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

上官儀不希望這一腔的熱血就此涼了,他希望梁祝的故事能夠傳遍江南各地,傳到人們的心中。

大雪飄灑而下,落在這塊石碑上,也落在了後方的一個個御史身上。

做完這些事,上官儀道:“想去河北再看看。”

有御史問道:“我們不接着查下去嗎?”

“李義府會查的。”

“喏。”

幹慶三年,正月,李治與李慎,狄仁傑三人在揚州的這半年來,幫着治理各地。

一處縣衙內,李治看着書信神色痛苦地撓了撓頭,他問向一旁的李慎,道:“姐在書信中的這番話是什麼意思?”

李慎拿過書信看着,這封書信是長姐,也就是麗質皇姐讓人送來的,看了眼信中的內容道:“姐姐在書信中說,讓我們將田畝產業的經營之權交還給各地。”

李治道:“皇兄大可以免除揚州各地的賦稅。”

狄仁傑反駁道:“當今陛下就不是一個常常免除賦稅的人,自貞觀之後,陛下登基之初,就鮮有給各地減免賦稅的。”

李慎頗爲贊同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免賦稅之策看似一時效益很好,人們的生產效率也會提高,但長久以來,不如發展各地的生產力來的重要。”

“這就像是江河中的魚,治理河道比少捕更重要。”

李治感覺頗爲頭疼,他也不想管這些事了,走出官衙就撞見了站在門外的劉德威。

本就聽得入神的劉德威見到晉王殿下走出來,用笑容掩飾自己的尷尬的神情,行禮道:“晉王殿下。”

李治道:“我去看看田地裡的情形。”

劉德威躬身行禮。

走出官衙之後,李治帶着護衛來到了一處村子裡,這裡有一口井,井上有個古怪的蓋子,這就是當年東宮用來打水的水閥,雖說打水效率不高,但好歹,不用費力地將水桶丟下去。

在田地邊,還有一間屋舍,這裡有不少的工匠在忙碌。

這兩月來,李治便一直在這裡製造着各種好用或者不好用的農具,比如說要造出更好用的水車,改進犁耕的結構。

當然了,李治還有更想做的事,那就是造出更好的車與船,這個想法在腦子裡盤旋很久了,以至於對於那些水車,他基本是順手帶着造出來的。

坐下來之後,李治畫着圖紙,槓桿的原理在腦子裡反覆出現,思量着利用其中原理。

突然,李治懊惱地將紙張撕下來,發怒地踩着紙張。

“殿下這是怎麼了?”

李治蹙眉道:“無事,只怪我當初沒有好好聽課。”

幾個工匠接着忙手中的事。

而隨着宮裡的又一封書信送來,李治與李慎,狄仁傑三人就要回長安了。

前來接皇子回去的是柴哲威,隨着一起回去的還有御史上官儀。

劉德威與李義府繼續留在揚州,處置各項事宜。

而揚州各地的奏報也送去了朝中,此番三百名御史巡查揚州,清查隱戶,清查田畝,至此揚州乃至秦淮兩地,查出隱戶六萬有餘,其中就有僧人,家僕,奴籍,如今歸還戶籍,歸還土地。

坐在回去的大船上,李治問道:“上官御史,你們的事做完了嗎?”

上官儀道:“做不完,但揚州之行拿出了朝中的態度,往後朝中做這些事會更容易的。”

“還請上官御史賜教,何謂更容易?”

看晉王殿下頗有禮數,上官儀解釋道:“晉王殿下,你知道我們御史來江南,最難做的事是什麼嗎?”

“找罪證?”

“非也。”上官儀緩緩搖頭道:“是民不敢說,有些民不信任朝堂,因此不願意向我等遞交他人的罪狀,他們擔心朝中只是來一趟,看看江南的風光,就回去了。”

“因此,起初他們是不相信御史的,覺得信御史不如信一直欺凌他們的門閥,至少還能活着,也甘願爲門閥向御史丟石頭。”

上官儀望着開闊的河面,又道:“但現在不同了,我們做一些他們原本覺得御史不敢做的事,我們是真的來查賦稅,是真的要來給他們公道,揚州之行後,人們就會知道,若遇到不公之事,他們該找誰,該怎麼做,他們從此有依靠了。”

“就如李義府與吳王殿下,他們殺了多少人或查了多少田畝,在人們看來,朝中疾惡如仇,人們會記得御史們的揚州之行,他們知道誰纔是會願意幫助他們的人,有人能夠維護他們的利益。”

“以後就會有人上報,我們也就容易多了,有了這等意義,遠比我們查抄的家產重要得多。”

李治蹙眉道:“當真有人不信任御史嗎?”

上官儀輕笑道:“取信於民,這很重要,我們的陛下深知其中道理。”

幹慶三年,正月初五,天氣依舊很寒冷,玄奘穿着一身單薄的僧袍,來到一座十分熱鬧的村子中。

他來到一戶人家的門口,詢問道:“能否給貧僧一口水喝。”

坐在家中的只有一個少年人,他手中拿着一卷書,拿着一個水瓢從一旁的水缸中,舀了一勺水,遞上。

玄奘接過水瓢,痛快地飲下,而後詢問道:“不知當面如何稱呼?”

這個少年人拿着手中的書卷道:“對你們僧人來說,人的名字很重要嗎?”

聽到對方話語話語中帶着一些不友好的語氣,但這少年人還是拿出一張餅遞上。

玄奘接過餅,道:“多謝。”

少年人道:“我叫王九思,家父在朝中任職。”

“不知是在朝中任何職?”

王九思道:“似乎是個員外郎?聽說陛下登基之後,很多人都升遷了,現在應該是侍郎?忘了。”

玄奘反問道:“爲何忘了?”

王九思道:“我要自己考科舉入仕,自然是與他無關了,再者說與你這個僧人,又有什麼關係。”

玄奘也意識到了多此一問,本就是萍水相逢,別人的家事何必說與你聽。

王九思道:“早就聽隔壁縣的人說玄奘來了,是你?”

“正是。”

“聽說過你,一路西行去了天竺,在天竺受了不小的委屈。”王九思乾脆坐在了自家門口與他說着話,“現在好了,朝中派了一位將軍去了天竺,看來是要爲你出一口惡氣。”

玄奘唸了一聲佛號,站在原地道:“陛下,大可以不必這麼做的。”

王九思道:“爲何不必呢?你雖是僧人,但你也是唐人,豈有他國欺凌唐人的道理。”

玄奘又一時語塞。

“我姐姐也出家了,倒是十分仰慕你。”

“貧僧還未想入寺。”

王九思搖頭道:“你誤解了,我是希望你能勸我姐姐還俗,她出家的時候,家母很傷心,幾次要去看望姐姐,都被拒之門外,我們一家人從此分離。”

玄奘稍稍低下頭,看着手中的這張餅,有些進退兩難,又覺得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年輕人,他提出了一個不好拒絕的理由。

他的家人分離與手中的一張餅,讓玄奘陷入沉思。

王九思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看書。

玄奘也沒有吃手中的這張餅,而是坐在路邊思量着。

翌日早晨,王九思再一次打開家門的時候,就見到了出家多年的姐姐回來了,他再回頭看去,見到了母親已哭成了淚人。

玄奘站在遠處看着團聚在一起的一家人,他也由衷地笑了笑,而後默不作聲地離開,繼續走在了路上。

當走到一處河邊,玄奘依舊想不明白。

而就當他坐在河邊思索之時,有一夥村民正在呼喊着,玄奘回頭看去,見到了張貼在牆上的佈告。

這是朝中讓各地張貼的佈告,就在去年,三百名御史下了揚州,將整個揚州查了一遍。

人們都在議論着此番揚州的事宜,玄奘就見到了佈告中的話語,三千餘僧人成了隱戶,逃避賦稅,被查了出來。

直到周遭的人都散去了,玄奘還站在原地,看着這個佈告……出神不語,他想起來當初離開長安之前,與陛下的一場對話。

爲了社稷,皇帝會殺一些人,並且也會有一些人,死不足惜。

現在皇帝正在用行動告訴天下人,他正在這麼做。

玄奘沉默不語,而在周遭人們的話語中,都在感慨現在的律法森嚴,以前的皇帝肯定不會在意這些的。

現在的皇帝很在意,並且下令徹查。

四周的村民沒見過皇帝,玄奘見過。

“玄奘!”

聽到呼喊聲,玄奘回頭看去,再一次見到了王九思。

王九思拿着一袋乾糧,揹着行囊,快步跑來道:“這給你。”

玄奘接過對方遞來的乾糧,雙手合掌,唸了一聲佛號。

王九思道:“多謝,你讓我姐姐還俗了。”

玄奘道:“這多半能彌補一些心中的愧疚。”

王九思見到了張貼在牆上的佈告,知曉玄奘話語中的意思,他道:“我要去長安了。”

“你要去見你的父親了嗎?”

王九思搖頭道:“我要去參加科舉了,今年的科舉五月就開,我先去洛陽,再去長安,今年的三月應該能到長安,你與我不如一同前往。”

玄奘搖頭道:“貧僧還有餘下的路要走,不能同行。”

王九思道:“你還要去哪裡?”

玄奘的目光又一次落在牆上的佈告上,緩緩道:“與陛下有個約定,在沒有完成這個約定之前,不會去長安。”

王九思失笑片刻,“你是個很固執的和尚,也對……你若不固執,說不定也不會一路前往天竺。”

玄奘行禮道:“人間還有很多不平事,可以多走走,多看看。”

王九思又道:“你離開中原十餘年,的確應該看看現在的天下。”

聽到對方話語中的豪邁之氣,玄奘問道:“你就不怕去長安的路上,遇到劫匪嗎?”

王九思爽朗地笑道:“玄奘,你從長安一路來到河北遇到劫匪了嗎?”

玄奘搖頭。

“你既然都沒有遇到劫匪,我還有什麼好怕的,現在已沒有這麼多的劫匪了,但凡那個村縣有閒漢,都會被抓到作坊中勞作,各縣看管得很嚴,長安,洛陽,河北各地,乃至遼東,皆是如此。”

“所以呀。”王九思的話語停頓了片刻,他笑道:“所謂安寧盛世,那都是官府嚴苛地按照朝中規矩所營造出來的,現在的官吏都很辛苦。”

“九思!走了!”身後傳來了同齡人的喊話聲。

王九思提了提肩膀上的行囊,他又道:“玄奘,等我科舉及第了,我就帶着家母與姐姐去長安住,再也不需要去理會家父了。”

玄奘唸了一聲佛號,眼神中多有祝福之意,與他告別。

他一路跑到夥伴身邊,一邊喊道:“玄奘,你回長安後,一定要見我!”

王九思的話語聲在四周還有迴響,驚起了遠處的一片鳥羣。

玄奘見到了這些少年人的笑容,他們三五成羣,離開了家鄉,一路結伴朝着長安城而去,一路上還說笑打鬧,或者是一起讀書。

大唐施行科舉很久了,科舉之風也越來越興盛。

玄奘站在原地良久,又見到王九思的母親,還有他的姐姐,正站在村口送別。

而後,玄奘吃着那個少年人送的乾糧,繼續一路東行。

在路上,玄奘又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要奔赴長安城,前去科舉。

這種光景是玄奘從未見過的……從未見過如此多的人要奔赴長安,有的是孤身一人,還有人一家人一同去,或者是成羣結伴。

他們不害怕,因爲即便是科舉落榜了,也能在長安找到活計,或者是去支教,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似乎只要去了長安,他們的一生就會有更閃耀的光芒。

長安城,成了他們夢想中的地方,一個可以讓他們冒險,讓他們成長的“戰場”

幹慶三年的三月,關中各地已回暖。

一騎騎快馬來到長安城前,騎着快馬而來的是各地的官吏,他們紛紛遞交文書。

而在長安城內,剛結束休沐的朝堂再一次忙碌起來,經過崇文館,弘文館,文學館遞交的名冊,吏部整理之後,發現今年的科舉恐怕是規模最空前的一次。

自大唐施行科舉以來,這一年來參加科舉的人數,前所未有地多。

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第154章 陳年舊事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385.第385章 登基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351.第351章 少了第554章 無底洞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87章 通達?第92章 兄弟三人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269.第269章 蘇勖243.第243章 雪後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326章 蘇亶家事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190.第190章 下蛋了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第104章 夕死可矣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43章 一朝一夕間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11章 圖表第15章 你猜我猜?第146章 早朝缺席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60章 秋獵歸來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163章 杖責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337.第337章 “奇觀”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168章 一夜第169章 願爲前鋒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535章 有很多人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65章 難免的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325章 佳節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371.第371章 虎牢關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第146章 早朝缺席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362.第362章 祭拜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3章 太子講故事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365.第365章 宴席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87章 通達?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
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第154章 陳年舊事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385.第385章 登基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351.第351章 少了第554章 無底洞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87章 通達?第92章 兄弟三人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269.第269章 蘇勖243.第243章 雪後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326章 蘇亶家事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190.第190章 下蛋了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第104章 夕死可矣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43章 一朝一夕間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11章 圖表第15章 你猜我猜?第146章 早朝缺席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60章 秋獵歸來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163章 杖責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337.第337章 “奇觀”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168章 一夜第169章 願爲前鋒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535章 有很多人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65章 難免的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325章 佳節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371.第371章 虎牢關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第146章 早朝缺席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362.第362章 祭拜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3章 太子講故事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365.第365章 宴席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87章 通達?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