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事在人爲

第二天上午,鄭如寶帶着李嘯與李忠文等人,一起來到馬耆山下一塊鹽鹼地處。

鄭如寶指着鹽鹼地上的白色霜晶說道:“大人請看,這些白色之物,便是鹽鹼,此土俗稱燒土,其意爲能燒死樹苗與種子之土。此土肥力極差,易於板結硬化,連野草亦難生長。定需徹底改良方可使用。”

李忠文在旁邊說道:“既如此,該如何着手呢?”

鄭如寶連忙說道:“一般來說,治鹽鹼地要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便是去鹽。”

李嘯點頭道:“如寶,你詳細說來。”

鄭如寶說道:“所謂去鹽,便是將鹽鹼地表面結晶鹽土徹底鏟去,現在已是初春,土地皆已解凍,可先派人手將此項工作完成。”

李忠文哦了一聲,又忙問道:“是否這樣一來,就完成了去鹽的工作?”

鄭如寶搖搖頭:“沒這麼容易,這只是除去表面的鹽皮。在鏟去表面結晶鹽皮後,需得挖掘引水溝,引來活水漫洗,將土壤中的鹽份溶化,這樣一來,土中鹽份溶於水中,一可通過排水溝排出,二可因此隨水滲透至土地下層。按我原來的經驗,大概要兩天一灌一排,連灌三次後,纔算是真正完成了去鹽的工作。”

李嘯笑道:“如寶到底是懂行的人,說得很有條理。那接下來第二步要如何呢?”

鄭如寶也笑了,他撓了撓頭說道:“在下不敢說懂行,一點經驗而已。這第二步,就是翻耕。”

李忠文插言道:“這個我倒能想到,應該是將土地徹底翻過來耕作之意吧?”

鄭如寶點點頭:“正是此意。在下觀察過,鹽鹼在土層中的分佈情況爲,地表層多,下層少,經過耕翻,可把經過去鹽後的表層土壤中所殘留的鹽鹼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鹼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還能疏鬆土層,減弱土壤水份散失,可有效地防止土壤重返鹽鹼狀態。在山東,春季與秋季是返鹽較重的季節。此時開始翻耕最爲有利。”

李忠文掂須而道:“原來如此。”

鄭如寶笑了笑,又說道:“最後一步,則是上肥。要注意,不可上帶鹽鹼之類肥料,如草木灰之類常用農肥。皆不可用。要直接淋人畜糞便之類。這樣土中的鹽鹼反會減少,又可有效增加土壤肥力。”

鄭如寶說完,李嘯沉吟了一下,他知道,鄭如寶之所以要只淋人畜糞便,因爲這類有機肥料皆帶弱酸性,正好可與土壤中的鹽鹼相中和。而草木灰爲弱鹼性, 故不可用。當然,明代的鄭如寶不知道其中的化學原理,但他能摸索出這套方法。卻是難得。

李嘯笑着對鄭如寶說道:“鄭如寶,就按你所說的方法去做吧。現在首先開墾出一千畝鹽鹼地出來,如試驗成功了,再作大範圍推廣。”

鄭如寶連忙說道:“大人,如欲加快進度,需得多派人手。”

李嘯回道:“這個人力物力,我可讓李忠文盡力協助你,你自已對接下來的工作又作何安排?”

鄭如寶回答:“大人,去鹽的工作,一個勞力一天可完成除表面鹽皮1畝。如此一來1000畝地則需1000人力。在下認爲,在鏟去鹽皮之時,還需派人從靠河水處開渠引水灌地,爭取鏟皮完成之時。水溝亦能挖好。”

李忠文點頭道:“鏟鹽與開渠的人力,我會放排好,接下來又要怎麼做呢?”

鄭如寶回答:“去鹽完成後,可立刻開始翻耕,因爲有耕牛可用,一頭牛一天可翻耕一畝半。我算過時間,等到我們這邊要開始翻耕時,興和村中的春耕早已結束,正好可以從他們那邊借耕牛過來使用。”

李忠文接過話來:“那這樣的話,那些人畜糞肥,也需提前備好,跟着翻耕的進度播撒。”

鄭如福點頭道:“大人說得對,我計算了一下,若要完成這1000畝鹽鹼地改良,如果人手足夠的話,去鹽工作約需八九天左右。再有一週多的時間,人與牛一齊翻耕撒肥完畢,這樣一來,最多半個多月,便可全部完成。”

李忠文突然想到了什麼,問李嘯道:“大人,這一千畝桑田,是選擇我雄唐所哪個位置呢?”

李嘯想了想道:“爲了便於去鹽與灌溉,就在繡針河的支流荻水處開闢吧,這裡正好在我雄唐所的中間靠北位置,將來不論是運絲至港口,還是再作擴展,皆是方便。”

鄭如寶連聲道:“大人這個安排好,將來這塊地區裡,不能用來種植的空閒地塊,正好開設養蠶作坊與繅絲工坊,這樣從產出桑葉到加工,都是便利得緊。”

李嘯笑了笑,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其實李嘯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想法沒有說出來。

那就是他將來若有條件,不光要賣生絲,更要賣絲綢。如果把生絲紡紗織染加工成絲綢,獲利會進一步暴漲。

李嘯前世看過明朝絲綢加工的一些資料,一般來說,生絲在紡織前要經過沸煮、漂白、染色和復繅幾道工序的處理。在這一處理過程中,會有一些生絲消耗損失。據統計,在松江府這樣的紡織技術成熟的地方,大約一斤半生絲可以製作一斤綢緞。

至於綢緞價格,視種類質量不同,每匹大約在10~20兩白銀之間,少數品質極佳者,更可以達到30~40兩白銀。若是把綢緞重量以每匹長5丈重24兩,價格也以每 匹15兩的中間值估計,那麼每一擔半生絲可以織染出一擔綢緞,約爲80匹,價格可高達1200兩白銀。而這只是國內市場價格,出口價需要再翻上兩三倍,可達3000兩以上!

這樣算來,就算加上織成綢緞而產生消耗,那麼同等重量的綢緞比生絲的出口價格,高了整整10倍多!

可以輕易地算出,1000畝桑園若能產出100擔生絲,那麼,便可產出66擔絲綢,約5280匹,出口價格更可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整整198000兩!

更重要的是,種桑養蠶織緞是可持續產業,是可再生資源。黃金白銀會挖完,但是生絲綢緞卻是可以年復一年地持續生產。

事在人爲啊!這看似無用的鹽鹼地,若真能成爲種植桑樹的土地,豈不爲雄唐所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李嘯心想,現在是農曆二月中旬,那麼按鄭如寶的安排,頂多到下月中旬,便可開始種植桑樹了。

想到這裡李嘯轉頭對李忠文說道:“那麼,爲加快改良進度,把現在馬耆山全部空閒人力都調過來吧。如果人手還不夠,可將雄唐所各散居百姓中抽調勞力,告訴他們,只要來幹活,吃飯管飽。”

李忠文應聲說道:“學生謹遵大人之令。”(。)

第71章 海商蔡守第116章 稟功告退第91章 頭顱分配(上)第137章 事在人爲第12章 小地主李長材第126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160章 明光大道第116章 稟功告退第89章 密議謀反第137章 事在人爲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111章 高龍堡守衛戰(八)第55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5章 碑廓百戶所第15章 以弓換耕第119章 歸程第180章 鋼甲重騎之威第178章 陣斬鄭隆芳第33章 最難收拾是人心第122章 碑廓破襲戰(三)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22章 若不勝,請砍頭第155章 首次產品獲利第188章 孔有德投韃第8章 有本事殺韃子去第54章 歡宴的陰影第64章 戰功爭奪第12章 小地主李長材第178章 陣斬鄭隆芳第86章 血戰黃骨島堡(三)第119章 歸程第187章 雄唐衛指揮使第207章 魯王府論兵第106章 高龍堡守衛戰(三)第69章 吳三桂第84章 血戰黃骨島堡(一)第211章 兗州之戰(一)第70章 吳之菡的心事第134章 軍屬分地第61章 初戰豫家溝(上)第123章 碑廓破襲戰(四)第128章 王銘世的下場第227章 山谷圍殲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38章 戰陣配合第142章 桑田與啓發第187章 雄唐衛指揮使第113章 全殲叛軍第139章 綢緞換種馬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98章 後金之亂(四)第130章 溫體仁之策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21章 碑廓破襲戰(二)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24章 有寶送來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223章 李嘯,你爲何負我第14章 葉小萍第101章 東江總兵黃龍第55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222章 李嘯大婚第44章 馬耆山從此姓李第47章 孫婉兒第61章 初戰豫家溝(上)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214章 兗州之戰(四)第20章 火燒牛蹄墩(下)第168章 人口即財富第41章 兵發馬耆山第122章 碑廓破襲戰(三)第179章 激戰夾龍道第59章 鬧餉(中)第220章 承君之諾第208章 李嘯定計第217章 兗州之戰(七)第38章 戰陣配合第96章 後金之亂(二)第64章 戰功爭奪第75章 升賞與拉攏第24章 有寶送來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40章 高溪村之戰(下)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93章 崇禎皇帝第38章 戰陣配合第3章 出手與尊嚴第121章 碑廓破襲戰(二)第229章 與城同殉的總兵第217章 兗州之戰(七)第219章 凱旋分配第100章 獲救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
第71章 海商蔡守第116章 稟功告退第91章 頭顱分配(上)第137章 事在人爲第12章 小地主李長材第126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160章 明光大道第116章 稟功告退第89章 密議謀反第137章 事在人爲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111章 高龍堡守衛戰(八)第55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5章 碑廓百戶所第15章 以弓換耕第119章 歸程第180章 鋼甲重騎之威第178章 陣斬鄭隆芳第33章 最難收拾是人心第122章 碑廓破襲戰(三)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22章 若不勝,請砍頭第155章 首次產品獲利第188章 孔有德投韃第8章 有本事殺韃子去第54章 歡宴的陰影第64章 戰功爭奪第12章 小地主李長材第178章 陣斬鄭隆芳第86章 血戰黃骨島堡(三)第119章 歸程第187章 雄唐衛指揮使第207章 魯王府論兵第106章 高龍堡守衛戰(三)第69章 吳三桂第84章 血戰黃骨島堡(一)第211章 兗州之戰(一)第70章 吳之菡的心事第134章 軍屬分地第61章 初戰豫家溝(上)第123章 碑廓破襲戰(四)第128章 王銘世的下場第227章 山谷圍殲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38章 戰陣配合第142章 桑田與啓發第187章 雄唐衛指揮使第113章 全殲叛軍第139章 綢緞換種馬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98章 後金之亂(四)第130章 溫體仁之策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21章 碑廓破襲戰(二)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24章 有寶送來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223章 李嘯,你爲何負我第14章 葉小萍第101章 東江總兵黃龍第55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222章 李嘯大婚第44章 馬耆山從此姓李第47章 孫婉兒第61章 初戰豫家溝(上)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214章 兗州之戰(四)第20章 火燒牛蹄墩(下)第168章 人口即財富第41章 兵發馬耆山第122章 碑廓破襲戰(三)第179章 激戰夾龍道第59章 鬧餉(中)第220章 承君之諾第208章 李嘯定計第217章 兗州之戰(七)第38章 戰陣配合第96章 後金之亂(二)第64章 戰功爭奪第75章 升賞與拉攏第24章 有寶送來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40章 高溪村之戰(下)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93章 崇禎皇帝第38章 戰陣配合第3章 出手與尊嚴第121章 碑廓破襲戰(二)第229章 與城同殉的總兵第217章 兗州之戰(七)第219章 凱旋分配第100章 獲救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