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

“朝宗,形勢如何!?”

歸德最大的一家望族侯府之中,庭院繁雜,僕人和家丁們往來不斷,到處都是在搬運金銀細軟和貴重物品的武裝團勇。

侯方域坐在院中小亭裡,擁一爐炭火。因爲風雨甚爲急烈,天氣轉涼了許多,侯方域就多批了一件灰鼠皮的外襯大裘,兩手湊在爐火前不住地搓動。

侯府僕人領來一個身着雜色布料的人,來人叫賈開宗,也是歸德有名的士人。他要大侯方域好些年紀,可要論神色卻比長期詩酒清狂、沉浸酒色之中的侯方域顯得年輕幹練。

侯方域是此前剛剛臨危受命,被崇禎皇帝委以總制各剿總大權的侯恂之子,可他此刻卻是一臉苦顏,無奈地對賈開宗回答說:“託靜子兄鴻福,陳鎮總算把河防兵撤了回來。”

“陳鎮臺是如何說的?”

賈開宗急急走到侯方域的對面,坐到火爐的另一側,連聲問道:“陳鎮臺要準備去徐州了嗎?可是歸德各大有名巨室的家財他打算如何處置?我一路過來侯府,陳鎮兵馬的做法未免太過分了些!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爲他們收留了小袁營這股賊兵,現在在城裡的做法,簡直和闖賊沒有分別。”

侯方域大爲嘆息質疑:“唉!陳永福這個人自以爲有兵權在手,連侯府都被他攤派了四萬兩的軍需,何況其他大家?人在屋檐下,別無他法呀。倒是靜子兄,你沒有家室之累,今後有何打算?還是儘快離開歸德吧!”

賈開宗這時反倒笑了一下,說:“我非老師你倜儻任俠,自是農夫鋤頭菜,不思報國卻清閒。”

賈開宗爲人放蕩不羈,崇慕李贄,只以學問論高低。所以他的年齡雖然比侯方域大,卻以侯方域爲老師。

“靜子兄莫要將小弟取笑。想我侯方域十歲入雪苑社,如今已有數十載,即將而立之年卻又一事無成,想來慚愧!只恨生不逢時,若能生於前漢初年得樑孝王該有多好?”

“此言差矣。想你侯家乃我歸德名門望族,爲沈閣老之後又一名家,左、史、袁皆始出令尊之手。朝宗你的詩才文名也是婦孺皆知,更以弱冠之年而名播秦淮南北,位居‘四公子’之首可謂是大振我古城歸德名聲。陳鎮能夠在闖軍侵攻之下,保有歸德立足之地,不也多虧了侯家組織的數千團練嗎?”

賈開宗一提到團練這件事情,侯方域就更爲心痛。他連喝了好幾口清茶,也難以壓住胸口的煩悶,思來想去後才說:

“團練、團練……就是因爲這個原因,陳鎮臺才一直和我爲難,他早盯上了咱們各家巨室拉起來的團練兵馬,虎視眈眈,想方設法欲把這支兵力吞到自己的口中。”

賈開宗捋了捋鬍鬚,詫異道:“此前接納小袁營時,陳鎮不是剛剛和團勇發生過沖突嗎?我以爲此時已讓朝宗兄平息了!不意我去黃河邊上才幾天,事情就又起了變化?”

他所說的衝突之事,指的就是小袁營兵敗潁州以後,陳永福力排衆議,提出在歸德接納小袁營而引發的河南鎮、歸德團練交火之事。

當時把持歸德府團練的是以侯家爲首的幾家名門望族,他們都對流賊恨之入骨,即便袁時中表明要“棄暗投明”,也根本無法獲得他們的諒解和信任。

侯方域當時就明白地向陳永福提了出來,河南鎮想要收編小袁營可以,但是絕不能在歸德府境內收留。

如果陳永福執意如此,那麼就不要怪他們不看侯恂和陳永福的老交情,把河南鎮趕出歸德去了。

陳永福和左良玉一樣,都是昌平鎮出身,和當年督率過昌平兵的侯恂扯得上一些關係。也是因爲這層關係在,所以當時侯方域纔敢於在陳永福面前異常囂張地叫囂。

可他們哪裡知道,陳永福現在本來就是一個在明朝和闖軍之間首鼠兩端、左搖右擺的騎牆派,連崇禎皇帝都管不到他了,歸德一些士紳還想制裁他?

這不是在癡人說夢嗎?

陳永福當即就用鐵一般的實力給侯方域上了一課,他直接和兒子陳德藉口剿匪爲名出城。留在歸德城內的陳鎮士兵隨即便以索要兵餉爲名,到處圍攻士紳府邸、大掠全城,侯方域和另外幾家士紳代表雖然急慌慌地組織團練武裝進行對抗。

可是歸德團練人數雖多,當時已有上萬之衆,但在器械、訓練上,就差距河南鎮甚遠。

雙方一番衝突,歸德團練死傷極多,士紳家財也遭到很大的損失。直到侯方域低下頭去求陳永福回城以後,陳永福才以施施然的救世主態度回到城內,平息了譁變,安定了局勢。

侯方域在認清楚了陳永福的爲人和河南鎮的實力以後,才勉力說服了其他幾家士紳,答應下來了陳永福的攤派要求,由各家出錢供給河南鎮,又不得不接受了陳永福將小袁營安置到歸德的要求。

不過陳永福照顧侯家的面子,特別是要照顧到朝廷大佬侯恂的面子,還是把平息兵變的功勞推到了侯方域的頭上。

所以像賈開宗等一些不明內裡的人,還真把侯方域當成了揮斥諸侯的縱橫家一流人物。

侯方域自己卻知道歸德團練在陳永福面前的虛弱無力,他苦笑道:“陳永福急匆匆地要從歸德撤去徐州,可是各家巨室的歷代家資、田產都在歸德,豈能說走就走?大家的要求其實也不多,只是希望讓鎮臺寬限十餘日時間,讓各家多有一些時間將金銀細軟全部運走。

可是陳鎮臺畏敵如……陳鎮臺心急火燎,根本不願意再等等我們。就因爲這件事情,陳德那小子又縱兵掠民,故意製造兵變燒燬了許多府邸,要強逼我們丟下祖宗廬舍,趕緊跟着河南鎮夾着尾巴逃去徐州。”

賈開宗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然後便因這一件事情,又發生了衝突嗎?”

侯方域點了點頭:“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實各家士紳已經十分克制,我也爲陳鎮臺做足了勸說工作。甚至於陳鎮臺一再增加的兵餉攤派,在我的竭力勸說之下,各家士紳也都表示了勉力可以拼湊一番。

可是鎮臺要求兩天內就全部撤離歸德,時間實在太急了!而且兩天時間還沒全到,陳德就開始在城裡放火,本地士紳如何忍得了?各家就又組織團練和陳德衝突,在歸德城裡大打出手,各自死傷了上百人才停歇下來。”

因爲大家已經議定了撤離歸德的方針,所以前幾天賈開宗是跟着河南鎮的一些將領去了黃河南岸,準備把南岸的河防兵都撤下來。

他並不清楚同一時間歸德城裡居然又發生了這樣一樁士紳團練和陳永福內訌的鬧劇,不過聽了這件事情,賈開宗才明白過來,爲什麼河防兵都已經撤了下來,可是歸德守軍依舊一動未動。

“難怪!”賈開宗大聲叫道,“河防兵撤下來的時候,我們就聽到了闖賊攻破夏邑縣的消息。我還奇怪,陳鎮臺前幾日就說要撤離歸德,怎麼動作這樣慢?居然坐視闖賊切斷我們的東進去路……

原來是發生了這樣一樁鬧劇。”

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十七章 義侯做天子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七章 順兵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十章 李寨主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十六章 五軍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
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十七章 義侯做天子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七章 順兵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十章 李寨主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十六章 五軍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