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
幽雅清靜的三進庭院內。
一羣衣衫襤褸的男女蜂擁在堂前,在那兒生火做飯。
後院的大門緊閉着。
穿着乾淨的主人家臉色惶惶不安。
堂前衆人吃飽喝足後也不管後院主人,只是又蜂擁到另一家吃下一頓。
吃完一個村子後,又走向下一個村子。
……
【民生經濟:1877至1878年止,中國北方遭遇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罕見旱災,災民人數達一點六億至兩億左右。】
【死於饑荒和疫病的人數至少在一千萬人,從重災區逃亡外地的災民達兩千萬人。】
【而1877到1878年是災情最嚴重的兩年,1877年是丁丑年,1878年是戊寅年。】
【所以這場人間慘劇,史稱“丁戊奇荒”。】
【而這場災荒也暴露了晚清改革期間地方治理的種種弊病。】
……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看着那一千萬的數字人都呆傻住了。
“……他們不賑災的嗎?”
李泌只是唉聲嘆氣着:
“清朝一共四億人,災民兩億。”
國家一半的人是災民,這不只是天災,也是人禍。
……
【1876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正身處山東青州。】
【5月,青州饑民們已開始羣起“吃大戶”】
【作爲一種“地方官員不敢得罪”的存在,外國傳教士成了饑民們努力想要爭取的資源。】
【6月30日,兩名約三四十歲的秀才從壽光縣和益都縣趕來拜訪李提摩太,他們希望李提摩太出面,帶領饑民們去搶糧食。】
【朝廷和地方官害怕外國傳教士,已是大清廣爲人知的一種常識。】
【而李提摩太拒絕了秀才們的請求。】
……
大明。
朱元璋只是看着寥寥幾語就能深深體會這些百姓有多絕望。
“百姓被盤剝太甚,但凡遇到荒年就瀕於餓死,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免不了鋌而走險。”
“但皇權的威嚴不容輕犯,以下逆上屬於叛亂,災民在得以活命後,只能需求外人幫助……”
“一切都是爲了活命……”
馬皇后拉着朱標的手,囑咐道:
“兒啊,你明白這些事不能怪罪百姓頭上吧?”
朱標自然明白,看着父母,正色道: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都要餓死了,怎麼還能指摘百姓們的道德呢?”
“這是朝廷的不力,而非百姓之過。”
……
大清·乾隆時期
“祖宗顏面都丟了……”
乾隆閉上眼不敢再看,真希望這都是一場幻覺!
但他也慶幸李提摩太拒絕了這些秀才們的請求。
不然暴動一旦開始,沒有人知道會如何收場,但毫無疑問會造成大規模傷亡。
“這幫人看來沒有取締大清的打算。”
乾隆揣摩了一下這英國人的做法。
此時大清虎威猶在,太平軍的動亂又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恐怕這也是他們忌憚之所在。
畢竟若是他們掌控大清,那些層出不窮的問題就要他們接手了。
“哼,懷柔遠人。”
……
【而無意帶領饑民起事的李提摩太,在山東做了一年多的賑災工作。1877年秋,他去了災情更嚴重的山西。】
【在那裡,他見到了更駭人聽聞的人間慘相,並將這人間慘相,寫入了自己的日記。】
……
天幕上。
一羣傳教士揹着大包小包走在道路上。
他們看向道路兩旁。
躺在路上的死人、還在蠕動爬行活人。
……
【1878年1月29日,太原以南140裡:“經過了四個躺在路上的死人。還有一個人四肢着地在爬行,已經沒有力氣站起來了。碰上一個葬禮:一位母親肩上扛着已經死去的大約十歲的兒子,她是唯一的‘擡棺人’‘神甫’和送喪者,把孩子放在了城牆外的雪地裡。”】
……
傳教士們繼續向前走着。
偶有幾個提前穿好壽衣的老人板正躺在路旁。
一些路人沒有動這些穿着壽衣的老人,只是步履蹣跚的走着,最後伏倒在地。
在不遠處,一隻野狗叼着一具屍體的腳踝拖動着。
烏鴉叼着另一具腐肉。
當走到一處村莊門口時,一行人被驚在原地。
他們開始禱告着。
門口處。
一邊是一堆男裸屍。
另一邊同樣是一堆屍體,全是女屍。
馬車把屍體運到兩個大坑旁。
把男屍扔到一個坑裡。
把女屍扔到另一個坑裡。
……
【1月30日,距太原270裡:“路過兩個顯然剛剛斷氣的人。一個衣着鮮亮,但死於飢餓。往前走沒幾里路,發現一個大約四十歲的男人走在我們前面,搖搖晃晃像是喝醉了酒,被一陣風吹倒後,再也沒有爬起來。”】
【1月30日,距太原290裡:“看到路邊躺着四具屍體。其中一個只穿着襪子,看來已沒什麼分量,一隻狗正拖着移動。有兩個是女人,人們爲她們舉行過葬禮,只是把臉朝地安置而已。】
【路人對其中的一個更仁慈一些,沒有把她的衣服剝去。】
【第三具屍體成了一羣烏鴉和喜鵲的盛宴。】
【當我緩慢地爬上一座山丘時,遇到一位老人,他異常傷心地告訴我說:我們的騾子和驢都吃光了,壯勞力也都餓死了,我們造了什麼孽,招致上天這樣的懲罰?”】
【2月1日,太原以南450裡:“半天內就看見了六具屍體,其中四具是女屍。一具躺在一個敞開的棚子裡,赤身裸體,腰上纏着一條帶子,一具躺在小河溝裡,一具浸在水裡,半身暴露在冰面上。】
【一具半身穿着破破爛爛的衣裳,躺在路邊的一個洞口旁。還有一具已被食肉的鳥獸撕碎。】
……
炎漢·靈帝時期
劉宏只是出生於富貴,不是沒有人性。
他指着天幕裡的一切,顫着聲線道:
“難道…難道黃巾……也是這般嗎?”
衆人能說什麼呢?
他們又有幾人深入過民間呢?
然後終究還是有的。
劉備深吸一口氣,持着笏板道:
“不只黃巾。”
衆人看向他。
劉備沉聲道:
“自黃巾之前,此等事已有端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饑荒肆意掠奪百姓性命,禽獸大口咀嚼他們的屍身。”
“他們以死承擔天災人禍而又沒有任何意義,也無所述說!”
“陛下,楊朱不以一毛而救治天下,非一毛不能得救,而實乃一毛也屬肌膚皮肉!”
“人爲身之主,君爲國之主。”
“一毛與人如一人應君!”
“人拔一毛而救天下,不足爲慮。”
“君舍一人而救天下?亦不足爲慮?”
“一人之犧牲難道就是理所應當的嗎?”
衆人臉色微變,對盧植側目而視。
你還教楊朱?
盧植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
劉宏看着劉備,感嘆着:
“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
“難怪你能說出如此言語啊。”
……
{都是抹黑造謠。}
{你猜這段是不是李提摩太爲了傳教,誇張了當時的慘狀。}
{作者應該去思考或疑問一下李提莫太轉述的準確度。}
{李提摩太的日記沒有誇張。}
{山西的牛莊村於1883年立有一塊石碑《丁丑大荒記》。}
{該村在饑荒中死去了70%以上的人口。石碑上所刻內容實可謂慘絕人寰。}
{簡單講一下,天降大旱,一石小麥漲到三十二兩。}
{這是什麼概念?咱們用大米舉下例子。}
{按照1901年一兩白銀可購買約150斤大米來算,當時一兩白銀是2200文,一斤大米14文。}
{清朝遺留的計量體系中,一石糧食可能等於180斤到140斤不等,咱就算一石是180斤,一斤大米漲到391文。}
{翻了27.9倍,現在大米平均3元一斤,3乘27.9等於83.7,83一斤大米。而小麥現在平均1.7一斤。當然,這個數不可能十分準確。}
{“人食樹皮、草根及山中沙土、石花,將樹皮皆剝去,遍地剜成荒墟。貓犬食盡,何論雞豚;羅雀灌鼠,無所不至。”}
{“人死或食其肉,又有貨之者,甚至有父子相食,母女相餐,較之易子而食,折骸以爨爲尤酷。”}
{村共絕戶一百七十二戶,死男女一千零八十四口。總計人數死者七分有餘。}
……
【在遍地皆是餓殍與死屍的山西,李提摩太生出了一種困惑:“置身於這無所不在的災難之中,我一直納悶爲什麼沒有人搶劫富戶?”】
【前面說過,山東饑民直接去吃大戶了,他不明白山西百姓爲何不這麼做?】
【因爲在災情之初,每一個村中就都貼了告示。】
【告示宣佈:巡撫有令,任何人膽敢行兇搶劫,各村鎮首腦有權對搶劫者就地正法。】
【而在賦予“村鎮首腦”對搶掠者就地正法之權的同時,山西巡撫衙門還出臺了政策,強迫民間紳富捐糧保村。】
【可謂一手控制饑民,一手控制紳富。】
【而除此之外。山西沒有見到大規模的民變。也是因爲李提摩太抵達山西之時,饑荒進入第三個年頭,災區有糧的在野富戶早已離開,民間已無糧可搶。】
【只山西一省,從1877年的全省人口爲一千六百四十三萬人,到1883年僅爲一千零七十四萬人。】
【其中,太原災前人口約一百萬人,災後僅剩五萬人。】
……
{如果這個數字大致屬實的話,那真是人間地獄。}
{作爲後世的讀者,我們看到的只是數字和記錄的文字而已,但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老百姓得多麼絕望啊,時代的一粒塵埃放在幾千年的歷史裡不值一提,但是落在那個時代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和家庭的頭上時,那就是人間煉獄一般的災難。}
{哪裡來的數據?不能隨便亂編!}
{李玉文編著:《山西近現代人口統計與研究(1840—1948)》,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7頁。}
{另有數據稱,1884年山西共有1066.8266萬人口,見《山西年鑑(1986)》,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0—411頁。}
……
大隋
楊堅覺得不對。
“那也應該賑災啊?三年了,難道山西本身沒有義倉嗎?”
獨孤伽羅冷笑道:
“就清朝那模樣?義倉裡的糧是不是糧,有沒有糧都很難說呢。”
楊堅覺得不是這回事。
他披着錦袍坐在榻上,回憶了一下清朝前面的事,冷不丁道:
“山西不會是沒種糧食吧?”
獨孤伽羅愣了一下。
隨後神色一變。
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晉向來稱財富之區,但實則民無恆業,土非沃壤,產糧也屬無多。
而在經過東南兵燹,富者立貧,元氣大傷。
“不會……不會是種鴉片去了吧?”
兩人想了想天幕裡曾提到過的“本土鴉片”,神色俱變。
……
【山西無糧。】
【1877年初夏,山西前巡撫鮑源深在給朝廷的奏摺裡有一段解釋,大意爲:一、山西土地貧瘠,百姓多以商業謀生,只有兩三成百姓務農。但太平軍與捻軍的興起,讓山西商人的生意遭受了重大損失。】
【二、豐收年份,山西的糧食都需要自鄰近省份買入,更何況1877年大旱顆粒無收。】
【這兩點原因,當然都是真實的,但鮑源深有意沒有提另一項同樣極爲重要的原因。】
【官府在山西推廣“本土鴉片種植”】
【山西“本土鴉片種植”的大爆發,可以追溯到1859年,也就是咸豐九年。】
【該年,清廷爲了增加財政收入,頒佈了《徵收土藥稅釐條例》,變相宣佈本土鴉片種植合法化。】
【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代州、忻州及歸化原本是山西的主要產糧區,以往每到秋後,就會有糧食從北邊絡繹不絕運到太原。】
【本土鴉片後,北路沃野千里強半皆種此物,而山西南部的平、蒲、解、絳等地,以前都是依賴從陝西的渭南平原購買米麥爲生,後亦遍地罌粟。】
【渭南平原的糧食產量連本地百姓都養不活,自然也就沒有糧食可以賣給山西。】
【南北情形如此,西面無糧可買,山西唯一的辦法,就是以高於糧價十倍的代價,翻越太行山向東去別省尋找糧食。】
……
大宋·哲宗時期
趙煦覺得明清兩朝真的很神奇。
wωω⊕тt kдn⊕℃o
“爲了錢,什麼都能幹出來。”
“總之就是不拿百姓當人就對了。”
相比之下。
大宋除了有點慫以外,還是挺當人的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
大明·成化時期
朱見深突然覺得攤上朱祁鎮那麼一個爹也不算太大的事兒了。
“跟晚清比起來,我們這都不叫什麼大問題啊。”
爲了錢而在本土種鴉片……
“大清是生怕自己活的太久了。”
“這是飲鴆止渴。”
……
大清·道光時期
道光只感覺是天降一道霹靂砸在頭上。
“山西僅有三十五萬頃耕地,本就不足以供養一千六百多萬百姓,如今竟是棄田之半來種鴉片!”
“朕可是禁菸!禁菸!”
向東尋糧?
太行山以東的山東也是重災區!
“唉……”
……
【1860到1870年,罌粟種植已遍及全國。】
【北至蒙古內外,西至甘青陝疆,南至雲貴閩粵,東至江浙山東,各省皆有大量耕地被用來種植罌粟。】
【1872年創辦的《申報》,以《擬弛自種鴉片煙土禁論》總結了三條理由,呼籲朝廷放鬆對土產鴉片的禁控:一、國人既然喜食鴉片,放鬆對土產鴉片的禁控,政府一可徵稅,二可使數千萬兩白銀留在國內,免致流失。】
【二、改進鴉片製作方法,仿行印度辦法,以適應國內消費者的口味,政府不但有鉅額稅收,農民也可以增加收入。】
【三、憑藉徵稅而使鴉片售賣價格增高,貧者戒吸而富者漸減,最終自然不禁而禁。】
【1882年的海關報告顯示,碭山鴉片足以供給本地所需的75%,另由四川供應15%,台州、象山供應10%,進口鴉片幾無立足之地。】
【1884年,國產鴉片的產量已遠遠超過進口鴉片,並且開始對外輸出。】
【而種植鴉片的稅收也達到每年一百萬兩。】
【各省都把推廣罌粟的種植,當成官吏考覈的優先項目。】
【種鴉片成了一種看起來對官府和民衆都有利的事情,不但四處蔓延不可遏制,種罌粟的民衆也紛紛成了癮君子。】
【而罌粟種植面積,也在光緒時已約佔每省耕地面積的十分之六。】
【久而久之,結果就是糧食生產越來越少,民間無糧,國庫也無糧。】
依然不知道能不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