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

清軍的數條環狀壕溝後面,多爾袞還嫌不放心,又將孔有德所部調來在壕溝之後,接着修築了兩道土牆和木柵欄混合而成的防線。

孔有德是礦徒出身,手下的三順王兵,也多有礦工出身者。自從吳橋兵變以後,孔有德浮海投奔清廷,他便長期負責着構築土木工事和攻城攻堅的任務。

在皇太極時期,清廷對這些漢人藩王的待遇還是非常優渥的。不僅保留了他們較高的獨立性,而且沒有多少歧視,戰功和戰利品的分配也都比較公平。

所以孔有德和他麾下的士兵們,雖然以前負責的都是攻堅這種容易出現較多死傷的困難差事,但也很少有什麼怨氣。

畢竟皇太極給他們開出的待遇,不管是政治地位還是生活享受,都遠遠超出明朝給出的價碼。

可是現在天聰汗已經死去半年多了,新的清廷、新的八旗權力結構裡面,留給漢人藩王們的位置就越來越少了。

以豪格爲代表的那一羣滿洲宗室親貴,大多比較年輕,他們都自負戰功,對於蒙古人和漢人旗兵都抱有一定歧視,更何況是三順王這些獨立性質極高的兵馬?

大雨過後的地面泥濘不堪,施工建築營盤的士兵們,常常一不小心就陷進泥坑裡面。大部分人的手腳衣物都沾滿了骯髒的污水,一些滿洲騎兵卻只是騎着馬在一旁巡視,態度矜持又高傲。

三順王軍中的士卒,都已經投降清廷非常長一段時間了。

按理來說,他們應該早就該接受這種來自滿洲人的、歧視性的目光。可孔有德才在扳倒豪格一黨的政治都中,爲多爾袞立下不少功勞。

他本來以爲者能夠大大打壓滿洲宗室裡少壯親貴的一派勢力,卻沒有想到,正是因爲豪格的垮臺是源於陰謀,多爾袞的地位根本不可能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那樣穩固。

多爾袞因此更加需要八旗貴族們的支持,他既要廢黜議政王的會議,集權在自己一人手上,又需要獲得更多八旗貴族的支撐,以穩固政治地位和權勢。

此消彼長之下,三順王不僅沒能得到扳倒豪格而應得的獎賞,反而在多爾袞重新重用年輕的滿洲宗室權貴以後,成爲了這些少壯派歧視的對象和眼中釘。

多爾袞給三順王還有吳三桂,於禮節、儀仗上,均給出了非常大的優渥待遇。可是在實際的兵馬編制、軍械補給方面,孔有德卻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強烈的落差感。

看着那些自負高傲的滿洲驍騎營士兵,孔有德冷哼一聲,自己下了馬,幫忙陷在泥地裡面的部下將馬車拖拽出來。

駐馬一旁的滿洲宗室們,都情不自禁地發出幾聲低沉沉的冷笑和嘲諷。

他們佩服多爾袞的膽略和才智,也願意接受多爾袞取代了豪格的現狀。但是這些滿洲宗室,絕不能忍受三順王這些漢人藩王,居然參與到了八旗的權力鬥爭裡,還用一種十分骯髒的背叛手段鬥垮了豪格。

孔有德對此也心知肚明,他手底下的士兵們都心懷怨氣:

是,我們過去做過礦徒,是礦工出身。所以就要我們來掘壕、我們來築營盤,你們這些滿洲人就在一旁冷笑着觀摩?

這是憑什麼!

孔有德心裡咬牙啓齒,如果戰爭的前景十分樂觀和明朗,那他根本不會在意滿洲宗室的這一點小小歧視。

畢竟當大清勝券在握的時候,不要說貝勒爺們瞧不起你,就算是貝勒爺們要割你的頭髮、搶你的女人,大家還不是屁顛屁顛、爭先恐後地要給貝勒王爺們做包衣奴才?

范文程的妻妾被多鐸強行奪去,他還不是一樣效忠大清嘛!

但是。

今時不同往日,徐州城裡的守軍是如此堅定,讓孔有德想到了當年在松山死守的明軍,甚至比那些明朝最精華的關寧軍還要更加堅定善守。

環壕之外,屯兵在茶城的李來亨大軍,更是早就因爲碭山、白溝河、深州三場大戰,在清軍中留下了讓人如雷貫耳的名聲。

今天李來亨親提八萬精銳之師,要與清軍決戰。小闖賊來勢這樣的洶洶,清軍外無強援、內無糧秣,真的能夠抵抗得住嗎?

即便能夠戰勝李來亨,孔有德估計清軍要付出的傷亡代價也會十分慘痛。

這樣不樂觀的戰局裡,孔有德的心理平衡當然就和過去不一樣了。以前只要滿洲大兵出陣,大家很容易就能打勝仗,他自然能夠忍受滿洲人的歧視。

可現在滿洲大兵一再被李來亨打敗,早就不再神奇。

今日的戰局,多爾袞的部署又明顯是以防禦爲主,更需要依賴三順王的軍隊。

如此形勢,這些少壯派的年輕宗室們,居然還用這樣的白眼冷笑看待自己?算個什麼鳥!

孔有德越想越氣,只是他和大清早就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絕沒有歸誠大順的可能性,也只好再繼續忍氣吞聲下去了。

皇太極把遊離在明朝體系以外的女真人、索倫人、蒙古人、漢人、朝鮮人……以八旗的形式,糅合成了一個名爲滿洲人的新民族。

這個民族甚至與其說是一個民族,不如說是一個遼東地域集團。

可是經過多爾袞和豪格的鬥爭以後,既是由於多爾袞拉攏八旗貴族的需要,也是出於女真人們的自傲自大和民族歧視的發展,滿洲人的女真民族性質,已經完全超越了它的遼東地域性質。

孔有德呸了一口口水,軍中漢兵經過連續多日失敗的圍城作戰以後,士氣大多不振。南明援軍的抵達也沒有振作這些漢軍的士氣,畢竟現在的明軍是一副什麼樣的德行,他們這些從明軍叛變到清廷的人還不是瞭解得底朝天嗎!

不少人一邊幹着苦活,一邊望着那些趾高氣揚的滿洲兵,心裡的鬥志馬上就削弱不少。

只有尚可喜所部,由於他嚴加督促,自己又一再跑到泥地裡面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士氣鬥志才顯得旺盛一點點。

尚可喜和孔有德有仇也有故交,他們兩人相識多年,尚可喜只從孔有德表情和語氣裡就聽出了他的不滿之情。

可現在的形勢下,尚可喜除了做好約束住自己的兵馬,爲大清效忠到底,也實在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做別的事情了。

尚可喜低着頭,喃喃自語:

“老汗啊老汗,你能想到你才過世半年多的時間,大清就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窘迫的處境裡嗎?”

跟在尚可喜邊上的護衛康大海沒有想那麼多,他還在嘟嘟囔囔地說:

“王爺啊,待到破了徐州城,這回總要給俺分兩三個婆娘做包衣阿哈了吧?”

尚可喜聽到這句話,不知作何回答,他苦笑說:“你在北京,不是已有了好幾個奴才種地了嗎?再給你幾個包衣,你養得起嗎?”

康大海拍拍刀柄,哈哈笑道:

“攝政王說河南是地上天堂,殺進去處處都是金銀財寶。俺的富貴都在刀刃上取,破了徐州城、殺光河南地,還怕養不起嗎?

這回俺就是不想再要種田的壯丁,就想撈幾個漂亮的婆娘。”

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十九章 陰謀改變不了歷史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六章 六尚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炮齊發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七章 左鎮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十四章 碗口銃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七十章 聯結小袁營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
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十九章 陰謀改變不了歷史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六章 六尚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炮齊發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七章 左鎮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十四章 碗口銃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七十章 聯結小袁營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