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漢韓信

清晨,蕭氏帶着沐凝雪等人從千壽堂回來,丫頭們倒上香茶……今日徐家都在議論徐汾出家一事,算得上八卦版娛樂頭條了。

袁氏說道:“看不出汾兄弟也能夠出家,真是怪事!他平日相面算命從不同那些和尚們來往,怎麼憑空的要去做和尚?這幾年族中出家的好幾起了,姚大師怎麼就看上了咱家的人?一個一個叫他引誘了去,不知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據說是大師點化了他,也是上次惹的事,再也無法靠咱家賺錢了,其他人家也拒絕他上門。”王玄清解釋道。

沐凝雪開玩笑的道:“你也仔細着,別叫大師看上了,上一次燒香可說你有佛緣呢。”

大家都笑了起來,以姚廣孝與徐家的關係,女眷們自然都能求見,得到一兩句指點。

袁氏也笑道:“二嫂說的是正經話,你倒來取笑她。”

“要你給二嫂子出頭?”沐凝雪伸手點了下袁氏的額頭,輕笑道:“你也不用氣不過,那天在寺裡,那些和尚誰不拿眼睛瞅着你,看出了神?橫豎一半天也要來引你出家呢。”

大傢伙更是大笑不止,袁氏故意嘆道:“這兩年三哥不在家,三嫂你越來越刻薄了,成天拿我們大夥兒逗樂解悶。”

丫頭進來回道:“鍾五奶奶上來了。”

不一會兒,鍾可姑進來說道:“我過去見那邊的老爺太太,回了汾兄弟要出家的話,老爺和太太一聲兒也不言語,隔了一會兒,老爺說:‘罷了,幸好還有個老二,就當白生了他一場。’倒是姑娘聽了她父親出了家,哭着要尋死上吊呢。我看她可憐。勸了好一會兒,瞅着怪傷心的,託了幾個嫂子照應着,就回來了。”

蕭氏嘆道:“哭也無益,今後照姑娘的月例,每個月到日子送去錢糧,留心照顧着,我記得青竹快出閣了吧?你們做長輩的用心給她找個好婆家。”

“我知道了。”鍾可姑點頭應承下來,說起來徐汾出家和她有莫大的關係,因此心裡很是過意不去。

這時秋香派人送來八張禮帖。管事嫂子說道:“成國公家的祝太太差管家來請安,請太太和諸位奶奶明日過去赴宴。”

蕭氏說道:“你叫蕭成隨同來的管家到朱家去原帖奉繳,請安道謝,說我這幾天身子不好,不能出門。等我改日再去,明日叫玄清凝雪她們帶着漣漪去領太太的情吧。”

管事婦人乃蕭氏的丫鬟出身,丈夫也是蕭氏的心腹家人蕭成,出去讓丈夫接着帖子,請朱家的管家喝了一會兒茶。備了馬一起去了成國公府。

正值朱勇在家過生日,賓客盈門,蕭成進了門,管家請他在客堂坐下吃酒。自有人拿着帖子進內宅回話。出來說道:“太太說既是太夫人欠安,不敢驚動。一半日太太親自過去探望,明日定請諸位奶奶同漣漪姑娘過來坐坐。”

蕭成吃了幾杯酒,起身告辭回去。迎面見到了蕭家太太坐車而來,忙張羅着把人送進了介壽堂。

這位太太姓柏,乃是蕭家另一支的親戚。今年四十來歲,一進來就說道:“我有事要同大姐和姐夫商量。”

沐凝雪等妯娌紛紛起身相迎,蕭氏請柏氏在身邊坐下,問道:“有什麼心事?”

柏氏嘆道:“還不是爲了你侄孫女秀芝,那孩子性格聰明,長得也十分清秀,自從她出生以來,全是拿藥養活到了十三四歲,身子過於單弱,一個月倒有二十天是病。去年大病一場,幾乎不保,幸遇一位得道高僧來家給她診治,又送了一塊古玉辟邪,自此以後,病果真好了些。

我想着給她訂門親,可大姐你想想,誰家會娶個病秧子回去伺候呢?況且出了嫁,就要盡媳婦的本分,秀芝她連自己都顧不過來,還能服侍丈夫,孝敬公公婆婆嗎?兼且這孩子素來脾氣不好,性情古怪的了不得,不但一切飲食起居比人不同,就是親族親戚裡面,她看得上的人也很少。

以往瞧見了親戚家的那些孩子,她就說:‘他們白活着幹什麼?倒不如將他們的年紀都送給徐家的燁兄弟。’大姐你聽聽,她那口氣就是燁兒與她合適。”

聽到這裡,蕭氏大感爲難,可是對方說得都是大實話,無非是想送來有個名分的意思,可是除非是至親之家,誰會願意收留個要死不活的兒媳婦?

柏氏繼續說道:“我的意思同大姐結了親吧,知道燁兒和青蓮的閨女指腹爲婚,我都考慮過了。想秀芝那孩子不但不能生兒育女,就是壽數也很有限,請大姐成全,把秀芝也給燁兒做個媳婦,只要能在大姐姐夫跟前做過一天的兒媳婦,她呢也算成了人,我也盡了疼孫女的一番心,這件事總得姐姐同姐夫準了我這個情兒。”

蕭氏心裡不太樂意,可也同情孃家弟妹,和顏悅色的說道:“這事我不好做主,說到底得燁兒他爹孃點頭。”

柏氏詫異的道:“莫非連姐姐都拿不了主意?這家真的是灝兒夫婦說的算不成?”

聽到這裡,蕭氏頓時不高興了,礙於情面淡淡的道:“不消說孩子親爹親媽有權開口,我上面還有老太君呢,老太太不同意誰允諾了也不行,此事暫且放放吧,容後再議。”

好說歹說把人給打發走了,大傢伙都非常無語,這哪裡是上門來提親的,竟是來逼婚的一樣。

當着蕭氏的面誰也不便說什麼,王玄清先說道:“同意是太太心善,不同意也是本分。”

蕭氏苦笑道:“你們不知道這裡面的事,她是我孃家有名的渾人,從來就不懂個深淺,並且我小時候吃過她婆婆的奶,是以仗着這個情來討話,保不準我一時心軟也就同意了。可憐秀芝三災八難的,讓她有個歸宿也算是行了善,就是不知凝雪和灝兒什麼意思。”

沐凝雪也爲難的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怎麼對大姐解釋?”

袁氏說道:“要我說就一口回絕了吧,雖說此種事不罕見,人死在咱家到底不吉利。”

“唉!讓我好生想想吧。”蕭氏很是頭疼。

爲此議論了一會兒,說到底還真是應了柏氏的那句話,徐燁的婚事沒有他老子親自點頭是不可能的。

“七小奶奶來了。”丫頭又進來稟報。

就見馮文君的貼身丫鬟代目含笑走進來,那年她成了徐湖的房裡人,此後凡事代表馮文君出面,上上下下因此都管她叫七小奶奶,管馮文君則稱爲湖七奶奶。

七是徐湖在家族排行第七,二房這邊習慣了這麼稱呼。倒是三房或外人大多稱呼湖三奶奶,因徐湖在三房排行第三。

代目挨個見了禮,眉眼含春的道:“太太命我過來給太太奶奶們道個喜,夫君被放了廣東連州知縣。特意派了下人去了吏部打聽,一點不錯,明日五鼓要進宮謝恩。”

“好,好!”蕭氏和大傢伙全都喜上眉梢,從海外採風剛剛歸來不到一個月,徐湖就被外放七品縣令。也不枉他奔波這麼久了。

不提徐家爲此全家慶祝,徐灝回京的半路上又趕去了湖南永順府。

湖南永順毗連四川,自古以來漢苗混居,當地主要以土家人爲主。少數民族衆多。洪武二年,置永順軍民安撫司,洪武六年,升爲永順軍民宣慰使司。屬於自治區的性質。

洪熙二年,朝廷開始向永順一帶移居漢民,憑藉火槍火炮的威力。提前二百多年,迫使永順土司上表請求納土,改設流官,洪熙七年置永順縣等三十二個縣,洪熙九年升爲永順府。

可以說,不知不覺中,明朝的人口在緩慢增長,朝廷大力提倡的比如衛生方面,推廣良種作物方面,取消戶籍限制,減少苛捐雜稅等等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永順縣自古以來就和長沙、嶽州等繁華地帶不同,僻處邊陲,民風屬於苗族猶存的上古之風。

這裡的苗人和漢人雜居多年,大多時期彼此相安無事,風氣淳樸。因位於山多於水的地方,四面青山起伏,最高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氣溫在十六攝氏度以上。

境內到處崇山峻嶺,遷來的漢人百姓分佈在各處山坳之中,耕田鑿井,日暮而息,頭三年不用繳納任何賦稅,到處都是山也沒什麼勞役,很有些世外桃源的氛圍,所以來到這裡的官員皆十分清閒,一年到頭幾乎沒什麼事沒有,堪稱逍遙自在。

新任知府名叫王賢,乃是山西人氏,洪武朝的兩榜進士出身,在吏部熬了二十年,由主事升了員外,由員外升了郎中。

本部堂官見他精明練達,謹慎勤勉,就把他的名字報了上去,不久后皇帝准奏,外放永順知府。

如此王賢帶着家眷千里赴任,頭半年他一切蕭規曹隨,上下相安無事,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外,其餘一無事事,衙門裡門可羅雀。

時間久了,王賢不自在了,心想一府之內以我爲表率,總得有些作爲吧?像個豬一樣的終日吃了睡,睡了吃像什麼話?可是思來想去,卻不知該從什麼地方動手。

正巧去年春天是歲試年,王賢尋思在京城時,時常有人上奏請求改試策論,他有預感八股文不久就要廢了,兼且他不是那種不知變通的文人,時常去新式學堂聽聽課,江南近幾年風氣變化很大,王賢漸漸潛移默化的起了變化,屬於支持新式教育,重商主義的革新派。

所以他打算藉此機會先蒐羅幾個人才,出了一張告示,命應試童生除了八股詩賦之外,允許報考各項名目,如算學、史論之類,算學和史論都是唐宋時期就有的科目,並非敢爲天下先。

永順府一共管轄了四個縣,總人口還不到三十萬,其中漢人不超過五萬人,擱在後世也是相對落後的西部地區,可想而知在明朝時期乃是何等的偏遠了,立國以來,甚至連秀才的人數都能一個巴掌數過來,幾乎都被長沙等傳統文風濃厚的地區壟斷了。

四個縣加一起,習文的還不到三百人,倒是練武的武童多達二千多,一大半是軍戶世家,可見習武的風氣是多麼興盛,當然漢人習武主要是爲了保衛家園。

王賢興沖沖的發了告示,奈何這麼偏遠的山區,學子清一色讀四書五經,什麼算學史論,見了根本看不懂。等到了點名的那一天,只有龍山縣一個童生報了史論,永順縣一個童生報了筆算,其餘全是八股,連做詩賦的也寥寥無幾。

對此王賢甚爲失望,開弓沒有回頭箭,便出了題目掛牌出去,作八股文的屋子裡坐滿了人,其它考場僅僅一個考生,倒是監考學官等卻一大堆。

對於結果王賢本來不抱任何希望了,不想那位報筆算的童生居然敷衍着答完了卷子,也算是個難得務實的人才,不免令他稍微開心起來。而考史論的那位童生,因見題目是“韓信論”,竟不知道韓信是哪一朝的人物,就說這個題目不知出處,請換一個簡單些的。

就這麼一根獨苗,監考知道知府老爺很看重此次考試,說不得要破破例了,先和監場的學官商量。

學官接過來題目一瞧,自言自語道:“韓信這個名字很熟悉,好像哪裡會過似的?哎呀!十面埋伏和二進宮不是唱過,什麼漢韓信命喪未央的,對對,可不是他嘛?如果不是漢朝人,爲什麼會唱漢韓信呢?你們說是不是?”

永順府的讀書人向來號稱文武雙全,武人習氣大於文人做派,是以監考說道:“老大!你別誇口,既然韓信是漢朝人,爲什麼戲文裡還說他是登臺拜將的三齊韓王呢?我認爲這韓信一定是齊國人。”

監考回頭對童生說道:“相公!你別上他的當,你照我的話去做,一定不會錯。”

哪曉得這童生自小沒出過門,沒聽過堂戲,沒見識過野臺班子,本人孤陋寡聞,家裡就幾本野史之類的書籍,連史記都沒讀過,仍舊摸不清頭腦。

學官見狀就說道:“那我去求見老爺,換個題目好了。”(……)

第552章 燈節第502章 花花草草第1200章 鬧洞房第741章 雨停了第715章 我不聽第1201章 元紅趣事第180章 有難同享第569章 茄鯗第232章 古代夜場也瘋狂第1202章 遊河第258章 家有禍害第610章 醫學第1251章 賭氣第600章 劇本第359章 軍隊第122章 貞清第1251章 賭氣第657章 混戰第134章 奉旨出京第919章 天上也要打點第137章 報復第479章 江西才子第952章 如此家教第257章 替天行道第1145章 失寵第1109章 樹欲止而風不靜第624章 摘花女第986章 真真假假第184章 出手第607章 文盲城主第1084章 風波第805章 說親第1025章 傻二第571章 我是你弟弟第643章 並肩正室第18章 心思第686章 二韃子第1209章 家人同心第6章 夜宴第256章 幻想家第742章 大明的白山黑水第934章 女人心第1071章 批捲風波第207章 陪嫁第1297章 金鐘兒第1033章 癡呆第997章 抗議第487章 聽牆角第1158章 丟人現眼第575章 算打臉麼?第886章 除害第317章 徐家妙錦第1114章 楊家兄弟第474章 虜使邀酒鬥第758章 震撼教育第413章 難兄難弟第1065章 碧悠悠山谷行令第1160章 長不大的丈夫第645章 紅顏最耐秋第907章 管他家閒事?第145章 徐淞第1019章 婚姻自由第547章 朝鮮粉姐第570章 魚炒蟹第1187章 大格爾和卓第2章 喜事第52章 送第251章 頓悟第256章 幻想家第976章 禍從天降第70章 和尚第109章 再次聚首第352章 危機降臨第283章 良禽擇木而棲第1092章 上門第1026章 招搖第588章 無碼第160章 男男女女第1235章 暢談衷曲第292章 紫燕第887章 生逢亂世第971章 采綠第905章 年初十五最**第1099章 討人嫌第958章 居安思危第81章 落風塵第945章 紫酥肉第62章 中醫的偉大第997章 抗議第527章 秀春第857章 太子妃第1036章 照雪照梅花?第565章 柔情似水第1086章 情詩第209章 不解風情第424章 孝道第33章 三爺第489章 祖孫第24章 風騷第297章 冤家路窄
第552章 燈節第502章 花花草草第1200章 鬧洞房第741章 雨停了第715章 我不聽第1201章 元紅趣事第180章 有難同享第569章 茄鯗第232章 古代夜場也瘋狂第1202章 遊河第258章 家有禍害第610章 醫學第1251章 賭氣第600章 劇本第359章 軍隊第122章 貞清第1251章 賭氣第657章 混戰第134章 奉旨出京第919章 天上也要打點第137章 報復第479章 江西才子第952章 如此家教第257章 替天行道第1145章 失寵第1109章 樹欲止而風不靜第624章 摘花女第986章 真真假假第184章 出手第607章 文盲城主第1084章 風波第805章 說親第1025章 傻二第571章 我是你弟弟第643章 並肩正室第18章 心思第686章 二韃子第1209章 家人同心第6章 夜宴第256章 幻想家第742章 大明的白山黑水第934章 女人心第1071章 批捲風波第207章 陪嫁第1297章 金鐘兒第1033章 癡呆第997章 抗議第487章 聽牆角第1158章 丟人現眼第575章 算打臉麼?第886章 除害第317章 徐家妙錦第1114章 楊家兄弟第474章 虜使邀酒鬥第758章 震撼教育第413章 難兄難弟第1065章 碧悠悠山谷行令第1160章 長不大的丈夫第645章 紅顏最耐秋第907章 管他家閒事?第145章 徐淞第1019章 婚姻自由第547章 朝鮮粉姐第570章 魚炒蟹第1187章 大格爾和卓第2章 喜事第52章 送第251章 頓悟第256章 幻想家第976章 禍從天降第70章 和尚第109章 再次聚首第352章 危機降臨第283章 良禽擇木而棲第1092章 上門第1026章 招搖第588章 無碼第160章 男男女女第1235章 暢談衷曲第292章 紫燕第887章 生逢亂世第971章 采綠第905章 年初十五最**第1099章 討人嫌第958章 居安思危第81章 落風塵第945章 紫酥肉第62章 中醫的偉大第997章 抗議第527章 秀春第857章 太子妃第1036章 照雪照梅花?第565章 柔情似水第1086章 情詩第209章 不解風情第424章 孝道第33章 三爺第489章 祖孫第24章 風騷第297章 冤家路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