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出使

第369章 出使

“子敬勿怪。”宴會結束後,孫權單獨留下魯肅,搖頭嘆道:“張公爲人剛簡,每論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所言但有不從,輒負氣凌人,即便孤與其言,亦如履薄冰,不敢有妄。”

孫權雖是在寬慰魯肅,不過其卻臉色卻分外陰沉,顯然也被剛纔宴上張昭的言行氣得不輕。

反而魯肅面色如常,自打去年投奔孫權以來,他被張昭針對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泥人尚有三分火氣,更何況是堂堂大丈夫。可沒辦法,他與張昭之間,不管是名聲、身份、地位……皆不能同日而語,若和其正面發生衝突,最後倒黴的只會是魯肅。

與其如此,不如效法對廉頗退避三舍的藺相如,以顯示自己秉公心、棄私怨的胸襟氣度。

魯肅平靜地說道:“張長史雖失之剛強,不盡如人意,然其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昔佐討逆(孫策),致延譽之美;今輔將軍,有翼戴之功,正所謂‘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張長史就是這樣的人。”

孫權神色複雜地點了點頭,“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出自《易經》,說的是忠直之臣,不避艱險,匡扶其主於蹇難之中。張昭受遺命,秉衆事,功勳克舉,也的確當得上這樣的稱讚。

同理還有吳郡都尉、領太守事的朱治,兩人皆以忠直見稱。

也許是孫權現在年紀過輕,器量不足,總之江東衆臣裡面,他對張昭、朱治二人多有意見。

無奈兩人皆爲江東股肱之臣,張昭自不必說,乃江東衆臣之首,朱治則是孫權的舉主,曾舉其爲孝廉,是其入仕的領路人。孫權就算對二人有再大的意見,也只能憋在心裡,難以發泄。

由此,孫權越發欽佩魯肅的胸襟,其用力拍了拍後者的手背,讚歎道:“子敬一心爲公,不念私恨,真有古大臣之節。”

魯肅謙虛地道:“這只是身爲臣子的本分而已,不足道。”

隨後孫權與魯肅共商出使長沙的細節,一直聊到深夜才罷。

酒宴到底不是正式場合,次日,孫權於正堂召見張昭、張紘、秦鬆、周瑜、徐琨、程普、朱治、呂範等一干江東重臣合議。

張紘、秦鬆等雖然心裡偏向張昭,但孫權心意已決,且獲得了周瑜、徐琨、程普等手握軍權的大將的鼎力支持,士大夫如朱治、呂範等,也表示贊成,此時可謂形勢明朗,大局已定,他們自然不會再跳出來唱反調。

孫權很快就統合了意見,定下聯合劉景,討伐劉表的戰略。

如果計劃順利,孫權將在明年三月,親統大軍,西征劉表。而眼下已是十一月初,時間頗爲緊迫,事情一定,魯肅當即告別孫權,帶領部曲賓客啓程出發。

周瑜和魯肅有着極深的情誼,便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一般,周瑜暫時放下軍務,親送魯肅出城,兩人漫步於吳縣郭北。

周瑜姿容豐偉,英氣勃發,才周當世,吳中皆呼爲“周郎”,其出現在吳縣城郊,往來之人,莫不矚目。魯肅固然也是體貌魁奇的大丈夫,可此時站在周瑜身邊,卻完全成了陪襯。

見百姓仕女有駐足圍觀的跡象,周瑜不敢再多耽擱,拉着魯肅的手肅容道:“子敬,劉景此人,雖爲宗室,卻起於市井,未及弱冠,即名冠荊楚,江、湘名士、豪傑,莫不鹹相向之。”

“當劉表揮軍南下,荊南危亡之際,劉景僅靠一縣之地,便覆滅劉表數萬精銳之師,其功之難,實過於莒、即墨。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荊南四郡,與劉表劃江而治,分庭抗禮,而今更隱隱佔據上風,堪稱當世英傑,遠非張羨之流可比,或爲我等日後勁敵。子敬到了長沙,要好好看一看劉景其人。”

“這個我知道。”魯肅神情略顯凝重地點點頭。

兩人之所以能夠成爲知己,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兩人皆身負雄才,心存大志,欲在這亂世之中建立一番功業。

因此他們絕不會甘心窩在江東,輔佐孫權“竟長江所極,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纔是他們的志向。而第一步,便是劉表。等解決了劉表,就輪到劉景了。

劉景若有志於天下,其想法必然也與他們一樣,雙方現階段或許會因爲共同的敵人而結盟,未來卻註定反目,畢竟,南方地域雖廣,亦容不下兩個霸主。

望着四周漸漸聚集的人羣,魯肅對周瑜道:“公瑾,就送到這裡吧,再送下去,觀者必衆,屆時你再想脫身,亦非易事。”

“好吧。”周瑜也不勉強,輕輕頷首道,“祝子敬此行一切順利,功成而歸。”

魯肅重重一點頭,而後轉身登上馬車,在百餘名部曲賓客的護衛下,往北而去。

數日後,魯肅一行人風塵僕僕的來到吳郡最北端的縣——丹徒。魯肅在此棄車登船,溯江而西,經過一連半個多月的航行,抵達豫章郡彭澤縣。

魯肅的船脫離長江南下,經由彭蠡澤入贛水,再轉入修水,一路向西,直至艾縣。艾縣再往西,就是長沙郡漢昌縣地界了。

魯肅在艾縣登陸,稍作休整後,正式踏上長沙郡的土地,此時已是臘月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即將臨近尾聲。

由於劉景與孫權素無恩怨,因此長沙郡與豫章郡道路暢通,兩郡商賈,多有往來,不過魯肅部曲賓客過百,且被甲執兵,第一時間引起了漢昌縣的注意。

魯肅道明來意,漢昌縣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前往臨湘報信。

魯肅沒有入城,直接讓漢昌縣遣吏爲嚮導,馬不停蹄南下。

這日,魯肅行至湘水東畔,令他意外的是,遼闊的湘江水面上,船艦密佈,舳艫相接,遮天蔽日南下。湘水兩岸,亦有步軍蜿蜒而行,長矛如林,朱旗絳天,軍容蔚爲壯觀。

魯肅眉頭不覺皺起,喃喃自語道:“劉景擁有如此強軍,難怪能夠北擊劉表,南走張津,全據荊南三江、四郡。”

(本章完)

第218章 樓船第275章 交趾第532章 用意第233章 圊溷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281章 面見第545章 對策第497章 來投第123章 赴宴第360章 獻計第522章 變故第458章 斬羽第159章 退讓第125章 新野第457章 飛矢第221章 矢石第220章 拍擊第464章 上書第113章 啓程第141章 酃縣第269章 地突第101章 招撫第336章 區景第3章 後母第526章 薄行第223章 習珍第300章 召集第450章 官學第419章 猛將第312章 心意第265章 再勝第248章 心絞第154章 縣舍第528章 惡氣第28章 暢談第178章 來接第443章 韓暨第57章 示好第67章 掌權第1章 重生第450章 官學第346章 青綬第173章 南下第365章 劉備第379章 屈服第175章 授田第223章 習珍第40章 悲歌第322章 馬鞍第300章 召集第507章 占卜第437章 薨第26章 市樓第495章 鐵樓第170章 斬首第509章 設計第191章 計議第268章 填塹第73章 送別第159章 退讓第295章 召見第13章 張羨第502章 選將第228章 斬首第34章 志向第318章 放歸第415章 龐統第151章 全殲第207章 合兵第494章 戰臨第294章 輕鬆第48章 取字第518章 海昏第320章 來投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540章 國士第143章 縣丞第522章 變故第279章 連雨第348章 南下第529章 詔書第437章 薨第119章 內憂第161章 良法第212章 寫信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08章 名望第411章 不義第286章 軍令第336章 區景第374章 圍攻第178章 來接第435章 裴司第460章 趙戩第233章 圊溷第116章 再見第512章 伏兵第292章 救治第229章 鳴金第451章 水鏡
第218章 樓船第275章 交趾第532章 用意第233章 圊溷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281章 面見第545章 對策第497章 來投第123章 赴宴第360章 獻計第522章 變故第458章 斬羽第159章 退讓第125章 新野第457章 飛矢第221章 矢石第220章 拍擊第464章 上書第113章 啓程第141章 酃縣第269章 地突第101章 招撫第336章 區景第3章 後母第526章 薄行第223章 習珍第300章 召集第450章 官學第419章 猛將第312章 心意第265章 再勝第248章 心絞第154章 縣舍第528章 惡氣第28章 暢談第178章 來接第443章 韓暨第57章 示好第67章 掌權第1章 重生第450章 官學第346章 青綬第173章 南下第365章 劉備第379章 屈服第175章 授田第223章 習珍第40章 悲歌第322章 馬鞍第300章 召集第507章 占卜第437章 薨第26章 市樓第495章 鐵樓第170章 斬首第509章 設計第191章 計議第268章 填塹第73章 送別第159章 退讓第295章 召見第13章 張羨第502章 選將第228章 斬首第34章 志向第318章 放歸第415章 龐統第151章 全殲第207章 合兵第494章 戰臨第294章 輕鬆第48章 取字第518章 海昏第320章 來投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540章 國士第143章 縣丞第522章 變故第279章 連雨第348章 南下第529章 詔書第437章 薨第119章 內憂第161章 良法第212章 寫信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08章 名望第411章 不義第286章 軍令第336章 區景第374章 圍攻第178章 來接第435章 裴司第460章 趙戩第233章 圊溷第116章 再見第512章 伏兵第292章 救治第229章 鳴金第451章 水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