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

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

之後的事,張柬之也聽得雲裡霧裡,聽起來像是京兆府尹在與各縣討價還價,最後朝中只負責修路,餘下的經營建設都交給了各縣,能夠做出多大的成效,也全看他們各自的治理本領。

大抵上,就是在這方面來回討價還價,各縣當然是希望朝中能夠多給一些錢的。

當然,絕對不會將這些錢給這些官吏,而是給勞作的鄉民與工匠,爲此一共六千貫錢的建設用度,各縣一分也沒多少了。

三十六個縣,每個縣也只能分得百餘貫錢,如果是重要的幾個縣可以多給一些,但也要從這六千貫錢中分。

譬如藍田縣拿到五百貫,就要從其餘的縣的份額中減少。

張柬之聽了一個大概,原來京兆府行事也不是絕對公正的,在建設上各縣的貧富有差異,會有偏心也能理解。

這些天,張柬之一直看着狄仁傑交給自己的事,各縣的貧富不僅僅與各縣的作坊有關,還與位置有關。

位置好的縣,京兆府先給幫扶,尤其是咸陽縣,新豐鄉,藍田,渭北各縣以及涇陽這幾塊要地。

從某種方面上來說,京兆府對各縣的安排是殘酷又顯得公平的。

傳言中,許敬宗就是一個酷吏,在許敬宗任職京兆府以來,治理上十分嚴苛不說,本着能者多拿的準則,京兆府更看重結果。

各縣能做好就做,做不好就別幹了,如果連個縣令都做不好,京兆府會毫不留情地上報吏部,甚至你還來不及主動辭官,就被革職換人。

許敬宗掌握京兆府以來,這種情況更甚,既殘酷又無情。

這位京兆府尹又是一個手段很高明的人,這場談話的過程中一直都是處變不驚。

張柬之第一次進入京兆府,感受到這裡的氛圍,看到已有縣令打了起來。

這裡的氛圍不太好,而且很彪悍。

實在不是自己這等文弱之人可以立足之地,可再一想,張柬之又覺得自己去西域吃過沙子,也吃過苦,該不會弱於他們。

再看看一旁的狄仁傑,他一臉憂慮地坐着,也沒有講話。

待這場鬧哄哄的爭論結束,張柬之走出京兆府時,還有些暈乎乎的,要給各縣的官吏講課?

“懷英?”

話語聲落下,沒見迴應,張柬之低着頭繼續走着又喚道:“懷英?”

依舊是沒有迴應,張柬之再回頭看去,狄仁傑早就不在了,問向一旁的官吏,“懷英人呢?”

小吏回道:“說是要去大理寺,剛就跑出去了。”

張柬之悵然若失,多年的交情,似乎都有些淡了,他失落地走在長安,不知不覺來到了晉王府。

看了看府內有不少忙碌的身影,張柬之打算離開,轉身剛要走,迎面又撞到了紀王。

李慎道:“柬之兄?你怎麼來了?快來幫忙,我們正好缺人手。”

“不……不……”

“柬之兄來了!”

聽到紀王朝着王府內大喊,張柬之神色痛苦。

李治還戴着粗布手套,也掛着圍裙,道:“柬之,快來幫削木頭。”

張柬之忙道:“晉王,下官身居要職不敢耽誤……”

“你什麼要職,不就是教書嘛,我與京兆府尹是莫逆之交,伱儘管耽誤。”

言罷,張柬之就被一羣人拉進了王府。

王府內,一羣工匠正在埋頭忙碌着。

李治詢問道:“幾天不見,你怎麼一臉喪氣?”

張柬之也不打算幫忙,更不想碰這裡的木料,失落道:“下官想不明白,爲何要給官吏講課。”

李治用尺子丈量着一塊剛削好的木頭,道:“朝中的每一項安排,都是深思熟慮的,既然需要你教官吏,必定是有原因。”

李慎搬着一盆的泥塑倒入一個另一個水盆中,而後捲起衣袖手腳麻利地清洗着,一邊道:“嗯,現在各縣的官吏都是年輕人,難免在想法上有些不對。”

“如何會不對?”

李慎將雙手從水盆中拿出來,又在圍裙上擦了擦,解釋道:“就是想事的方式,需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官吏,不能做什麼事,需要做什麼樣的事,還有就是建設上遇到的種種問題。”

張柬之撓頭,不語……

又過了片刻,見晉王與紀王也不搭理自己,張柬之便離開了自己,他也不知道該找誰,在朝中的朋友也就這麼幾個。

來到平日裡自己常去的酒肆,倒是在這裡發現了裴黑臉。

裴炎道:“柬之兄,好久不見了。”

張柬之乾脆坐在他面前,找店家要了一碗麪。

面送到了自己的面前,張柬之剛要拿起筷子吃,見到裴炎與當年在西域時沒什麼變化,還是板着一張臭臉,臉黑得好似每天都有人欠他的。

說他是裴黑臉也不爲過……

再一次拿起筷子,麪條到了嘴邊,張柬之再一次將筷子擱下,面終究是沒有送入口中。

這一幕看得一旁的店家也是直蹙眉,甚至喝了一碗自己鍋中的湯水,神色不安地看着對方。

張柬之全然不顧店家的目光,而是看着裴炎。

裴炎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道:“這面再不吃,就坨了。”

“你在朝中當值能夠喝酒嗎?”

“我今天休暇了。”

“爲何?”

“與軍中的李道彥將軍打了一架,兵部的於尚書幫我去找那些將軍理論了,說是讓我休一天,養足精神再與那些將軍吵架。”

張柬之終於吃了一口面,道:“原來我們幾個都不好過。”

裴炎頷首。

張柬之終於開始吃麪條,甚至拿起裴炎的醋壺,往自己的碗中倒了不少醋,就這麼吃着。

兩人沉默了片刻,張柬之終於將碗中的面吃完了,店家的神色也好看了許多。

裴炎道:“吃完了,你還不走嗎?”

張柬之坐在板凳上,一腳踩着另一張胡凳,道:“近來,有事想不通。”

裴炎:“嗯。”

“京兆府讓我給那些縣官講課,你說我都沒有當過縣官,怎麼給那些縣官講課?”

“嗯。”

“我要不還是辭官吧。”

“也好。”

“你就不勸勸我?”

裴炎神色平靜地看着手中的書,慢條斯理地道:“我從來不管別人的事。”

張柬之晃頭看了看四下,將腳從胡凳上放了下來。

裴炎也終於合上了書本,道:“若說爲官,我覺得無非就是管住自己,再去管住別人。”

言罷,裴炎在桌上放了四枚銅錢,帶上了自己的醋壺離開了。

張柬之還坐在原地,思考着這句話,忽然間又覺得醍醐灌頂,便知道了要怎麼教官吏。

正如京兆府的安排,張柬之終於接到了第一批來這裡上課的官吏,攏共十個人,年紀還都與自己相仿,詢問之後才知道他們是自己同一年的科舉考生,支教兩年後,今年才赴任。

面對衆人,張柬之道:“諸位,下官不會教你們如何做好一個官吏,但可以說一些忠告與勸言。”

“還請夫子指教。”

見衆人齊聲說了一句話,張柬之乾脆拿出現在長安城流傳的鄭公語錄。

鄭公就是一個管住自己,再去管住別人的人。

裴炎的話語很簡短,張柬之自以爲地覺得,無它!暗示所指就是鄭公。

鄭公當年留下來的語錄就成了張柬之現在的教材。

既然鄭公可以勸諫皇帝,那麼現在鄭公的話語可以用在諸多官吏身上。

在西域有支教兩年經驗的張柬之,非常熟練地將這些話語融會貫通。

講完一天的課程之後,張柬之長出一口氣,講的時候壓力很大,好在順利,他真的很想叩拜鄭公,感謝鄭公。

臨近朝中休沐,現在的朝中依舊有不少問題,京兆府忙得團團轉,兵部與軍中的矛盾愈演愈烈。

弘文館的主事郝處俊與蘇亶吵了一架,說是以後弘文館與崇文館要各過各的。

李承幹坐在搖椅上,女兒小鵲兒與小孟極正在後面搖着椅子。

椅子前後搖晃,李承幹倒是看到了一件好事,張柬之給官吏教書得到了許多好評,再看其中的記錄,原來張柬之用鄭公的話語來教導官吏。

呵呵……既然是鄭公的話語,誰敢不給好評。

椅子又不晃,原來是兩個女兒去讀書了。

李承干將奏章放在一旁,放了厚厚一迭,今年將遼東的糧食運來之後,今年該做的事也都做完了。

至於朝中的那些舊問題,也不打算理會,讓他們吵,讓他們鬧,讓他們互相去爭。

也不知道父皇在位時是不是也有一種感覺,與人有關的事就不想去管。

也難怪舅爺告老之後,看到活人就會煩。

“告訴馬周,明天就讓朝中休沐。”

“喏。”

得到皇帝旨意,忙碌了一年的朝臣也得以長出一口氣。

現在的朝堂還是很內卷的,這股內捲風氣要說是誰帶起來,多半是與褚遂良有關。

當年的褚遂良是一個極其勤勉的人。

因此即便是休沐後,皇城內依舊有忙碌的官吏。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哪怕是位列中書省,也值得官吏們去內卷。

這些年輕人如此奮進,沒人去勸他們。

朝中的位置只有這麼幾個,資源是有限的,分配的位置也是有限的。

就算是旁觀者又豈敢去勸他們不要這麼努力,豈敢……

皇城中還有零星的官吏走動,寒冬臘月依舊有人在忙碌。

閒下來的李承干時常去看望父皇,與父皇在河邊釣魚。

這寒冬又下起了雨,雨水落下之後,讓四周的空氣更冷了。

李世民道:“你也年過三十了,倒是氣色一直這麼好。”

“近來父皇的氣色也好了很多。”

又是一陣寒風吹過帶着雪花落下,李世民又道:“聽說現在的突厥更冷了,草原上凍死的戰馬與羊羣不計其數,阿史那社爾多半不能再兵進靺鞨了,你如何打算?”

李承幹看着雨水不斷落在河面上,雨水也順着斗笠落在眼前,一手提着魚竿,道:“一羣靺鞨人讓他打了兩年還沒一個結果,這阿史那社爾是驍勇,但他不是一個將才,只能算是一個猛士。”

“你不打算幫他?”

“父皇啊,若兒臣貿然去幫他,會顯得兒臣不信任他,身爲一個皇帝不能如此對待一個忠心的突厥將領,待他真的向兒臣求助了,再出手幫忙纔好,一個倔強又頗爲好勝的突厥可汗,就該讓他盡情地去征戰,爲大唐開疆拓土。”

李世民低聲道:“也罷,有懋功在,給他阿史那社爾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兵犯大唐。”

英公的確是現在的國之柱石,有英公坐鎮,自然不怕江山社稷會從此風雨飄搖。

身爲與舅舅同時期的輔政大臣,英公顯得沉穩許多,朝爭之事英公從來不參與,只做分內的事,以及替皇帝點頭。

李承幹呼吸着周遭越來越寒冷的空氣,拿起一旁的水壺喝下一口熱水。

李世民緩緩道:“朕都已不認識現在的社稷,莫要與朕說國事。”

“近來東陽給了宮裡不少的茶湯藥材,兒臣喝了感覺還算不錯,都是補氣養生的。”

李世民道:“也好給朕送一些過來。”

言語說着,李世民又覺得這個兒子一定是一位十分長壽的人,年輕如此,將來指不定會活成一個老祖宗。

“你大可以遷都洛陽的。”

www•тт kдn•C〇 “洛陽雖好,但兒臣在長安習慣了,再者說皇帝走了,人們也跟着走了,繁華也跟着離開了。”

雨水停下了,李世民拿下了斗笠,揮去斗笠上的雨水,也沒見魚兒上鉤,道:“朕回去了。”

李承幹依舊坐在河邊,回道:“父皇慢走。”

這片河灘邊,又只留下了陛下一人。

兩位皇帝對待國事的方式是不同的,貞觀一朝連年戰爭,那時候的太上皇善用戰爭來解決問題。

而現在的陛下則更善於用另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給官吏背上沉重的負擔。

李承幹站起身道:“今年如此寒冷,松贊干布的病情還好嗎?”

薛萬備回道:“回陛下,聽說又着了風寒。”

“他這個吐蕃贊普,還真是體弱多病啊,令朕擔憂。”

言罷,李承幹揣着手立於河邊,又叮囑道:“可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去殺了他,讓朕擔憂而已,罪不至死的。”

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69.第269章 蘇勖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95章 合力撈魚488.第488章 陳子昂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512章 倒春寒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61章 迎接陛下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309.第309章 發兵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524章 同盟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78.第78章 解氣?213.第213章 旱情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55章 認真的一箭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19章 待價而沽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190.第190章 下蛋了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152章 東宮舊人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368.第368章 新設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351.第351章 少了467.第467章 運糧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第42章 正義的一戰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115章 各縣彈劾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179章 效益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207.第207章 演武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第181章 老師家事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第165章 難免的第520章 戰前第27章 長安傳聞351.第351章 少了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168章 一夜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
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69.第269章 蘇勖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95章 合力撈魚488.第488章 陳子昂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512章 倒春寒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61章 迎接陛下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309.第309章 發兵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524章 同盟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78.第78章 解氣?213.第213章 旱情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55章 認真的一箭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19章 待價而沽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190.第190章 下蛋了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152章 東宮舊人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368.第368章 新設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351.第351章 少了467.第467章 運糧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第42章 正義的一戰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115章 各縣彈劾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179章 效益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207.第207章 演武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第181章 老師家事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第165章 難免的第520章 戰前第27章 長安傳聞351.第351章 少了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168章 一夜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