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

在國子監祭酒方以智的引導下,上承南宋永嘉學派的桐城學派得以大興。因爲永嘉學派在宋代時即被稱爲“事功學派”、“功利學派”,提倡反對理學談論心性而強調事功,主張“務實而不務虛”,視事業的成功爲言論的標準。

這一學派因此在世祖朝後被經常被稱爲“葉方實學”,成爲了迥異於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以外的順朝官方思想學派。

葉方實學以南宋時浙江永嘉的大學者葉適爲鼻祖,葉適主張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對朱熹學說提出批評,爲永嘉學派集大成者。

葉適講究“功利之學”,認爲“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反對傳統的“重本抑末”即只重農業、輕視工商的政策。

他強調“道”存在於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則在焉”。物由氣構成,五行八卦都是氣的變化形態。

提出“一物爲兩”、“一而不同”的關於事物對立統一的命題,認爲事物對立面處於依存、轉化之中,但強調“止於中庸”。

認識上主張“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對事物作實際考察來確定義理。

反對當時性理空談,對於理學家們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進行了大膽的批判。認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學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無極”、“太極”等學說的謬論。在哲學、史學、文學以及政論等方面都有貢獻。

葉適的學術思想,以及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葉方實學思想,符合順朝的政治主流,也符合世祖開拓四海、步武天下的雄心壯志。

這種事功思想使得順朝一代的學者士人,開始以鑽研實務和科學爲要旨,不奉六經而只奉實際,成爲了當時的學術新作風。

在詩文創作上,也造成了順代文人“務去陳言”、“詞必己出”的傳統,從觀點到文字均力求新穎脫俗,提倡獨創精神,主張“片辭半簡必獨出肺腑,不規仿衆作”。

葉方實學的宗旨是“事功”思想,主張利與義的一致性,“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反對某些道學家的空談義理。

世祖朝後的學者,因此多認爲“道不離器”,反對“專以心性爲宗主”,對董仲舒提出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表示異議,曰:“既無功利,則道義者無用之虛語爾。”

當然葉方實學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首當其衝的便是因爲葉方實學繼承了傳統儒學中“外王”和“經世”,提倡“學與道合,人與德合”,傑出人物應是“實德”和“實政”的結合。

結果就是造成了“事功”演變爲僵化的“事大”,“實德”和“實政”的同等重視,演變成了僵化的只重視“實政”。

在順朝中後期,葉方實學成爲了爲富不仁的大資產階級自我辯解的學術工具。他們聲稱自己在事業上的成功,就證明了自己在思想和品德上的成功,社會上因此出現了過分重利而輕義的潮流,世風日下、道德敗壞的情況也日漸嚴重。

有順一朝,葉適這個元明以來地位不高的學術人物,歷史地位也被越推越高。而朱熹,則被順朝學者歪曲歷史,引述元順帝改封朱熹爲“齊國公”的史實,將程朱理學說成了是蒙元異族統治者推動出來的學術思想。

葉適本人則先是在天法十九年被追封爲金華公,孝宗明命十一年,又詔封葉適爲葉子,列於漢唐諸儒之上。

高宗年間,朝廷又詔升“先賢葉子於十哲之次”,葉適的牌位從孔廟東廊進入了大成殿。

葉方實學的發展對順朝而言,有功有過,但這種事功思想畢竟優越於已經完全僵化的程朱理學和走上了徹底放飛自我道路的陸王心學。

對於事功、對於功利的追求,也適合資本主義的發展,符合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工商業從業者的羣體心理。

因此大受歡迎,以至於成爲社會的主流思想,倒也不完全是因爲大順官方的推動作用。

不如說正是因爲社會上對葉方實學和事功學派思想的廣泛推崇,才反過來使得這一學派成爲了順朝的官方主流思想。

不管怎麼說,國家因此思想一度興盛起來,工商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葉適本人當年主戰抗金的言辭,也很適合順朝布武天下的戰略方針,兩相結合,葉適的歷史地位是越來越高。

甚至連帶着葉適曾經依附過的南宋權相韓侂冑的歷史地位都大大提高了,整個南宋以來韓侂冑、史彌遠兩派互相爭鬥的歷史敘述都被改變。

史彌遠當然遭到了嚴重抨擊,而韓侂冑主戰的一面則被大大提高了其光輝的形象。

元明時關於南宋的整個歷史語境和框架,也因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以永嘉學派爲主視角的宋史研究,也同前代宋史產生了很大差別。

而遠赴印度,以呆迷兒帝國(西洋人所說的daminer帝國)的名義重建明朝的孫可望君臣,則堅持程朱理學爲立國之本。

到孫可望之孫繼位時,在呆迷兒又形成了天主教經院哲學與程朱理學的河流,並最終在十八世紀時形成了天、儒、印三教合流的趨勢,逐漸形成了以天主教張孫宗(即天主教張獻忠——孫可望宗派,又稱爲天主教印度儀式派,爲一受到羅馬教會認可的正式宗派,到二十一世紀時在南亞和東非地區,擁有約十五億信徒,爲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派,順帶一提,張獻忠和孫可望兩人,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羅馬公教會正式追封爲天主教聖人)、儒家程朱理學和印度教爲底色的融合文化。

呆迷兒帝國作爲順朝最重要的一個敵人,同大順進行了多達數百年的爭霸。即便呆迷兒帝國在英順包圍網的打擊下,於十九世紀走向衰落,並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被徹底打敗,遭到肢解。

但隨着二十世紀初無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呆迷兒帝國經歷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呆迷兒人民聯邦。

此後呆迷兒人民聯邦又同復辟順朝及第二共和國進行了漫長而持久的冷戰,這一冷戰的結果,直到現代也尚未分出勝負……

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八十五章 雷厲風行李來亨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二十章 郝標騎兵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十二章 鰲拜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六章 六尚第七章 鳥銃隊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二十七章 換將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
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八十五章 雷厲風行李來亨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二十章 郝標騎兵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十二章 鰲拜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六章 六尚第七章 鳥銃隊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二十七章 換將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