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大宛

劉仁軌將西域建設成了一個秩序森嚴的城池,不論是何商賈,不論是吐蕃人還是突厥人,或者是西域人,都規規矩矩地行商。

婁師德聽罷李奉誡對他劉仁軌的評價,他道:“老夫會向朝中如實稟報的。”

身爲御史,還需要記錄西州的各類事宜,婁師德簡單地記錄了幾筆關於西州城的事,便與李奉誡一起去喝酒了。

西域的風季還未過去,至少還需半月,只能說來得不巧。

婁師德飲下一口酒水,問道:“交河城的人口,如何?”

李奉誡道:“當年的交河城其實早就不在了,現在也是重建的,裴行儉任職安西都護時所建,人口算不上多,兩萬有餘。”

婁師德依舊記錄着。

說話時李奉誡一直把握着尺寸,因自己也是勳貴之後,家父就是右衛大將軍李大亮。

雖說人在西域,李奉誡與長安城的勳貴子弟還是有聯繫的,如今朝中最不能招惹的有兩種人,一是京兆府的人,還有就是御史。

每一次御史出動都會有數以千計的人被押送到西域種樹,都種了二十年了,還在種着。

京兆府也不能得罪,如果得罪了京兆府,往後恐怕都不安生。

當然了,如果真的只是這樣,那麼……大抵與以前也沒什麼區別。

現如今,不能招惹的還有一類人,那就是農戶,但凡農戶去了長安城狀告,若真有人對農戶不好,或者是出去遊玩踩壞了莊稼,在朝中以農事爲國本的前提下。

朝野上下,三省六部不把你活撕了,你還能活着,那都算是當今陛下仁慈。

李奉誡也知道,可能事情真的沒有這麼誇張,可如今關中的農戶越來越彪悍也是一個事實。

婁師德在西州城留了半個月,今年的風季看起來結束了,在四月的下旬他就帶着一支兵馬準備離開西州城。

隨之一起離開西州的人還有劉仁軌,這一次劉仁軌也要去碎葉城,要去看望一個人,就是一年前派往碎葉城的京兆府少尹張大安。

李奉誡作揖道:“婁御史,再等半月動身會更好。”

婁師德道:“身負陛下旨意,不敢延誤太久。”

劉仁軌沉聲道:“走了。”

“兩位平安回來。”站在西州城下的李奉誡又行禮道:“待西州清閒,某家定來蔥嶺馳援。”

婁師德領着兵馬先一步動身。

而劉仁軌看了看這座高大的西州城,讓駱駝掉頭一路朝着天山而去。

李奉誡目送這支隊伍,目光所及,他們的身影也在過了一處高坡之後,再也看不見了。

又在城前愣神了良久,李奉誡低聲道:“某家也想去廝殺一場。”

“李都護打算何時去蔥嶺?”

聽到身後的話語,李奉誡回頭一看,見到是一個十五歲左右的弱冠少年,道:“你是何人。”

“學生楊炯,前來安都護府支教。”

這小子倒是恭恭敬敬地行禮,李奉誡問道:“你這作態與當年的一個人很像。”

楊炯好奇道:“是誰?”

李奉誡思忖片刻,道:“忘了。”

楊炯又跟上腳步,道:“學生該給哪些人支教?”

李奉誡走路時,還有甲冑的摩擦聲,他有些厭煩地道:“你問崇文館去,問老夫作甚。”

話語聲越來越遠,李奉誡與楊炯走入西州城中,兩人的話語聲也淹沒在了城內的喧囂聲。

從西州往西,就能夠看到天山山脈,過了伊犁河之後迎面而來就是一陣陣帶着涼意的風。

婁師德與劉仁軌一路從西州而來,兩人也見到了天可汗與郭駱駝的雕像。

劉仁軌指着雕像道:“自從郭駱駝來西域開闢了坎兒井,從此西域的後代子民便一直記着他。”

婁師德道:“聽聞當年郭駱駝在西域挖坎兒井,累死了數以萬計的人?”

劉仁軌道:“那都是戰俘,劉仁軌挖坎兒井時正值討伐欲谷設之際,那時候征討龜茲,征討焉耆,所獲的戰俘都用來開挖坎兒井了,近萬畝的坎兒井是人世間的壯舉,挖井時死了數萬人,可坎兒井會養育一代又一代的西域人。”

婁師德覺得劉仁軌的話語中多少帶着些殘酷,不過劉仁軌本就是一個殘酷的人。

劉仁軌望着遠處天山,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能夠見到一些低矮的松樹,廣袤的草地上還有能看見羊羣聚在一起正在吃草,有放羊的人家高聲吆喝着。

衆人休息半天,再一次朝着碎葉城進發。

婁師德道:“從這裡到伊塞克湖還有三天的路程,到了伊塞克湖的大營休整一天,再走五天就能到碎葉城,這條路就好走很多,一路上有水源還能打獵,至少不會渴着餓着。”

劉仁軌朗聲道:“此去碎葉城定要好好領略塞外風光。”

漢書記載大宛北鄰康居,又接壤大月氏與烏孫,在天山西北的高原上,大宛一直是個強大的國度。

大宛地界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又是一個農牧爲主的,他們對災害的抵抗能力很強,而且盛產稻米,麥子以及葡萄,更重要的是這裡有流着汗血的天山寶馬。

當年的漢武帝用一匹金子鑄成的馬與大宛交換一匹汗血寶馬卻又不得,再之後就被漢武帝派兵攻打,從此大宛國就臣服了大漢。

不過之後過了東漢,又到了兩晉,中原對西域的控制已薄弱到了若有若無的地步。

再之後中原與大宛的聯繫幾乎就快斷絕了,現在大唐收復了伊犁河,建設了碎葉城,大宛與大唐之間還是若即若離,大宛人甚至一度與大食人走近。

在如今的蔥嶺地界,出沒在這裡的黑衣大食人越來越多。

黑衣的大食人與白衣的胡商走動越來越緊密,就連塞人也開始分別以怛邏斯城爲界,一部分投效唐人,一部分投效大食人。

帶着寒意的風吹過蔥林,一輪明月掛在夜空上,在清冷月光的照映下,大宛國的王城很忙碌。

白衣胡商中,享有盛譽的年輕粟特人安延偃走入了大宛國的王宮。

安延偃是一個十分有智慧的商人,他今天是來面見大宛國王的。

大宛國王鬚髮已白,他坐在王位上身上有些疲憊,身邊還有胡姬正在擦拭着地面,他道:“你說大食立國只比大唐晚了十五年?”

安延偃行禮道:“是的,聽聞大宛國近來鬧了盜賊,特來看看。”

大宛國王對這個粟特人沒什麼興致,因這個粟特人當年就是從怛邏斯城逃出來的,如今到處找人投效,這樣的人早晚會投效大食人的。

大食向大宛幾次拋來橄欖枝,大宛國王都拒絕了,因大食人的作派實在是蠻橫,又不講理。

換言之,誰都知道蔥嶺的幾大霸主會重新洗牌,只等誰價碼更高。

別人看不明白,這個大宛國王也看不明白,安延偃心中卻明白,在強大的大唐與大食麪前,蔥嶺的所有小國都沒有談價的資格。

大宛國王沉聲道:“不過是幾個盜賊而已,早晚會找到的。”

安延偃又行禮道:“唐軍就要來了。”

“唐軍?”有些肥胖的大宛國王忽然坐正了,他問道:“唐軍不是還在碎葉城嗎?”

安延偃又道:“我給國王講個故事吧。”

大宛國王又重新坐好,神態慵懶。

年輕且長得消瘦的安延偃,穿着一身粟特人特有的白袍,他站在這個奢華的王宮內,開始講述當年在西州發生的事。

這個故事發生二十多年前,那時候安延偃也還未出生,他也是聽族中的長輩說過那個故事,而自己的爺爺安元壽也死在了西州。

當然了,安延偃的爺爺是怎麼死的,與高昌王的死沒有關係。

高昌王死後,高昌王子不知所蹤。

高昌王的失敗成了流傳在粟特人之間的故事,向來頗有智慧的粟特人都會將這個故事說給孩子們聽。

粟特人是崇尚智慧的,多數粟特人沒有定居之地,常常在蔥嶺諸國之間走動,而蔥嶺的諸國或多或少都有他們的家業。

因此,白衣胡商名傳蔥嶺,粟特人在鼎盛時期還有擁有自己的兵馬,以及一兩座城。

但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很厲害的商人,一度威脅到了白衣胡商的地位,這個人就是慕容順,慕容順十分忠心唐軍,他的一切成就都是與唐軍有關的,甚至還能與唐軍直接買賣,這令白衣胡商們十分忌憚。

王宮的故事還在講述,講到了唐軍將領侯君集兵臨高昌城下,大宛國王的神色也緊張了幾分。

而在此刻的大宛王城內,一個身影在街巷中飛奔,身後傳來了胡人的吆喝聲。

這個身影跑到一間土屋後,這才停下休息着,他揭開面罩是唐人的面孔,正是狄仁傑。

狄仁傑盤算着眼前的時辰,脫下自己的大氅丟給了一個坐在牆角的男子。

當一隊胡人追來,找到了那個戴着頭巾穿着大氅的盜賊,可上前將人押在地上時,幾人盤問了一番,這才發現抓錯了。

王宮內,安延偃向大宛王講述的故事剛結束,就有提着彎刀的白衣侍衛走了進來,他行禮道:“國王,我們沒找到那個盜賊。”

大宛國王沉聲道:“那就再去找。”

“他可能是已逃出城了。”

“我的金子!”大宛國王惱怒地丟了手中的玉石酒杯,大聲喝道:“那就派人出城找。”

安延偃聽着國王的怒吼聲,目光看向了天上星空。

大宛國王又道:“我要買消息!”

安延偃道:“國王要買什麼消息?”

“盜我金子的盜賊是哪裡來的?唐軍既然要來,他們會先攻打哪裡?”

安延偃面帶笑容,沒有發言。

大宛國王厭煩丟出一塊金子,金子落在地上發出響聲,在王宮中迴盪。

安延偃這纔開口道:“唐軍會先攻打石國,因石國很富有。”

“盜我金子的盜賊?”

“明天天一亮,國王就會知道了。”

夜色中,一隊侍衛正巧走過王宮,這隊白衣侍衛一共十二人,腳步匆匆而過,又有白衣的胡人侍衛向大宛國王稟報了一件事,剛剛死了幾個侍衛,又發現了盜匪換下的衣裳。

安延偃總算是明白了心中那不踏實的感覺來自何處,那盜賊根本就沒有逃,而是一直都在城中,甚至還殺了幾個侍衛,就在剛剛那半刻的功夫內。

那個盜賊不僅沒跑,還殺了幾個侍衛,大宛國王撫着額頭咬牙切齒道:“抓!找到他!”

今夜大宛王城內很混亂,偶爾還有一隊隊胡人在城中奔跑。

安延偃站在大宛王城的高處,他面前放着一籃子的金子,那是大宛國王付的金子,爲的就是找到那個盜賊。

幾個粟特人走到這處王宮前的城牆下,安延偃聽着幾人的稟報,氣定神閒地喝着奶茶道:“看來不止一個盜賊?殺了人還奪了金子?還不跑?”

很多年了,安延偃沒見過膽子這麼大的盜賊,而且不止一個,而是好幾個,這些盜賊不僅僅善於盜取金子,而且身手矯健,能夠以一敵數人,甚至還會僞裝。

一個盜賊該有的特長,他們都有,唯獨令安延偃不解的是,這幾個盜賊像是在玩弄大宛國王。

安延偃讓人去吩咐,讓大宛國王的護衛將王宮圍起來,只要王宮不亂,等天亮就戒嚴,抓個賊就不難了。

夜風吹得外袍獵獵作響,狄仁傑與裴炎終於走到了一處,在他們的腳下還有兩個剛倒下的胡人侍衛。

兩人相視一眼,走入了王宮內。

夜色中,一隊隊的胡人侍衛開始守衛王宮,他們的反應很快,也很迅速。

對安延偃來說抓個盜賊沒什麼難的,只不過又一個消息讓他坐立難安,又在王宮裡發現了兩具屍體,這說明盜賊已進了皇宮。

此刻,安延偃心中越發惴惴不安,究竟是哪裡來的盜賊,在搜捕之下不跑,反倒是進了王宮,膽子不小,很狡猾。

安延偃依舊是神色鎮定,吩咐道:“派人去保護國王,幾個盜賊而已,無非讓國王的侍衛多死幾個,國王活着就好。”

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61章 迎接陛下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96章 以前的事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99.第499章 千秋殿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93章 苦惱的舅舅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34章 儲君心事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207.第207章 演武78.第78章 解氣?第3章 太子講故事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第74章 太子拜師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161章 監察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260.第260章 談人生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27章 長安傳聞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309.第309章 發兵第83章 頡利的近況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35章 越活越平庸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101章 東宮爭吵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70章 家事第323章 新爺孫78.第78章 解氣?第512章 倒春寒499.第499章 千秋殿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12章 等暖風來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70章 家事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286.第286章 轉變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168章 一夜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513章 華清宮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542章 再遇玄奘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446.第446章 寒風
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61章 迎接陛下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96章 以前的事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99.第499章 千秋殿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93章 苦惱的舅舅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34章 儲君心事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207.第207章 演武78.第78章 解氣?第3章 太子講故事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第74章 太子拜師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161章 監察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260.第260章 談人生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27章 長安傳聞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309.第309章 發兵第83章 頡利的近況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35章 越活越平庸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101章 東宮爭吵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70章 家事第323章 新爺孫78.第78章 解氣?第512章 倒春寒499.第499章 千秋殿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12章 等暖風來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70章 家事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286.第286章 轉變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168章 一夜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513章 華清宮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542章 再遇玄奘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446.第446章 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