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

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

在完成登基儀式後,劉備在羣臣的擁戴下,已經正式成爲了大漢新的天子。

在成爲大漢天子之後,在祭壇上的劉備要準備下達他的第一個天子詔令。

而漢統重立後的第一道天子詔令,則是改元。

因爲劉備稱帝的法理上乃是承繼兩漢基業,所以正朔、服色、官制等方面,劉備都不需要進行改變。

更何況爲了體現他稱帝的正統性,這些方面劉備更加不能去動。

但是爲了體現新帝繼位,有一個方面劉備必須進行更改,那便是年號。

年號是新君即位後區別上一任君主的標誌,又是體現新君繼位後的一種政治口號。

例如逆魏皇帝曹丕的年號黃初,黃爲魏的正色,黃初之意是曹丕作爲曹魏開國之君的自詡。

至於年號,在今日之前就有許多大臣向劉備提出了許多建議。

其中有一個年號,得到了諸葛亮、許靖等大臣的推薦,那個年號叫建興。

建立興盛的朝代,是爲建興。

但是這個年號卻不符合劉備的心意。

看着祭壇之下的衆臣,劉備開口發出了他的第一道天子詔令:

“傳詔四方,朕改元爲章武,以今年爲章武元年。

當改元詔令到達地方之時,所到地方皆大赦!”

祭壇之下的羣臣有猜到劉備的第一道詔令會是改元,但他們卻沒想到劉備沒有選擇呼聲最高的建興年號,而是自己想出了一個年號——章武。

章通“彰”,章武的寓意爲彰顯武威。

劉備將章武定爲他的年號,乃是向天下人宣示他“嗣武二祖”的決心。

而在下達改元大赦的詔令後,身爲皇帝劉備又下達了一道新的詔令。

“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

劉備以漢室宗親的法理承繼大漢法統,所以這一點亦是情理之中,更是他彰顯自身正統性的一個必要手段。

當下達以上兩道詔令後,劉備要進行最重要的一步,那便是大封羣臣。

雖然劉備乃是承繼漢室的法統稱帝,但是漢室的法統在許都曾經斷絕過,所以劉備本質上今日是在開創一個王朝。

在王朝建立之後,相應的官僚體系亦要建立起來。

這是保障劉備創立的“季漢”能否茁壯成長的關鍵。

之前諸葛亮勸進時就對劉備言過,大部分臣子之所以會跟隨他,無非就是抱着攀龍附鳳的心態。

所以封賞羣臣這一步驟是很關鍵的,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大臣對劉備的忠心及歸屬感。

劉備自然也知道這點,所以關於如何封賞羣臣,他在心中早已經有了腹稿。

在目前中央朝廷的百官職務中,當然是丞相一職最爲緊要。

按照漢制本來相國纔是皇帝之下權力最大,身份最爲高貴的官職。

但是因爲相國的權力太大,所以逐漸被歷代漢帝虛置。

在這種情況下,原來作爲相國副手的丞相一職職權開始逐漸上升。

丞相的職權可以概括爲八個字:“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對於這樣一個緊要的職位,劉備的心中早有一個合適的人選。

那人便是諸葛亮。

作爲將他一手扶上天子寶座的功臣,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之情是非常深的。

況且自劉備入主益州以來,擔任軍師將軍的諸葛亮,實際上早已成爲了劉備勢力中的“丞相”。

當劉備在羣臣面前任命諸葛亮爲丞相,錄尚書事後,雖然諸葛亮是從一雜號將軍直接一躍成爲丞相。

雖然這代表着諸葛亮從今日開始會是除劉備之外,掌握全國最大行政權力的人,但是羣臣的臉上都沒有浮現不服之色。

諸葛亮的功勞,諸葛亮的能力,諸葛亮的德行這些年來早已經是有口皆碑。

由他擔任大漢的丞相一職,可謂是衆望所歸。

而諸葛亮在聽到劉備任命自己爲丞相後,他從容地從羣臣的行列中走出對着劉備一拜。

在他的臉上看不出成爲丞相的喜悅,但這並非是他覺得丞相一職不夠體現他的功勞。

而是他對別人夢寐以求的丞相一職,真的沒有多少熱衷。

在他看來只要能匡扶劉備安定天下,那他不管是雜號將軍,還是丞相,這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同。

在任命諸葛亮爲丞相之後,劉備便開始了三公的任命。

三公稱號,最早可追溯到商代。

三公並不是固定的官職名稱,他原本只是一種人臣最高職務的統稱。

所以數百年來,三公所代表的具體職位便不固定。

丞相的加強版相國一職,最早便是三公之一。

及至東漢時,三公便具體變爲三個官職的總稱。

這三個官職分別是太尉、司徒、司空,其中以太尉一職居首位。

只是雖然東漢時仍然有三公官位,但是劉秀在建立東漢後,他感覺到三公的職權過大。

爲了加強皇帝的權力,於是他便對官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早期時,凡位列三公者儘可開府,三公被人譽爲三府。

但在經過漢光武帝劉秀的改革之後,雖然名義上三公仍然是地位很高的官職,但三公的實權漸歸尚書檯。

後來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迭專權。

外戚竇憲、樑冀等,都拜爲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

自此之後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且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甚至有的三公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

本來按照經學家的說法,相國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災異,皇帝、相國都要引咎自責。

但在東漢時,皇帝把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罷免。

大儒仲長統就曾說過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已”。

只是三公雖然已經沒有多少實權,但是三公的榮譽依然在。

三公是朝廷的臉面,它們往往由大儒擔任,以此來彰顯中央朝廷的正統性與權威性。

目前在劉備的勢力中,論名望,唯有許靖適合擔任三公一職。

因此劉備便當衆拜許靖爲三公之一的司徒。

至於三公中的太尉與司空,因爲目前暫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劉備決定擱置一旁。

畢竟像三公這種臉面職位,寧缺毋濫。

像曹丕那般將賈詡強捧上太尉之位,位列華歆、王朗兩位大儒之上,已經引得天下間不少人恥笑了。

劉備在將許靖拜爲司徒後,他又當衆正式拜于禁爲衛將軍,並封爲義鄉侯,並前共享食邑兩千戶。

按照兩漢傳統軍職,在將軍體制中重號將軍僅爲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及四方將軍。

之前劉備便通過上表的方式,將於禁表爲衛將軍、益壽亭侯。

只是上表始終不是正式的任命,在名義上難以服衆。

現在劉備已經成爲天子,他便運用天子的權力,將於禁正式拜爲衛將軍、封爲義鄉侯。

原先於禁是益壽亭侯,享受食邑爲一千兩百戶。

現在於禁被劉備封爲義鄉侯,雖然都是列侯,但食邑卻增加了八百戶。

在人口不多的劉備治下,這種封賞是不低的。

而劉備之所以如此高調封賞于禁,無非是想將於禁立爲一個棄暗投明的標榜,做給北方的士人看而已。

當劉備對許靖與于禁二人封賞之後,這二人可不如諸葛亮那般不悲不喜,他們臉上浮現感激之色對着劉備參拜謝恩。

而在對諸葛亮、許靖、于禁三人封賞之後,劉備又連續下達了一連串的封賞。

安漢將軍糜竺遷爲光祿勳、護漢將軍糜芳遷爲太僕.

光祿勳與太僕皆是九卿官職之一,因爲感謝東海糜氏對他的幫助,劉備對糜氏兄弟的封賞可是一點都不含糊。

若不是東海糜氏的底蘊不足,憑藉糜竺與劉備的感情,憑藉糜竺的功勞,三公之位必有糜竺的一席之地。

但是如今的封賞,對糜氏兄弟來說亦不算薄待了。

光祿勳: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

中郎、侍郎、郎中,虎賁、羽林中郎將、皆是屬於光祿勳管轄。

可以說光祿勳就是劉備的禁軍最高統領。

雖然糜竺因爲身體原因不能履行全部光祿勳的職責,但是糜竺的兒子糜威現已經任虎賁中郎將。

在這種情況下,糜竺可以將光祿勳的大部分職責都交給糜威執掌。

而有着糜竺在上面頂着,糜威亦能快速的積累經驗,爲他將來的進一步升遷打下基礎。

而且光祿勳還有個很重要的職能,那便是掌握着郎官的選拔權。

而郎官更是兩漢傳統的官制中,選拔官員的重要渠道。

可以說光祿勳便是曹魏中領軍與中護軍的合體。

將這樣要緊的職位交予糜竺,劉備很安心。

太僕: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太僕是秦漢時主管皇帝車輛、馬匹之官,後職責逐漸轉爲專管官府畜牧事務。

西漢時,武威、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七郡設牧師官歸太僕管轄,共養馬三十萬匹,還有供祭祀用的大量牛羊。

西漢時少府所屬的考工,在東漢時移歸太僕,其職務是製作弓弩刀甲等兵器,還主織綬及諸雜工。

劉備讓糜芳擔任這個職位,一個是爲了嘉賞糜芳往日的功勞,還有一個便是因爲他知道糜芳雖無大才,但卻有着非凡的生意天賦。

糜芳的生意天賦,在太僕這個職位上是會有奇效的。

例如將來若是他拿下關中之地了,與異族交易馬匹時,糜芳就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場。

甚至製作弓弩刀甲的原材料,糜芳也可以利用他的長處,通過與南中的異族交易得來。

一門雙九卿,只要糜氏兄弟接下來能好好消化這個封賞,那麼若干年後東海糜氏必能成爲大漢最頂尖的世家之一。

甚至等糜暘執掌糜氏門楣那一日,有着父輩的底蘊加上他自身的功勞在,糜暘完全可以將那個之一去掉。

在對成都中的主要人員封賞完後,劉備讓身旁的宦官打開一份封賞詔書朗讀起來。

在成都中的官員足有數百人,在這種人數下,劉備不可能一一封賞過去。

他能親口宣讀的封賞,只有重要的那一小部分人而已。

剩下的在成都中大部分官員的封賞,等今日過後諸葛丞相自然都會一一代爲下達皇命。

現在劉備讓宦官所宣讀的,便是目前不在成都中卻在他心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人封賞。

那些人大多都是在外的統兵大將。

而在那些統兵大將中,還有誰能比的上關羽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呢?

所以這一封封賞詔書中,劉備第一個封賞的人便是關羽。

對於關羽的封賞,許多人都猜中了。

“拜前將軍關羽爲大將軍,封襄陽侯、享食邑三千戶,持節都督東方諸軍事!”

在祭壇的上下,正有着上百位謁者。

他們的職責很簡單,那便是每當祭壇上有新的封賞出現後,他們就會大聲上下傳達着劉備的封賞,以保證每位大臣都能聽到劉備的封賞。

當劉備對關羽的封賞出來後,祭壇下的數百位大臣在聽到這個消息後,雖然心中早有預料,但是他們的臉上還是浮現巨大的豔羨之色。

劉備對關羽的後半段封賞已經令人無比豔羨。

但最令人豔羨的還是關羽的大將軍之職。

大將軍,人臣領兵之最高統帥。

大將軍稱號始於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

大漢的第一代大將軍便是兵仙韓信。

而後漢武帝劉徹,以衛青爲大將軍,並規定大將軍作爲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九卿以下皆拜。

後來霍光用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當政,權力在宰相以上。

從此,大將軍實爲朝中官領袖。

《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

《文獻通考》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東漢的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

因爲東漢的皇帝有實權的很少,所以大將軍一職更是被當爲輔政大臣的標配。

說句假設的話,若是劉備萬一有所不測,那麼輔政大臣不會是身爲丞相的諸葛亮,而會是大將軍關羽。

這是東漢以來所形成的定製。

大將軍,可以說從名位、權力上來講都是當之無愧的人臣巔峰。

劉備敏銳的察覺到了衆臣臉上的豔羨神色,他的臉上流露笑意。

他的目光不禁飄向了東方荊州所在:

除了你,還有誰配當朕的大將軍呢?

還有一章,衝呀。

來點月票吧。

(本章完)

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後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375章 曹魏庭柱 樑可徵否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439章 驃騎將軍不可!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482章 學習糜暘 興奮姜維第377章 若有遠志 何必當歸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六百九十三章 糜暘東行 劉禪落淚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263章 以步克騎 奔潰無方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145章 糜郎二字 九天之雷第391章 風雨將來 陣陣悲泣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10章 三駁潘濬第281章 來日之患 二氣丕鵝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69章 真吾制勝之地也 (求追讀,求票)第209章 黃旗招搖 天子落淚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151章 劉封生死 曹仁之憂第383章 漢帝欣喜 越亂越好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610章 血債血償 天下仰視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叡栽倒 田豫擡頭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七百六十二章 李嚴重任 沙王叉腰第七百五十三章 狗腳爛吳 子晟救我第七百二十一章 永安無憂 憂在荊州第272章 劉備蒞臨 搖頭違意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176章 譙周跌坐 大亂將起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七百二十三章 糜暘枷鎖 避實擊虛第536章 兩大安排 艾維相隨第233章 人生贏家 魏帝咆哮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第346章 梁州兵權 吳懿不願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165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後第153章 劉備應約 二王相會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535章 張郃曹彰 輪番上場第七百四十九章 挑首罵戰 善誅人心第430章 獨當一面 血色征程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422章 多智雍闓 上元夜襲第588章 連破七寨 天大笑話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中童謠 不可思議第374章 火燒塢壁 梁州大變第534章 龍捲洛陽 街亭街亭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爲上 爲時未晚第402章 內撫生民 外討不臣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356章 該死則死 夏日之陽第539章 三爺駕到 真假難辨第667章 兵刃同當 尊榮同享第421章 分兵武都 兵不厭詐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378章 漢中防務 均田制出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
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後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375章 曹魏庭柱 樑可徵否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439章 驃騎將軍不可!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482章 學習糜暘 興奮姜維第377章 若有遠志 何必當歸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六百九十三章 糜暘東行 劉禪落淚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263章 以步克騎 奔潰無方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145章 糜郎二字 九天之雷第391章 風雨將來 陣陣悲泣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10章 三駁潘濬第281章 來日之患 二氣丕鵝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69章 真吾制勝之地也 (求追讀,求票)第209章 黃旗招搖 天子落淚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151章 劉封生死 曹仁之憂第383章 漢帝欣喜 越亂越好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610章 血債血償 天下仰視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叡栽倒 田豫擡頭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七百六十二章 李嚴重任 沙王叉腰第七百五十三章 狗腳爛吳 子晟救我第七百二十一章 永安無憂 憂在荊州第272章 劉備蒞臨 搖頭違意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176章 譙周跌坐 大亂將起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七百二十三章 糜暘枷鎖 避實擊虛第536章 兩大安排 艾維相隨第233章 人生贏家 魏帝咆哮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第346章 梁州兵權 吳懿不願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165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後第153章 劉備應約 二王相會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535章 張郃曹彰 輪番上場第七百四十九章 挑首罵戰 善誅人心第430章 獨當一面 血色征程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422章 多智雍闓 上元夜襲第588章 連破七寨 天大笑話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中童謠 不可思議第374章 火燒塢壁 梁州大變第534章 龍捲洛陽 街亭街亭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爲上 爲時未晚第402章 內撫生民 外討不臣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356章 該死則死 夏日之陽第539章 三爺駕到 真假難辨第667章 兵刃同當 尊榮同享第421章 分兵武都 兵不厭詐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378章 漢中防務 均田制出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