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

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

殘露凝作霜華,睡蓮蜷合如未展經卷。

唯有錦鯉擺尾聲在夜中迴盪,驚起一池搖曳。

九曲迴廊上,劉方絲履碾過最後半卷殘荷,劉宏的車輦已然停在水榭轉角。

張讓的聲音裹着蓮葉清苦漫過來:

“老臣先行一步……”

語尾隱在穿廊而過的夜風裡,劉宏望着那抹佝僂背影,冕旒流蘇遮住眼底翻涌。

少頃,攜劉方走向輦車,旋即,玉雕花驄踏碎滿地瓊瑤。

車輦與青磚相擊的“咯噔”聲在禁中靜夜格外清越。

劉宏憑軾而望,遠處飛檐展於墨藍天幕:

“兄常思,若得見太平盛世,必使弟爲這天下最自在的貴胄……”

劉方隔簾看着宮牆上燈火蜿蜒,喉間滾過一聲幾不可聞的嘆息,只是流程般的迴應着。

大殿角門“吱呀”洞開時,暖黃燭光如流金泄地。

張讓已垂手立於丹墀,手中琉璃燈映得殿中浮塵俱明,照見案頭的宗室玉牒。

……

劉宏指尖劃過河間王一脈譜系,在“孝崇皇劉翼”名諱處頓住:

“弟雖爲同輩宗親,然年齒尚輕……”

“若認在孝崇皇名下,按宗正禮法當爲朕皇叔,如此方能鎮住世族喙息。”

他推過玉牒,指腹碾過牒尾宗正令印泥:

“宗正改牒之後,再着三王共署認親牒文,如此便無人能夠質疑。”

張讓眼角掛着笑意,徑直走向牆上火漆密封的暗格。

依稀可見幾幅殘破帛書,從中選了一幅,走回劉宏面前。

劉宏目光落在張讓手中殘帛上:

“阿父,且將這東西來歷細細講與弟聽。”

那帛書邊角焦黑如遭火焚,字跡斷續處可見“幼子劉方襁褓”等語。

張讓躬身受命,娓娓道來:

“永熹元年蠡吾侯劉翼猝薨,長子劉志年十四襲爵。”

“次年質帝遭鴆,外戚梁氏迎立劉志爲帝,是爲桓帝,追尊劉翼爲孝崇皇。”

他指腹撫過“猝薨”二字殘痕,聲線陡然低啞:

“桓帝有弟三人,長曰悝,封勃海王,次曰碩,封平原王,幼曰方,誕於永熹元年三月,生未滿月而父薨。”

“其母懼遭梁氏忌害,密囑乳母抱幼子而藏,僅留此帛書爲憑。”

琉璃燈掠過帛書破損處,“幼子劉方”四字旁隱約可見暗紅指痕。

“彼時桓帝初登大寶,梁氏專權,勃海王將幼弟養於渤海王府,對外稱府中幼子乃宗室過繼。”

“熹平二年,勃海王以謀反罪伏誅,其妻子百口俱歿於獄中……”

劉宏聞言目色流轉,張讓適時俯身:

“據老臣所得密報,勃海王臨刑前曾手書血帛,言幼弟劉方尚在人間,囑平原王劉碩代爲照拂。”

張讓指尖撫過帛書殘角,轉身笑意綿綿的看向劉方:

“當時王甫劾勃海王謀反,所呈罪證多有牽強。”

“劉悝於劉方而言,如兄如父,劉方不願意相信劉悝謀反一事。”

“遂借中常侍張讓之手,僞裝爲宦,潛於宮中,暗查王甫。”

“今以孝崇皇遺脈現世,馬大人……可通曉了?”

殿外更鼓鏜鏜,驚起棲鴉數聲。

劉方垂首沉思,掌心微沁。

難道說,劉宏之前提及勃海王劉悝的異常,就是因爲此番謀劃?

勃海王並無謀反之意?是被構陷成了這權謀棋盤上的棄子?

似乎合理,卻又總感覺有哪裡不對。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劉宏早已佈下了這環環相扣的局。

如今借“孝崇皇遺脈”給他正名,讓他由“天子胞弟”變爲“叔侄之序”。

看似擡升身份,實則是將他的血統牢牢綁定在桓帝一系。

再加上勃海王“謀逆之名”,足以斷了他覬覦大位的可能。

……

“妙在這帛書半真半假。”

劉宏接過帛書,指腹碾過邊緣焦痕:

“永熹元年生、勃海王託付、入宮中潛伏,如此皆有可查……”

“唯幼子下落一事,因當年梁氏專權而未載玉牒,是最妙的一手,若是全無破綻反而不美。”

目光轉向劉方時,冕旒流蘇遮住眼底深意:

“如此一來,弟便可虛長十歲,既補上年齒之輕,又合‘孝崇皇幼子’的身份。”

“弟以桓帝幼弟之身,兼皇叔之尊,世族若敢非議,便是自亂‘親親尊尊’的禮法!”

張讓適時退後半步:

“名號雖重,仍需行事由頭,馬大人慾收士心,須得有個天下公認的大義……”

他的聲音極輕:

“清君側。”

清君側?

這名頭確實是響……

劉方望向燭影中淺笑的那位天子:

“那弟自此便要與宦者劃清界限,甚至……與兄長對立?”

“明面上自然要做足戲文……”

劉宏冕旒隨笑聲晃動,撞出細碎之音:

“世族總說朕委權內官,弟便做那‘撥亂反正’之人。”

忽然傾身,流蘇拂過案頭:

“明裡彈劾王甫,暗裡剪除世族羽翼。”

劉方頷首,心下忖度……

這天子心計到底藏有幾重?

老宦雖已勢微,然王甫黨羽盤結如網,似正需一場名正言順之剿除……

然觀其勢,又非止於此。

此乃陽謀也,欲成事,唯有循此途,縱有阱亦須蹈之。

……

張讓伏地稽首:

“臣等本爲天下人所指‘君側奸邪’,馬大人若以宗室之尊彈劾吾輩,恰合世族‘清濁之爭’的期許。”

劉方凝視着張讓,忽憶前世士人痛斥張讓貪虐無道之言。

然眼前之人,竟願化身引火之薪,以舉世攻訐換自己出師有名。

“阿父不怕後世史書將汝釘在恥辱柱上?”

“虛名何足道哉!彼所謂清流,不過耽於清談、溺於虛名之輩。”

張讓擡首時,眼角溝壑間盡是笑意:

“彼等罵吾輩閹豎數十載,即便某無所作爲,亦難逃‘奸佞’惡名。”

劉方眸光流轉,以魏王視角思及往事。

宦官自入宮起,除肉身淨穢,更斬斷與世俗之聯繫。

何以閹黨多暴戾?

一則因宮禁險惡之境,弱肉強食方得生存。

二則史冊所載皆權宦,需爲天子行酷政、擔罵名。

三則唯有自授把柄,方得帝王重用。

若大漢將傾,張讓之流必率先焚身以作薪火。

正如前世……

思及此處,劉方不由念起一物。

“兄長,弟斗膽請賜衣帶詔!”

張讓與劉宏同時怔住,劉方目光如炬,續道:

“無需明言清君側,但書‘廣求天下忠良,共扶漢室’……”

“臣便可持詔巡行州郡,招攬義士,尋訪賢臣,名正言順行事。”

劉宏撫掌大笑,解下玉帶,抽出內襯黃綾。

以硃砂疾書“宗室劉方,代朕巡狩”八字。

忽而擡眸望定,目中精光一閃:

“此詔無文,唯用行璽,只憑弟……”

“不,是唯憑皇叔口傳天語。”

此時,張讓也緩緩起身,笑而不語。

琉璃燈新添的燈油騰起半寸火苗,將三人身影映得忽長忽短。

忽聞宮鍾遠鳴,驚起飛蟲無數。

在振翅聲中,不知是夜色將褪,亦或是更深的長夜將至。

……

燈油已盡,唯有燭芯仍在冒煙。

張讓趨至御前,附耳低語:

“元義近來行事,似有別往昔。”

劉宏指尖劃過輿圖,忽而輕笑:

“不妨事……”

他擡眼望向天際,晨曦初綻處雲翳翻涌。

“他早該飛了。”

……

無眠。

輾轉終夜,忽覺窗紙泛白。

劉方倚榻閉目。 聽宮外漸起轔轔車輦聲,夾着商販吆喊、行人私語,如潮水漫來。

昨夜張讓將他送至宮門,兩人相談甚久。

終了,張讓撫其背嘆道:

“終有一死,縱留千古罵名,亦不過黃土一抔,唯求生前事能遂本心,何須懼後世評說?”

此言不絕於耳。

他翻身而起,整衣立於銅鏡之前。

青衫磊落,玉帶橫腰。

凝視鏡中影,眉目間似見往昔。

……

孤,曹孟德。

熹平三年,初爲洛陽北部尉。

有蹇碩叔父違禁夜行,即杖殺之。

時閹豎勢盛,賴阿翁周旋,方得外任頓丘令。

爾時尚爲少年,胸藏澄清天下之志。

黃巾亂起,隨皇甫嵩討賊潁川。

破波才於長社,焚賊營於西華,以功遷濟南相。

至郡則整肅吏治。

奏免貪穢,禁斷淫祀。

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然見朝堂朋黨相傾,宦官秉權如故,乃掛印歸鄉。

於城外築室,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欲以耕讀自全。

中平六年,董卓入京廢帝,擅行廢立。

孤僞爲獻刀,欲圖刺之。

事覺而亡,易名改姓間行東歸。

至陳留,散家財得義兵。

首倡義旗,移檄州郡聲討國賊。

袁紹等關東牧守共推盟主,號十八路諸侯。

然屯兵酸棗月餘,莫敢先進。

豎子不足與謀!

諸君北面,吾自西向。

遇董卓伏兵,士卒死傷殆盡。

賴曹洪以馬相授,方得脫免。

一場聚義,信義皆失,摯友割袍。

驀然回首,父子已隔世。

張邈、陳宮叛迎呂布,幾喪吾所有。

張繡反於宛城,長子昂、從子安民、愛將典韋並歿於難。

典韋死戰時,雙挾賊屍而立,目眥盡裂。

其忠勇若此,吾過其葬地,必駐車慟哭。

陳宮助呂布再困吾於濮陽,火焚東門,鬚髮盡焦。

此戰後,孤不欠公臺,亦於天下人再無虧欠。

及破冀州,臨袁本初墓前,設太牢以祭。

想幼時同獵於譙,共飲於洛,曾幾何時,竟成隔世。

墓草離離,寒風蕭瑟,少時故友,零落殆盡。

是夜獨登城樓,見北斗橫天,四野無聲。

忽覺天下雖廣,竟無一人可共肝膽者。

赤壁之役,吾素信江表豪傑或念舊誼,豈料火船蔽江,煙焰漲天。

馬超、韓遂復叛於潼關,割須棄袍而走,渭水寒波,照吾白頭。

至此,阿瞞已死,唯餘孤耳。

銅雀臺成,召子建登樓,謂曰:

“汝爲吾賦,記生平之志。”

植援筆立就,文辭華美,然孤志豈在臺榭?

唯恨頭痛日劇,每夜夢典韋守護帳前,昂兒啼呼“阿翁”。

驚起按劍,唯見燭影搖紅,滿室淒涼。

奉孝從徵十一載,每臨大事,輒能決疑。

柳城霜冷,其疾驟發,孤親執其手,竟成永訣。

扶柩而還,路逢大雪,仰天長嘆: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荀令君自初平二年舉郡來投,居中持重十五載,軍國務決於其手。

建安十七年,因諫九錫事,薨於壽春。

孤往吊之,見幾上殘卷未收,墨痕猶新。

忽憶昔年共飲許昌城頭,論及興復漢室,其目灼灼如炬。

今竟天人永隔,淚落衣襟,不能自已。

或訾孤任人唯親。

豈知孤之命,乃曹子廉汴水讓馬所救

乃夏侯元讓,拔矢啖睛而不退所救。

此等袍澤,非親而何?

非親而能以死相救乎?

孤獨愛關雲長者,何也?

其心赤誠如赤子,其義貫日月而不欺。

曾幾何時,曹孟德亦如關雲長般忠義無雙!

豈願爲奸雄?豈願爲漢賊?豈願終日頭痛欲裂?

孤,怕了!

孤本譙郡一孝廉,曾懷澄清之志,欲爲漢家良臣。

初願作郡守,修治城郭,使百姓和樂。

後遭亂世,欲爲徵西將軍,墓前題“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足矣

若可選擇,誰願棄忠信而懷權術?

誰願舍周公之德,而作權謀之主?

誰願爲終日疑懼,夢中殺人之魏王?

建安廿五年,知大限將至。

臨薨望北,猶盼河清海晏。

然天意昭昭,何幸於孤,賜此再世之機。

昨夜忽聞天語如雷,恍若棒喝貫耳,醒吾半生迷津。

既重託此軀於世,孤自當以曹孟德之道,行匡復之業。

唯願生前諸事,皆遂吾素志,至於青史評章,何足道哉!

注:

一、關於“皇叔”這個稱謂。

《漢書》《後漢書》等正史中,漢代從未出現以“皇叔”指代某類皇室宗親的記載。

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塑造了漢末“皇叔”這一形象和稱呼。

東漢皇室稱謂以爵位和官職爲核心,但是爲了更好的閱讀體驗,選擇沿用“皇叔”作爲口語化簡稱。

在其他各種細節上都會以史實爲主,人物、事件及其時間線也都是有史料可依的。

二、正史中沒有的內容,此處爲引用劇情。

①獻刀刺董。

曹操刺殺董卓是《三國演義》虛構情節,正史《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因反對董卓而逃離洛陽,並非因行刺失敗逃亡。

②割須棄袍。

割須棄袍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馬超追擊曹操的情節。正史中,曹操與馬超在潼關之戰確實有過驚險對峙(如“滸水半渡遭襲”),但並未記載“割須棄袍”的細節。

③拔矢啖睛。

夏侯惇在濮陽之戰中被流矢射中左眼(《三國志夏侯惇傳》),但“拔矢啖睛”(拔箭吞眼)是《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正史中並無此記載。

④十八路諸侯。

關東諸侯討董卓時,實際參與的州郡勢力約十餘路(《三國志》記載爲“酸棗會盟”有袁紹、曹操等十餘諸侯),“十八路”是《三國演義》的說法。

(本章完)

第48章 少年自有少年氣第47章 大人又有新歡了第5章 夜叩北宮爲太平第39章 從未結束的內鬥第55章 無名之輩何其多第41章 袁紹圖謀漸明晰第29章 來日共飲雒陽水第53章 龍門九子各不同第21章 鴻池陂上投名狀第4章 雙珏交輝照宮闕第5章 夜叩北宮爲太平第21章 鴻池陂上投名狀第26章 橋玄幼子不可失第31章 茶空可續國不可(月票加更)第53章 龍門九子各不同第5章 夜叩北宮爲太平第1章 銅雀夢斷熹平續第7章 濯龍池畔解枷鎖第19章 掖庭深處藏陰犬(月票加更)第40章 雪夜舊案埋禍根第48章 少年自有少年氣第39章 從未結束的內鬥第4章 雙珏交輝照宮闕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50章 接着奏樂接着武第23章 誰來擔這濁世名第49章 曲有誤皇甫郎顧(520加更)第49章 曲有誤皇甫郎顧(520加更)第51章 三封手書映平生第50章 接着奏樂接着武第14章 榻前論經結同門第23章 誰來擔這濁世名第18章 橋家女子志凌雲第46章 收心需借往昔債第7章 濯龍池畔解枷鎖第48章 少年自有少年氣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24章 雒陽亂成一鍋粥第22章 同袍相戈人作祭(月票加更)第38章 什麼叫汝南袁氏第11章 胡人之患無窮矣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18章 橋家女子志凌雲第51章 三封手書映平生第19章 掖庭深處藏陰犬(月票加更)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54章 門牆初立女子羞第50章 接着奏樂接着武第4章 雙珏交輝照宮闕第13章 吾有三問皇甫氏第55章 無名之輩何其多第40章 雪夜舊案埋禍根第26章 橋玄幼子不可失第40章 雪夜舊案埋禍根第42章 天晴了走吧諸位第6章 龍庭舊夢手足情第3章 尉府籌謀破玄機第5章 夜叩北宮爲太平第14章 榻前論經結同門第14章 榻前論經結同門第25章 空函織網四方動(月票加更)第51章 三封手書映平生第45章 紹一曰繼二曰導第30章 笑看滿堂皆貴胄第17章 若蒙不棄,某願第43章 袁本初啊袁本初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30章 笑看滿堂皆貴胄第1章 銅雀夢斷熹平續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第7章 濯龍池畔解枷鎖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第31章 茶空可續國不可(月票加更)第15章 劉方三計鎖皇甫第13章 吾有三問皇甫氏第1章 銅雀夢斷熹平續第48章 少年自有少年氣第12章 雒陽雲動謀八方第15章 劉方三計鎖皇甫第33章 宗室大棋誰執子第37章 今生大夢誰先覺第11章 胡人之患無窮矣第26章 橋玄幼子不可失第44章 相逢何必曾相識第41章 袁紹圖謀漸明晰第39章 從未結束的內鬥第53章 龍門九子各不同第3章 尉府籌謀破玄機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第41章 袁紹圖謀漸明晰第20章 殘軀猶握烽煙函第21章 鴻池陂上投名狀第38章 什麼叫汝南袁氏第30章 笑看滿堂皆貴胄第40章 雪夜舊案埋禍根第41章 袁紹圖謀漸明晰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第46章 收心需借往昔債第55章 無名之輩何其多
第48章 少年自有少年氣第47章 大人又有新歡了第5章 夜叩北宮爲太平第39章 從未結束的內鬥第55章 無名之輩何其多第41章 袁紹圖謀漸明晰第29章 來日共飲雒陽水第53章 龍門九子各不同第21章 鴻池陂上投名狀第4章 雙珏交輝照宮闕第5章 夜叩北宮爲太平第21章 鴻池陂上投名狀第26章 橋玄幼子不可失第31章 茶空可續國不可(月票加更)第53章 龍門九子各不同第5章 夜叩北宮爲太平第1章 銅雀夢斷熹平續第7章 濯龍池畔解枷鎖第19章 掖庭深處藏陰犬(月票加更)第40章 雪夜舊案埋禍根第48章 少年自有少年氣第39章 從未結束的內鬥第4章 雙珏交輝照宮闕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50章 接着奏樂接着武第23章 誰來擔這濁世名第49章 曲有誤皇甫郎顧(520加更)第49章 曲有誤皇甫郎顧(520加更)第51章 三封手書映平生第50章 接着奏樂接着武第14章 榻前論經結同門第23章 誰來擔這濁世名第18章 橋家女子志凌雲第46章 收心需借往昔債第7章 濯龍池畔解枷鎖第48章 少年自有少年氣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24章 雒陽亂成一鍋粥第22章 同袍相戈人作祭(月票加更)第38章 什麼叫汝南袁氏第11章 胡人之患無窮矣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18章 橋家女子志凌雲第51章 三封手書映平生第19章 掖庭深處藏陰犬(月票加更)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54章 門牆初立女子羞第50章 接着奏樂接着武第4章 雙珏交輝照宮闕第13章 吾有三問皇甫氏第55章 無名之輩何其多第40章 雪夜舊案埋禍根第26章 橋玄幼子不可失第40章 雪夜舊案埋禍根第42章 天晴了走吧諸位第6章 龍庭舊夢手足情第3章 尉府籌謀破玄機第5章 夜叩北宮爲太平第14章 榻前論經結同門第14章 榻前論經結同門第25章 空函織網四方動(月票加更)第51章 三封手書映平生第45章 紹一曰繼二曰導第30章 笑看滿堂皆貴胄第17章 若蒙不棄,某願第43章 袁本初啊袁本初第32章 今夜可是鴻門宴?第30章 笑看滿堂皆貴胄第1章 銅雀夢斷熹平續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第7章 濯龍池畔解枷鎖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第31章 茶空可續國不可(月票加更)第15章 劉方三計鎖皇甫第13章 吾有三問皇甫氏第1章 銅雀夢斷熹平續第48章 少年自有少年氣第12章 雒陽雲動謀八方第15章 劉方三計鎖皇甫第33章 宗室大棋誰執子第37章 今生大夢誰先覺第11章 胡人之患無窮矣第26章 橋玄幼子不可失第44章 相逢何必曾相識第41章 袁紹圖謀漸明晰第39章 從未結束的內鬥第53章 龍門九子各不同第3章 尉府籌謀破玄機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第41章 袁紹圖謀漸明晰第20章 殘軀猶握烽煙函第21章 鴻池陂上投名狀第38章 什麼叫汝南袁氏第30章 笑看滿堂皆貴胄第40章 雪夜舊案埋禍根第41章 袁紹圖謀漸明晰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第46章 收心需借往昔債第55章 無名之輩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