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虎賁校尉 劉禪心思

第179章 虎賁校尉 劉禪心思

劉璋雖然性格優柔,導致益州豪強坐大,上下法度廢弛。

但這是他的性格與能力問題,從他的本心來說,他並不是有意殘害百姓的暴君。

所以劉璋在成都城中的益州牧府邸,並不十分金碧輝煌。

劉備入主益州後,崇尚節儉不講究享受,在將益州牧府邸擴建爲漢中王宮時,並沒有大興土木,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建築而已。

方纔劉備所說的崇文殿,想來便是一開始益州牧府中的崇文館擴充而來。

劉備少年曾拜當代大儒盧植爲師,雖然劉備本人不怎麼愛讀書,但他卻知道學問在當世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於是在入主益州之後,劉備第一時間便命人將劉禪從荊州接來。

在劉禪到達成都之後,劉備便四處延攬名師教導劉禪學習。

而劉備將劉禪學習的地點,便放在原本劉璋與蜀中名士探討經學的崇文館中。

劉備不僅請了許多蜀中名師教授劉禪,他還命糜暘、關興、張苞、趙統、譙周、周巨等當時在益州有名聲的諸多少年俊傑陪同劉禪讀書。

而正是因爲此舉,後來劉禪在被立爲漢中王太子後,糜暘等幾人才漸漸被譽爲“太子四友。”

糜暘在崇文館中陪同劉禪一起學習了好幾年,對於那處的所在自然熟悉無比。

在連續穿過幾處宮門之後,糜暘來到了王宮中的深處。

在這一路上,糜暘曾被不少王宮衛士攔下來過。

但在自身出示官印證明了身份之後,糜暘便沒有受到太多爲難。

哪怕沒有着公安一戰帶來的威名加身,糜暘這個名號,在王宮中亦是許多人知曉的。

但剛來到了王宮中深處時,糜暘卻被一位身披精甲,相貌與其有幾分相似的將軍所攔下。

在看見這位將軍後,糜暘的臉上浮現笑容,他對着這位將軍一拜,口中言道:“暘拜見大兄。”

攔住糜暘的這位年輕將軍,名糜威,字文重,乃是糜暘的堂兄,安漢將軍糜竺的獨子。

糜威與糜暘一般,皆不算是糜竺與糜芳的長子。

當年因爲戰亂,糜竺與糜芳的子嗣大多或死或走失在戰亂中,所以最後糜竺與糜芳,皆只剩下糜威與糜暘這一個兒子。

糜氏一族經過多年的優良配種,相貌都不俗。

糜威有乃父之風,相貌雍容華貴,並且精通箭術與馬術,擅長騎射征戰。

糜威的年紀比糜暘大十一歲,在糜暘年少時,糜威就已經開始跟隨劉備四處征戰,在四處征戰之下,糜威立下了不少戰功。

最後糜威因戰功累升爲虎賁校尉,又因爲糜威外戚的身份,劉備對其十分信賴,令其執掌一部分虎賁禁軍,宿衛王宮。

在不久之後,按歷史上的發展,糜威會在劉備稱帝后成爲虎賁中郎將,執掌整個王宮的禁軍。

對於糜氏一族的信任,劉備是真誠且不曾動搖過的。

雖然糜威與糜暘年紀相差甚大,但是糜竺與糜芳兩兄弟感情極好。

加上糜暘其實自幼是跟隨在糜竺身邊的,所以糜威與糜暘的兄弟感情與父輩相比只好不差。

糜威在糜暘對其一拜後,他伸手拍了一下糜暘的肩膀,笑着對糜暘言道:

“兄長現在可當不起你一拜了。”

“按軍職應該是兄長向你行禮纔是。”

糜威看到糜暘歸來,心情極好,他好久沒見過他這個唯一的兄弟了。

心情大好之下,一向穩重的他竟也難得開起了玩笑。

面對糜威的玩笑,糜暘臉上亦流露笑意道:“不管暘現在身居何職,暘一輩子都是兄長的弟弟。”

“人倫綱常乃人立世之本,天下間又哪有弟弟不對兄長行禮的道理呢?”

糜暘的話讓糜威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他手指着糜暘言道:“你呀伱呀,從小就能言善辯。”

隨後糜威問糜暘道:“你剛回成都,不回府拜見父親,怎的來了王宮中?”

面對糜威的詢問,糜暘回答道:“是大王先讓暘來王宮中見見太子。”

聽到糜暘如此說,糜威點了點頭。

而後他讓開道路,對糜暘言道:“快去吧,見完太子後記得回府看看父親,你不在成都的這段時日裡,他可是想你想的緊。”

在說完這點後,糜威又笑着對糜暘言道:“照兒亦很想念你這個叔父。”

糜威口中的照兒乃是糜照,是糜威的長子,今年快八歲了。

在糜威這麼說之後,糜暘對着糜威一拜,告辭後就朝着內宮走去。

望着糜暘離去的背影,糜威的心中暖暖的。他想着一會早點下值,好回府陪伴糜暘。

既有親分之屬,又有患難之實,糜威對糜暘的疼愛,不比任何人少。

在廣大的崇德殿之中,漢中王太子劉禪正坐在自己的坐席上,聽着對面的伊籍爲其講解漢代官制。

伊籍,字機伯,是兗州山陽郡人。伊籍與鎮南將軍、荊州牧劉表是同鄉,從年輕時便依附於劉表。

建安六年,劉備因爲遭到曹操的攻打,於是前往荊州投奔劉表。

劉備在荊州期間,伊籍經常拜訪劉備,託請劉備照顧。

建安十三年時,劉表去世,伊籍於是轉而投靠劉備,跟隨劉備南渡長江,後來又跟隨劉備進入益州。

建安十九年時,劉備平定益州,入主成都,自己兼任益州牧,任命伊籍爲左將軍從事中郎。

伊籍入益州後,因爲他乃是天下有名的名士,深知兩漢以來規章制度,官制法典,於是劉備便任命伊籍等四人協助諸葛亮一同制定《蜀科》。

後劉備稱王后,任命伊籍爲昭文中郎將,伊籍在益州所受到的待遇,僅次於昭德將軍簡雍和秉忠將軍孫乾等人。

劉備對劉禪的教育很看重,自從立劉禪爲王太子後,劉備就選擇諸多名師教授劉禪典籍,所涉獵者甚廣。

其中因爲伊籍的聲望,故而劉備又令劉禪拜伊籍爲師學習《左傳》。

故而在目前益州的諸多學問大家中,伊籍是唯一正式,與劉禪有着拜師之禮的恩師。

劉禪今年方纔十四歲,因爲他從戰亂中出生,從小又在各位名臣的看護下長大,所以造成他的性格有些優柔,缺乏主見。

劉禪今日本來打算要去迎接劉備歸來的,但他的想法卻爲諸葛亮所阻,諸葛亮向劉禪言及劉備讓其不用外出迎接。

而劉禪在聽完諸葛亮這麼說之後,竟然連正常的證實流程都不走,就直接乖乖的待在王宮中學習,他一點都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欺騙他。

這要是換做曹丕,在曹操遠征歸來的時候,有大臣跟他說曹操不讓其前去迎接。

曹丕的第一反應肯定覺得,是有人在離間他與曹操的父子之情。

在劉禪的心目中,於諸位長輩之中,他最信任的便是從小教導他禮儀、處事的諸葛亮了。

儘管今日劉禪沒有出城迎接劉備,而是繼續留在崇文殿中學習,但他的思緒其實早就不自覺的飄到城外。

劉禪身穿一身錦衣袍服,安靜的坐在坐席上看着對面已經垂垂老矣的伊籍。

劉禪繼承了劉備不俗的相貌,又因爲身份貴重,所以當他穿着華衣錦繡之時,雖然年紀尚輕,但他已經開始散發出一股貴氣。

現在劉禪的目光大部分都注視在對面的伊籍身上,但當伊籍低頭翻閱典籍之時,劉禪總會悄悄的將目光朝着殿外望去。

聽說今日父王將表兄一併帶回來了,怎麼還沒回宮呢?

想念着某人的劉禪在坐席上有些坐不住,而他這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亦被對面的伊籍所察覺到。

伊籍是一時名士,他的性格溫和,往日中並不嚴厲。

但他也知道劉備對劉禪的期望很重,所以他看到如今劉禪這副走神的樣子,心中有些不滿。

今日他所教授的內容,乃是兩漢以來的官職總考。

將來劉禪是要成爲一國之君的,官職爲君王之權柄,面對這麼重要的內容,劉禪怎麼能走神呢?

伊籍輕咳幾聲,將劉禪的目光從殿外拉回來,而後伊籍對劉禪言道:

“今日臣所講的內容,乃是我大漢之重要官職,太子身肩國運,應當認真傾聽纔是。”

“不可走神。”

因爲伊籍的輕咳,劉禪的思緒被重新拉回了殿內。

面對伊籍有些嚴厲的教育,劉禪臉上並沒有浮現怒色。

他在聽到伊籍的教訓之後,主動起身對着伊籍一拜道:“禪知錯了,還請老師息怒。”

劉禪在對伊籍行禮的同時,臉上亦浮現了真誠的愧色。

看着劉禪的這副表現,伊籍臉上的些許不滿漸漸消散。

伊籍撫須在心中想道:“也許太子並非聰明絕頂之輩,但其仁愛下士之風,深得大王真傳呀。”

伊籍並不是腐儒,不會因爲劉禪一點錯誤就抓住不放,在劉禪認錯之後,他讓劉禪重新坐下聽他講學。

在劉禪重新坐下後,伊籍爲劉禪講解起了尚書檯這個機構。

尚書一職,起源於秦朝,漢承秦制,尚書一職亦流傳下來。

當年漢世祖劉秀鑑於西漢晚期的權臣專政,有意削弱相權。

在劉秀的步步削弱之下,太尉、司徒、司空雖居三公高位,名爲相,但實際權力則逐漸移於尚書。

在這樣的情況下,尚書檯這個機構應時而生。

自漢世祖之後,尚書檯的機構組織不斷完善,已經在事實上成爲了中央政府的中樞機構,號稱中臺。

“天下樞要,在於尚書。”

在講完了尚書檯這個機構後,伊籍又爲劉禪講解起錄尚書事名稱的由來。

錄尚書事一名由來始於漢武帝時期,那時稱領尚書事。

錄尚書事並不是獨立的官職,常以它官兼領。

當年漢昭帝初立,大將軍霍光柄政,與金日磾、上官桀共領尚書事,是爲此官之始。

東漢永平十八年,漢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趙熹、太尉牟融並錄尚書事,用“錄”代“領”始此。

錄爲總領之意。錄、領職事相近,而權位更重。

後東漢每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將軍、太傅錄尚書事。

因爲自今漢明帝以來,大漢皇帝都是幼主繼位。

所以錄尚書事一號出現的越來越頻繁,幾乎成爲每位輔政大臣的標配。

劉禪雖然現在只是漢中王太子,但有識之士都知道,目前天子在曹操手中猶如傀儡,將來大漢國祚大概率要靠劉備來延續。

在這種情況下,劉禪的漢中王太子從某種意義來說,等於是大漢太子。

伊籍認爲作爲將來大漢的帝王,劉禪不能不對今漢以來極爲重要的尚書檯沒有了解。

伊籍不愧是當代名士,知識淵博,在他深入簡出的講述之下,劉禪很快就明白了尚書檯這個機構的權能地位,以及“錄尚書事”一職所帶來的巨大權柄。

最後伊籍對着劉禪言道:“自古以來,聖主秉政,賢臣輔政,而時至今日,輔政之要在於尚書。”

“將來太子要善於選拔良才,輔弼太子治理國家,這樣天下才能大治。”

“而輔政之臣,務必擇選志慮忠淳,功高望重之輩方是國之福祉。”

聽到伊籍這麼說,劉禪的臉上流露出贊同之色。

但他這時心中因某人的歸來,卻起了某種心思。

劉禪拱手問伊籍道:“敢問伊師,加錄尚書事一號,可有年紀要求?”

劉禪的這個疑問令伊籍一愣,這可把他問住了。

今漢以來,三公、大將軍、太傅等職位爲了總掌國政,都會加上錄尚書事的名號。

可見這種名號乃是位高權重之者才能加,但倒是沒有硬性規定說,加錄尚書事的名號有什麼年紀要求。

畢竟一般等人做到三公那種高位之後,年紀都不會太低了。

因此伊籍思索一番後答道:“這點,倒是不曾有過。”

伊籍的回答令劉禪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

有葛師與表兄輔佐他,他很安心。

這時大殿之外,響起了一陣甲冑參拜之聲。

聽到這聲音,伊籍與劉禪都同時意識到有身份不凡的人到來了。

兩人的目光都朝着殿門口而去,在不久之後,一位年輕人的身影出現在大殿門口的光亮處。

看着迎光走來的那人,劉禪的臉上流露起掩飾不住的笑容。

他連忙起身,而後快步來到糜暘身前。

好久不見,甚是想念。

12點前還有一章,我現在碼,碼完睡覺。

最近晝夜顛倒,得調整過來。

剛纔發佈了,一直顯示審覈中,第一次遇到這情況。

(本章完)

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第516章 內心煎熬 一網縛之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25章 于禁跪伏第358章 棄市震懾 馬謖阻奏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17章 駐守公安第17章 駐守公安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668章 五美諸葛 重啓相國第99章 愧疚的朱桓 (無食言,求追讀!)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291章 第二戰場 以身爲餌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第363章 熱臉白貼 整改大軍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舉事 出師有名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340章 大庭廣衆 贈劍贈女第488章 大將軍,大事不好啦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勢逆轉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勢逆轉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436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後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第37章 魏王吐血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338章 故技重施 孫權心思第404章 筆爲雷霆 北方有變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413章 鬥將之請 南中龍吟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473章 三路合圍 爲師必勝第648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100章 三江失敗,今晚休息一下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364章 利劍在手 可創生機第496章 心有牽絆 自爲猛虎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450章 謀攻祁山 吳懿憤慨第331章 不斷討好 嚴詞警告第521章 燭影佳略 滿堂喝彩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452章 泄我行蹤 一律皆斬第276章 益德急智 羣情激涌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614章 貌合神離 止步數裡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225章 曹仁之死 順流而下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
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第516章 內心煎熬 一網縛之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25章 于禁跪伏第358章 棄市震懾 馬謖阻奏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17章 駐守公安第17章 駐守公安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668章 五美諸葛 重啓相國第99章 愧疚的朱桓 (無食言,求追讀!)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291章 第二戰場 以身爲餌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第363章 熱臉白貼 整改大軍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舉事 出師有名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340章 大庭廣衆 贈劍贈女第488章 大將軍,大事不好啦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勢逆轉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勢逆轉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436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後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第37章 魏王吐血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338章 故技重施 孫權心思第404章 筆爲雷霆 北方有變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413章 鬥將之請 南中龍吟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473章 三路合圍 爲師必勝第648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100章 三江失敗,今晚休息一下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364章 利劍在手 可創生機第496章 心有牽絆 自爲猛虎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450章 謀攻祁山 吳懿憤慨第331章 不斷討好 嚴詞警告第521章 燭影佳略 滿堂喝彩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452章 泄我行蹤 一律皆斬第276章 益德急智 羣情激涌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614章 貌合神離 止步數裡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225章 曹仁之死 順流而下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