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詐和失敗,自然是少不得被阿敏和莽古爾泰一番冷嘲熱諷。
皇太極唾面自乾,讓正紅旗主代善領本部兵馬,與蒙古喀喇沁部去科爾沁部作客,邀請土謝圖汗奧巴出兵,一起討伐察哈爾部;如果奧巴執迷不悟,那就轉攻科爾沁部,先把他給滅了。
令濟爾哈朗、鑲紅旗主碩託、正藍旗主莽古爾泰合兵兩萬徵朝鮮,直取漢城。而他自己則親率大軍,與鑲藍旗主一起合兵六萬,南征伐明!!!
別看阿敏與莽古爾泰在他面前叫喳喳,實際上八旗之中,皇太極已經掌握了四旗,其他人加起來都不是他的對手。
他的直屬本部爲正白旗,另外接收了努爾哈赤的遺產兩黃旗,就這三旗,就是八旗之中戰力最彪悍的三旗。今年又搶了多鐸的鑲白旗,讓小朋友多爾袞當旗主,實際上也是由皇太極掌控。
在努爾哈赤時期,阿敏的鑲藍旗兵力僅次於老奴的正黃旗,如今被皇太極離間肢解,他都恨死皇太極了,纔不願意跟這廝一路呢,那麼多人不找,偏偏找他一起,怎麼看都像是不安好心啊。
徵明說得好聽,去年、前年都是徒勞無功,難道今年還能翻天了不成?在阿敏的角度看來,這次出征怎麼看都像是皇太極爲了害死他才故意設計的。
但阿敏噁心歸噁心,平時打打嘴炮沒什麼,要是違抗皇太極的軍令,可就不妙了,他只能捏着鼻子尊令行事,見招拆招了。
皇太極有內奸潛伏到了大明的朝堂之上。大明錦衣衛半廢,已經沒有能力派遣間諜到遼東刺探軍情,但是毛文龍有啊。他甚至勾勾搭搭,收買了建奴的一些小貝勒。當然,他的消息更多是通過遼東的漢民、各族行商,以及東江鎮的斥候。
努爾哈赤叛明,建國號爲“大金”。作爲一個新興的軍政聯合體,後金的組織動員能力比大明要強上不少,從開始準備到正式出兵,建奴只需要一到兩個月作準備,甚至極限時候可以無需準備即時動員;而大明就要遲緩許多了,每次出征往往需要小半年的準備時間。
不過這種情況目前來說稍微有改善,至少如果需要京營選鋒出徵,也可以做到即時出發,這是因爲選鋒兵本就一直處於戰備狀態。
皇太極原本是不打算在今年伐明的,因爲阿敏說的也沒有錯,他們就算把所有兵力都壓上去,也拿關錦寧三座大城沒轍。
雖然他們繳獲、仿製了不少火炮,但受限於冶煉技術,他們能夠仿製的只是一些輕型火炮,像大明的紅夷大炮,他們還沒有辦法自制,火炮只能用來野戰,攻城還是差了許多。
但當他初步瞭解大明新即位這個小皇帝之後,卻感覺到了一股子危機感,恍惚間,他彷彿看到熊廷弼那廝的影子,穩紮穩打,龜縮自保,不要臉,這絲毫不像是一個後生該有的樣子。
像他們國內的後生,比如他的弟弟多爾袞,哪個不是嗷嗷叫着喊打喊殺的?熊廷弼還好,這廝雖然有幾分能耐,但他的策略必然不爲明廷的那些清流所喜。可要是這樣的人是皇帝本人,那就很可怕了。皇太極彷彿看到了自己被重重圍困,無計可施,最終兵敗身死的結局。所以即使不能拿下遼西傍海道,他也要給大明一些震撼,最好可以迫使大明改變自己龜縮自保的策略。
建奴傾巢而出,毛文龍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其實早在他們一個月前準備行軍糧的時候,毛文龍就已經知道了情況,只是當時並不知道建奴會攻打哪裡。如今知道瀋陽空虛,按照他的以往的脾氣,應該已經領着騎兵出發,準備在瀋陽城下牧馬了。
可惜的是,他被阿敏抓住打了一頓,在朝鮮丁卯之役的時候,被建奴拔掉了朝鮮境內的據點,軍民老弱死了上萬。一怒之下,他率領大軍跟建奴在鐵山附近拉扯了幾個月,最終敗逃,可以說他的東江鎮現在已經元氣大傷,遠不如往昔了。
更關鍵的是,他不知道建奴是不是衝着他來的啊,要是建奴是衝着他來的,他再帶兵深入遼境,怕是連皮島都要丟了。毛文龍吸取教訓,趁着海面還沒有結冰,將皮島的水師給派了出去,準備在旅順過冬,順便給遼東經略袁可立、給朝廷通風報信。
朱由檢剛得到消息的時候是有點懵的。按照原本的歷史線,崇禎元年,大明和建奴之間是沒有發生任何大規模戰役的。
彼時,皇太極在寧遠、錦州吃癟,忙着剪除左右兩翼威脅,東邊拼命壓榨朝鮮,西邊忙着收小弟、錘林丹汗;而大明忙着應對剛剛爆發的陝西民亂,收拾西南的爛攤子,應對北虜。
今年朱由檢忙着賺錢呢,沒有專門針對建奴啊,難道就因爲他不答應議和?!這也太不講道理了吧!
朱由檢以爲是由於自己錘了林丹汗,導致己巳之變提前爆發了。此時京師可堪一戰的只有選鋒一萬五千餘人,薊鎮本土兵能戰的可能不到三千,其他各地精銳三萬,但戰鬥力十分存疑,並且來源複雜,相互之間又不熟悉,基本沒有什麼協同作戰的能力。
楊鎬都還留在京師,跟朱燮元嘮嗑,惡補薊遼近況、朝廷局勢呢!薊鎮人馬還沒有經過系統整訓。
如果戰場在京畿,正面對決就不要想了,只能死守北京城,等待各地勤王了。
“嘶,這楊鎬着實有點邪乎啊!”朱由檢有點懷疑人生了,他感覺自己還不如把楊鎬給砍了呢,就算不砍,也當個吉祥物算了。能力尚且不談,但楊鎬這老小子好像真的厄運纏身,不太吉利啊。
遼東異動,整個京師陷入了緊張氣氛。京師來往山海關以及薊鎮其他關隘的塘騎,比以往更多了幾倍。
由於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朱由檢能夠做的就是嚴陣以待:從京營調遣選鋒五千、輔兵一萬,緊急增援薊鎮長城,日夜巡邏,增強防守;命遼東經略袁可立全權指揮遼西三大總兵官,實時關注建奴動向,可以先決後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