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

第500章 爲期百年

聽到許圉師的話語,楊德裔板着臉道:“下官是擔心李義府行事過了線,攪得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漕運毀了。”

楊德裔是一個辦事很得力的人,但要說爲人……還算是剛直,就是太顧全大局了。

一個既要剛直又要顧全大局的人,怎麼想都是矛盾的,可這兩種特點偏偏都出現在了一個人身上。

許圉師回到官衙,又要面對桌案上那些堆積在一起的卷宗。

新設立的賦稅之策制定也送到了洛陽,在洛陽刺史高季輔的安排下由一隊隊的官兵送去各地。

衡水河邊,李義府站在河岸的倉庫前,這裡還有幾艘小船停在這裡,它們不是用來運送貨物的大船,而是用來打漁的小船。

坐在岸邊,李義府正在聽着幾個漁夫的議論,他們講的是黃河出海口,說的是最近渤海與萊州的事。

在他們講述中,萊州各地到處都是豐收的景象,萊州的漁民在黃河的出海口,捕到了大量的魚蝦。

李義府聽着這些話語,站起身離開這裡,來到了衡水河岸邊的一處學館。

這裡是文學館設立的學館,也是長安文學館的一部分,當初魏王主持運河修繕,便在運河沿岸設立的這些學館。

其實魏王是一個極其精明的人,在建設漕運時期開設學館是最好的,順帶手的事,也不再另外招收人手,因此在建設漕運時,在一個個河岸邊,也就有了文學館。

李義府走到一處文學館,在這裡還有十餘個學子在讀書。

誰都會有些私心,但從文學館也參與支教來講,這些事都算不得什麼。

相較於魏王,吳王則沒有些許的私心,全心全意地都在建設漕運。

李義府走入這處文學館,打量着這裡的陳設。

當即就有學子上前來詢問。

得知李義府的御史身份,這裡的學子也沒再多問,而是紛紛讓開。

這座文學館並不大,前堂像是孩子們讀書的地方,這裡還有一個後院。

“稟御史,對門就是崇文館了。”

說着話,這個穿着一身青衫的學子推開後院門,就見到了一條小路,小路的盡頭就是一堵高牆,那就是崇文館的高牆,還能聽到牆後的朗朗讀書聲,所讀的就是鄭公當年留下來的語錄,在如今的支教規矩下,這是孩子們蒙學時期必須要背誦的。

“你們不去崇文館讀書嗎?”

那學子回道:“經常去,但時常會有人留下來看守文學館,我們文學館與崇文館經常走動,也一起聽課,除了自備餐食,不用付銀錢。”

崇文館就是如此,來聽課的學子不用付多餘的銀錢,只要自帶餐食就可以來讀書了。

如今長安城的學館是會給予每天的餐食,而且更是不要錢的。

關中幾個富庶的縣也是如此。

支教的耗費由朝中來承擔,但在學館中設立食肆,需要地方各縣自己來開辦。

李義府走在這條小巷,問道:“萊州的事你們可聽說了?”

那學子回道:“聽說了,多半是因黃河治理之後,有了成效。”

李義府打量着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子,詢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在下郭敬之。”

李義府還是很意外的,萊州的豐收有人會說這是老天賜予的福瑞,這個孩子倒是直說是黃河治理的成果。

崇文館的學子與文學館的學子大致都是相同的,這也是近年來治理出來的成果。

有時,兩個學館也會互相爭搶學子,學子之間也會互相走動。

都是支教的,也都是教書的,只不過是學子們多了一個選擇。

相較於如今有些落寞的弘文館與四方館,陛下倒是有過幾次擴建,可還是不如文學館與崇文館這般擴張。

李義府問道:“你對這裡的縣衙可熟悉?”

“回御史,我在這裡還是有不少朋友的。”

“那好,有些事,想問問。”

“這就去安排。”

派出去的不良人還沒有回來,李義府也不想徑直去查問地方官衙,打算先從旁人的口中查問。

幹慶十年,十一月的下旬,黃河以北的各地都飄起了大雪。

在大雪中,有一波波的鄉民正在朝着運河邊走去,他們相互呼喊着,還有人在傳話。

“御史抓了我們的縣令。”

“還抓了我們的主簿。”

“都被抓了,聽說他們在漕運調度時徇私了。”

“當今陛下如此嚴苛,他們怎敢在漕運調度時徇私的。”一個老人家拄着柺杖正痛心疾首。

這位老人家是當年貞觀年間退下來的老臣,對如今的李唐還有着別樣的感情,他叫劉弘基。

陛下東征之後,便退回來養老了。

身爲地方名仕,劉弘基被攙扶着來到河邊,他鬚髮皆白,被人攙扶着坐下來。

在這裡有數名官吏正在被押着,跪在了地上發落。

劉弘基回頭看去,又見到了一隊人馬而來,見到來人,他忙起身行禮,朗聲道:“見過吳王!”

李恪上前扶着他,“夔公。”

夔國公劉弘基,在前隋大業年間就投奔了李唐,戰宋金剛,平劉黑闥,又與宗室大將軍李神通共同在北方防禦突厥。

這是一位戎馬半生的老國公,是李唐的開國公之一,也是凌煙閣功臣之一。

李恪道:“待恪了結此地之事,再與夔公敘舊。”

當年李恪還年少,那時在軍中歷練,也沒少受夔公教導。

劉弘基道:“去吧,老朽就在這裡坐着。”

李恪拿出一件大氅給這位老人家披上,而後快步走向河岸邊。

風雪不斷飄揚而下,有些許雪花掛在了劉弘基的鬚髮上,這位老人家面帶笑容地看着眼前的那幾個年輕人。

這個天下終究是不一樣了,劉弘基緩緩擡頭,雪白的鬚髮隨風而動。

當年凋零的中原各地,如今恢復了生機,人口一年比一年多。

不論結果如何,也不論那些御史要殺多少人,劉弘基覺得只要這個世間越來越好,足矣。

大唐的律法比禮法更大,這也是自陛下登基以來清查中原各地的緣故。

劉弘基輕拍身邊孩子的後腦,這是他的孫子,低聲道:“這天下多好呀。”

“不好,要讀書,要讀很多很多書。”

劉弘基笑着道:“你要是不想讀書,就去當府兵。”

那孩子又道:“現在當府兵也要讀書的。”

劉弘基又大笑了起來,現在呢確實不一樣了,想要在大唐當府兵都要讀書。

衆人停下了議論,劉弘基與諸多鄉里一起看着眼前。

漕運調度是一件肥差,當初有多少商戶想要借漕運便利運送貨物,更有甚者,想要借漕運私買船隻,從中漫天要價。

漕運建設才兩年,就發生了這樣的事,如何不令人痛心。

大理寺,御史臺,以及京兆府的不良人紛紛出動,五個地方的縣官被帶到了這位殺人御史的面前。

李義府神色平靜道:“陛下建設漕運不是養你們這些蟲豸的,漕運更不能養肥了你們。”

一羣犯官跪在地上,低着頭不言語。

李恪道:“有勞了。”

李義府行禮道:“吳王,這些人會由大理寺與京兆府的人押往長安城發落。”

李恪道:“當真是抓不完的蟲子。”

其實這一次會來查河運,其中也有吳王的安排,起初許圉師遞交給朝中,陛下並沒有多大的反應,直到吳王送去書信,陛下這纔派自己過來。

李義府看着這些官吏一個個被押走,道:“蟲子是抓不完的,這纔會需要一直抓,這就是如今陛下不斷增設御史臺人手的緣故,如今的御史臺有百餘人。”

李恪道:“人不夠呀。”

風雪淹沒了人們的議論聲,李義府陪着吳王李恪走了兩步,又道:“人永遠都是不夠的,就需要一直抓,不斷地抓,不斷地查,陛下曾經與臣說過,希望以後的御史能夠有更強的能力。”

“能力?”

李義府解釋道:“就像是大理寺擅抓賊,我們御史也要善於抓蟲,並且需要培養出善於抓蟲的人,爲社稷是百年之計,建設御史臺也是如此。”

李恪道:“只能這樣一直抓,一直查嗎?”

李義府道:“我們不能讓所有人都變好,即便是任用官吏,也會有不好的人,如果有些事我們都不去做,還能有誰站出來,唯有如此,”

言罷,李義府的目光別有深意地看向這裡的鄉民。

李恪深吸一口氣,在冷空氣中緩緩吐出一口熱氣,其實這話也沒錯,如果連御史都不能依靠,人們還能相信誰。

這是最後的底線了,這天下終歸沒有想得這麼好。

或者是這天下一直都是這樣。

只是更壞與更好的區別。

“忙完這裡的事,你就要回去了嗎?”

李義府搖頭道:“還有不少事要辦,到明年開春之前回不去長安。”

李恪望着漫天的大雪,“有勞你了。”

其實御史臺沒有緝拿職權,通常調兵馬的權力也是需要在特定時候,陛下賜予的。

御史臺只有查問職權,但京兆府有緝拿之權,大理寺也有緝拿之權,可一切都要御史臺領頭,因此御史臺沒有緝拿職權,只有最高的查問職權。

或許陛下也有考量,一旦御史臺既有最高的查問之權,又有緝拿之權,那麼御史臺就會成爲怪物。

權力一定要管,並且要相互制衡。

這些年在各地走動,李恪深知其中利害關係。

李義府又離開了這裡,他要查的地方不會只有這裡一處。

李恪親自送別,又給皇兄寫了一封書信,讓人送去長安。

關中同樣是大雪紛飛,隨着一應人犯被押到,還有李恪的一封書信。

刑部尚書狄知遜走入溫暖的新殿內,行禮道:“陛下,人犯處置都安排好了。”

李承幹喝着茶水道:“一共多少人?”

“回陛下,李義府查了半個月,查詢賬目,還有鄉民舉證,涉及官吏二十三名,涉及商戶七十五人,其中查獲銀錢往來五萬錢,金沙一斗,銀十餘斤。”

李承幹翻看着卷宗,問道:“應該還有不少吧?”

狄知遜道:“李義府還在查。”

這個時候陛下多半是生氣的,爲了建設漕運朝中花了不計其數的銀錢,到頭來這漕運就是成了那些蟲豸養肥他們自己的溫牀。

李承幹飲下一口茶水,道:“當年朕的爺爺說過,當一個社稷在苦難中時,人們的心都在溫飽上,反倒沒有這麼多賊寇,有時候朕在想,是不是不該讓社稷這麼富裕,爲何這麼多看似有利的事,總是會帶着弊端。”

聞言,狄知遜行禮道:“陛下萬萬不可如此作想,陛下爲社稷,爲萬民從未有錯,是這個世間總會有不好的人,絕非陛下之過。”

“建設漕運,疏通運河,到現在朕沒有後悔過。”李承干將手中的卷宗遞還給他,又道:“朕只是覺得,有些事做得還不夠。”

“臣願爲陛下效死。”

李承幹看着外面的風雪道:“不管是人頭落地,還是誅三族,大抵上他們都會覺得一死了之,再一想又沒什麼大不了的。”

狄知遜頷首。

李承幹又道:“朕要建設一個十分龐大的案牘庫,將中原各地的所有官吏的戶籍都歸入長安城。”

狄知遜疑惑道:“陛下,這……”

“朕知道這需要耗費十分龐大的人力物力,可朕有的是耐心,往後凡是朝中任命的官吏,但凡有人涉唐律,所有量刑對官吏加倍,官吏犯事加三倍起。”

“喏。”

“凡是官吏犯事革職之後記錄一百年起,其族中子弟從父母輩往下數三代人不得入仕,爲期三代人,爲期一百年。”

陛下的話語很冷,比這個冬天還要冷。

爲官,當如履薄冰,這句話真的沒錯,這是陛下一直以來的主張。

狄知遜站在陛下的後方,還能看到陛下鋒利的目光。

“也罷,朝中諸多人都在休沐,召英公,馬周,于志寧,許敬宗,褚遂良都來一趟,好好商議一番。”

聽陛下又有吩咐,內侍急匆匆去吩咐。

李承幹揣着手神色又恢復如常道:“沒吃吧,與朕一起午膳如何?”

狄知遜恍惚回神,道:“喏。”

“你與朕說說,李義府是怎麼查的,期間有何困難,他是怎麼查出來的。”

“此事說來話長。”

“無妨,朕很有興致聽這些事。”

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第27章 長安傳聞424.第424章 重逢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314章 臘月375.第375章 登泰山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17章 他要卷死孤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82章 搶還是買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179章 效益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128章 風波乍起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467.第467章 運糧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78.第78章 解氣?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49章 上架感言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137章 波斯奇物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37章 舅爺與舅舅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141章 陳倉縣尉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68.第368章 新設375.第375章 登泰山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87章 通達?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568章 長安之南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52章 爺孫倆第559章 不可分割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512章 倒春寒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
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第27章 長安傳聞424.第424章 重逢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314章 臘月375.第375章 登泰山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17章 他要卷死孤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82章 搶還是買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179章 效益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128章 風波乍起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467.第467章 運糧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78.第78章 解氣?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49章 上架感言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137章 波斯奇物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37章 舅爺與舅舅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141章 陳倉縣尉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68.第368章 新設375.第375章 登泰山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87章 通達?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568章 長安之南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52章 爺孫倆第559章 不可分割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512章 倒春寒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