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

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

“有消息了,有消息了!”一個文吏快步跑來,大聲道:“陛下發旨意了,要裁撤尚書省。”

尚書省早已空置多年,自貞觀年間至今,都沒有人在尚書省任職。

朝野都豎起了耳朵,想打聽宮中的消息,也不知道當今陛下與英公,馬周,于志寧三人都說了什麼。

過了午時之後,岑文本拄着柺杖從皇宮中走出來,這位老人家一出現,皇城沿路的官吏紛紛作揖行禮。

自房相,趙國公,鄭公,之後,朝中又離開了一位老臣。

岑文本或許是從貞觀年間至今,留在朝中的最後一箇中書省的貞觀老臣。

自此,從貞觀一朝到如今的交替似乎也完成了。

又有旨意從宮中傳了出來。

人們聽着旨意,馬周任侍中繼續兼任吏部尚書,主持歷年科舉,並且崇文館併入吏部。

緊接着是第二道旨意,于志寧領中書令兼領兵部尚書,將工部的營造之權的一部分併入兵部。

英公領天下兵馬,重建各道州衛府。

至此,朝中有了新的格局,由英公,馬周,于志寧共同理國事。

新殿內,當於志寧與馬周也告退了之後,李承幹獨留了英公一起用茶。

李承乾道:“今年的新茶還未送到,朕這裡就剩陳茶了。”

陛下的愛好其實很簡單,唯有釣魚與喝茶,這對歷朝歷代的皇帝來說,這位陛下的愛好真是造福社稷了。

李績撫須笑道:“末將就愛飲陳茶。”

在外,英公深知身負貞觀與今朝的重任,平日裡一直都是嚴肅的,權勢越大,越是生人勿進。

朝中羣臣面對英公,也都是小心翼翼。

只有在陛下面前,英公親和如鄰家的長輩。

不論是于志寧還是馬周,只要是危害李唐社稷的人,英公都願意幫着陛下將其除去。

李承幹喝着茶水道:“聽聞英公將孫子放在西域之後,就沒讓他回來了?”

聽陛下說起了家事,李績雙手放在膝蓋上,道:“臣也不是隻有他一個孫子。”

本就是英公的自家事,李承幹也不好多問,雖說就算問了英公也會如實說的。

“朕削減了工部的職權,加強了兵部的職權。”

李績回道:“往後末將會與兵部多走動的,建設各地衛府還需兵部相助。”

李承幹頷首,從書架上拿下一卷書,放在英公的面前,道:“這是衛公臨終前交給朕的兵書,讓朕交給合適的人。”

得知是李靖留下的兵書,李績的神色多幾分凝重。

“英公認爲朕應該交給誰。”

李績道:“末將看着陛下長大,當年在東宮陛下苦練箭術。”

李承乾點頭,“現在也是。”

“末將不敢妄斷。”

要論君臣關係,英公與陛下的關係最爲特殊,英公是看着陛下從東宮登基的,也是朝中爲數不多最瞭解陛下的老臣。

李績明白陛下自少年時就是個嚮往強權的孩子,便道:“陛下是希望改制朝中六部。”

聽英公一語中的,一句話就說出了心聲,李承幹釋然地笑了,解釋道:“一步步來,現在纔剛開始。”

李績點頭。

這場談話很漫長,內侍都看在眼中,英公是陛下最信任的臣子,英公亦十分信任陛下。

不論陛下要做什麼,哪怕是當初力排衆議要發動蔥嶺戰爭,英公亦站在陛下這邊。

因此,陛下的話語英公都是點頭答應,並且十分堅定地站在陛下身邊,爲陛下掃清障礙。

哪怕是要殺剛任命的馬周與于志寧,只要陛下一句話,英公也會毫不猶豫地揮下屠刀。

就算是英公猜出了陛下要改制朝中六部,這等大膽的想法,英公還是點頭。

這是李唐帝國,最堅定的護國大將軍。

當英公從承天門走出來,羣臣也不再打探消息了,該知道的衆人也都知道了。

岑文本告老之後,就來到了樑國公府。

房玄齡側臥在榻上,塌被家僕擡到了陽光下。

岑文本上前道:“房相。”

“嗯。”房玄齡聽到熟悉的稱呼,笑道:“也只有你們這些老朋友會這麼稱呼老朽,那些年輕人都畢恭畢敬地稱老朽樑公。”

岑文本接過樑國夫人遞來的椅子,坐在一旁道:“我也告老了。”

房玄齡稍稍擡眼,觀察着他道:“你怎麼比老朽還要老了?”

岑文本低聲道:“人啊,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老了。”

年過七十的房玄齡又道:“你明明比老朽還年輕十餘歲的。”

岑文本雙手拄着柺杖,道:“老矣老矣,十餘年春秋算不得什麼。”

房玄齡讓家僕扶着坐起身子,道:“現在陛下身邊沒有輔政大臣了?”

岑文本搖頭,“沒了,陛下也不需要我們這些老人家,哦……還有一個英公。”

房玄齡迎風坐着,有些凌亂的鬚髮隨風而飄,道:“往後的路要陛下自己走了。”

岑文本沉默不言。

誰也不知未來會怎麼樣,如今的朝堂苛刻又樂觀,至少不會比以往更差了,這是衆人的認知。

今天的太極殿內,上官儀與蔣師仁打了起來,起因是蔣師仁所帶的千牛衛不服從兵部的管教。

本來這件事與御史沒有關係,裴炎知道自己身單力薄便將御史臺也拉上了。

上官儀十分器重年輕一輩的裴炎,在朝堂上爲裴炎出頭,這就打起來。

王玄策與裴行儉,薛仁貴幾人都是低着頭,裝作不認識蔣師仁。

蔣師仁離開長安兩年有餘,不知道如今的御史有多麼強悍。

上官儀的好友許敬宗幫着拉偏架。

最後王玄策悄悄看了眼,見到陛下對現狀漠不關心的神色,他便道:“爾等文吏休要張狂。”

這下可好,牽連着裴行儉也加入了這場爭執中。

李承幹退了朝,衆人還在太極殿打着。

來濟走出太極殿,一邊走一邊書寫着,史書上寫好幾個字,幹慶五年,春,四月穀雨時節,今日早朝亦無疾而終。

朝中有了一羣年輕將領又熱鬧了起來,王玄策,蔣師仁,裴行儉,樑建方這些人替換了那些老將軍的位置。

一個老內侍對一個年輕的內侍站在太極殿外,等着將軍與大臣們的打架結束,老內侍與他道:“在貞觀年間吶,皇帝要是看到羣臣在太極殿,還會喝罵幾句。”

年輕內侍點頭。

老內侍接着道:“可如今的陛下不一樣,陛下從來不會喝罵。”

年輕內侍道:“有人傳言陛下涼薄。”

老內侍搖頭道:“陛下並非涼薄之人,伱叫什麼名字呀?”

“王伏勝。”

老內侍心中暗暗記下這個不曉事的年輕內侍。

終於,太極殿的打架結束了,一羣醫官熟門熟路地走入殿內。

上官儀與許敬宗互相攙扶着走出了太極殿,一路走出承天門。

現在的裴炎還不能入太極殿,他站在承天門外,見到人走出來,連忙上前道:“因兵部的事讓上官大夫這般出頭,晚輩心中有愧……”

“不必!”上官儀擺手道:“裴炎你記好了!”

裴炎忙行禮。

上官儀咬牙道:“要是在朝中打不過那羣將軍,往後也別在朝中立足。”

裴炎心中凜然。

許敬宗中肯地看了眼這個年輕人,扶着上官儀繼續走着。

今天,上官儀給裴炎上了一課,那就是身爲文官絕對不能懼怕武將,你要是怕了武將就會得寸進尺,爲此朝中文武的矛盾在這種風氣下,愈演愈烈。

陛下也不是事事都關心的,這種彪悍風氣就沒管過。

甚至有意無意地希望文官們一個個如狼似虎,也希望武將們依舊彪悍。

貞觀一朝的文官算是足夠彪悍了,幹慶一朝的文官更甚之。

來濟無意間聽到了上官儀與裴炎的話語,又一邊走着一邊將這種情況寫在了史書。

寫完之後,來濟覺得很滿意,翻看這兩年的記錄,又覺得大唐一朝的國史真是跌宕起伏。

穀雨時節的陽光正好,來濟走在皇城中,又見到了一羣武將們相互幫扶着走出承天門。

朝中武將如此團結,來濟再一次提筆寫下,文官彪悍,武將兇猛,朝野和睦。

新羅人又從遼東運來了數十車銀礦,這些銀礦不出意外地充爲國用。

近年來,隨着每年的銀礦送來,護送銀礦的新羅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女子。

新羅女子藉機加入護送的隊伍,並且隨行一路來到長安,通過這個方式,大部分的新羅女人留在了長安,大唐還是有了新羅婢。

李承幹看着高延壽送來的書信,信中說當年新羅女王留下了女兒,如今已長成,是個美人,而且早已念想陛下許久,癡迷陛下的風采,願意進獻給天可汗。

看着書信中的內容,李承幹懷疑這個所謂的女兒說不定是高延壽自己的女兒。

便將這封書信丟在了一旁,沒有理會。

可是好巧不巧,這封書信被蘇皇后看到了。

蘇婉看罷書信叫來一個宮女。

宮女忙道:“皇后需要殺了他嗎?”

蘇婉道:“傳話下去,若真有新羅貴胄女子出遼東,殺了她。”

“喏。”

皇后的安排,李承幹全當不知道,自顧自在太液池河邊釣魚。

李淵也提着魚竿道:“高延壽有野心了。”

“爺爺,高延壽是當年父皇任命的守備將軍。”

言罷,李承幹再道:“爺爺的勸告也在理,孫兒應該多注重人心的變化,有些人變了。”

“你是如何打算的?”

“讓黑齒常之替換高延壽,命高延壽隨阿史那社爾北征,反正孫兒也不知道他一路北征會打到什麼的地方。”

李淵緩緩點頭,“看來金春秋倒從未有過給你送美人的心思。”

金春秋的確很老實,他這些年奴役倭人挖礦,堅守本分,每年都會按量將銀礦送來。

反倒是高延壽先露出了尾巴。

李承幹在太液池的釣臺上寫了一道旨意,吩咐道:“交給兵部。”

李淵點着頭,“但你也不可不防着金春秋,他在新羅還是有根基的,此人還坐擁銀礦。”

“孫兒會提防的。”

這個孫子就是這麼令人放心,李淵甚至不用過多叮囑。

李淵笑呵呵道:“如今這天下,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給你進獻美人寶物。”

“爺爺,只有身邊的環境不亂,孫兒的心才能如這太液池一般。”

李淵努着嘴看着池水,池水平靜且深,就如這個孫子的心,不受外物影響,平靜又很深。

高延壽是出於好意,想要向皇帝進獻美人,或者也是出於私心,想要藉此得到皇帝的青睞。

也正是這種舉動,葬送了高延壽的前程,派去漠北征戰,在那個阿史那社爾麾下任一個將軍,恐怕會葬身漠北。

但皇帝也不能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李承幹十分高興地接受了南詔的賀禮。

南詔使者獻上了地圖,如今的南詔疆域南下接壤真臘,北上接壤吐蕃,東面接壤大唐。

已是一個成了氣候的小國,坐擁城池六十九座,李承幹給南詔的都城賜名大理。

南詔使者請天可汗下旨,在南詔設立崇文館與都護府,甚至願拜大唐爲父子國。

送走了南詔使者,李承幹當着鴻臚寺卿郭正一與禮部尚書許敬宗的面,言道:“朕聽聞南詔的洱海很漂亮。”

許敬宗會意道:“臣這就與兵部商議,將都護府設在洱海邊上。”

郭正一道:“如今南詔坐擁數條江流的富庶之地,又與吐蕃接壤,恐生不臣之心。”

許敬宗又道:“郭寺卿,如今南詔已向大唐稱臣。”

這哪裡是稱臣,這是要拜天可汗爲君父了。

李承乾笑道:“是呀,所言不錯,既已稱臣,就不必揣測他們的不臣之心,郭寺卿所言並無過錯,朝中不能不防備,那就讓南詔繼續出兵,征討真臘與驃國。”

郭正一與許敬宗齊齊行禮道:“陛下聖明。”

幹慶五年入夏,李承幹又召見了松贊干布與英公,三人坐在興慶殿外品着今年的新茶。

而就在長安內,張玄弼寫了書信數落自己的兒子,信中所言是如今的陛下如何如何聖明,就連狄仁傑,裴炎等人都比他有出息,信中將兒子罵了一通。

張玄弼的次子張晦之悄悄看了眼家父的書信,意氣風發道:“家兄不上進,看來還需孩兒來重振家風。”

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358.第358章 軍心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128章 風波乍起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45章 冒失舉薦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第16章 德智體美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121章 負重鍛鍊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168章 一夜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385.第385章 登基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68章 孤有進步嗎?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85章 兵馬未動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第535章 有很多人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74章 太子拜師第96章 以前的事467.第467章 運糧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213.第213章 旱情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21章 負重鍛鍊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181章 老師家事286.第286章 轉變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371.第371章 虎牢關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301.第301章 親衛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131章 折衝府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
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358.第358章 軍心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128章 風波乍起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45章 冒失舉薦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第16章 德智體美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121章 負重鍛鍊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168章 一夜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385.第385章 登基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68章 孤有進步嗎?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85章 兵馬未動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第535章 有很多人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74章 太子拜師第96章 以前的事467.第467章 運糧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213.第213章 旱情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21章 負重鍛鍊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181章 老師家事286.第286章 轉變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371.第371章 虎牢關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301.第301章 親衛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131章 折衝府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