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策略最有效

黃金聖衣巴吉拉終於騎着戰馬趕到,他和他身後的剎帝利武士們也確實悍勇無匹,高聲喊着嘰裡咕嚕的悲壯語言,似乎要將這些卑鄙的偷襲者全部斬於馬下。

封常清突然又吹響竹哨,所有接敵的鐵騎迅速撥轉馬頭,跟在揹着枿旗的校尉身後撤退。即使他們在撤退的過程中,依然在馬上回身放箭,繼續收割着北印度軍的生命。

巴吉拉憤怒摘下自己的寶弓追在後面射了一箭,正中一名唐軍的後背,對方趴伏在馬背上,傾斜地掉了下來。其餘武士跟着他追射,雙方你來我往互懟箭矢,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大。

戰神巴吉拉大概也知道窮寇莫追的道理,喊停了所有人追擊的馬匹,自己則把寶弓舉出四十五度角,在敵軍逃出百步開外的射中了另一名撤退的唐軍騎卒,引得周圍的北印度士兵舉起長矛歡呼,彷彿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這是恆河戰役之前的一道小小的開胃小菜,北印度後軍損失了上千名低種姓士兵,唐軍陣亡兩人,還都是被戰神巴拉吉射殺的。這足以說明婆羅門和剎帝利階層代表了印度的最高戰鬥力。

巴拉吉在士兵們的歡呼聲中保持着清醒,唐軍絕對不會只襲擊這一次,他果斷將自己的親衛部隊分出一半留在隊伍尾巴上,又將戰象一字排列在行軍隊伍的東邊,用來防禦敵軍的襲擊。唐軍是絕對不可能從西邊的恆河水中鑽出來的。

唐軍經過這一次的小試探,已經初步瞭解的北印度軍隊的戰鬥力,強的只是那一小撮剎帝利軍官和親衛吠舍士兵,多數的吠舍、首陀羅毫無防護且戰鬥意志薄弱。

封常清還發現了北印度軍隊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連冷兵器的制式化都沒有完成,他們在敵軍的手上找不到兩件一模一樣的兵器,士兵們手中的長矛長短不一致,他們甲冑武器都獨具個人特色。就連軍官也一樣,某個有錢的軍官手裡拿着的可能是一把鑲金柄的闊刃長劍,他的劍柄上甚至刻着巧奪天工的眼鏡蛇浮雕。另一個軍官手中拿着的可能就是一把軟劍或雙刀。武器的明顯差異使得他們無法形成嚴密有效的戰陣。

受制式化影響最大的就是弓箭,衆所周知強弓應該配重矢,兩石弓、一石弓,和八斗弓所用的箭矢都不同。北都軍器監的工匠們爲唐軍制式弓定製兩個標準,步兵長弓爲九鬥,騎兵角弓爲八斗,各種擘張弩,角弓弩都進行標準規範,如此一來所有長弓之間的箭矢都能夠通用,同理所有角弓箭矢也能夠通用。只有完成制式化,弓箭的統一精確性才能保證,弓弩的密集打擊才能成型。

軍隊武器統一標準並非源於唐代,秦兵馬俑出土的上千枚箭頭,用遊標卡尺測量,箭頭的大小誤差在一毫米以內。足以說明秦朝是完成冷兵器制式化的最早時代。

這樣一來,封常清對勝利就更加有信心了,爲了不給敵軍以喘息之機,他命斥候去偵查了敵軍的隊形變化後,重新制定了襲擊計劃。

“這一次襲擾分爲兩個批次,第一批以千騎營的輕騎兵對戰象進行襲擾,第二批以騎兵投彈隊利用猛火雷對象羣進行驚嚇,使得它們掉頭回去踩踏自己人。”

千騎營在草坡上一字排開,在封常清的哨聲吹響之後,朝着恆河邊敵軍行進的長隊衝了過去。

這一次北印軍的反應就比上次敏銳得多,排成一字長隊行進中的戰象迅速調轉了方向,坐在藤籃中的馭手用長釺子扎着象頭,使得象羣朝着唐軍騎兵方向反攻。

千騎營在距離敵軍戰象七十多步遠時開始集中放箭,但大象確實是皮糙肉厚,箭矢掛在象身上僅造成了滲血效果,也有幾個象背上的弓手被射倒,從藤籃中栽了出來。

馭手們長釺子狠命地扎着象頭,使得它們吃痛前衝,雙方的距離逐漸接近。

巴吉拉聽到該死的哨聲再度響起,這些唐軍永遠都不敢硬碰硬,迅速調轉馬頭撤離。

另一支唐軍騎兵接替他們朝着象陣衝去,雙方在七十多步遠外,這些唐軍從腰間的牛皮袋中取出了黑乎乎的鐵球,用火摺子點燃了捻子,握在手中又前衝出二十多步,同時揮動手臂將鐵球擲了出去。

未知的東西永遠可怕,鐵球落在象陣腳下時,所有北印軍將領的腦袋都嗡嗡響,生怕它們裡面鑽出綠瘴氣或什麼毒蛇毒蠍來。

驚雷般的爆炸聲在地面上炸響,翻滾起熊熊火焰,他們的腦袋真的嗡嗡響了。濺射出灼熱的火油在大象的腿上或身上燃燒起來。

象羣立刻發出了悲鳴的長嘶聲,驚嚇得調轉方向朝着已方的隊伍衝去,戰神巴吉拉的臉上浮現出一瞬的驚恐與憤怒,張開喉嚨暴喊道:“都散開,躲開!”

北印度士兵驚恐萬狀地往恆河的方向奔去,身後是同樣驚恐奔跑的大象,它們將這些士兵們撞倒,粗壯的大腳踩了上去。跑得快的士兵們跌跌撞撞的進入恆河中,身體在起伏的河水中上下波動,或撲入渾濁的水底大口喝水。

這個時候的恆河水還是相當乾淨的,幹掉三碗都不會重生再做印度人。

只是象羣們也衝進了河水中,四腳的快速踩踏使得河水都如沸騰了一般,有些撲倒在水中的兵卒正好被踩住,整個水底彷彿被紅色墨水暈染。

趁着這個混亂的時刻,唐軍的千騎營再度逼來,這次他們動用了馬槊隊在前方,將聚集在一起的小股敵軍衝散,用角弓和橫刀收割敵軍性命。

戰神巴吉拉帶着他的剎帝利軍官團和親衛軍又一次回來救場,揮動着手中的各色兵器朝着唐軍騎兵衝來,他揮舞在手中的犀利軟劍恨不得將這幫偷襲者腦袋全部割下。

然而封常清依然選擇不與他硬碰硬,吹響了竹哨率領着騎兵們再度撤退。

有飛騎尉企圖在撤退前襲殺巴吉拉,以攬取頭等大功,他操着角弓朝着他發射了鳴鏑,有百餘騎兵跟着將箭矢攢射了過去。

巴吉拉揮舞着雙軟劍擊斷了這些飛來的箭矢,就算有箭矢刺中,也不會產生任何傷害。

封常清回頭大聲訓斥道:“亂射什麼箭!不要對那個金王八殼浪費箭矢!你破不了他的甲!”

巴吉拉對這次的損失憤怒到了極點,揮動着馬鞭奮起直追,但他的甲冑過重影響了速度,而且更糟的是他在追的過程中一騎領先。他知道自己獨自一人對上千騎兵容易有生命危險,只好悻悻地撤了回來。

封常清遙望身後撤回去的追兵巴吉拉,笑着對身邊人說道:“看見了吧,策略永遠比勇猛更有用。”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佬最後到場第三百六十六章 趙將軍初回城第二百二十三章 千騎破擊突騎施第五百零四章 高陵授田封邑第八百八十四章 嚴武兵敗身死第二百零九章 李校尉來訪第一百九十一章 嗣業言好事(感謝月息是我飄紅打賞)第三百零一章 陌刀鎮沙匪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第八百一十二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五百零四章 自負自私之心第二百七十三章 撥換城夜宴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五百二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對坐論平叛第七百七十八章 入城洛陽第一百七十八章 吃醋第七百九十章 謀劃出逃長安第四百五十七章 柳岸灞橋傷情別第六百六十二章 保障你們的特權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八百一十八章 有個大膽的想法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一百一十二章 喋血陌刀殺第六十四章 何爲一刀流第五百一十七章 吐蕃軍特色第一百三十五章 伏擊、追殺第二百五十六章 加官封賞第九百一十二章 效仿蘇定方第六百七十六章 楊國忠不自知第六百二十五章 告祭太廟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七百七十四章 上皇遣使來第六百五十二章 調兵出征之爭論第三十章 香鋪中吃煎茶第七百一十五章 進諫言失效第六百九十二章 讓簫郎中去查第五百零二章 太過扎眼第九百一十章 崔氏兄弟出逃第五百八十一章 家有賢妻第六百三十二章 三聖之作第七百七十二章 安祿山之暴怒第十三章 不良人日常第八百零二章 奪佔洛陽攻陝郡第八百八十四章 嚴武兵敗身死第二百三十一章 風吹草動殺人第四百九十五章 別跟前程開玩笑第七十章 太子拍板,楊洄深謀第七十章 太子拍板,楊洄深謀第一百一十六章 來到安西龜茲城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六百九十三章 清查西域商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堅固的小城第八百六十九章 談笑間掌控河東第四百二十章 即將動身入長安第六百八十六章 上差入河西第二百三十四章 各自相安等待天明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賓與戴望第八百四十九章 河西歸順歸心第四百一十一章 爭鋒敵對 牧歌交織第七百六十三章 白鹿原授首投誠第八百八十三章 怒火中燒失智第六百三十七章 杜子美入幕爲賓第五百一十八章 城下勸降第七百七十四章 上皇遣使來第三百六十一章 一鎮佈防圖第六百五十五章 天寶十二載第七百一十章 圖讖激反志第七百五十章 房琯自薦欲復長安第六百四十七章 李大夫的稱讚第二百八十章 熱海湖畔訓導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之後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七百六十四章 圍堵武關,激戰蒲津渡第二百七十六章 大石城宣調令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官上任跳蕩營第二百九十八章 吐蕃女奸細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四百九十四章 相繼入府拜會第五百九十二章 各種宣旨接任第四百六十四章 我是隴西李氏旁支?第四百二十七章 追尋權力的方向第七百章 酒宴上鬥嘴第八百零五章 天子家事爲國事第十二章 安祿山第六十四章 何爲一刀流第五百五十章 名將之痛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七百八十五章 晚景淒涼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丞駕前生波折第五百二十九章 與人才競爭第二百五十一章 幾壇金貴的酒第六百六十九章 興都庫倫懷古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丞駕前生波折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五百五十三章 人情終究要來第四百六十章 拜訪赤水軍使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佬最後到場第三百六十六章 趙將軍初回城第二百二十三章 千騎破擊突騎施第五百零四章 高陵授田封邑第八百八十四章 嚴武兵敗身死第二百零九章 李校尉來訪第一百九十一章 嗣業言好事(感謝月息是我飄紅打賞)第三百零一章 陌刀鎮沙匪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第八百一十二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五百零四章 自負自私之心第二百七十三章 撥換城夜宴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五百二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對坐論平叛第七百七十八章 入城洛陽第一百七十八章 吃醋第七百九十章 謀劃出逃長安第四百五十七章 柳岸灞橋傷情別第六百六十二章 保障你們的特權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八百一十八章 有個大膽的想法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一百一十二章 喋血陌刀殺第六十四章 何爲一刀流第五百一十七章 吐蕃軍特色第一百三十五章 伏擊、追殺第二百五十六章 加官封賞第九百一十二章 效仿蘇定方第六百七十六章 楊國忠不自知第六百二十五章 告祭太廟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七百七十四章 上皇遣使來第六百五十二章 調兵出征之爭論第三十章 香鋪中吃煎茶第七百一十五章 進諫言失效第六百九十二章 讓簫郎中去查第五百零二章 太過扎眼第九百一十章 崔氏兄弟出逃第五百八十一章 家有賢妻第六百三十二章 三聖之作第七百七十二章 安祿山之暴怒第十三章 不良人日常第八百零二章 奪佔洛陽攻陝郡第八百八十四章 嚴武兵敗身死第二百三十一章 風吹草動殺人第四百九十五章 別跟前程開玩笑第七十章 太子拍板,楊洄深謀第七十章 太子拍板,楊洄深謀第一百一十六章 來到安西龜茲城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六百九十三章 清查西域商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堅固的小城第八百六十九章 談笑間掌控河東第四百二十章 即將動身入長安第六百八十六章 上差入河西第二百三十四章 各自相安等待天明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賓與戴望第八百四十九章 河西歸順歸心第四百一十一章 爭鋒敵對 牧歌交織第七百六十三章 白鹿原授首投誠第八百八十三章 怒火中燒失智第六百三十七章 杜子美入幕爲賓第五百一十八章 城下勸降第七百七十四章 上皇遣使來第三百六十一章 一鎮佈防圖第六百五十五章 天寶十二載第七百一十章 圖讖激反志第七百五十章 房琯自薦欲復長安第六百四十七章 李大夫的稱讚第二百八十章 熱海湖畔訓導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之後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七百六十四章 圍堵武關,激戰蒲津渡第二百七十六章 大石城宣調令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官上任跳蕩營第二百九十八章 吐蕃女奸細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四百九十四章 相繼入府拜會第五百九十二章 各種宣旨接任第四百六十四章 我是隴西李氏旁支?第四百二十七章 追尋權力的方向第七百章 酒宴上鬥嘴第八百零五章 天子家事爲國事第十二章 安祿山第六十四章 何爲一刀流第五百五十章 名將之痛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七百八十五章 晚景淒涼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丞駕前生波折第五百二十九章 與人才競爭第二百五十一章 幾壇金貴的酒第六百六十九章 興都庫倫懷古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丞駕前生波折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五百五十三章 人情終究要來第四百六十章 拜訪赤水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