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董和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旦,劉景於州部正堂舉行正旦朝會,朝會者除了安南將軍府文武,及荊、交刺史部屬吏外,荊州襄陽、南郡、章陵、南鄉、江夏、長沙、零陵、武陵、桂陽,房陵、上庸、西城,交州蒼梧、鬱林,揚州豫章、廬陵,總計十六郡,皆遣上計吏詣襄陽朝賀。

另外交趾士燮、關中馬騰亦派使者前來襄陽,入朝慶賀,士燮畏懼劉景征討,急於示好,馬騰自貿易中獲益,實力大增,他倆派人前來襄陽,倒也正常。讓劉景感到意外的是,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的使者竟然也來了。

這事還要從一年多前劉備亡奔益州說起。

是時,劉璋遣大將龐羲、李思等數攻漢中,連年不克,最終竟然被張魯反攻入巴郡。

巴郡賨夷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羣起響應,一時間巴土糜爛,局勢岌岌可危,劉璋不得不將巴郡一分爲三,層層佈防,又以大將楊懷、高沛率兵進駐白水關,從西面威脅張魯側翼,才堪堪將張魯兵鋒擋在巴西之地。

因此當劉璋聽說劉備亡入巴蜀,勢窮來投,不由喜出望外,親率麾下文武,出城十里相迎。

劉備自起兵以來,雖多敗少成,數喪基業,顛沛四方,但也要看他的對手是誰。

袁術、呂布、曹操、劉景……皆當世雄傑,能夠與他們一較長短,恰恰證明了劉備的能力,至少比他手下那羣連漢中“米賊”都打不過的廢物強多了。

劉備和關羽名爲君臣,實爲兄弟,關羽被劉景殺死,劉備心中恨劉景入骨,夜不能寐。

和劉璋見面後,劉備極盡誇大劉景的威脅,稱其狼子野心,來日必窺巴蜀,他願爲劉璋鎮守東境,以備劉景。

劉璋卻不爲所動,他性格闇弱,卻不傻,如今他的首要大敵是漢中張魯,與劉景則素無恩怨,收留劉備,或許還勉強說得過去,若再驅使劉備針對荊州,豈不是故意尋釁,自取其禍嗎?

見劉璋無動於衷,劉備大失所望,內心連嘆:“豎子不足與謀!”只得暫時壓下對劉景的復仇之念,與劉璋虛與委蛇。

益州之地,士民殷富,風氣奢侈,劉璋與劉備連宴十餘日,期間遍邀成都名流,大醉方休。最後還是劉備受不了,主動提出,劉璋纔不甚情願的中止宴飲。

恰好此時張魯又有異動,劉璋請劉備前往白水關,與守將楊懷、高沛等共拒張魯,爲“說服”劉備北上,劉璋出手十分闊綽,贈其漢叟兵五千,軍資以巨億。

劉備眼下兵不過百人,將不過十餘,軍資什物,一無所餘,堪稱舉事以來,最窮困潦倒之時,自然不會拒絕劉璋的請託。

劉備也確實沒有辜負劉璋的期望,及北上之日,張魯聽聞消息,當即偃旗息鼓,退守漢中。

劉備自此留在白水關,一邊演武治兵,一邊結交四方英俊,東州、蜀地不得志者,多往依附之,數月之間,衆至萬人。

去年秋,眼見劉備在白水關廣樹恩德,收買人心,聲勢日隆,巴蜀有識之士深以爲憂,紛紛提醒劉璋警惕其人。

劉璋此時如夢方醒,立刻傳令劉備,命其督楊懷、高沛諸將,即日發兵攻打漢中,以期劉備與張魯虎狼相鬥,兩敗俱傷。

歷史上劉備入蜀,挾破曹大勢,將精卒數萬,背後又有荊州作爲後盾,自可不聽劉璋命令,自行其是,乃至反戈一擊。

而今劉備雖有部曲萬人,然軍資補給,皆仰賴於劉璋,對於劉璋的命令不敢不聽,只能儘量拖延,直至入冬才姍姍出兵。

不同於一心坐保江、漢,無他遠略的劉表,劉景深有大志,欲陵天下,未入襄陽,即派兵攻佔東三郡,溯江而上,可直抵漢中,越嶺南下,可深入三巴。

益州、漢中大戰再起,劉景的態度就變得至關重要了,雙方不約而同派出使者,遊說劉景。

朝會結束後,劉景首先接見了劉璋的使臣,江原長董和。

董和年約三十餘歲,身量中等,容貌清癯,頭著葛巾,身上穿着粗製的縕袍,其清約如此。

劉景自然知道董和,其乃蜀漢前期重臣,深得劉備、諸葛亮信重,其子董允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爲蜀漢即諸葛亮、蔣琬、費禕後,第四位良相。

劉景沒有急於起身相迎,而是高坐上位,問道:“我聽說益州富實,號稱天府,貨殖豪姓,侯服玉食,足下身爲益州使者,出使鄰國,何以儉樸至此?難道足下就不怕爲外人所笑嗎?”

董和從容回道:“昔晏子輔齊,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魯,妾不衣帛,二賢可曾爲人所笑?”

劉景道:“孔子有云:‘大儉極下。’遵循聖人中庸之道,奢不僭上,儉不逼下即可。”

董和搖頭道:“蜀土素以奢侈爲榮,以儉約爲恥,婚姻葬送,不惜傾家竭產。欲正蜀地風氣,惟有躬率以儉,惡衣蔬食,才能起到移風變善之效。”

劉景聽罷嘆道:“足下清約謹嚴,大有古賢之風。”

劉景隨即起身來到董和麪前,握住其手道:“之前鄧(芝)伯苗曾避居蜀地,我問他同在蜀地的荊楚大才有誰,他便向我推薦了足下與王(連)文儀。”

劉景頓了頓,又繼續說道:“去年王文儀接到鄧伯苗書信,舉家返回荊州,我以爲足下不久也會應邀歸來,誰知空等至今。我常常想,難道是因爲我才智短淺,不堪輔佐嗎,以至於遺落在外的賢才不肯回歸。”

董和沒想到劉景一下子變得如此熱情,稍稍有些不適應,口中回道:“在下和王文儀不同,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前些年舉宗西遷,乃是迴歸故土。今宗人在蜀安家立業,在下亦受劉牧厚遇,因此纔回絕將軍之請。”

劉景不以爲然,直言道:“足下仕蜀已經有不少年了吧?卻位止小縣,何來厚遇?使足下宰百里,真可謂大材小用,若我爲劉益州,必引足下入州部,授予別駕之任,託以機衡之要。”

董和身爲臣下,忍不住爲劉璋開脫,可說着說着,卻見堂中荊州衆臣皆面帶不屑之色,董和尷尬不已,一時間再難啓齒。

也不怪荊州衆臣瞧不上劉璋,劉璋雖非無道之主,但說他是庸碌之君卻不爲過,和知人善任的劉景相比,直若天壤之別。

第108章 名望第443章 韓暨第180章 回鄉第138章 徵辟第288章 義士第24章 郡府第265章 再勝第423章 戰死第254章 突圍第190章 三窟第272章 魏延第416章 暢談第234章 耀功第165章 猛將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10章 劉伯嗣第437章 薨第126章 六禮第384章 招攬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293章 奇策第68章 俠客行第515章 不忠第255章 後續第530章 仁義第535章 人望第492章 名士第421章 三英第174章 滅族第323章 爲壽第535章 人望第435章 裴司第529章 詔書第351章 班底第109章 難題第37章 邀請第213章 女誡第125章 新野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519章 抵達第490章 盡出第42章 點評第289章 倒戈第165章 猛將第346章 青綬第2章 劉亮第152章 改名第330章 封拜第431章 獻計第46章 馬周第387章 夏口第451章 水鏡第195章 韓廣第110章 主簿第419章 猛將第408章 試探第361章 巨樓第390章 責備第418章 預備第78章 曬書第390章 責備第19章 桓階第133章 鄧芝第405章 防疫第499章 縊殺第7章 劍術書法第306章 遣使第231章 勸降第277章 急報第52章 歸家第225章 勇悍第494章 戰臨第539章 所求第235章 軍市第438章 勸降第336章 區景第61章 鞭笞第396章 怒吼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50章 開戰第439章 文聘第364章 使者第503章 餓虎第276章 張津第387章 夏口第43章 荊蠻第67章 掌權第408章 試探第46章 馬周第518章 海昏第95章 別部司馬第7章 劍術書法第265章 再勝第450章 官學第82章 圍攻第39章 自負第199章 撤離第249章 聞訊第318章 放歸第418章 預備
第108章 名望第443章 韓暨第180章 回鄉第138章 徵辟第288章 義士第24章 郡府第265章 再勝第423章 戰死第254章 突圍第190章 三窟第272章 魏延第416章 暢談第234章 耀功第165章 猛將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10章 劉伯嗣第437章 薨第126章 六禮第384章 招攬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293章 奇策第68章 俠客行第515章 不忠第255章 後續第530章 仁義第535章 人望第492章 名士第421章 三英第174章 滅族第323章 爲壽第535章 人望第435章 裴司第529章 詔書第351章 班底第109章 難題第37章 邀請第213章 女誡第125章 新野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519章 抵達第490章 盡出第42章 點評第289章 倒戈第165章 猛將第346章 青綬第2章 劉亮第152章 改名第330章 封拜第431章 獻計第46章 馬周第387章 夏口第451章 水鏡第195章 韓廣第110章 主簿第419章 猛將第408章 試探第361章 巨樓第390章 責備第418章 預備第78章 曬書第390章 責備第19章 桓階第133章 鄧芝第405章 防疫第499章 縊殺第7章 劍術書法第306章 遣使第231章 勸降第277章 急報第52章 歸家第225章 勇悍第494章 戰臨第539章 所求第235章 軍市第438章 勸降第336章 區景第61章 鞭笞第396章 怒吼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50章 開戰第439章 文聘第364章 使者第503章 餓虎第276章 張津第387章 夏口第43章 荊蠻第67章 掌權第408章 試探第46章 馬周第518章 海昏第95章 別部司馬第7章 劍術書法第265章 再勝第450章 官學第82章 圍攻第39章 自負第199章 撤離第249章 聞訊第318章 放歸第418章 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