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高一功的報復

湖廣,這又是一處久經戰火之處,相對陝西、河南來說,南臨四川,北接山東的湖廣,更稱得上是四戰之地。

何爲四戰之地?

陝西逃竄出來的流賊,要來到湖廣生根發芽,妄想做最後的翻身,從河南、山東被驅逐出境的亂匪,也要來到這裡繼續爲禍。

原本湖廣一帶好歹還有一部比較大的官軍————左營。

左營在的時候,雖然早成實際上的軍閥,可好歹還打着朝廷大旗,能做那些地主、豪紳的保護傘,對地方賊寇加以遏制。

但自從去年左良玉死在湖廣之後,左營的旗幟就倒了,人心一散,再怎麼聚攏也是收不起來了。

左營消散以後,湖廣這裡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真空地帶,沒有任何一支力量對這裡徹底握在手裡。

大順被大明滅掉之前,李自成就曾打算多面下手,開始向朝廷反擊。

他曾派麾下大將高一功,領着一部分大約四五萬闖軍來到湖廣,就是爲自己留下東山再起的退路。

但誰也沒想到,李自成的貪心,造成他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帶着陝西的全部大順軍主力,陷入到堵胤錫一手策劃的巨大包圍圈。

在那場戰役當中,包括闖王李自成在內的全部大順軍主力都被殲滅,而這個時候,高一功也就剛在湖廣打開局面而已。

在與左良玉稀裡糊塗的打了一場血戰,艱難取得勝利以後,高一功聽到了周經武率領神武軍以少勝多,在武昌全殲張可望所部大西軍的消息。

那個時候,形勢是對高一功極爲不利的。

湖廣本地雖然紛亂四起,但大部分都還打着朝廷旗號,很多百姓、官紳仍對明朝有很深感情。

除這些星羅棋佈的敵人以外,高一功憑空出現了一個大敵,那就是周經武率領的神武軍。

這個時候,雙方都剛剛經歷一場大戰,急需恢復元氣。

高一功決定暫且不理神武軍,轉道向北,先拿下德安府及其周邊州縣,對武昌的神武軍形成壓迫之勢。

他的想法不錯,剛剛打完一場大戰的神武軍,他們多半會在這個時候選擇留守武昌,以免再陷重鎮。

流賊對官軍的優勢,向都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湖廣這麼大,高一功去哪裡都能搶上一波。

每到一處,廉價的招募一批炮灰,然後再大搖大擺的去搶另外一處。

按往日對付官軍的經驗,除非對方少見的是全騎部隊,否則根本難以追上流賊,一般都是大軍跟着他們的屁股後頭走,拾取殘羹剩飯,收拾亂局。

可戰場風雲,變幻莫測,你不可能對一個人有全部瞭解,有些人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周經武就是這樣一個人。

高一功率部北上,進入德安府,剛開始的一切都跟順利,流賊連戰連捷,接連攻陷了應城、安陸一帶,聲勢不小。

但當他們圍攻德安府城將克的時候,周經武率領神武軍殺出來了。

流寇正疲憊之時,而神武軍突然殺出,讓他們首位不得兼顧,再加上流寇內部並不是很團結。

當時是黑夜,到處響着神武軍的進軍號聲,城上官軍見援兵趕到,也是奮起抵抗。

再加上當時闖軍根本沒料到會有援軍,是分散兵力四面圍城,在許定國等某些闖軍將領眼中,這仗到這個地步,基本就已經沒得打了。

首先潰散的,是許定國部下約八千流寇,緊接着田英、張泰兩賊首也分別帶着本部離開。

這樣以來,高一功本部的五千餘老營立馬成了光禿禿的樹幹,沒了枝葉,再頑抗下去也是不智之舉。

爲了避免流寇潰散掉之後重新聚集,周經武與德安府的守將各分出了兩股各三千人追擊。

不過畢竟當時已經是茫茫黑夜,也不要指望什麼戰果,無非是威懾一下,讓他們顧不上會合罷了。

這場戰鬥對高一功來說,打擊是致命的,原本擊敗左良玉後剩下的幾萬兵馬,基本都失散的差不多。

後來在應城以西富水河畔聚齊的闖軍,算上高一功、許定國、田英與張泰四營,也就只有不到兩萬人馬。

這麼點人數,再加上早就沒了補給,高一功甚至有了退回陝西向李自成自陳罪過,過段時間再來試一試的想法。

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天大消息傳來,他們的‘闖王’李自成已經駕鶴西去了。

聽見李自成已死的消息,據說當時身在承天府富水河畔依水紮營的高一功哭的昏天黑地,爲此悲痛萬分。

同樣,很多大順軍的軍將們都沒料到,與闖王在西安一別,竟成了永別。

這支留在湖廣的大順軍真正成爲了一支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大多數人,就連人生的目標都不再存在。

失去了人生的目標以後,便是素來軍紀在闖軍中較好的高一功所部老營,都變得有些自暴自棄起來。

很多人心存畏懼,朝廷的得勝大軍據說已分批進入四川和湖廣,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將他們這些流賊,全部一次性剷除。

在這樣接踵而至的打擊下,高一功還是很快振作起來,既然陝西已經回不去了,他們成爲最後一支大順軍,那就不能再猶豫了。

八月下旬,高一功將大順軍殘部編爲四營,自領原老營四千人,餘下許定國一營八千,田英一營四千,張泰一營兩千。

在這之後,該部大順軍號稱五萬,造足聲勢,急行向西,意圖攻掠承天府。

承天府,政治意義上,屬於大明的第四個中心,但實際卻遠不如此。

嘉靖十年,湖廣歸州南邏口巡檢徐震上疏,請於安陸州建立京師。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極大爭端,但本意是巡檢徐震爲搏聖眷所行的阿諛奉承之事。

徐震的奏疏,恰恰與嘉靖皇帝不謀而合,力排衆議,升安陸州置承天府,治鍾祥縣,屬湖廣佈政司。

升格之後的承天府,下轄鍾祥、京山、竟陵、潛江、當陽五縣及荊門、沔陽二州。

嘉靖十八年,明廷又建興都留守司於承天府,治所設在承天府城,至今一直如此。

高一功得知李自成死亡消息後,不顧一切的造聲勢,進入承天府大行攻掠,很快被人報到京師。

崇禎皇帝本人對嘉靖是沒有什麼祖宗情懷的,可朝臣不一樣,一下就炸開了鍋。

用當時流傳的話來說,就是“帝自若,而廷臣皆失措,漸起議”。

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試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四百六十六章:懾服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一百二十三章:挾天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四十九章:驚變大同(上)第一百一十章:封宅第二百三十三章:一敗塗地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讓了,馬大帥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三百六十二章:大戰將啓第二百二十六章:朵顏大捷第一百五十五章:留作業(上架求訂閱!!)第六百零七章:兵不厭詐第四百九十一章:說媒第五十一章:罪己詔(求收藏!!)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三百九十六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中)第七百七十七章:微小控局,戰場轉折(三千字求票!)第三百七十二章:以勝虜昭告天下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三十二章:朕這是在和你們商量第十七章:好一個國丈!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六十五章:飛速你老馮第一百九十八章:聖寶祿學院第三十八章:新軍第四百零三章:明君,人心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五百五十九章:澤候歸明 闖王西逃第六百二十六章:錦州條約第二十二章:東廠大牢裡的慘叫聲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六百二十四章:人心向背第五百六十九章:平遼將軍第三百七十章:遵東奇捷(中)第六百四十九章:誰人知返,何人不從第三十七章:一位帝王的承諾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二百二十五章:帝王之威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歸心武昌,李自成議政西安第七百四十六章:鬥沙俄,搶地盤第三十四章:民心所向第六十二章:皇親國戚第六百七十二章:傳聞第四百九十九章:車盟封貢第六百四十二章:皇權不下鄉?第一百四十八章:遇伏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九十九章:借兵消災第三百八十五章:爲民做主的“欽差”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五百零八章:操勞國事爲君死(三千字!)第五百二十四章:手足相殘,賊陷襄陵(三千字求票!)第一百五十四章:總結(上架求訂閱!!!)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三百九十三章:諸藩禍國鬧劇平,各方反應不盡然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六百七十三章:長安第六百零一章:鐵面柔心帝王情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四百九十九章:車盟封貢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二百一十七章:大明柔妃第一百零五章:晉馮銓爲工部尚書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館裡坐着的五省總督第六百九十九章:千鈞一髮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六百四十五章:潼關大戰(中)第二百一十三章:吹就完事兒了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二百七十六章:安排善後第六百八十八章:報復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六百二十一章:陣斬賊首,告捷京師第一百七十九章:攘夷第二百九十三章:八旗內爭,計議入關第六百一十八章:幾十年前的大殺器第五百九十五章:高手在民間第四百五十四章:逼驅百姓,虎狼之心(第一更)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一百九十六章:香甜的山芋第三百三十三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上)
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試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四百六十六章:懾服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一百二十三章:挾天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四十九章:驚變大同(上)第一百一十章:封宅第二百三十三章:一敗塗地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讓了,馬大帥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三百六十二章:大戰將啓第二百二十六章:朵顏大捷第一百五十五章:留作業(上架求訂閱!!)第六百零七章:兵不厭詐第四百九十一章:說媒第五十一章:罪己詔(求收藏!!)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三百九十六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中)第七百七十七章:微小控局,戰場轉折(三千字求票!)第三百七十二章:以勝虜昭告天下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三十二章:朕這是在和你們商量第十七章:好一個國丈!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六十五章:飛速你老馮第一百九十八章:聖寶祿學院第三十八章:新軍第四百零三章:明君,人心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五百五十九章:澤候歸明 闖王西逃第六百二十六章:錦州條約第二十二章:東廠大牢裡的慘叫聲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六百二十四章:人心向背第五百六十九章:平遼將軍第三百七十章:遵東奇捷(中)第六百四十九章:誰人知返,何人不從第三十七章:一位帝王的承諾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二百二十五章:帝王之威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歸心武昌,李自成議政西安第七百四十六章:鬥沙俄,搶地盤第三十四章:民心所向第六十二章:皇親國戚第六百七十二章:傳聞第四百九十九章:車盟封貢第六百四十二章:皇權不下鄉?第一百四十八章:遇伏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九十九章:借兵消災第三百八十五章:爲民做主的“欽差”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五百零八章:操勞國事爲君死(三千字!)第五百二十四章:手足相殘,賊陷襄陵(三千字求票!)第一百五十四章:總結(上架求訂閱!!!)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三百九十三章:諸藩禍國鬧劇平,各方反應不盡然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六百七十三章:長安第六百零一章:鐵面柔心帝王情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四百九十九章:車盟封貢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二百一十七章:大明柔妃第一百零五章:晉馮銓爲工部尚書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館裡坐着的五省總督第六百九十九章:千鈞一髮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六百四十五章:潼關大戰(中)第二百一十三章:吹就完事兒了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二百七十六章:安排善後第六百八十八章:報復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六百二十一章:陣斬賊首,告捷京師第一百七十九章:攘夷第二百九十三章:八旗內爭,計議入關第六百一十八章:幾十年前的大殺器第五百九十五章:高手在民間第四百五十四章:逼驅百姓,虎狼之心(第一更)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一百九十六章:香甜的山芋第三百三十三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