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榻前論經結同門
劉方扶着皇甫規躺回榻上之後,皇甫規泛起一陣有節奏的輕咳。
忽聽得靴聲整齊如戰鼓,候在門外的皇甫子弟魚貫而入。
前後步距一致,尊卑有序,皆龍行虎步。
爲首者腰背微佝卻自有山嶽之威,正是退職雁門太守皇甫節,也是皇甫嵩的父親。
次者,便是皇甫嵩。
後續,有與皇甫嵩同輩的兄弟,也有以皇甫嵩之子皇甫堅壽爲首,皇甫酈等尚且年幼的稚子。
衆人挺胸昂首,無一絲雜聲,盡顯將門風範。
待諸多大小身影落定,面朝手持衣帶詔立於塌前的劉方,同時伏地行禮。
劉方縱然兩世爲人,八十載閱歷,也控制不住此刻激盪的心神。
前世他也笑過那劉玄德哭出了個西蜀大業,可是這回,他似有明悟。
因爲他剛剛流的每一滴淚,都未曾作假。
術,固然重要。
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至此,大義已成,需收人心了。
……
劉方正欲開口,忽見鬢髮如霜的皇甫節搶上三步,蒼顏上滿是愧色:
“元義公海涵,逆子先前多有冒犯。”
言罷,皇甫節袍袖一甩,側身讓出一條道。
只見滿臉不屑的徐奉大步從人羣中昂首而出,侍立在劉方身邊,臨了還不忘剜皇甫嵩一眼。
皇甫嵩脣角微抽,喉間輕咳一聲,緊隨徐奉的步伐,在離劉方三步處便垂袖長揖:
“元義公……”
皇甫嵩方要見禮,劉方已急忙出言打斷。
論及面上年歲,二人倒似同輩。
可在他心中,皇甫嵩於前世有提攜授業之恩,又兼其才德,實乃長輩般的人物,豈敢受此大禮?
於是劉方搶在皇甫嵩下拜前托住他雙臂,言辭懇切道:
“皆爲漢家兒郎,豈用在乎此等小節?”
“此後……大漢邊關之安危便要仰仗義真了。”
此時的皇甫嵩,雖已被舉爲孝廉、茂才,卻因叔父病重尚未赴任。
但是皇甫嵩這個人,就算是在家中,也心繫時局,時刻關注着天下事。
尤其是作爲皇甫氏的接班人,他自少年時,就已經開始接觸地方防務,鑽研戰術。
就比如針對羌人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他創出的“車陣拒馬”之術:
簡單來說就是以戰車圍成防禦圈,內中弩手、長矛兵嚴陣以待,如此一來,羌騎縱是來勢洶洶,衝鋒之威也能被有效剋制。
這戰術後來在長社之戰中,經他改進爲“火攻車陣”,成了擊敗黃巾軍的關鍵所在。
按原本軌跡,皇甫嵩要到光和三年,也就是六年後,纔會調任北地太守。
但經此一番,再加上劉方打算從中斡旋,這一世他應該很快就能赴邊關任職,得償報國之志。
……
皇甫嵩立於門外時,聽劉方一番肺腑之言,就已經胸中熱血翻涌,敬意升騰。
待推門而入後,本就心生歉意,此刻看到劉方眼中灼灼赤誠,以及劉方所說的這句話。
這位將門虎子眼眶瞬間通紅,後退三步,將衣袍一甩,雙膝重重砸於地上:
“嵩雖寸功未立,然蒼天可鑑,日月爲證!願在此立誓,此生必不負大漢,不負明公所託!”
位居兩端的皇甫規與皇甫節兩兄弟,此刻雖然未有多言,但是拳拳之心也溢於臉上。
忽有童稚之聲響起,只見皇甫氏的一衆孩童都學做大人模樣,齊刷刷跪於皇甫嵩身後:
“……蒼天可鑑!日月爲證!此生必不負大漢,不負明公所託!”
本欲收心的劉方,忽然仰頭大笑,可是無論頭擡到何處,也擋不住熱淚從兩頰滑下:
“若世人皆如皇甫,吾大漢何愁不興?吾大漢!何愁不興!”
徐奉看了眼劉方,不知想到些什麼,嘴角罕見的掛上了絲微笑,再看向皇甫嵩時,眼神已然變得親切。
隨後,將原本一直掛在身前的漢劍一拽,甩至背後。
大步走到了皇甫嵩身側,直接將皇甫嵩從地上拉了起來。
而後俯下身子,摸了摸皇甫堅壽的頭,又回頭看向皇甫嵩,下巴輕點,說道:
“汝,不錯。”
言罷,在皇甫嵩還有些茫然的時候,就轉身回到了劉方身側。
原本肅穆的氣氛,霎時間變得有些歡愉。
臥在榻上的皇甫規與另一端的皇甫節相視一笑。
劉方笑着拍了拍一旁徐奉的肩膀,而皇甫嵩也微微斜着頭看向徐奉,忍不住笑了出來。
或許徐奉的行爲看起來有些逾矩,但是對於在場的人來說,徐奉這番赤子般的行爲,恰恰與此刻衆人心中的赤子之志相得益彰。
原本一身暮氣的皇甫規,也如枯木逢春般多了幾分朝氣。
就連聲音都顯得更有氣力,他沉聲問道:
“元義公說有三問,不知這第三問……”
劉方聞言,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
“這……卻是私事。”
皇甫規見方纔還大義凜然的劉方,此刻竟露出這般神態,不禁啞然失笑:
“元義公但講無妨。”
說實話,自方纔與劉方交談,皇甫規便常有錯覺,彷彿眼前這弱冠少年的面容下,藏着個與自己年紀相仿的靈魂。
此刻見劉方這般情態,才恍回神來,心中不由感慨,漢室何其幸哉,代代有如此英傑出世……
劉方哪知曉皇甫規心中所想會無限接近於真相,只是拱手道:
“久聞威明公博通五經,德隆望尊,教化四方,如北斗照耀寰宇,晚生莫不心嚮往之。”
“方不敏,少好典籍,然才疏學淺,於詩、書大義多有困頓。”
“今未備束脩之禮,卻貿然提及此事”
話未說完,皇甫節已擡手虛按,替皇甫規打斷了劉方的話。
“元義公萬萬不可說這般話!”
皇甫規也順着話,繼續說道:
“吾兄所言極是,元義公若這般實在是折煞老夫了……”
“且不論元義公地位尊崇,亦不論元義公所行大義之事。”
“某已知自己時日無多,一來沒什麼可教元義公的,二來也沒資格收元義公爲弟子。”
劉方見兩位老者接連謙讓,當下不再猶豫,退後兩步,整肅衣冠,以古禮長揖到地: “威明公謬讚了,晚生身爲漢室宗親,行大義乃分內之事,不足爲道……”
“然於春秋災異之變、周禮兵刑之學,實如盲人摸象。”
“今斗膽相求,非圖師名,實欲求一解惑之門徑。”
說實話,前世的他不僅僅懂經學,而且還是博覽羣書,通經致用的實踐派。
漢制選官以“孝廉”“明經”爲標準,他弱冠之年就被舉孝廉爲郎,這代表在當時,他的經學修養就起碼達到了士人的合格線。
更別說之後還有幾十年的積累,他又喜歡作詩,少不了引經據典,而且他畢竟是自詡要比周公的人……
皇甫規見劉方行此大禮,言辭懇切,也不由升起了傳道之心:
“元義公所惑何事?可與老夫言之?”
“威明公病體違和,方本不該叨擾……”
劉方直起身,沉聲道:
“只是曾讀威明公《上疏請辭》中‘察舉當重實績’之論,恰與方研讀《莊公篇》時的困惑不謀而合,故而斗膽略表愚見。”
原本半倚病榻的皇甫規,聞言竟強撐着坐直身子,渾濁眼眸中閃過一抹銳芒:
“願聞其詳。”
劉方負手在室內踱步,聲調沉穩:
“世人皆以‘譏失教’歸罪莊公,然方觀《左氏》載‘大叔完聚,繕甲兵’,知莊公實乃待其自斃。”
“此非失教,實失於‘度’,周室東遷,鄭爲畿內諸侯,若早誅共叔段,恐啓列國弒親之端。”
“然縱其坐大至‘克段於鄢’,終成春秋貶筆……”
話音戛然而止,他突然指向壁上懸掛的涼州輿圖:
“此正似威明公延熹年間治羌,初不急於剿殺,反以屯田誘降沈氐諸部,待其氣衰而撫之,正是深諳‘時’與‘度’之妙。”
皇甫規瞳孔微縮,當年在湟中谷地築壘屯田的往事,竟被劉方以經義相契。
他勉力支起半身,咳嗽數聲:
“《左氏》重禮制,故以‘失教’爲譏,《公羊》言‘大一統’,則貴王化之行。”
“元義公以‘度’解‘時’,倒合《易》中‘變通配四時’之旨。”
劉方拾起案上殘卷,指尖掠過“大一統”三字:
“方以爲此‘統’非獨疆域,更在人心。”
“昔光武皇帝定鼎,先收銅馬軍心,後行度田之法,正是‘王者無外’的註腳。”
“今豪強佔田逾制,‘萬民怨痛,泣血叫號,誠愁鬼神而感天心。原禍所起,皆吏過爾。’(注:皇甫規摯友王符《潛夫論》語),若只守‘王者無外’的舊解,不修‘制民之產’的實務,與莊公縱弟何異?”
皇甫規忽然以指叩牀:
“好個不修實務!今之察舉,多舉德行高妙卻不通吏事之輩,與‘明經’本意相去甚遠!”
劉方取案上殘卷進前:
“威明公請看,王景治河以‘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此乃‘疏而非堵’的通變之道。”
“方以爲治吏亦當如此,嚴刑峻法如築堤壩,輕徭薄賦如導清流,二者不可偏廢。”
皇甫規劇烈咳嗽起來,卻擺手示意不必打斷。
劉方再進前一步,壓低聲音:
“正如節信公(王符)所言,國以民爲基,貴以賤爲本……”
皇甫規掙扎着坐直身子,緩緩撫須:
“是極,本末何足相供?則民安得不飢寒?飢寒並至,則安能不爲非?”
“元義公解‘大一統’爲‘人心一統’,恰合《周禮》‘以俗教安,以刑教中’的王政綱領,但說易行難啊……”
劉方默然片刻,忽然一聲長嘆:
“《公羊》言‘王者必改元立號’,非改年號,是改人心……”
一時寂靜,皇甫節望向兄長蒼白的面容,見他目光卻愈發熾熱。
皇甫規望着案頭殘卷,突然咳得面色潮紅:
“當年在湟中,某教羌人讀孝經,今日在雒陽,公教某讀人心,元義公啊……”
他緩了緩氣息,目光灼灼:
“老夫這病榻雖小,此番卻偏要試試,能否容得下元義公這天下大義。”
劉方聞言,長揖及地。
皇甫規忽而釋然一笑,眼中滿是激賞:
“某治《左氏》多年,今日方知‘六經注我’之妙,既如此,某更無推辭之理……”
說罷,竟強撐病體支起半身,向劉方回了個半禮:
“某無才收徒,然可代先師行納徒之禮,元義公若不嫌棄,便與某執同門之儀如何?“
言畢,他以指爲筆,在案上畫下兩道平行墨跡,正是“同輩共學”之意。
劉方望着那兩道墨跡,忽然想起前世皇甫嵩曾言,皇甫規雖爲大儒卻並無師承。
是啊,皇甫氏自皇甫規之前盡是邊關之將,被稱作粗鄙之人,素來不受經學世家的待見。
待皇甫規功成名就之時,已經年過半百,少時無人可拜,暮時亦無人可拜。
忽然明悟,這是這位老將軍特意爲他鋪設的臺階,既全了自己拜師的誠意,又免了尊卑之礙。
他喉頭一熱,再次下拜時已改作同輩相揖之禮:
“既蒙先生引爲同門,方當執弟子之禮侍奉左右。”
“萬萬不可!”
皇甫規猛然扣住他的手腕,那掌心雖已消瘦,卻仍留着經年握劍磨出的硬繭。
他氣息急促,眼中卻閃着灼灼光芒:
“某今日代師收徒,實乃爲元義公大義所感!”
話音未落,便劇烈咳嗽起來,蒼白的面容泛起病態的潮紅。
他強撐着向皇甫節投去一道求助的目光,沙啞着嗓子道:
“速遣族中子弟,將此事傳於諸生!”
皇甫節早已紅了眼眶,他明白,兄長這是在用最後的氣力爲這位大漢皇叔鋪路,當即朗聲道:
“義真,素遣快馬六百里加急,往涿郡盧氏、北海鄭氏、陳留蔡氏……”
“各送拜帖,言明威明公代師收徒,新同門劉元義公將於秋分時節,赴太學觀禮。”
……
劉方望着榻上倚着錦墊假寐的皇甫規,老者眉梢猶凝笑意,似還浸在方纔論經的餘韻裡。
他心中泛起幾分自嘲,前世無緣得見此公,今生本欲算計,未曾想……
所謂對皇甫氏的收心之計,反倒是被此公,被皇甫氏折服。
皇甫規也好,皇甫節也罷,又怎會不知,他所謂的“解惑求問”,不過是借個由頭……
可他們卻又都心甘情願的爲他這位皇叔鋪路。
皇甫規與馬融、王符,以及蔡邕的業師胡廣等大儒皆是平輩至交,唯獨馬融晚年與皇甫規因政見不合而有所嫌隙。
而皇甫規此舉於劉方而言……
便是日後那名滿天下的鄭玄、盧植、蔡邕,見劉方雖不必執弟子之禮,但若論起輩分,也實實在在矮了他半截。
世人皆知皇甫規治學別具一格,不拘泥於某家師法,擅“通經致用”之道。
以儒學精要論軍政大事,借兵法妙理闡釋經義,與他可謂是志同道合。
二人相談間,字字句句皆有惺惺相惜之意。
只嘆,相識恨晚。
劉方望着榻上氣息漸弱的皇甫規。
縱然惜此公將辭於世,感此公相助之恩,仍有一樁不得不爲之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