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崇禎皇帝朱由檢身上,我直接開始擺爛,別人的擺爛都是演的,只有我是認真的。 親哥木匠皇帝23歲就死了,大學還沒畢業;親爹才當了一個月皇帝就完蛋;爺爺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一身病還活到了58歲,應該學誰不是一目瞭然嗎? 縱觀大明皇帝,自永樂以後,但凡勵精圖治的都英靈早逝了,開擺還能苟活。什麼改革、集權、科技樹,我懶得弄,因爲露頭就秒,大明皇帝溶於水,我不想落水。 我聯姻大臣,生小孩總不至於得罪人吧,我把自己賣了,誰想當外戚熱烈歡迎,誠惠200兩銀子,當然長得醜的不要。 魏忠賢跟東林黨鬥關我什麼事,我一個月內帑才幾個錢,拼什麼命啊?! 不知不覺到了崇禎十八年,我他媽的就知道,如果不是皇帝瞎搞,大明怎麼可能會亡嘛?!
皇太極欲暫且撤退尋戰機再戰,秦良玉率領五萬城防軍自京師九門出。城外孫傳庭車營內響起了一陣密集的、如同爆豆子一般的響聲,硝煙瀰漫如同晨霧。這是鳥銃再度恢復了戰力,建奴壓力驟增。
原本還在自我陶醉的代善被狠狠打了臉,他以爲只要增加投入,不怕折損,終歸是可以將明軍車營拿下的!擁有了大量鳥銃的火力填充,以及各種此前顧不上的小炮的恢復使用,建奴再也不能逞兇,被明軍攆得節節後退。
在西方發展板甲的關鍵時期,大明發展出了布面甲,除卻成本與規模化的考慮,更重要的是受到火器的影響。在這種近距離的射擊下,建奴哪怕是身穿多重甲冑,也依舊無法避免傷亡。
當然,建奴也不是機械性的進攻,他們也有火炮,更有方纔突破車營所繳獲的明軍火炮。建奴通過使用火炮對射,又勉強穩住了陣勢。
車營的方寸之地,密集的火器對射,明軍與建奴雙方的士兵成片的倒下。明軍一方是京營選鋒軍,本是精銳,不應該這樣廉價的死去,然而卻因爲種種意外,陷入瞭如此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