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

牛金星也撫須哈哈大笑說:“哈哈,義侯擊破東虜一軍,又連破清兵數陣。已經不僅是掠陣,而且是率先痛擊了韃子,重挫了敵人的士氣,當得一大戰功。”

宋獻策卻問道:“咱們傷亡了多少人?受傷多少人?戰死多少人?屍首和戰馬搶奪回軍中了嗎?”

宋矮子的問題一下子問得有些多,張鼐無法馬上作答,反而是張皮綆一五一十回答說:

“我軍先鋒精騎已經傷亡有二千之數……傷亡不小,不過兩軍前鋒交戰,韃子看來也沒有全力出擊,我軍傷者多、陣亡者少,大部分將士遺體和他們的馬匹也已被帶回軍中。”

沒等宋獻策說話,牛金星便對李自成說道:

“陛下,我觀清軍傷亡之數,勢必在二千之上。義侯率軍破陣,大揚我軍的士氣,這是一件好事呀。”

張鼐自己扭頭看了看傷亡頗重的宿衛騎兵,露出遲疑和爲難的神色,低聲道:“我軍傷亡不小……”

宋獻策這纔對李自成勸道:“聖駕,東虜戰線連綿,兵力至少不下十萬餘人,我大順不能不審慎待之。”

宋獻策從張鼐、張皮綆掠陣一戰,已經發現清軍兵馬狀況遠比大順君臣預計情況要好上太多了。他內心的不安感越發強烈,心中壓力十分沉重,對於即將爆發的大會戰,更加感到前途叵測。

在宋獻策的心中,李自成當然是近年來獨一無二的一位雄主。他知道李自成遠比張獻忠、羅汝纔等許多同輩起義的領袖人物高明,也知道李自成比之崇禎皇帝清醒得多。可是李自成到底是一位草莽英雄,在許多方面受到的教育還不充分——雖然近年來他積極向牛金星學習經史,可是程度還不夠高,大順軍政權的建設還不夠完善。

現在突如其來的一場大決戰,就這樣降臨在了大順君臣的面前。勝利自然一切好說,順軍席捲天下之勢將成,可是戰敗的話呢?到時候步步失措,處處瓦解,繼續奔竄,將無立足之地也不好說。

宋獻策深知責任的所在,又勸說道:“從義侯掠陣一戰來看,滿洲兵的軍紀士氣都不可小覷。臣想到敵人兵馬衆多,十餘萬大軍,這是過去楊嗣昌和孫傳庭全盛之時也沒能籌集起來的大軍,絕對不能輕視。

何況我軍從太原遠道而來,中間穿行過崎嶇的井陘山路,還沒有好好休整過一天,僅僅只在關城略作停留罷了!”

李自成神態鎮靜且從容,已經幾乎看不到什麼義軍豪帥的影子,而完全是王朝君主的氣度。

永昌天子低頭沉思以後,問道:“軍師!大家都說你胸中藏有三十六計,何不拿出你的最後一計?”

前方清軍戰線煙塵密佈,諸將都能隱約看出皇太極正在進行着最後的調整和部署。等到八旗兵的調動全部完成以後,或許清軍就將發起主動攻勢。

時間緊張,大家紛紛催促宋獻策說出妙計。宋獻策又猶豫片刻,只好說道:“依獻策愚見,陛下原定的用兵方略,要調一軍迂迴到獲鹿北面靠近平山、靈壽兩線的一側,夾擊東虜的側翼——這是一個很好的方略,可是卻建立在東虜兵力不比我們多多少的基礎上。

現在看來東虜兵力雄厚,雖然煙塵密佈,還不能完全確定,但似乎也不下於十萬人。現在分兵側擊,很可能削弱了我大順軍的兵鋒,不若廢除此略,集結所有兵馬於一處,齊進齊退,更爲可靠。”

李自成沒想到宋獻策的妙計居然只是大軍抱團一處的保守策略,這讓他有些失望。牛金星也覺得宋獻策的意見有些荒唐,他說:

“這是何計策?東虜頓兵真定城下,士氣沮喪已久,我軍破之不難。但韃子虜騎衆多,戰馬數量極多,如果不派遣一軍遏住北路,即便擊潰清軍,也勢必放走大批虜騎,大大影響我軍日後北取幽燕的腳步。”

李自成最器重的兩位謀主牛金星和宋獻策意見不一,而李自成新晉寵幸起來的文官不論是宋企郊也好,還是鞏尚書也好,他們都不精通軍事,無法給出合適的建議來。

最後還是要看李自成自己的決策。

張鼐急於逆襲反撲,就強調說:“萬歲!我看宋軍師的主意也不錯,大軍齊進齊退,把狗韃子一舉蕩平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李過則沉聲說:“即便敵人兵馬很多,現在也不便在軍前臨時改變已經制訂好的用兵方略……陛下之前已把後營大部騎兵先行調動迂迴往北,難道要現在再撤回來?”

李過一向沉着冷靜,他的用兵水平在大順軍中,僅在李自成之下,遠過於他人,他的話當然對李自成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後營許多兵馬之前已經被調去往北迂迴,的確就像李過說的這樣,大順軍都已經將用兵方略執行一半,現在看到清軍兵馬的影子,就突然改變作戰策略,肯定會使得全軍上下無所適從,大大影響到戰士們的士氣。

李自成下好作戰決心,他堅定地說:“自從崇禎十三年我們進入河南以來,闖軍、大順軍從來都是主動出擊,積極尋求戰機,從來都沒有在敵人面前退縮過一步。

今天大順軍當然也是如此,朕當然也依舊是如此。雖然我們從太原遠道而來,士卒們都十分疲憊辛苦。可是我們辛苦、我們疲憊,敵人卻更疲憊!東虜不能攻克真定城,他們的體力、士氣是遠遠不如我們的,這個機會絕不能放過。

朕意已決,繼續按照此前方略作戰……補之,北面之兵交由你統帥,與朕合擊併力破敵。”

李過立即帶着幾十名左營親兵準備向北移動,李自成的御營精兵也開始向前挺進。這些大順軍中最精銳的戰士們,刀劍出鞘,閃着銀光,另有許多人在吳汝義的指揮下,是拿着弓箭和火銃。

黨守素率領一隊絲毫不比張鼐所部遜色的驍騎,奔到他的雙喜哥身邊,指着雄壯的隊伍說:“雙喜哥,這些都是我從甘肅和青海帶來的西北邊軍鐵騎,今日定將大展身手的。”

張鼐呵呵笑道:“我們兄弟兩人又可以並肩作戰啦。”

中營大軍兵馬衆多,人人體態魁梧,步伐整齊,精神飽滿。張皮綆望着這看不到盡頭的壯闊軍勢,也感到如此威勢的軍隊,真不愧是李自成手中最核心、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大順政權最爲核心的武裝力量。

這一戰當然是將由大順軍取得勝利了。

大軍不斷向前,隊形也在連續發生着變化,弓箭手都搭弓備箭,火器兵也端起鳥銃,把火繩整理好。張鼐不停打馬在全軍最先鋒處,又想帶着騎兵部隊衝殺進清軍戰線之中,但這次他被黨守素勸止住了,還要等待兩軍主力兵馬完全開戰以後,再率領騎兵打下最後一擊。

轟轟轟——

清軍的火炮又開始怒吼了,密集的炮擊接連不斷地打擊着順軍士卒。牛金星看清軍火炮威力這樣強大,大順軍主力兵馬徐徐挺進,很可能遭到許多不必要的傷亡,便建議李自成下令全軍急進,全力突擊敵人的中軍。

但李自成覺得還沒有必要這麼着急,他也要等待李過在北面做好夾擊的準備。清軍的炮火看起來的確是十分可怕,比孫傳庭的火車營聲勢要大太多了,可李自成相信決定兩軍勝負的關鍵還是白刃格鬥,而非遠程火力。

永昌天子審慎計算着兩軍之間的距離,李自成在心中默唸着:一、二、三、四……

直到大軍之間的距離終於縮短到了合適的距離時,在清軍炮聲驟然加劇的同時,李自成也抽出寶劍,高喊道:

“全軍急進,擊破韃子!”

張鼐歡喜長嘯一聲,就和黨守素帶領騎兵趕到兩翼陣上,準備好好向同樣處在大軍一翼的吳三桂報仇。

張皮綆也帶着楚闖騎兵跟上了張鼐的步伐,他尾隨義侯趕到了大順軍戰線的左翼上,喘氣說:

“開始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五十七章 遏必隆滿口天話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八章 熊耳山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八章 熊耳山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十章 李寨主第十五章 身後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二章 白土崗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
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五十七章 遏必隆滿口天話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八章 熊耳山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八章 熊耳山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十章 李寨主第十五章 身後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二章 白土崗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