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下旬,本來朝廷應該忙着準備年度財政結算、官員績效結算,準備開年大朝會,但卻因爲遼西的戰事陷入了陰霾。
皇太極估摸着時間,從山海關前撤退,撤退前攻破八里鋪、鐵廠鋪、永安堡、三山營堡等堡壘。由於皇太極斜插山海關,這些原本作爲山海關前哨的軍堡駐軍來不及撤退,駐軍五百三十九名全軍覆沒。
前屯、中前所、中後所處駐軍僅有千餘,面對皇太極的兩萬騎兵,龜縮自保尚且過得心驚膽戰,更何談救援?!
皇太極于山海關前立柱懸掛明軍屍首,又於姜女廟前壘首爲觀,於牆壁上題字嘲諷:
秦築堅城漢設關,萬夫枯骨壘如山。
縮頭豈是男兒志?空耗民膏護懦頑!
鐵騎如風掠塞來,爾輩惶惶閉城哀。
可嘆南朝多鼠輩,只將血肉築高臺!
這首詩傳回京師的時候,羣臣沸騰了,主戰派情緒空前高漲,主和派…大明已經沒有主和派了!
除了叫囂着要出戰,更多的是對於遼東經略袁可立的彈劾:出了那麼大的事情、建奴在遼西鬧了個天翻地覆,他這個經略連個解釋都沒有。
倘若遼西走廊讓建奴如入無人之境,那麼當初朝廷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收復的錦州、打造的寧遠城,又有什麼意義?倒不如按照王在晉、高第的意見,直接撤回山海關內得了。
王在晉聞言不樂意了,他說他當初是說要撤守山海關,但不是說要完全龜縮關內,只是相比於孫承宗的三方佈置、收復遼東、直接從錦州構築防線的策略,他更傾向於從山海關開始構築防線、建造堡壘、步步推進而已。
這是當時局勢惡化、兵備廢弛、面對建奴猛攻無以御之下的無奈計策。如今寧遠、錦州已經修築完備了,怎麼能翻舊賬呢?!
但他對袁可立還是很不爽的,他當初說:“于山建山寨二,以爲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人。蓋法雲,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善走也。
即殺不能止,沉火勢散,誰復爲殺者。故爲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臣遂無以應。”
他覺得遼兵擅走,可以將他們放在山海關外,讓他們無路可退,不得與建奴拼死作戰。但現在山海關外是有兩個城池了,可這城池修築得太結實了,關外的遼兵還是不敢跟建奴作戰。
王在晉很生氣,上書彈劾了一大串人,讓皇帝把袁可立罷免,把祖大壽、滿桂抓回來治罪。
“陛下,袁可立經遼一年無所作爲,面對建奴畏戰自保,竟不發一矢,不敢鳴一言,請陛下將其罷黜!臣自請出鎮遼西,節制諸將,迎戰黃臺吉,一雪前恥,以壯國威!臣願立下軍令狀,若臣有畏敵之舉,請陛下斬臣頭!!!”王在晉慷慨道。他被人拿來跟高第相提並論,被刺激得不輕,他是失敗主義謀士,但不是投降主義叛徒,他要證明自己不是孬種!
好傢伙,好志氣!朱由檢看着王在晉叫囂,也是非常的無奈。他並不懷疑王在晉可以說到做到,但也不相信他真的能打勝仗。
此前朱由檢一度想讓王在晉出任經遼的,就是因爲他“極度悲觀”的作風,但後面發現是自己看走眼了,這傢伙只是情緒多度極端化而已。
士兵逃跑怎麼辦?他的辦法是把人家退路給截了,逼着士兵去送死;見敵勢大,他的方案是收縮防線、一退到底,再死守;見朝廷有點起色,他又想要跟建奴決一死戰。
反正各種做法或左或右,都做到了矯枉過正,不留退路,不給對方留退路,也不給自己留退路。
朱由檢看着王在晉,沉思許久,突然靈光一閃:嘶,這性格不就跟袁崇煥一模一樣麼?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啊!難怪他對於袁崇煥多有推崇,二者隔這惺惺相惜呢!
說到這裡,又要批評孫承宗了,王在晉也好,袁崇煥也好,都是孫承宗給發掘、託舉上來的。孫承宗手經略遼東的那幾年,發掘了一大堆人才,什麼滿桂、祖大壽、趙率教、茅元儀、馬世龍、閻鳴泰、沈有容、曹文昭等。
王在晉還是有才能的,對大明也還算忠誠,這就是爲什麼這傢伙一直唱反調,朱由檢還留着他的原因。反調你可以唱,但活你得幹;你有意見,我可以不聽你的意見。
不過袁可立終究還是去職賦閒在家太久了,朝中關係網經營得稀碎,彈劾他的可不止王在晉。
當初他跟天津巡撫李邦華搭夥,發展登萊水師三年,造船四千艘,與毛文龍的東江鎮一起,收復了旅順、金州、蓋州,結果被毛文龍背刺,被黨爭牽連,也是像現在這裡被彈劾不斷。
袁可立被彈劾煩了,乾脆連上七道辭官奏疏,撂挑子不幹了。結果他罷工沒兩年,登萊水師的艦船就莫名少了一大半,短短几年的時間,登萊水師就荒廢了。
大明要辦點什麼,聚沙成塔,千難萬難;但要毀掉,真的就是一瞬間的事情。登萊水師如此,孫承宗的關寧軍和三方佈置也是如此。
除了不出戰,袁可立還失聯了。就算你有不得不選擇避戰的苦衷,但至少也要跟朝廷解釋一下吧?!
如今山海關到寧遠的道路已經重新暢通,山海關方面詢問寧遠方面的情況,滿桂卻含糊其辭,一問三不知。只說經略不在寧遠,建奴從山海關和寧遠撤兵但並沒有打道回府,錦州依舊處於被圍困的狀態
之前大臣是彈劾袁可立軟弱避戰、貪生怕死,現在風向再一變,彈劾的內容變成了袁可立擁兵自重、意圖謀反了。天啓年間,彈劾袁可立的理由就有“擁兵自重”這一條,如今屬於情景復現了。
就連朱燮元、畢自嚴這幾個,都私底下問皇帝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連他們都對袁可立不放心了。
衆口鑠金,要換成其他皇帝,沒準還真的炸了。朱由檢不一樣,他還是選擇相信袁可立,哪有那麼多叛賊啊?!
但是,朱由檢一上朝就要面對源源不斷地彈劾,要不厭其煩地安撫羣臣,屬實心累,他幹不動了,乾脆撂挑子,躲進了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