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康熙盛世還是不盛世呢?

天幕上。

橫貫長空的光幕上書寫四字。

『康熙盛世』

然而那金光芒射的四字之間,卻有一顆白星點綴。

……

大秦。

“太白經天……”

嬴政等人望着不該出現的陰星太白,面面相覷。

蕭何皺眉奇怪道:

“不應該啊,既然是盛世又怎麼會有亂紀之事呢?”

“莫不是……另一個李隆基?”

幾人一愣,不由想到那位極與極的兩級反轉。

“這可說不準……”

是啊,誰能想到大唐盛世轉眼變成大唐崩壞了呢。

……

【康熙曾多次說過:“民爲邦本,必使家給人足”,“總期藏富於民,使家給人足,則禮讓益敦,庶幾漸臻雍穆之治”,“庶臻於家給人足之風”】

【這卻不是口頭禪,在三徵噶爾丹之後,家給人足成爲康熙爲大清爭正統的口號,不但樂於羣臣如此頌揚,其本人亦以爲庶幾近之。】

【而致力於承平盛世最爲人稱道者,莫過自康熙五十年(1711)起三年內蠲免天下一週,凡錢糧三千二百餘萬兩。】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又下達了一道震動天下的旨意:

今海宇承平已久,戶口日繁,若按見在人丁加徵錢糧,實有不可。

人丁雖增,地畝並未加廣,應令直省督撫,將見今錢糧冊內有名丁數,勿增勿減,永爲定額,其自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錢糧。……豈特有益於民,亦一盛事也。】

【這是一項極爲重大的制度改革,也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

【因爲從此之後,大清王朝稅收的總數基本不再變化。】

【大清每年所徵地丁銀,也就是農業稅穩定在兩千八九百萬兩,再加上關稅等其他稅收,年財政收入基本在四千萬兩左右。】

【這是按康熙定下的“祖制”和“紅線”,不管情況如何變化,皆不得突破這一數字。】

……

大唐。

李承幹看了看天幕,又看向自家阿耶。

“這是好事吧?”

李世民有點拿捏不準。

“就單看這道旨意,確實是好事。”

“稅收確實是非常之輕。”

“也算一勞永逸的減輕百姓負擔……就是……”

“他是怎麼在維持大戰的同時,還能降下稅收的?”

李世民覺得自己的認知受到了挑戰。

打仗=花錢

那花錢就一定要掙錢。

朝廷怎麼掙錢?

提高稅賦咯。

“但總歸是一件好事吧?”

……

“好事你個球啊。”

李隆基看着楊玉環,恨鐵不成鋼道:

“怎麼?想事情只考慮一時不考慮萬世啊?”

“這不就是犯了朱元璋的錯誤嗎!”

楊玉環梗着脖子道:

“你說那些大道理我不懂,你就說不管國家人口增長多少,永遠不再增加稅收這事你能做到嗎!”

“做不到就不要!”

李隆基氣得兩根手指一夾,一把捏住那叭叭不停的小嘴。

“朕問你,後面物價開始上漲,稅收卻不漲,國家的稅收是正常還是虧損?”

楊玉環對眼看着自己被捏起的嘟嘟嘴,又看了一眼李隆基。

李隆基嫌棄的送開手指,楊玉環仰着修長脖頸,大聲道:

“不知道!”

李隆基氣樂了,

啥都不知道,還啥都敢說。

“行,那朕就告訴。”

“如果物價漲了三倍但稅收卻不能同步增長,這也就意味國家的稅收相當於縮減爲原來的三分之一。”

“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減少了三分之二,它還能正常運行嗎?!”

“而國家一旦有重大突發事件,這種固化財政系統它能支持嗎?”

“當人口越來越多,供養的人越來越多,財政支出的需要也會不斷增加。”

“但皇帝又限制了永不加賦,不能再加稅,地方官員會不會拼命在朝廷無法公開監管的“費”上想辦法?”

“最後,百姓承受的實際稅費只會比其實更高。”

楊玉環聽得發懵,只能囁嚅道:

“那……永不加賦……是個幌子?”

李隆基看着她這幅模樣,無奈極了。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

“只能說政策是好的,但限制的太死了……”

“再者說,這也是後面的事了,最起碼對當時的百姓是好事。”

……

{冷不丁一看,這事很好對吧。但要知道另一件事。}

{明萬曆初年與清康熙末年的人丁數和徵稅田土數大體相當,而賦稅收入卻相差懸殊。}

{清初常年賦稅,僅地丁錢糧一項即高達三千萬萬兩,幾與明末賦稅常額加上三餉總和相等。}

{康熙之能實行大量蠲免,根本原因即在於高額賦稅遠遠超出地方百姓的承受能力。}

{而所謂蠲免,實則是將竭澤而漁亦無法徵得的虧欠轉化爲朝廷恩惠。}

{康熙在理智清明之時,未嘗慮不及此。三十八年南巡,諭戶部:“額賦浩繁,民生拮据,歷年逋負計算日增。江蘇、安徽所屬舊欠帶徵錢糧幾及百萬。念小民方供新稅,復急舊逋,物力維艱,勢難兼辦。”又曰:“歷年正供錢糧,因輸納維艱,致多逋負。”}

{但身爲滿人統治者,康熙又必須掩飾事實並歪曲歷史:“朕屢經蠲免錢糧,何以仍然如此?想由明末傷殘,本朝休養六十餘年,元氣尚未盡復。或有司不善撫循之過歟?”}

{要不就是歸咎小民不知節儉。“各省朕雖不時蠲免錢糧,屢加恩恤,而小民生計終屬艱難。”}

{李光地曾感嘆:“朝廷一免江南銀米即二百萬,自古無如此之多者,只是天地間卻不見有寬裕潤澤之氣。”}

{“國家免錢糧動數百萬,而民不感。”然而懾於康熙,只能將原因歸結爲“總是無好官”,“想是官不好”。}

{但康熙一朝的財經賦稅基本特徵之一,就在於決不真正實行減輕賦額,而寧願以不斷蠲免逋欠來宣揚“愛養黎元”的“古今第一仁政”。}

{否則,怎麼造成大清得國最正的明證?}

{而與之相應,便是各地大量積欠和新舊兼徵,百姓永無喘息之日。}

{只要稍檢史料,就知三年蠲免全國一週之際,地方上仍積欠如舊。蠲免的實際效果與其政治意義截然有異,但衆多史家依然津津樂道如不疲者。}

……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制度設計,康熙因此也確實成爲被後世熱烈頌揚的“千古明君”。】

【清代後世皇帝一說起大清的成績,第一項往往都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深仁厚澤,淪肌浹髓”。】

【臣子們一提起這項仁政,當然更是稱頌無已,稱之爲“天恩浩蕩,亙古未有”,“此誠自古帝王所未聞之盛典,而我國家億萬世休養生息之政源也”。】

【“永不加徵之諭,皇祖有訓”,“上稽百世以上,旁考四海以外,未有如我大清之輕賦者”。】

……

大清·雍正時期

雍正捏着眉心,一陣陣的煩悶。

別人不知,他卻門清。

盛世?盛你個球!

“瑪法真是千古明君啊。”

雍正疲憊的睜眼看向一臉敬佩孺慕神色的弘曆,沉聲道:

“康熙五十五年,江南總督赫壽因五十一年曾奉有免徵比年所欠錢糧之旨,仍分年帶徵。”

“隨即上摺奏以江南賦重,錢糧之多,本年錢糧尚且拖欠,而業已奉命豁免之錢糧,不但民力所不能完結,且民意亦以爲業已豁免,顧不完結,實則兼徵。”

“故請依照陝西已行之例蠲免江南舊欠。”

“你瑪法批令繕本具奏。”

“可待赫壽題奏至京,卻爲戶部所格,以至次年三月未見施行。”

“你可知爲何?”

弘曆搖頭實表不知。

雍正閉上雙目,手裡轉着十八子,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原因是你瑪法懷疑赫壽奏請恩蠲是受江南籍漢人趙申喬請託,以取悅地方。”

“而赫壽疏中以西邊正用兵餉之時,故舊欠未準蠲免,照依部議分年帶徵一語,令你瑪法反感。”

“你瑪法表明戰爭絕不影響蠲免。”

“所以,當年年底,你瑪法得知準軍侵入西藏、前線形勢明顯惡化,以至不得不向漢官曝白之際,宣稱將東南和西北八省地丁屯衛銀二百餘萬全部蠲免,並將安徽、江蘇漕項免徵一半。”

弘曆愣了一下,隨即恍然道:

“瑪法堅持賑濟蠲免,是擔心漢人因準部之役而懷疑大清政權的穩定和承平盛世?”

雍正不說話。

弘曆看着默認的阿瑪,順着話語也想到了康熙末年的事。

雍正則又再次開口,只是語氣莫名。

“康熙五十八年,調集大軍進藏,截留部分漕糧貯積東南以備賑。”

“六十年夏,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麥已無收,民多飢餒。”

“承平盛世已難於繼續粉飾,清軍亦無能深入進剿準噶爾。”

“高額賦稅使得以營造一個虛有其表的盛世,但同時又傷了清廷賴以樹立的基礎。”

“你以爲當了皇帝就能高枕無憂?”

“錯了……事情遠非如蠲免、賑濟表現的這樣輕鬆。”

……

【康熙十分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與民休養生息。】

【清朝初年,由於長期戰亂,社會生產凋敝。清世祖順治年間獎勵墾荒,但收效甚微,於是,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來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社會生產。】

【康熙執政期間,爲招徠墾荒,修訂順治年間的墾荒定例,由原來最高限六年起科,改爲“通計十年,方行起科”。】

【還規定地方官能招徠墾荒者升遷,否則罷黜。】

【實行“更名田”,將明藩王土地給與原種之人,改爲民戶,承爲世業,使耕種藩田的農民成爲自耕農。】

【實行蠲免政策,以鼓勵農業生產。】

【又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從而將全國人丁稅固定下來,減輕了百姓負擔。】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全國墾田面積由順治末年的五億五千萬畝到康熙末年超過了八億畝,生產發展,人口迅速增長,出現了所謂的“康熙盛世”】

【評價A級·得四分】

……

{分高了。}

{康熙雖然在統一政治、廓清邊疆方面功績顯赫,不過在皇權不下鄉的農村土地上,成千上萬中國人依然在痛苦的深淵中奮力掙扎。}

{在稅制與鄉村行政等重要領域,康熙最終也未能做出積極有效的改變。}

{他似乎認爲,在既存的社會環境下,不可能普查土地所有權。}

{在稅制方面,他也遵循晚明舊制,以丁役折換等值銀兩來納稅。}

{稅銀僅有少部分留在地方,用以支付官吏與僕役的薪俸,或用作地方上的災難救助和建設經費。}

{所以,地方官吏必須另行徵收大量的額外費用補充財政,不過大部分錢款都被官吏中飽私囊,給上級送禮,或孝敬京城官員,以期相關衙署對他們的行爲進行考課時能寬鬆一點。}

{這種鬆懈狀態,怕是擔不起盛世二字。}

{這話也不能這麼說,還是要看是在什麼角度看問題。}

{就以當時的歷史背景,能符合國家統一,疆域廣大,民族協和,文化融合,人口衆多,經濟發展,社會安定,萬國來朝。就算是盛世了。}

{況且,在中國皇朝史上,統一王朝皇帝在位四十年以上的有六位:漢武帝、唐玄宗、明世宗、明神宗、清聖祖和清高宗。}

{漢武帝有天漢民變、唐玄宗有安史之亂、明世宗嘉靖帝有庚戌之變、明神宗萬曆帝有薩爾滸之戰、清高宗乾隆帝有王倫起義,而中原地區連續四十多年無戰爭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五分摸不上是因爲沒清田地,但四分還是手拿把掐的。}

……

大清·乾隆時期

無視掉那刺眼的高字。

乾隆嘆了口氣。

“清田……”

前腳清田後腳就民變了!

“哪那麼容易啊。”

……

【用人識人:康熙用人不拘一格】

【行兵打仗所用之人暫且不提。】

【只有一事,就可奠基康熙用人之能。】

【那就是治理黃河。】

【《清聖祖實錄》,留下了他大量關於治河問題的上諭。且每一項治河計劃都由康熙帝直接裁定。】

【且六次南巡主要目的都是視察河防。】

【尤其是諸河臣的一系列重大治河決策,更多爲康熙帝指授。】

【康熙帝本人懂得治河,因而任用河臣也多得其人。】

【有清一代治河名臣,如靳輔、于成龍、張鵬翮、趙世顯,基本都出現在康熙時期,這不是偶然的。】

【只有深明其事,才能深知善事之才。】

【在康熙帝和治河諸臣的努力下,河工取得了很大成績。】

【康熙十六年以後,黃河大勢平穩,雖有幾次大雨大水之年,但極少發生決口,出現了四十年的安瀾局面。】

【評價S級·得五分】

【後世影響:文字獄。】

【康熙朝文字獄,其數量遠不及雍正、乾隆兩朝,但開了清朝文字獄的先例。】

【爲維護清帝自身皇權與滿洲貴族特權,加以防範、打壓,抹煞了理學的哲學思辨光華,消磨了自尊精神,鉗制思想,限制輿論,日後惡果,值得深思。】

【評級B級·得三分】

【總分:二十七分】

……

就在前朝各帝看着後世影響一欄的評價若有所思時。

許久不見的選擇題再次出現!

『康熙算不算千古一帝?』

『選項一:算』

『選項二:不算』

第632章 薩爾滸之戰。193.第189章 宇文邕:誰念酒誥時不戴頭盔啊第694章 二廢二立四子繼位第421章 千古奇冤天日昭昭!第459章 康熙:倭子國,畏威而不懷德289.第280章 孤城十月人間煉獄130.第126章 洛水之誓第474章 元朝最後的機會第797章 中法新約順化條約227.第221章 秦王破陣曲!第468章 開局一個碗第786章 他只是不知道他所處在的時代第668章 崇禎遷怒清帝坐崩287.第278章 功過不相抵228.第222章 李世民的魅力與決戰之前。第364章 歷史上最強太后系列一遼國第一女強人:蕭綽第722章 阿睦爾撒納反叛第709章 偉大變革改土歸流第455章 崖山之戰宋史合頁第670章 爲民請命李自成第754章 九龍之戰鴉片戰爭第14章 劉邦的功績第426章 宋朝特色206.第201章 一開始還不是廣神的楊廣第651章 滿漢合戶制歷史的拐點第499章 藍玉的“莫須有”76.第74章 十三歲,發起黨錮。238.第232章 洺水之戰(下)171.第167章 劉邦:乃公有個大膽的想法!124.第120章 秋風五丈原194.第190章 北周雄主宇文邕第307章 神策軍:太宗陛下萬歲!125.第121章 雖九死其猶未悔。第421章 千古奇冤天日昭昭!第801章 百姓以爲大清贏了!第803章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第589章 仁宗祧廟壬寅宮變第582章 始!武!玄!洪!第22章 猜猜這裡誰沒有諡號“文”?第601章 大明貨幣加大明宗藩第620章 萬曆:事事由朕獨斷!第18章 悲慘一生的皇帝?第735章 英國使團馬戛爾尼第579章 武宗南巡寧王謀反147.第143章 司馬睿也算可以了200.第195章 時隔三百年的天下一統。第581章 明毅帝朱厚照第510章 奉天靖難!第672章 傳庭死,明亡矣。不死,亦亡矣!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186.第182章 齊孝昭帝高演第20章 漢文帝:一己之力拉高“文”字含金量第398章 宋徽宗反覆橫跳,金太宗得時出兵!296.第287章 唐代宗李豫第47章 劉縯:來,跟我念“引”256.第248章 千古一帝李世民(上)98.第96章 赤壁:起風了,該放火了165.第161章 皇帝皇后各玩各的。第344章 杯酒釋兵權?土地買兵權!第699章 年號雍正第353章 岐溝之蹶,終宋不振。191.第187章 獎勵高緯牌不老藥第551章 朱見深萬貞兒第528章 永樂盛世下的陰影。第465章 元順帝與脫脫266.第258章 李治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第373章 宋仁宗功績第313章 馬屁 佛道與催生第416章 岳家軍收復襄陽第633章 該死的時候不死,不該死的時候死了。第662章 崇禎:再苦一苦百姓!第419章 十二金牌召岳飛十年之功毀一旦100.第98章 曹操:割袍斷須?你沒睡醒吧?!133.第129章 劉盈:七進七出!文鴦勇猛!劉第777章 湘軍!湘軍!148.第144章 司馬家最後的榮光司馬紹第18章 悲慘一生的皇帝?第640章 朱由校:都把心肝曬一曬,拾掇拾掇!第60章 十三將士歸玉門!第339章 天不假年。第783章 條約!條約!還是他媽的條約!238.第232章 洺水之戰(下)第491章 沒有安全感的老朱安全感過剩的劉邦第803章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第43章 穿越者?復古者?第713章 雍正的功績(上)第28章 封狼居胥第462章 流水的王朝鐵打的衍聖公第48章 昆陽之戰!劉秀首秀!第428章 御天下之要術286.第277章 亡國之君李隆基第701章 雍正:朕只要略微一出手第308章 唐武宗李炎75.第73章 亮有一言,請諸位靜聽。第631章 萬曆:再苦一苦百姓!第576章 真假豹房攻守易形146.第142章 祖逖!第709章 偉大變革改土歸流155.第151章 李治限時返場。第791章 同治:究竟TM誰是光緒!
第632章 薩爾滸之戰。193.第189章 宇文邕:誰念酒誥時不戴頭盔啊第694章 二廢二立四子繼位第421章 千古奇冤天日昭昭!第459章 康熙:倭子國,畏威而不懷德289.第280章 孤城十月人間煉獄130.第126章 洛水之誓第474章 元朝最後的機會第797章 中法新約順化條約227.第221章 秦王破陣曲!第468章 開局一個碗第786章 他只是不知道他所處在的時代第668章 崇禎遷怒清帝坐崩287.第278章 功過不相抵228.第222章 李世民的魅力與決戰之前。第364章 歷史上最強太后系列一遼國第一女強人:蕭綽第722章 阿睦爾撒納反叛第709章 偉大變革改土歸流第455章 崖山之戰宋史合頁第670章 爲民請命李自成第754章 九龍之戰鴉片戰爭第14章 劉邦的功績第426章 宋朝特色206.第201章 一開始還不是廣神的楊廣第651章 滿漢合戶制歷史的拐點第499章 藍玉的“莫須有”76.第74章 十三歲,發起黨錮。238.第232章 洺水之戰(下)171.第167章 劉邦:乃公有個大膽的想法!124.第120章 秋風五丈原194.第190章 北周雄主宇文邕第307章 神策軍:太宗陛下萬歲!125.第121章 雖九死其猶未悔。第421章 千古奇冤天日昭昭!第801章 百姓以爲大清贏了!第803章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第589章 仁宗祧廟壬寅宮變第582章 始!武!玄!洪!第22章 猜猜這裡誰沒有諡號“文”?第601章 大明貨幣加大明宗藩第620章 萬曆:事事由朕獨斷!第18章 悲慘一生的皇帝?第735章 英國使團馬戛爾尼第579章 武宗南巡寧王謀反147.第143章 司馬睿也算可以了200.第195章 時隔三百年的天下一統。第581章 明毅帝朱厚照第510章 奉天靖難!第672章 傳庭死,明亡矣。不死,亦亡矣!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186.第182章 齊孝昭帝高演第20章 漢文帝:一己之力拉高“文”字含金量第398章 宋徽宗反覆橫跳,金太宗得時出兵!296.第287章 唐代宗李豫第47章 劉縯:來,跟我念“引”256.第248章 千古一帝李世民(上)98.第96章 赤壁:起風了,該放火了165.第161章 皇帝皇后各玩各的。第344章 杯酒釋兵權?土地買兵權!第699章 年號雍正第353章 岐溝之蹶,終宋不振。191.第187章 獎勵高緯牌不老藥第551章 朱見深萬貞兒第528章 永樂盛世下的陰影。第465章 元順帝與脫脫266.第258章 李治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第373章 宋仁宗功績第313章 馬屁 佛道與催生第416章 岳家軍收復襄陽第633章 該死的時候不死,不該死的時候死了。第662章 崇禎:再苦一苦百姓!第419章 十二金牌召岳飛十年之功毀一旦100.第98章 曹操:割袍斷須?你沒睡醒吧?!133.第129章 劉盈:七進七出!文鴦勇猛!劉第777章 湘軍!湘軍!148.第144章 司馬家最後的榮光司馬紹第18章 悲慘一生的皇帝?第640章 朱由校:都把心肝曬一曬,拾掇拾掇!第60章 十三將士歸玉門!第339章 天不假年。第783章 條約!條約!還是他媽的條約!238.第232章 洺水之戰(下)第491章 沒有安全感的老朱安全感過剩的劉邦第803章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第43章 穿越者?復古者?第713章 雍正的功績(上)第28章 封狼居胥第462章 流水的王朝鐵打的衍聖公第48章 昆陽之戰!劉秀首秀!第428章 御天下之要術286.第277章 亡國之君李隆基第701章 雍正:朕只要略微一出手第308章 唐武宗李炎75.第73章 亮有一言,請諸位靜聽。第631章 萬曆:再苦一苦百姓!第576章 真假豹房攻守易形146.第142章 祖逖!第709章 偉大變革改土歸流155.第151章 李治限時返場。第791章 同治:究竟TM誰是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