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

三月十二日,地面戰爭迎來了第一場正規會戰。

嚴格說來,只能算得上是一場規模較大野外運動戰,因爲在這場戰鬥中,中國陸軍只動用了兩個突擊集羣,即便算上動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總兵力也就數千人,根本達不到會戰標準。

當時,印軍的作戰意圖就是圍殲已經攻佔了伯蒂亞拉的中國軍隊。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集羣就攻入了伯蒂亞拉,並且在當天晚上佔領了這座新德里北面大約二百五十公里處的城市,切斷了從新德里到昌迪加爾的‘交’通線,等於圍困住了昌迪加爾方向上的十多萬印度大軍。

對印度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爾是印度西北地區的防禦指揮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爾地區與中印西部邊境的主要軍事重鎮。如果昌迪加爾遭到封鎖,那麼駐守該地的十多萬印軍,以及北面的數十萬印軍都在劫難逃。說得嚴重一點,中國陸軍什麼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鎖狀態就能打垮這些印軍。

顯然,儘快打通‘交’通線,成爲拯救這些印軍,守住北部邊境地區的關鍵。

爲此,印度陸軍不但從昌迪加爾調動了三個師,總計近四萬兵力,還從薩哈蘭普爾與格爾維爾各出動了一個步兵師,總統投入了五個師、近七萬兵力,對僅由一個突擊集羣佔領的伯蒂亞拉發起反擊。

從兵力上看,印軍是中國軍隊的七十倍

當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爲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團軍向伯蒂亞拉增派了一個突擊集羣,還在後方集中了五個炮兵營。因爲已經預料到印軍會反擊伯蒂亞拉,所以戚凱威還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結果就是,印軍向伯蒂亞拉推進的時候,首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擊。

根據印軍的作戰記錄,在反擊伯蒂亞拉的戰鬥中,半數以上的損失來自空中打擊,五個師在行軍途中就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戰裝備,還有數千人員傷亡。最嚴重的是,突前的部隊根本無法集結起來,也就無法在一場戰鬥中投入足夠多的兵力,只能陸續把反擊部隊派上前線。

這就意味着,印軍的反擊並不猛烈。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情況已經決定了這場戰鬥的結果。

戰鬥從上午八點左右開始,第十三集團軍首先出動一個突擊機羣向北擴大防禦圈,主動迎戰從昌迪加爾殺來的印軍,在伯蒂亞拉北面大約三十公里處,一塊較爲平坦的戰場上擊潰了印軍的突擊部隊。

可以說,在裝甲戰中,印軍幾乎沒有勝算。

當時,反裝甲作戰平臺能在五千米外開火,命中率不會低於百分之八十,而且只要命中就能擊毀印軍主戰坦克。相反,印軍主戰坦克即便把‘交’戰距離縮短到一千米以內,也很難保證擊毀反裝甲作戰平臺。

在開闊地帶上,印軍的裝甲突擊等於送死。

用一些參加了這場戰鬥的坦克手的話來說,當時的戰鬥幾乎就是打靶訓練,根本沒有什麼挑戰‘性’。

在離突擊集羣設置的防線前方三千到五千米之間,是印軍的死亡地帶。

第一場‘交’戰中,印軍就在這個區域內損失了一百多輛坦克與一百多輛裝甲戰車,沒有一輛坦克能夠越過這道死亡地帶。

印軍擁有的,只是不斷趕來的反擊部隊。

當時,大概是對反裝甲作戰平臺的‘性’能有足夠高的信心,前線指揮官甚至沒有呼叫空中支援,而是讓空軍的戰鬥機去轟炸印軍的後繼部隊,削弱印軍的突擊能力,前線戰鬥完全由裝甲部隊承擔。

戰鬥從上午持續到下午,一個突擊集羣的四十多輛反裝甲作戰平臺總共擊毀了六百多輛印軍坦克與近千輛印軍裝甲戰車。

傍晚,印軍的反擊行動暫時停止。

在遭受了如此大的損失之後,印軍的反擊能力明顯減弱。

更重要的是,在南面的戰鬥中,另外兩個印軍步兵師已經被第十三集團軍增派的突擊集羣擊潰。

當時,在南面戰場上,第十三集團軍沒有采取防禦戰術,而是充分利用了裝甲部隊的突擊速度,分別在上午與下午發動了兩場快速突擊,毫無懸念的擊潰了印軍反擊部隊,斃傷俘虜印軍官兵一萬多人,而突擊集羣付出的代價,不過是七輛反裝甲作戰平臺受損,四輛多用途作戰平臺報廢,傷亡官兵不到二十人。

可以說,這是一場完全不平等的戰鬥,就如同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揮舞着馬刀向機械化時代的坦克集羣發起衝鋒,除了犧牲之外,根本不會有任何結果,而掌握着技術優勢的一方甚至不會遭受重大損失。

當然,北面戰場上的情況就不大一樣了。

利用印軍暫時停止進攻的機會,突擊集羣的裝甲力量補充了電能,另外在離前線較近的地方設置了四處電能補給站。

天黑後不久,印軍再次發動進攻。

在印軍看來,似乎夜晚對進攻者更加有利。

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中國陸軍主戰裝備的夜戰能力更加突出,受夜晚能見度降低的影響更小,反而是印軍受到的影響更大。

更重要的是,突擊集羣的持續作戰能力明顯遠遠超過了印度軍隊。

要知道,反裝甲作戰平臺的動力與火力電力供應是整合到一起的,因此在進行陣地防禦戰的時候,能夠大幅度提高火力的可持續‘性’。比如在不考慮機動耗能的情況下,反裝甲作戰平臺的電力儲備足夠以全裝狀態發‘射’一百二十枚穿甲彈。即便餘留三分之一的機動電能,也能發‘射’一百枚穿甲彈。只有在機動作戰的時候,必須優先爲動力系統供電,纔會把火力基數降低到六十枚左右。

在設計的時候,反裝甲作戰平臺就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正常情況下的彈‘藥’基數就有一百二十枚,其中四分之三、也就是九十枚是穿甲彈。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通過降低榴彈數量來增加穿甲彈的數量。因爲穿甲彈是次口徑彈‘藥’,裝儲方式與榴彈不同,佔用空間僅爲榴彈的三分之二,所以在全部攜帶穿甲彈的情況下,反裝甲作戰平臺的彈‘藥’基數達到了一百三十枚。

當然,在實戰中,沒有任何一個坦克手會全部選擇穿甲彈。

要知道,在對付一些普通目標,即便是裝甲戰車的時候,榴彈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使用穿甲彈。

當時,前線部隊也嚴格禁止全部使用穿甲彈,因爲穿甲彈比榴彈貴得多。

相對而言,印軍主戰坦克的彈‘藥’基數僅有反裝甲作戰平臺的三分之一。當然,在戰鬥中這不是大問題,因爲所有印軍坦克都不可能堅持到耗光彈‘藥’的那一刻,很多坦克甚至沒有機會使用坦克炮。

當時,反裝甲作戰平臺的持續作戰能力,給到前線視察情況的美軍顧問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

根據一名美軍顧問回憶,在十二日夜間的戰鬥中,中國陸軍反裝甲作戰平臺的開火次數都在八十次以上,一些面向印軍主攻方向的反裝甲平臺甚至開火一百次以上,而且火力打擊從未中斷。

這是個什麼概念?

如果反裝甲作戰平臺的命中率爲百分之八十,那麼四十多輛平臺組成的防線,足以抵抗印度在西北地區的所有主戰坦克,而且在戰鬥結束之前不用補充彈‘藥’,也不用爲電磁炮補充電能。

顯然,印度陸軍不可能把西北地區的所有主戰坦克都派過來。

在這片狹窄的戰場上,印軍也無法投入這麼多主戰坦克。

打到十三日天亮,印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不得不停止無謂的反擊,主動撤回昌迪加爾。

戰鬥結束的時候,印軍在戰場上留下了一千二百輛主戰坦克、一千八百輛裝甲戰車的殘骸,以及數千名官兵的遺骸。戰線對面,突擊集羣的幾百名官兵不過是辛苦勞累了一個晚上而已。

在這場戰鬥中,唯一的傷亡是一名離反裝甲作戰平臺較近的步兵,被反裝甲作戰平臺主動防禦系統‘射’出的攔截彈打成重傷。

這場戰鬥證明,反裝甲作戰平臺不但是進攻利器,也是非常優秀的防禦武器。

當然,這不僅僅是反裝甲作戰平臺的功勞。

戰鬥中,第十三集團軍的遠程炮兵成功壓制了印軍炮兵,不然的話,突擊集羣肯定會遭到炮火打擊。此外,多用途作戰平臺也非常有效的對付了印軍的步兵反坦克小組,掩護了反裝甲作戰平臺。

可以說,這是“未來地面戰平臺”的勝利。

成體系的陸軍作戰平臺在這場戰鬥中,展現出了足以讓過去任何一種主戰裝備都望塵莫及的作戰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十二日的戰鬥也徹底改變了這場戰爭的走向。

在此之前,印軍還信心十足的打算扭轉戰局。

在此之後,連美軍顧問都相信,印度陸軍根本不是中國陸軍的對手,丟掉新德里、輸掉戰爭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且很快就能看到結果。

從戰略層面上講,這場戰鬥也徹底改變了陸軍的面貌,甚至將徹底改變陸軍戰術。

新式裝備帶來的戰術變化,已經讓中國陸軍嚐到了甜頭,很快就會讓美國陸軍認識到未來地面戰爭的發展方向。

可以說,陸軍不再是依靠兵力決定勝負的軍種了。

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章 艦隊出港第175章 犯糊塗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46章 登島第24章 重大發現第74章 交易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57章 戰爭決議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56章 難題第54章 準備反擊第72章 傾其所有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198章 追趕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284章 轉變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75章 真真假假第24章 裂痕第2章 秘密任務第47章 前哨第266章 門檻第318章 總則第12章 漸行漸遠第13章 風起雲涌第18章 千鈞一髮第34章 中流砥柱第10章 欲蓋彌彰第47章 假設第20章 混戰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21章 動員第48章 外派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5章 先做準備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8章 膽識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20章 剋制第56章 創新之舉第46章 逃命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42章 分兵合進第38章 戰前會議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章 極限第54章 自亂陣腳第67章 突然打擊第47章 唯一選擇第27章 樹梢優勢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49章 場外因素第79章 立場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43章 門檻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60章 立即反擊第57章 爭論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34章 炮戰第224章 內耗第318章 總則第7章 不測風雲第38章 合作愉快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3章 希望尚存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章 棄武從文第60章 圍剿第79章 立場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279章 三大定律
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章 艦隊出港第175章 犯糊塗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46章 登島第24章 重大發現第74章 交易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57章 戰爭決議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56章 難題第54章 準備反擊第72章 傾其所有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198章 追趕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284章 轉變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75章 真真假假第24章 裂痕第2章 秘密任務第47章 前哨第266章 門檻第318章 總則第12章 漸行漸遠第13章 風起雲涌第18章 千鈞一髮第34章 中流砥柱第10章 欲蓋彌彰第47章 假設第20章 混戰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21章 動員第48章 外派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5章 先做準備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8章 膽識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20章 剋制第56章 創新之舉第46章 逃命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42章 分兵合進第38章 戰前會議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章 極限第54章 自亂陣腳第67章 突然打擊第47章 唯一選擇第27章 樹梢優勢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49章 場外因素第79章 立場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43章 門檻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60章 立即反擊第57章 爭論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34章 炮戰第224章 內耗第318章 總則第7章 不測風雲第38章 合作愉快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3章 希望尚存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章 棄武從文第60章 圍剿第79章 立場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279章 三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