些事可以先謀劃起來,他道:“當年許敬宗說要謀奪南詔,莫非他還是有遠見的?”

話語一頓,褚遂良又向着太極殿行禮,道:“是當今陛下英明,與許賊無關。”

裴炎道:“天竺的規劃,下官會寫好章程交給陛下。”

褚遂良很欣賞裴炎,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年輕人。

原本天竺的章程是戶部的事,雖說與兵部也有關係,不過見到裴炎能主動將事攬下來,褚遂良心中很感謝這個人情。

裴炎作揖離開之後,褚遂良站在戶部的門外,對身邊的官吏道:“這是個很厲害的年輕人,只是可惜了……他不是老夫門下的學子。”

有文吏問道:“怕是以後的河東裴氏又要多一個宰相了。”

褚遂良搖頭道:“不見得是他,如今才俊衆多,狄仁傑,裴行儉都不差。”

“裴行儉不是右領軍大將軍嗎?”

褚遂良道:“裴行儉是科舉入仕的,他任職過藍田縣的縣令,你怎麼就覺得他只能做武將了?”

聽褚尚書帶着呵斥語氣的反問,這個文吏當即低下頭。

就算沒有狄仁傑與裴行儉,放眼滿朝才俊還有張大安,劉仁軌,劉弘業,崔玄暐,哪怕是張柬之。

長安城外,一隊兵馬來到城前,來人正是當今頗有聲名的御史李義府。

站在城前的守衛上前行禮道:“李御史。”

李義府翻身下馬,遞上一卷書道:“老夫還要面見陛下,隨行兵馬還請安置。”

“喏。”

當李義府大步走入長安城,城門前的侍衛還在小聲議論着,道:“他就是李義府?”

“千萬不要招惹這個御史,栽在他手上的人太多了。”

“是啊,也不知道出去的這兩年,這李義府又殺了多少人。”

“聽說這個李義府去哪兒,哪兒的官吏就會提心吊膽,寢食難安。”

……

李義府已走在朱雀大街上,正在朝着朱雀門走着,後方的人們還在低聲議論着。

這位李御史回到長安城一路走到皇城,很順利就得到了當今陛下的召見。

上官儀等在承天門前,在這裡等了半個時辰就見李義府來了。

“去見過陛下了?”

“見過上官中丞。”

如今上官儀是執掌御史臺的御史中丞,李義府畢恭畢敬地行禮。

上官儀道:“這兩年李御史奔波辛苦了,有位老朋友等候多時了,想着共謀一醉。”

李義府跟着上官儀來到了長安城的一處酒肆,在這裡等着的的確是一位老朋友,正是當年一起科舉,一起及第的裴行儉。

裴行儉笑道:“好久不見了。”

李義府也是豁然一笑。

當年一同科舉入仕,兩人的境遇截然不同,現在在朝中爲官,兩人的人生也截然不同。

如果大家的人生都是一樣的,那也未免太過無趣了。

李義府注意到站在一旁的少年人。

上官儀解釋道:“這是太子殿下。”

於菟道:“李義府?你就是駱賓王的老師?”

李義府行禮道:“臣李義府……”

“不用多禮。”於菟打斷道:“我在崇文館與駱賓王交好,他說起你這位老師,今天就來看看,嗷……駱賓王就在崇文館,這個時辰多半還在讀書。”

李義府明白上官儀早已升任了御史中丞,也成了太子舍人,也是太子唯一的名義上的老師。

裴行儉道:“聽說你這兩年都在遼東。”

李義府道:“遼東各地總算是紮實了許多。”

上官儀倒上酒水道:“都說遼東豐收如何如何,是這些年御史臺與崇文館在遼東各地出力不少,哪有這麼多的平安與豐收,也都是你們這些人在各地一直踐行着朝中的理念。”

李義府將碗中的酒水一口氣飲下,長出一口氣,道:“痛快!待我老去之時,我要好好看看這天下。”

裴行儉道:“現在的年輕人都在力主實行新政。”

李義府狐疑道:“新政?”

“所謂新政,推行改革,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淘汰冗職,發展生產。”

“當真?”

裴行儉道:“嗯,安西大都護府建設好了,除了吐蕃的事,今年就剩下所謂新政了。”

上官儀又道:“這朝章政事都貼在朱雀門外,你若得閒可以去看看。”

翌日,長安城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場秋雨。

李義府走到朱雀門前,看着朱雀門旁的布告欄上,張貼着一道道文書。

雨水落下,落在布告欄的屋檐下形成了一道水簾。

李義府看着一道道文書上的內容,簡而言之未來三年,大唐繼續延續支教之策,完善各地建制,爲各地鄉民提供幫扶,並且糾正不正之風,命各地官吏遵循職責就任,須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還有繼續倡導鄭公的理念,將鄭公的理念當做如今教化的主要鞭子,鄭公的理念是教化世人的骨幹,其餘典籍與經典皆以爲輔。

只要有崇文館的學子,就有鄭公的理念在傳播。

就算是在遼東時,李義府也見識過崇文館的學子背誦鄭公的言行。

李義府看到一道道的文書,除了一些思想上的提點,倒是見到了一件事,這件事就是商戶出關。

這是京兆府張貼的佈告,不是朝中的政令,是京兆府號召關中的商戶都走出去,將他們的貨物賣給突厥人,南詔人,西域人。

其中就有關中的肥皂與紙張,布匹,還有茶葉,朝中甚至能夠給減免市稅。

李義府看着這條意味深長的佈告,正想着又見到一旁還有一個老人家正在看着佈告,這位老人家甚至一手拿着書卷,一邊用筆記錄着。

再一看,才見到對方的面容,這是一個一頭白髮中年人,面容很熟悉,李義府回憶了一番,又注意到對方穿着這纔想起來,這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多年不見,松贊干布竟然已是這種模樣。

“許久不見了,李御史。”

見對方還認識自己,李義府稍稍行禮道:“贊普。”

松贊干布又道:“京兆府的文書其實也很簡單,李御史可有什麼不解的?”

李義府道:“吐蕃贊普來指點朝中官吏,是否不合適?”

松贊干布收起自己的書卷,又道:“京兆府的文書並不是京兆府的自作主張,其實也是皇帝的旨意,大唐立國至今,三位皇帝,只有如今的皇帝最集權。”

他站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雨水落下,低聲道:“有一個如此集權的皇帝,就不用懷疑,朝堂與官吏的行爲都是皇帝的想法與皇帝的目的。”

“如果大量商戶留在關中,賣不出的貨物總歸會積攢下來,從而讓殘次品增多,你們的皇帝很清楚其中病症,如果商戶們互相鬥爭,並且爲利不擇手段,最後只會一地狼藉。”

松贊干布又道:“你們的皇帝是高瞻遠矚的,若說他是商人,應該是一位最厲害的商人,可惜他是皇帝,也好在他是皇帝,再者說對關外賣出肥皂,紙張,布匹與茶葉,是爲了加快貨物的流出,讓貨物快進快出,提高關中的生產同時加大對周邊諸國的控制。”

“大概就是讓突厥人習慣了茶葉,讓吐蕃人離不開奶茶,讓西域人更喜紙張與布匹……”

言至此處,松贊干布開始有些不確信了,這根本不是齊紈魯縞。

他嘆道:“究竟是何人能夠追趕上如今的天可汗吶。”

松贊干布發出了一聲長嘆,這聲長嘆中有着無奈,更有着一種絕望。

大唐的這位皇帝太強大了,年輕時松贊干布很自信,甚至想要與大唐掰手腕。

這個龐大的社稷頂層,站着一個集權的皇帝。

這位皇帝早在還是太子時就已鋒芒顯現,他坐在皇位上,決定着千萬人的命運。

松贊干布已不能自作聰明地用自己在史書上學到的經驗,來推測大唐的將來。

現在,松贊干布也理解了,爲什麼就連崇文館的學子都知道,不能光靠以往的經驗來作當下判斷,不考慮現實情況與實際意義就用以往的經驗來作指導,那都是錯誤的謬論。

秋雨的雨聲落在耳中,雨勢越來越大,落在地上的雨水濺起來了水花,水花已打溼了鞋子。

松贊干布戴上了斗笠,懷中抱着一卷書離開了這裡。

李義府還站在原地,看着吐蕃贊普的背影不語。

身後傳來了腳步踩在積水上的聲音,來人到了近前停下腳步,道:“聽聞老師昨夜就回來了,弟子……”

李義府打斷他的話,轉頭一看見他的個子長高了不少,道:“十六了?”

駱賓王行禮道:“弟子過了這個月,就十六歲了。”

李義府又道:“好,來年就能參加科舉了。”

“是……”

言至此處,又看到老師邁步走入雨中,駱賓王也忙跟上腳步。

這場雨到了第二天就停了,商賈出關成了現在的風潮,商人們都在爲了能夠帶錢入關,而感到驕傲。

因此,皇帝的桌前又放滿了奏章。

人生嘛,總是會有人在你最志得意滿的時候,潑一盆冷水。

明明是可以增進關中生產,以及擴大生產加快傾銷的好事,還有人來勸諫皇帝,不要助長行商之風,望陛下勿忘國本。

這件事甚至還驚動了長年頤養在家的岑老岑文本。

李承幹在宮裡見到了坐在輪椅上的岑文本,這位老人家的膝蓋上蓋着毯子。

讓人拿來從蔥嶺帶來的更厚實的毯子,又見老先生要從輪椅上站起身行禮,李承幹上前扶住,道:“岑老不必如此。”

岑文本稍稍站起來時,還哆嗦着腿,直到拄着柺杖走了兩步,這纔好了很多。

“老臣還是能走幾步的,走一步能更舒服一些。”岑文本站穩之後,輕鬆地笑了笑。

李承幹還是伸手扶着這位老人家,自從老師與鄭公過世之後,這朝中最德高望重的就數岑老與舅舅了。

岑文本道:“老臣聽了孩子們說了,朝中的舉措是爲了貨物出關。”

李承乾道:“朕一直沒忘了大唐的國本,可關中的貨物需要交易,不僅僅是要賣去洛陽以東,還要擴大需求,如果突厥人不習慣茶葉,那就讓他們習慣茶葉。”

岑文本道:“臣老了,陛下看起來還是如當年一樣。”

李承乾道:“朕也會老的。”

“陛下看起來還是很年輕。”

“朕還是會老的,朕的智齒早就不在了,只是看起來朕還有些年輕罷了。”

岑老擡頭道:“這皇宮還是與當年一樣呀。”

李承幹陪着這位老人家走了兩步,道:“這裡還有很多宮殿是空置着的,父皇與母后也不願意久留在皇宮中,總說這樣的皇宮太過冷清,太過幽靜了,有些宮殿的瓦片都老舊失修。”

“朕也想過,以後找個時節,將皇宮好好修繕一番。”

岑文本點着頭。

今天,李承干與岑老一起用了午膳,午後就讓人將岑老送了回去。

幹慶十二年的十月,一個消息送入宮中,岑文本老先生過世,李承幹坐在凌煙閣內,神色平靜地道:“岑老,一路走好。”

這個深秋早早下起了凍雨,今年的秋季很短暫,甚至還沒好好看看枯黃的楓樹林,冬季就來了。

岑文本的畫像被掛在了凌煙閣內,成了凌煙閣的功臣之一,畫像就掛在郭駱駝的邊上。

“當年父皇在挑選凌煙閣功臣時一定也考慮過岑老。”李承幹一手拿着茶碗,一手扶着窗臺,看着外面的凍雨,擡首看着天空道:“自朕登基以來,謝岑老先生錚錚教誨與指點,今朕送老先生登凌煙閣,名列史冊,後人謹記。”

窗外的凍雨依舊,凌煙閣內的燭臺依舊點着,直到夜裡,這場凍雨慢慢成了一場大雪。

等到鵲兒尋來,“父皇該用晚膳了。”

凌煙閣的門緩緩關上,李承幹牽着女兒的手問道:“今晚吃什麼?”

父女倆坐在雪中,她回道:“母妃做了糕點,說是先給父皇嚐嚐,再賞賜出去,還有一事……女兒看了父皇桌上的奏章,松贊干布請命回家。”

第131章 折衝府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87章 通達?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117章 善意的話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375.第375章 登泰山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250.第250章 夜釣215.第215章 存糧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237.第237章 笄禮第559章 不可分割257.第257章 活捉第127章 遊園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499.第499章 千秋殿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503.第503章 老君山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109章 指指點點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20章 戰前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358.第358章 軍心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179章 效益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385.第385章 登基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61章 迎接陛下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165章 難免的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420.第420章 戰象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第80章 漠北恩怨第54章 臣來告老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74章 太子拜師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154章 陳年舊事436.第436章 老將
第131章 折衝府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87章 通達?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117章 善意的話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375.第375章 登泰山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250.第250章 夜釣215.第215章 存糧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237.第237章 笄禮第559章 不可分割257.第257章 活捉第127章 遊園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499.第499章 千秋殿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503.第503章 老君山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109章 指指點點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20章 戰前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358.第358章 軍心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179章 效益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385.第385章 登基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61章 迎接陛下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165章 難免的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420.第420章 戰象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第80章 漠北恩怨第54章 臣來告老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74章 太子拜師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154章 陳年舊事436.第436章 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