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變化

第74章 變化

劉景爲諸葛亮的離開感到惆悵,稍稍放鬆節制,與杜襲、桓彝、劉瑍歡飲竟日,大醉方歸。

當晚,成績故技重施,以諸偷長名義引偷盜入甕,一舉抓獲六十四人,幾乎將臨湘偷盜一網成擒,漏網者寥寥無幾。

遊俠懾伏,偷盜絕跡,一時間臨湘三市,尤其是西市,竟然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市無紛擾,桴鼓不鳴”的“奇異”現象。

市中百姓無不對劉景感激悅服,或有歌謠曰:“劉君監市,桴鼓不鳴。”

連除兩害,劉景並沒有心安理得的躺在功勞簿上大睡,這僅僅只是他衆多計劃的第一步,接下來他不停將心中的想法變爲現實,引發市井一輪又一輪震盪。

後面兩個月裡,市井可謂日新月異,叫人有眼花繚亂之感,最後太守張羨都被驚動了。

這日午後,市中人羣稍散,張羨在功曹桓階、左賊曹掾成績的陪伴下來到西市。

由於不想大張旗鼓,弄得人盡皆知,所以馬車不過一乘,隨從不過七八人,以他的身份來說,稱得上輕裝簡行了。

“伯緒,僕記得以前市門外並無此塾?”張羨頭戴高冠,衣着華貴,安坐於車中,手指市門旁一間陋室,問身旁的桓階道。

桓階近日已來過市井,因此知之甚詳,出言答道:“從前區元伯在時,常使門客持大戟駕凌百姓,劉仲達對此深惡痛絕。

制服區元伯後,劉仲達在四座市門旁各建一塾,凡持戟、矛等長兵,或弓、弩等遠兵,欲入市井,必須將兵器存放於塾內。刀劍不禁。”

成績在旁邊補充道:“荊楚之地向來民情剽悍,佩劍成風,禁止刀劍阻力太大。”

張羨忍不住嘆了一口氣,說道:“此事由劉仲達來做,難道不是我等的失責嗎?爲何會有人持矛戟、弓弩進入臨湘?”

桓階點頭道:“城防鬆弛已久,確實需要大力整頓一番。”

說話間,馬車穿過市門,進入市中,張羨很快就被門側案上擺放的一銅一鐵之物吸引住了視線,時有百姓圍觀,說道:“銅鬥鐵尺,僕可是聞之久矣。”

桓階頷首道:“故語云:‘王者以民爲天,而民以食爲天。’管子曰:‘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衣食乃是百姓頭等大事,而市井多狡詐,奸商黠賈常常大斗進小鬥出,缺斤少兩是常有的事情,百姓因此多有怨言。

劉仲達便使人做銅鬥鐵尺,置於市井四門,百姓買完米、布,都可以再量一遍,若有短缺,可上報市吏,騙人商販將會受到十倍重罰。自有此二物,市中奸商黠賈再不敢矇騙百姓。”

張羨不禁感嘆道:“世間善政,無過於此,劉仲達真是一個奇才啊。”說到這裡頓了一下,又道:“伯緒,僕以爲,此法當令長沙諸縣學之,以爲常法。”

“可以一試。”桓階嘴上同意,其實心裡不太看好這項政策,法固然是好法,但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嚴格執行的人,此法不過是一個擺設。

張羨忽而大笑,指着角落一間棚室道:“哈哈,這就是劉仲達所建之廁吧?”

桓階、成績亦忍不住失笑。

劉仲達在市中頒佈的各項政策令衆人深感佩服,唯獨修建廁所之舉,使人啼笑皆非。

成績常來市井,知道市中往來人多,屎尿遍地,心中不無惡意的猜測,劉景莫非是踩到屎被噁心着了?不然爲何要修廁所?

三人一笑置之,並未太過在意,馬車繼續前行。

張羨忽見數個十餘歲到二十餘歲不等的年輕人胸戴木板,沿街灑掃,不由好奇問道:“他們是什麼人?爲何在市中灑掃?”

這次回答的是成績:“他們都是一些浮浪子弟、輕薄少年,此輩不治生產,以坑騙、訛詐、勒索爲生。平日常於邸舍之下夷蹲旁臥,對往來路人惡言相向,藉機尋釁滋事。劉君將其等盡數抓捕,罪重者移交市獄,罪輕者則要在市井勞作半年贖罪。”

張羨笑道:“果然是歌謠所云:‘劉君監市,桴鼓不鳴。’一點不假。”

桓階忍不住感慨道:“市井雖小,卻也能略見一二,劉仲達真是一位奇才啊!即使我來市井主政,也遠遠比不上他。”

張羨搖頭道:“伯緒何必與劉仲達比較,你乃宰相之才,助我理政,治理市井非你所長。”

桓階毫不猶豫地斷言道:“劉仲達亦是宰相之才。”

張羨大笑道:“待過幾年將劉仲達招入幕府,屆時有你二人輔政,荊南無憂矣。”他說的是荊南,而非長沙,顯然是將荊南四郡視爲自己的囊中之物。

午後市中人稀,馬車暢通無阻的抵達市樓門前,守市樓的門卒一看就知是郡府大人物到來,趕緊分出一人入樓稟報。

劉景接到彙報時並沒有太過驚訝,和剛剛傷愈歸來的謝良下樓迎接,正好看到張羨在桓階、成績等人的陪伴下走進市樓。

“府君……”劉景、謝良率市樓諸吏拜道。

“無需多禮。”張羨走上前,示意衆人起身,獨扶劉景,笑着說道:“仲達真是大才,僕此來市井,可謂大開眼界。”

兩人雖是首次見面,但張羨卻表現得極爲熱情,毫不生疏。

劉景從容回道:“得到府君誇讚,下吏終於可以放心了。”

張羨又看向謝良,溫聲問道:“你就是謝史吧?區元伯當真是膽大妄爲,居然膽敢當街鞭笞於你,徙巴丘亦難解吾恨。”

謝良伏跪地上,感激涕零道:“府君竟然知小人之名,併爲小人張目,良死而無恨矣。”

張羨笑着扶起謝良,繼而疑惑道:“怎麼不見黃掾?”

“這個……”謝良不敢言。

劉景微笑回道:“黃掾君身體不適,正在掾室休息。”

張羨疑問道:“身體不適爲何不告假?”

劉景心道:“他天天都身體不適,怎麼告假?”

張羨隨即眉頭一皺,黃秋是什麼人他心裡頗爲清楚,劉景之言多半不是真話。

“走,去看看黃掾。”

“諾。”

銅鬥鐵尺法源於隋代趙煚,《隋書·趙煚傳》:“冀州俗薄,市井多奸詐,煚爲銅鬥鐵尺,置之於市,百姓便之。上聞而嘉焉,頒告天下,以爲常法。”

(本章完)

第379章 屈服第215章 南下第223章 習珍第505章 周鳳第21章 未婚妻第331章 倚仗第82章 圍攻第463章 三郡第252章 週歲第492章 名士第112章 擔憂第199章 撤離第242章 三爵第207章 合兵第246章 名字第37章 邀請第314章 賢妻第241章 蔣琬第421章 三英第336章 區景第41章 吟詩第55章 鄧瑗第499章 縊殺第298章 歸來第334章 洗兵第351章 班底第355章 立春第248章 心絞第66章 徙邊第410章 中箭第103章 營壘第15章 救命恩人第462章 郊迎第112章 擔憂第487章 盛匡第229章 鳴金第263章 水戰(下)第112章 擔憂第238章 求援第16章 決定第270章 醫所第347章 鬱林第465章 出使第31章 蔡升第500章 敗慈第402章 噩夢第450章 官學第171章 結束第237章 監九縣第457章 飛矢第335章 十哲第52章 歸家第126章 六禮第330章 封拜第345章 騎兵第33章 示衆第52章 歸家第294章 輕鬆第268章 填塹第509章 設計第153章 龔氏第55章 鄧瑗第394章 夜襲第522章 變故第62章 拔刃第513章 斬當第379章 屈服第351章 班底第300章 召集第100章 大船第304章 北上第422章 出陣第73章 送別第518章 海昏第430章 落幕第105章 八陣第393章 破城第347章 鬱林第489章 太史慈第123章 赴宴第232章 負傷第513章 斬當第412章 刺史第469章 重法第540章 國士第415章 龐統第82章 圍攻第414章 託孤第124章 宴會第459章 焚橋第105章 八陣第521章 傾出第523章 南下第520章 厚禮第157章 仁和第453章 攔路第400章 大雨第294章 輕鬆第400章 大雨第401章 城塌
第379章 屈服第215章 南下第223章 習珍第505章 周鳳第21章 未婚妻第331章 倚仗第82章 圍攻第463章 三郡第252章 週歲第492章 名士第112章 擔憂第199章 撤離第242章 三爵第207章 合兵第246章 名字第37章 邀請第314章 賢妻第241章 蔣琬第421章 三英第336章 區景第41章 吟詩第55章 鄧瑗第499章 縊殺第298章 歸來第334章 洗兵第351章 班底第355章 立春第248章 心絞第66章 徙邊第410章 中箭第103章 營壘第15章 救命恩人第462章 郊迎第112章 擔憂第487章 盛匡第229章 鳴金第263章 水戰(下)第112章 擔憂第238章 求援第16章 決定第270章 醫所第347章 鬱林第465章 出使第31章 蔡升第500章 敗慈第402章 噩夢第450章 官學第171章 結束第237章 監九縣第457章 飛矢第335章 十哲第52章 歸家第126章 六禮第330章 封拜第345章 騎兵第33章 示衆第52章 歸家第294章 輕鬆第268章 填塹第509章 設計第153章 龔氏第55章 鄧瑗第394章 夜襲第522章 變故第62章 拔刃第513章 斬當第379章 屈服第351章 班底第300章 召集第100章 大船第304章 北上第422章 出陣第73章 送別第518章 海昏第430章 落幕第105章 八陣第393章 破城第347章 鬱林第489章 太史慈第123章 赴宴第232章 負傷第513章 斬當第412章 刺史第469章 重法第540章 國士第415章 龐統第82章 圍攻第414章 託孤第124章 宴會第459章 焚橋第105章 八陣第521章 傾出第523章 南下第520章 厚禮第157章 仁和第453章 攔路第400章 大雨第294章 輕鬆第400章 大雨第401章 城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