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崇德象賢,迄用有成,維周之禎
第二天早朝,朝堂衆臣又欣賞到了一出閹黨內鬥的好戲。
原本閹黨五虎之首的兵部尚書崔呈秀,被其他閹黨成員彈劾。東林黨、齊楚浙黨以及新政黨的成員,雖然搞不懂魏忠賢爲什麼要動自己的頭號馬仔,但也紛紛跟上痛打落水狗。
一時之間,失去魏忠賢和皇帝庇護的崔呈秀,竟成了孤魂野鬼,沒有一個人幫他說話。
朱燮元站在羣臣之中,默默地看着這一幕,暗暗心驚於皇帝對朝堂的掌控力。不過他這就有點高估朱由檢了,其實崔呈秀這種情況不過是特例罷了。他實在是太不得人心了,根基淺薄、德不配位就是如此。當初張鶴鳴被人彈劾,可是有不少人站出來力保呢!
崔呈秀被羣臣彈劾,拼湊出了五大罪狀:
其一,貪贓受賄,敗壞吏治。
崔呈秀巡按淮揚時,肆意索賄。霍丘知縣鄭延祚貪污事發,呈秀先索千金而免其罪,復受千金而薦其升遷。此等行徑,實乃公然賣官鬻爵,敗壞朝廷綱紀。
其二,依附閹黨,禍亂朝綱。
呈秀因貪污被劾,連夜投奔魏忠賢,涕泣乞爲養子,獻《同志錄》《天鑑錄》以構陷忠良,魏忠賢連帶躺槍。
其三,濫用職權,任人唯親。
其子崔鐸無能文墨,順天府鄉試中通過賄賂主考官孫之獬、考場舞弊中舉;其弟崔凝秀任浙江總兵,婿張元芳擢吏部主事,妾弟蕭惟中授密雲參將,全都是德不配位之輩。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下崔呈秀跌落神壇,牽連出了一大窩。不過只是一個兵部尚書而已,居然能夠安排一大堆高階官員,朱由檢暗自心驚。就算他知道裙帶關係幾千年來都沒辦法避免,但還是被此事的嚴重程度給嚇到了。要知道,大明是科舉制度啊!
都說科舉是促進社會階級流動、增進社會公平的偉大創舉,怎麼到了今天卻變成這個樣子了?科舉舞弊從來都是王朝大案要案,可是大家反倒是變得習以爲常了,這跟九品中正制度下的世家門閥有什麼區別?
科舉可以說就是封建國家的生命線,當科舉失效,這個國家也快要完了。朱由檢感到脊背發涼,於是命令刑部、禮部和都察院聯合查辦此案。這就是要大辦特辦了,再也沒辦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崔呈秀死定了。
剩下的“奪情視事,不忠不孝,母喪不歸,悖逆人倫”“冒領寧錦戰功,加官進爵,欺君罔上”,這些都不重要了。
崔呈秀被當廷鎖拿,押往天牢,他的那些個親戚也走脫不了。
衆臣批鬥一時爽,但真看到崔呈秀下獄,又不免有些兔死狐悲、心有慼慼了。
但偏偏皇帝的命令程序上無比正確,科場舞弊這種東西,哪怕是人盡皆知,但終究是不能夠拿到檯面上說的。只要搬上了朝廷、查實了證據,就算再大的官也罩不住,就算皇帝本人都沒辦法赦免參與舞弊的人,因爲科舉舞弊傷害的是整個士人階級的利益。
而今年正好是科舉年,幾天後就是崇禎朝的第一場會試:
二月初九,考《四書》釋義、經義;二月十二,考論、詔誥表等;二月十五,考經史時務策論。
預計將會有三百五十人通過考試,獲得貢士身份,選出最佳者爲會元。如果有人可以鄉試、會試、殿試都拿到第一,那就是連中三元,會被譽爲文壇盛事。
崔呈秀被罷黜,朱由檢宣佈朱燮元接替他的兵部尚書位置。朱燮元本來就有兵部尚書銜,資歷是夠夠的,但他當官幾十年基本都是在地方任職,很少待在朝堂上,大家對他並不熟悉。
直接說人家不夠資格不好意思,所以很多大臣以“朱燮元剛剛復任五省總督不久,西南情況不穩定,還需要他繼續鎮守”爲理由,勸說皇帝另選他人。其中兵部的左右侍郎的反應最是強烈,好不容易熬走了崔呈秀這個噁心東西,他們也想進步。
“着朱燮元入閣,兼領兵部尚書,加太子太師銜。念爾勳勞,蔭其三子朱兆憲任錦衣衛指揮使,掌衛事,賜世襲誥券,世襲罔替,以彰殊恩。”朱由檢無視這些反對的聲音,直接宣佈道。 衆臣爲之震驚,已經顧不上阻止皇帝任朱燮元爲兵部尚書了。大家現在都快酸成檸檬精了:皇帝你有太子嗎?就任太子太師!
朱燮元也被皇帝一連串的封賞嚇到了,於是他連忙匍匐在地說道:“臣本樗櫟庸材,謬膺閫外,賴陛下廟算如神、將士用命,始克蕩平逆氛。今蒙殊恩,位列臺閣,兼領樞務,復蔭及子孫,臣戰兢隕越,實不敢當,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朱由檢則是藉機說道:“愛卿不要謙虛,你配得上這樣的封賞。
當日奢安叛賊勢焰最熾之時,聚衆數十萬,席捲西南數省,連克大城。我大明損兵折將,無人能攖其鋒,賊勢猖獗至極,竟將成都合圍。
若非愛卿力挽狂瀾,固守成都,則禍事不堪設想,我大明險些失卻蜀地,幾至半壁江山淪喪。
愛卿總制五省兵馬,剿平叛寇,又安撫治理西南百姓,當真是活人無數。似愛卿這等戰功赫赫、政績卓著之忠臣,朕的這點封賞又算得了什麼呢?
當年唐太宗定年號爲‘貞觀’,‘貞,正也;觀,示也’,意爲要以身當‘貞觀’,匡扶天下正道。
朕的年號是‘崇禎’,欲‘崇德象賢,迄用有成,維周之禎’。
朕才淺德薄,比不上大唐太宗皇帝,但也希望學習他的持正之道,有功勞的人必然會得到獎賞,犯錯誤的人必然會受到懲罰,或許這樣做才能夠重振我大明吧!
朕意已決,還請愛卿勿要推脫!”
這話,這羣大臣信不信,朱由檢不知道,反正他自己是信了的。
朱燮元再拜,口中謝恩,行叩首禮接受了皇帝的封賞。
而後,朱由檢欽定首輔畢自嚴和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朱燮元作爲此次會試的主考官。
其實畢自嚴很忙,但是讓他百忙之中抽時間做主考官是很必要的。
無論是畢自嚴還是朱燮元,他們被皇帝驟然推到高位,但在朝堂上卻面臨着根基淺薄的窘境。一般來說,主考官和中舉考生之間會形成師生之誼,主考官將考生視爲門生,考生稱呼主考官爲師座。朱由檢就故意讓他們去培植黨羽。
當然,最後殿試的進士考生,也可以成爲“天子門生”。
這些就像是老鄉會一樣,需要的時候可以用來攀關係,不需要的時候其實什麼用都沒有,純粹就依靠個人發揮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