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

蘇鬆省科場舞弊案的爆發,使得科考改革被又一次提上日程。

本來順朝的科舉考試內容,和前朝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主要是改八股爲策論,削減了六經的內容,而增加了對史書內容的考覈比重。

但是這也就導致了判卷的時候,主考官的主觀傾向對於舉子們試卷最後的分數結果,影響較之八股文時代大得多。

八股文畢竟是一種在行文邏輯上做出了明確要求的文體,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這是特別標準、特別規範、特別合理的議論文敘述邏輯。

作爲一種考試文體,八股文有它特有的優勢,就是高度形式化。這個可以和唐宋科舉中的詩賦做一下比較。

北宋前期,關於科舉考試一直有爭議。其中爭議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要不要用詩賦取士。

當時的許多官員都認爲詩賦這種考覈類型的意義不大,朝廷用這種沒用的東西來考試是選拔不出來人才的。所以後來熙寧科舉改革的時候就罷詩賦了。

但現在來看,這種看法其實比較片面了。詩賦雖然與實際政治沒關係,但是卻符合了標準化考試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有客觀的評價標準。

同樣是寫詩,但是你的詩如果出韻了,那你的分就低了。

這是高度形式化文體的一個優點,它可以提供明確的判卷標準。

因爲內容的好壞高低實際上很難有個客觀的標準,如果在知識、見識等方面不是相差太大的話,那分高分低就和判卷者的個人喜好關係很密切了。八股文的情況也與之類似,就是高度形式化的外在文體特徵可以提供客觀的評判標準。

真要細究起來,其實策論也存在紙上談兵的情況,對選拔人才的用處未必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改革作用。

要說最客觀的,那可能還是帖經,就是填空題。但是這種考試方式的缺點就是區分度太低,畢竟考試範圍有限,大家都能背下來,在考試中拉不開差距,起不到選拔的目的。而八股文顯然在形式、內容上都比帖經要有更高的區分度。

八股文比現在大順推行的策論,其實在公平性上反而是好一些。

最近爆發的蘇鬆省科場舞弊案,就是舉子和主考官相互勾結,利用策論考試標準化評判較難的制度缺陷,上下其手,使得水平較差的考生得以中舉,甚至進一步參加到更高級的考試中,連朝廷選拔進士的考試都受到影響。

其惡劣的影響何止於一省的範圍,這才最終導致了還幾名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員人頭落地,弄得東南數省均是人心惶惶。

所以現在順朝科舉考試的內容,在這次科舉舞弊案以後,就又回到了標準化的發展方向。

雖然考試的主要項目還是策論,考試參考的主要教材還是諸子和二十四史而非四書五經,這中間存在一個史學、子學地位上升,經學地位下降的趨勢,可以說在這點上,順朝是做到了復古唐朝,摒棄了宋代以來重視經學的做法。

但是策論的整個行文邏輯、書寫規範被大大強化了,原本允許考生自由發揮的內容,也被大大受限了。

對這點,李來亨也暫時沒有太好的辦法,畢竟八股文流行數百年,當然不是沒有什麼制度性優勢的。

現在新的策論考試,想要從各個方面完全取代八股,還是很困難的。

到後來李來亨乾脆又授意吏政府和禮政府,將唐朝時的明法、明書、明算等考試科目恢復起來。

唐代科舉考試年年舉行,所考科目主要有六科,即進士、明經、秀才、明法、明書、明算。

這其中進士、明經、秀才三科考的是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的創作,也是後來宋明科舉考試內容的原型。

明法、明書、明算三科,考的則是刑名錢穀之術。

由於晚唐以後官和吏兩個階層的分流,刑名錢穀之術成爲了被吏階層壟斷的知識技能,一般的官員反而並不掌握了。

而且由於唐朝時的明法、明書、明算三科,即便考中以後,也只能從九品下做起,仕途起點特別不低,以後升遷時也不可能比得過考中進士科的人。

所以一般水平較高、天賦較好的人,是少有將精力投注在明法、明算這種刑名錢穀“小術”上面的。

即便是現在的大順,也主要是在鄉官學校中讓一些前朝的胥吏教刑名錢穀的課程。可是鄉官學校的畢業生,大多也只是去做縣級的營田使、司法推官一類的低級職務。

這和考中舉人、進士以後,可以直接從縣令級別做起,仕途起點差的簡直不止十萬八千里了。

不過順朝用鄉官學校培養基層的行政官吏,至少還是比明朝的時候放任胥吏近親繁殖、世襲更替,把握地方的行政大權要好。

鄉官學校培養出來的官吏,一方面是出身清白,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的上升渠道雖然比不過科甲正途出身的士人,可也比過去的胥吏要好,是有機會升遷到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

這樣鄉官們就不會因爲一輩子仕途只能停留在基層,所以就貪贓玩法,毫不在乎前程地將手頭一點小小的權力使用到極限。

鄉官畢竟要考慮到將來升官到朝廷中樞的時候,萬一被政敵翻出了過往的黑歷史等等原因,所以一般在基層辦理行政事務時顧慮較多,貪贓玩法的行爲就比前朝的胥吏少多了。

現在李來亨的意思就是提高鄉官學校的地位,畢竟過去順朝設立鄉官學校,主要是基層官員人手實在過度不足,屬於臨時性的措施,並非長期之政。

天子有意將鄉官學校考覈的幾項內容,如算學、地理、圖畫、刑名、辯詞等等“小術”也列入科舉考試的範疇之中。

這個小道消息不脛而走,立即便引發了大批國子監學生的抗議。他們甚至不顧生死,圍堵宮門,也要斷絕朝廷實行這種科舉改革的新措施。

畢竟過去八股文換成策論,經學換成史學,對大部分士人來說,只是增加了一點點適應的難度,花上幾個月時間進行突擊培訓就能掌握。

而且策論改革,對於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而且起點和基礎都一樣,接下來誰掌握得快,還是要看天賦。

可現在於科舉中增添刑名錢穀的考試內容,這些全新的東西,可沒有經學換成史學那麼容易適應。

更何況無論是鄉官學校的畢業生,還是前朝的胥吏,甚至一些地方上的師爺訟師們,他們在刑名錢穀方面的知識基礎,都比士人們好太多了!

這樣的考試,豈非完全沒有公平可言?

更豈非是要將國朝的士林,完全拱手讓與一羣毫無廉恥道德、絲毫不通春秋大義的胥吏小人之手?

這是亡國之道啊!

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三章 李天下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一百四十章 密集陣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一章 太原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四章 於大忠第十章 李寨主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三章 李天下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九十章 首都
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三章 李天下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一百四十章 密集陣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一章 太原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四章 於大忠第十章 李寨主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三章 李天下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九十章 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