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

不知爲何,聽到父皇一句都一樣,李泰一時間竟然淚流滿面,他捂着臉低着頭。

李世民拍了拍這個兒子的後背,道:“回來了就好。”

只是想起小時候,李泰就想起當年朝中的一些言論,那時候朝中的閒言碎語不少。

只不過到了現在,那些閒言碎語都可以不用在意了。

其實今年兄弟姐妹們都會回來,是因爲今年是長孫皇太后的六十大壽,因此今年的新年一定很熱鬧。

與父皇母后用了飯,李泰帶着妻子就回了長安城。

長安城的魏王府邸,只有一個家僕前來迎接魏王。

李泰聽着家僕的講述,平日裡這裡只有李欣住在這裡,李欣身邊也不需要太多的僕從,就驅散大多數的僕從,只留下了一兩個老家僕照顧。

近來欣兒時常去安寧村,也常常與東宮太子玩鬧,或者是晉王也會照顧一二。

李泰也沒有想到,還是當初的兄弟幾人最照顧自己的兒子。

這個時候李欣正在東宮與太子一起上課,李泰便讓人收拾府邸,自己坐在這裡院子裡休息。

一直等到了夜裡,纔看到兒子李欣回來。

“父王!”李欣快步上前,又顯得有些侷促停下了腳步行禮。

“嗯,長高了。”

“孩兒近來十分想念父王……”

說着話,這孩子的話語聲有些哽咽了……

翌日,李承幹在皇宮的西苑見到了多年不見的青雀。

如今的青雀瘦了許多,留着短鬚,神色上多了一些疲倦倒是眼中還很有精神。

或許一直在追求學識的人,眼神多是有神采的。

李承幹遞給他一盆柑橘,道:“這是嶺南送來的,給慎弟送去了不少,宮裡留了些也吃不完。”

李泰拿起柑橘,剝開仔細品嚐着,道:“嗯,慎弟一直以來都喜吃橘子。”

李承幹喝着茶水道:“朕讓人在洛陽種了一些橘子,不過長得並不好,又改種了梨。”

內侍將一個木盒子放在魏王的面前,而後小步退下。

李承幹又道:“你多半能用到這個東西。”

李泰接過盒子看了片刻之後,纔將盒子打開,其內是一塊用木邊框框着的琉璃鏡片,琉璃鏡片很透亮,比之外界所見的任何琉璃都要好。

“父皇要將當年閻立本所畫的六駿圖收入昭陵。”

李泰的目光還看着手中的琉璃鏡,低聲道:“昭陵如何了?”

李承幹頷首道:“都挺好的。”

“這琉璃鏡是……”

“以前給小兕子做了望遠鏡,朕讓人在老君山建設了天文臺,之後少府監燒鑄出來的琉璃就越來越好了,也就有了這個放大鏡,嗯,此物名叫放大鏡,用來觀察事物的細微處,不過用這個東西時要小心。”

李泰道:“爲何?”

李承幹拿出一張紙放在一旁石桌上,又將望遠鏡懸在上方,大約過了一盞茶的時間,紙上飄起一縷煙。

李泰見到紙張上有了些許焦黑的一個點,還有些細小不易察覺的小洞。

“這是……”

李承幹解釋道:“很多人都覺得陽光是溫暖的,擡頭看太陽的時候會覺得耀眼,眼睛會覺得不好受,可在放大鏡下,陽光的溫度會被放大數倍,集中在一點上。”

用光線或者是光的傳播來解釋這個原理很複雜,李承幹盡可能解釋得簡單一些,用溫度上來解釋。

看起來李泰也不想要追根究底去追問。

李承幹又道:“不要用這個東西看太陽。”

李泰心領神會地點頭。

“朕還知道你帶不少土壤回來,用這個來觀察土壤正合適,括地誌不只是在地上的事,朕更希望有關土壤的記載,將書籍與智慧流傳下去,千百年後的人們再翻看書卷,會想起來在我們這一代就有人開始鑽研這件事。”

李泰低聲道:“可文學館至今沒什麼收穫,最多找到一些屍骨。”

“什麼屍骨?”

那些屍骨要論起來大概是很久遠的事,李泰懷疑那些屍骨可能是存在於春秋戰國時期,也只是從一些挖出來的青銅器中推測出來的。

人類腳下的地殼很深,一層層的土埋葬着一個又一個的時代。

聽李泰講述完,李承幹也喝完了杯中的茶水。

李泰言罷,頗爲挫敗地長出一口氣,“皇兄,也給弟弟妹妹們準備了賞賜?”

身爲當家大哥,自然是都準備好了,不只是給李泰這個放大鏡,每個弟弟妹妹都有。

李泰詢問道:“吳王就要回來了,青雀在來時與他在潼關相見,這兩天應該就到長安城了。”

“其實朕也不用給恪弟什麼,若真要給他……那就給他一把劍吧。”

李泰忽然笑了,笑了好一會兒,才道:“一把劍更適合他。”

今天的天氣很好,皇宮正在準備長孫皇太后的六十大壽,這些事都是麗質與東陽兩姐妹在安排。

本就是母后的大壽,這兩個妹妹如此上心也就由着她們了。

“陛下,京兆府奏報。”

李承幹接過奏章,詢問道:“誰遞來的。”

“回陛下,是京兆府少尹狄仁傑。”

李承幹接過奏章仔細看着。

“得知魏王回來了,長樂公主命奴婢送來了甑糕。”

李泰接過這碗甑糕,問道:“她們人呢?”

“爲皇太后的大壽裝點宮內宮外,恐怕不能來見魏王。”

“無妨。”

李泰吃了一口甑糕笑着道:“這兩年在外走動,的確很久沒有吃關中的甑糕了。”

這碗甑糕讓魏王吃得很開懷,滿滿當當的一碗甑糕都被吃完了。

李承幹也看完了狄仁傑的書信,是狄仁傑發現了有人在跟蹤爲宮中採買的貨物的宮人,已被京兆府的不良人拿下了,貨物的採買一切都很安全。

狄仁傑是個靈醒的孩子,他的奏章說了有關石料的事,說明他多半已經猜測到了一些,煙花的事他該是想到了一二。

可那又如何,相較擔心狄仁傑能否猜測到煙花的成因,李承幹更擔憂稚奴能否造出會轉的輪子。

李泰擱下碗,詢問道:“皇兄,朝中如何?”

李承乾道:“朝中挺好的,小問題挺多,一件件事慢慢來,父皇時常教導朕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地走,不要急於求成。”

李泰頷首。

身爲大哥,李承幹也很願意與弟弟妹妹說朝中的情況,其實這些事也不用自己說,李泰只要有心去問,他就能知道一清二楚。

現在的朝堂就是這樣,就連長安城的坊民都能談一談朝中的政事,絲毫不避諱。

李承幹身爲皇帝,希望全天下的人能夠參與到社稷的建設之中,只要秉持着爲人爲民的治理方略,站在絕對的大多數人的立場上。

史書上的事蹟都是波瀾壯闊的,一句話寫盡了數百年的光陰。

相較於史書的記載,放眼眼前,也就是當下……時光是一天天過的,人是一年年長大的,路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走的。

武德年間,大唐剛立足關中的時候,那時候爺爺還在位,想要實行前隋的制度,可前隋的三師三公五省,顯得太過龐雜,之後就簡化成了三省六部。

有了三省六部之後,朝中職權進行了簡化,各部的立場與職責也更清晰了。

到了貞觀年間,尚書省一度廢弛,慢慢形成了以中書省,門下省與六部,兩省六部爲核心的架構。

而到了現在,實行新政,推行改革,淘汰冗職……如今的朝堂中,門下省已失去了職能併入了秘書監,所施行的便是一箇中書省與六部,就此一省六部,足矣。

官吏更多了,官邸卻更少了。

隨着中書侍郎的增加,整個中書省的權力更加分散,越來越多地事需要各方表決才能做決定。

他們總說現在的朝堂很好,可李承幹覺得依舊不完整,在人們不改變封建核心利益觀念前提下,任何的努力都顯得很無力。

身爲皇帝,李承幹需要一次次地去強調以人爲主的治理理念,爲人爲民的方針,反覆強調,反覆踐行。

纔會有御史臺每年都會查到一些不好的事,不好的人,一次次地從嚴處理。

因此要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抑制權貴,發展生產,摒棄當年門閥世家以及土地兼併的舊風氣。

以生產發展爲第一要領,加強創造能力與建設能力,就如當年關中建設作坊一樣,提高生產力,哪怕沒有條件,也要創造生產工具創造條件,將生產力再提高一截。

這是極其迫切的需求,也是當下時代最重要的任務。

因爲在土地保有量不變的情況,人口卻在極速地增加,隨着人口的增加,生活的物質基礎所需就會更多。

農業是重中之重,人們需要更多的土地種糧食,其次是製造業,生產建設,再其次是商業與貿易。

坐在皇位上久了,李承幹比以往更注重這個過程中帶來的影響,這個影響能夠改變多少人,能夠影響多少人,就顯得極爲重要了。

這天下與社稷說好也不算太好,說壞也不是太壞,大概就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一路上走得磕磕絆絆的。

社稷發展,經濟先行,蔥嶺拿下之後,大唐掌握了絲綢之路的全段,光是沿線收取市稅,加快貨物的傾銷,金銀正在不斷地涌入長安城。

因爲只有在長安才能讀到最多的書,只有在長安才能買到最漂亮的錦緞,只有在長安才能喝到最好的酒水,見到最好的人。

所以,不論外面的人有多少金銀,在貨物的流動下,天下的銀錢都會流向貿易的終點,也就是長安城。

現今的朝中很富裕,富裕得有些不像話,朝中再也不用擔心爲了治理社稷缺少銀錢,反倒是需要擔心花了再多的銀錢,都沒有將事做好。

皇兄說了許多,李泰聽了許久,大唐對未來的方向還是很清晰,人們對未來也有十分充足的信心。

魏王與陛下談了很久,直到陛下要去批閱奏章了,魏王這才離開。

後來又有消息傳來,說是魏王去了晉王府,將晉王斥責了一頓。

李承幹坐在凌煙閣內,明亮的燭臺照亮了一幅幅的畫像,聽到有腳步踩在木製臺階上的腳步聲,擡眼見到了跟隨寧兒而來的小兕子。

她手裡拿着一份地契道:“皇兄,這太貴重了。”

李承幹坐下來,笑道:“你收着吧。”

“可這……妹妹不敢收。”

“老君山就是你的公主封地,有何不好。”

“可這是整座老君山。”

李承幹揣着手,擡首望着外面的星辰道:“收着吧,哪怕你不去老君山,那也是晉陽公主的封地,朕送去的旨意不收回。”

小兕子又將地契收了回來,她又道:“李道長很久沒有來信了。”

細想之下,李淳風道長的確有三年沒有來信了,李承幹低聲道:“李道長對我們李家有恩情。”

小兕子狐疑地看了眼皇兄的笑容,也不知道皇兄所言的恩情是何意思,以前跟着李道長學習星相,也沒聽李道長說他欠皇兄人情。

讓寧兒先帶着小兕子去休息,李承乾點燃這裡的香燭,向這裡的諸多畫像行禮,低聲道:“諸位,我也不知道將來的天下是好是壞,也不知道現在做的事,是對還是錯,其實我也習慣了,現在的人們有如此熱情有什麼不好的呢?”

“難道未來還會更差嗎?我覺得應該會更好的,至少人們都知道有一種新的社稷理念,這種社稷理念能讓家國迅速強大起來,能讓更多的人得到該有的利益,我可能真的做不到讓土地兼併消失。”

“再者說,土地兼併是千百年來的弊病,憑大唐這一朝能夠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嗎?我自認做不到,也達不成這個目的,我還能做什麼呢?”李承幹揣着手獨自一人站在凌煙閣,來回走動,帶着思索之色,忽然停下腳步,道:“我應該想可以想辦法遏制土地兼併,我的手段其實很簡單,但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將來我要提高生產力,這會是以後數十年,最重要的一件事。”

李承干將手中的香插在香爐上,向着凌煙閣諸多畫像行禮。

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34章 儲君心事第543章 吐蕃往事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446.第446章 寒風423.第423章 江邊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87章 通達?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325章 佳節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29.第429章 讓步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183.第183章 識大局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159章 父子春遊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138章 從不退讓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第163章 杖責第542章 再遇玄奘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15.第215章 存糧第102章 科舉揭榜358.第358章 軍心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87章 通達?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250.第250章 夜釣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2章 “人肥”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207.第207章 演武第95章 合力撈魚第101章 東宮爭吵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163章 杖責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376.第376章 封禪274.第274章 新年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98章 奉命放假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206.第206章 真話358.第358章 軍心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5章 認真的一箭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286.第286章 轉變第91章 及冠賀禮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471.第471章 河東裴237.第237章 笄禮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第535章 有很多人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72章 精氣神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376.第376章 封禪
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34章 儲君心事第543章 吐蕃往事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446.第446章 寒風423.第423章 江邊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87章 通達?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325章 佳節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29.第429章 讓步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183.第183章 識大局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159章 父子春遊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138章 從不退讓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第163章 杖責第542章 再遇玄奘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15.第215章 存糧第102章 科舉揭榜358.第358章 軍心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87章 通達?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250.第250章 夜釣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2章 “人肥”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207.第207章 演武第95章 合力撈魚第101章 東宮爭吵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163章 杖責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376.第376章 封禪274.第274章 新年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98章 奉命放假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206.第206章 真話358.第358章 軍心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5章 認真的一箭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286.第286章 轉變第91章 及冠賀禮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471.第471章 河東裴237.第237章 笄禮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第535章 有很多人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72章 精氣神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376.第376章 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