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樓船

第218章 樓船

荊州水軍樓船、艨艟、鬥艦、舸船……首尾相接,相軋而下,舳艫幾乎鋪滿整個江面。

荊州水軍一經出現于衡山鄉水域,立刻引起了衡山鄉民的極大震恐,膽小者第一時間躲回家中,膽大者則臨江張望,在所有人的印象中,湘江上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如此龐大的艦隊。

蔡瑁乘坐的座艦,乃是一艘高大的樓船,其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幡幟,狀如城壘。

對於樓船來說,長江纔是最適合它縱橫馳騁的戰場,浮於湘江,不免給人大材小用之感。

蔡瑁爲人素以奢靡著稱,因此其座艦樓船,雕鏤彩飾,其上覆以青色篷蓋,張以絳色帷幔,就連桅檣、槳櫓,亦繪有紋彩,遠遠觀之,恍如水上宮室一般。

只是,威風是威風了,然而一旦發生戰鬥,其立刻就會成爲敵人的目標,進而遭到圍攻。古語有云:“將軍不敢騎白馬,蓋懼其易識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過蔡瑁顯然並不爲此擔心,他認爲自己麾下的水軍,乃是天下第一,無人可敵。昔日長沙水軍尚在時,他視之如魚肉,任憑宰殺,而今長沙水軍已被他覆滅,湘江之上,空空蕩蕩,再無對手,就更不可能擔心了。

樓船停靠于衡山鄉的渡口,蔡瑁從船上下來,便見到十餘名身着黑色吏服的鄉吏,帶領鄉中士民,牽牛持酒,前來迎勞。

這也算是一種從古流傳至今的軍民相處潛規則,即一方出錢買平安,一方得惠不擾民。

當然了,這一般多是指“仁義之師”,正所謂“賊過如梳,兵過如篦”,豈是妄言?

蔡瑁當先開口道:“我乃鎮南將軍軍師、南郡太守蔡瑁蔡德珪,此次奉將軍之命,南下討伐零陵、桂陽之賊。”

劉表乃宗室儒人,雍容君子,素以寬厚仁義自居,此番出兵荊南,志在一統荊州,因荊南士民不附,更要收買人心。出兵之前,劉表一再叮囑蒯越、蔡瑁,在討伐張羨時,儘量約束士卒,不要侵害荊南百姓。

蔡瑁性格驕橫自喜,卻也不會故意違背“姐夫”的意願。

衡山鄉嗇夫見蔡瑁態度還算和善,不禁稍稍鬆了一口氣,當即率領吏民,俯身而拜道:“下吏……拜見蔡南郡……”

“諸君不必多禮。”接着蔡瑁漫不經意地問道:“我聽說,衡山鄉之前爲劉仲達所佔?不知這消息是真是假?”

鄉嗇夫心裡不由“咯噔”一下,硬着頭皮回道:“呃,去年郡中生亂,流民遍地,盜賊滋生,衡山鄉隸屬於湘南侯國,孤懸於外,勢單力薄,深受滋擾。

明廷……劉君……不忍見衡山百姓受此苦難,便派遣一支兵船駐紮於此,驅逐盜賊,保境安民,我等能夠在亂局中保得周全,皆賴劉君之功。”

“哦?”蔡瑁臉上似笑非笑道:“聽足下這麼一說,劉仲達不僅無過,反而有功了?”

鄉嗇夫豈能聽不出蔡瑁語氣中的諷刺之意,心裡不由叫苦不迭,強自鎮定地道:“下吏、下吏只是實話實說。”

蔡瑁冷哼一聲,又問道:“劉仲達駐紮在這裡的兵船,是何時撤離的?”

鄉嗇夫猶豫了一下,纔回道:“今日中午。”

蔡瑁氣急而笑道:“也就是說,他們直到發現了我的艦隊,才匆忙撤走?真是好大的狗膽。”

鄉嗇夫哪敢接話,唯有在一旁裝聾作啞。

蔡瑁隨後又問了鄉嗇夫幾個問題,本意是想要套一些劉景的情報,事實證明是他想多了,鄉嗇夫所知有限,稍稍涉及重要的信息,立刻就變得一問三不知。

蔡瑁心中生出不耐之意,隨手將他打發走了。

吳巨不知何時來到蔡瑁身側,望着衡山吏民漸漸遠去的身影,眼中閃過狐疑之色,出言提醒蔡瑁道:“蔡南郡,劉仲達、劉伯嗣絕非坐以待斃之人,他們盤踞衡山鄉已久,士民與其一心,說不定鄉邑里就藏着一支伏兵。小心他們夜間前來襲擊船艦。”

他曾向酃縣派出探者,然而直到他抵達衡山鄉,距離酃縣僅百餘里,仍不見其回來,十有八九是被劉景擒住或者殺死,劉景防範如此之嚴,是不是說明了,他有所圖謀?也許就在衡山鄉。

吳巨能想到這個問題,蔡瑁自然不可能想不到,劉景如果真如吳巨所說,心存“非分之想”,衡山鄉就是他最後的機會。

爲了引誘劉景上鉤,蔡瑁對外宣稱,要以衡山吏民奉送的牛、酒,設饗會,犒賞三軍,以慰旅途辛苦。

當晚,衡山鄉渡口內,舟船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不斷,饗會一直持續到半夜才落幕。

而實際上,蔡瑁親率士卒,披甲持兵,伏於船內,嚴陣以待。可惜守了整整一夜,直到次日天明之時,也未見敵人蹤影。

蔡瑁和吳巨,再次出現時,分別頂着一雙黑眼圈,兩人一時間面面相覷,不知該說什麼好。

半晌,蔡瑁哈哈大笑道:“吳都尉平日將劉仲達、劉伯嗣誇上天,令我真以爲他們膽略過人,而今看來,不過如此。”

吳巨不覺有些尷尬,說道:“可能是我們實力過於強大,令他們只能望而卻步。”

蔡瑁頷首道:“這纔是人之常情。他們此刻必定龜縮於酃縣,準備藉助城牆,與我對抗。”

吳巨陷入沉默,這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蔡瑁麾下水軍多,而步卒少,到時候必定會驅使他的部曲蟻附攻城。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士卒這半個月來本就舟車勞頓,加之又一天一夜未閤眼,睏乏欲死,根本驅使不動,蔡瑁不得不下令再在衡山鄉休整一日。

蔡瑁雖然嘴上對劉景不屑一顧,卻也不敢完全放鬆警惕,令士卒分批休息,確保有人值守。所幸一切風平浪靜。

翌日,荊州水軍再度啓程南下,預計兩日後便可抵達酃縣。

(本章完)

第458章 斬羽第304章 北上第322章 馬鞍第66章 徙邊第523章 南下第112章 擔憂第187章 袍鎧第310章 親近第322章 馬鞍第408章 試探第427章 身當第322章 馬鞍第446章 入城第368章 江東第181章 棄嬰第369章 出使第327章 西鄂第87章 請醫第73章 送別第314章 賢妻第458章 斬羽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288章 義士第383章 李嚴第504章 進兵第101章 招撫第262章 水戰(上)第297章 除孝第537章 茂才第216章 取名第463章 三郡第376章 出征第230章 敗走第368章 江東第398章 攻城(2)第48章 取字第366章 歎服第53章 道歉第199章 撤離第376章 出征第89章 桃板第304章 北上第8章 腫足第30章 陶觀第225章 勇悍第129章 雙戟第505章 周鳳第436章 託孤第491章 徐宗第319章 還禮第21章 未婚妻第357章 鄧芝第137章 洞房第205章 失望第32章 求字第442章 破局第524章 馬尾第461章 守節第543章 刺孫第536章 邀請第474章 柤中第8章 腫足第164章 動手第211章 計劃第447章 高義第350章 歸來第79章 命案第154章 縣舍第270章 醫所第178章 來接第206章 逃亡第86章 醉鄉居第531章 放歸第153章 龔氏第232章 負傷第530章 仁義第349章 璽書第396章 怒吼第188章 三年第182章 慈幼第446章 入城第425章 中箭第45章 弩第409章 詐降第96章 建安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84章 丹陽第394章 夜襲第480章 買馬第4章 賴慈第23章 赴任第103章 營壘第402章 噩夢第37章 邀請第162章 免役第446章 入城第515章 不忠第199章 撤離第5章 虎頭第55章 鄧瑗
第458章 斬羽第304章 北上第322章 馬鞍第66章 徙邊第523章 南下第112章 擔憂第187章 袍鎧第310章 親近第322章 馬鞍第408章 試探第427章 身當第322章 馬鞍第446章 入城第368章 江東第181章 棄嬰第369章 出使第327章 西鄂第87章 請醫第73章 送別第314章 賢妻第458章 斬羽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288章 義士第383章 李嚴第504章 進兵第101章 招撫第262章 水戰(上)第297章 除孝第537章 茂才第216章 取名第463章 三郡第376章 出征第230章 敗走第368章 江東第398章 攻城(2)第48章 取字第366章 歎服第53章 道歉第199章 撤離第376章 出征第89章 桃板第304章 北上第8章 腫足第30章 陶觀第225章 勇悍第129章 雙戟第505章 周鳳第436章 託孤第491章 徐宗第319章 還禮第21章 未婚妻第357章 鄧芝第137章 洞房第205章 失望第32章 求字第442章 破局第524章 馬尾第461章 守節第543章 刺孫第536章 邀請第474章 柤中第8章 腫足第164章 動手第211章 計劃第447章 高義第350章 歸來第79章 命案第154章 縣舍第270章 醫所第178章 來接第206章 逃亡第86章 醉鄉居第531章 放歸第153章 龔氏第232章 負傷第530章 仁義第349章 璽書第396章 怒吼第188章 三年第182章 慈幼第446章 入城第425章 中箭第45章 弩第409章 詐降第96章 建安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84章 丹陽第394章 夜襲第480章 買馬第4章 賴慈第23章 赴任第103章 營壘第402章 噩夢第37章 邀請第162章 免役第446章 入城第515章 不忠第199章 撤離第5章 虎頭第55章 鄧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