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

這也就能說明爲何角廝羅會收縮兵力避免和大宋之間發生衝突的原因,他在穩定吐蕃的思想,在改變吐蕃的宗教,在加強吐蕃****的制度。

信仰是“磨刀石”有時會把手中的長刀磨得鋒利,有時卻越磨越短,信仰可以讓人墮落,也可以讓人變成無雙的勇士。

而這兩者的取捨都要看掌控者如何決斷。

趙禎覺得角廝羅是個聰明人,他看到了宗教給吐蕃帶去的力量,佛門對吐蕃的影響要遠比漢家王朝來的大,所帶去的好處也要比在大宋多。

當一個王朝外有強敵,內有分化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整個王朝連接在一起,形成鐵板一塊,如此纔有抗衡下去的辦法。

角廝羅便是利用宗教開始統一吐蕃人的思想,但他做的不僅僅是如此,無遮大會事實上並不是一場簡單的佛法辯論會,更不是隻和佛門有關的法會。

紅宮前巨大的跑馬場上已經來了許多人,僧人有很多,尋常的百姓也有很多,但也不乏吐蕃王朝的官員。

各部的頭人幾乎已經全部成爲吐蕃朝堂上的官員,這是一場利益交換,用他們的部族來換取朝堂上的顯貴。

原本在各部頭人看來這是角廝羅的愚蠢之舉,無論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部族永遠都是自己的,部衆絕不會背叛自己。

但很快現實就給了他們狠狠一擊,角廝羅撤銷了各部頭人在部族中的權利,同時派遣底層官員到各部中建立府衙制度。

這些官員都是仁欽桑波培養出的吐蕃才俊,他們的腦袋裡有着如何規範管理地方的辦法,許多制度在不斷的推行。

把部族改變成爲吐蕃王朝的州府,這纔是他們在做的事情,至於那些頭人的親眷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麼便是離開部族前往邏些城投靠,要麼便是死於屠刀之下,二者任選其一!

頭人的親眷家族纔是對各部族施加影響力的存在,他們的消失也意味着部族頭人的影響力徹底在部族中消失。

當部衆被解放出來的時候,唯一能夠依靠的人也只有角廝羅派遣到各地的年輕官員們了,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掌握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

角廝羅也是不得已而爲之,他不想把兵權下發但又不得不下發,只有地方上形成穩定的終於朝廷的州府制度,吐蕃纔算是完整起來。

全新的王朝制度在吐蕃迅速成形,之所以這麼快,那是因爲角廝羅和仁欽桑波已經巫瑪快速的採用了漢家王朝現成的政治制度。

有東西抄的時候當然是最快,最便捷的,“抄作業”有時並不是一件壞事,只要“抄作業”的人足夠聰明,那就會形成屬於自己的答案。

眼下的吐蕃便是如此,角廝羅的“作業”抄的很成功,何況他還有仁欽桑波以及巫瑪在邊上輔佐。

廢除農奴制度是他的核心政策,也是他的目標之一,如此雖然會觸及各部頭人的利益,但現在這些頭人已經在朝堂之中擔任官職。

吐蕃各地的部族迅速瓦解,或是被州府制度所取代,或是頭人家族被屠戮的乾淨,而這麼做的根本目的便是要解放所有農奴和平民。

讓他們獲得土地,牛羊,讓他們成爲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成爲吐蕃的子民而不是奴隸。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人只屬於角廝羅這位吐蕃贊普,而非其他各部,頭人的說法只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

解放農奴,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這些都是角廝羅發展吐蕃國力的辦法,同時吐蕃王朝正式形成了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轉變。

一個制度的落後與否決定了一個王朝的成長,對這一點角廝羅看的極爲清楚,他知道大宋現在正在改變,正在向另一個形態改變,但他說不出來。

他現在唯一要做的便是把吐蕃變成另一個“大宋”努力的追趕大宋的腳步。

制度的完善,思想的統一都是他手中的利器,吐蕃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諺語“從低窪地方爬上來的人,總能比高處的人爬的更高!”

角廝羅見識過大宋的繁榮,也瞭解吐蕃的衰落,相比之下他認爲吐蕃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未來。

不光他這麼想,仁欽桑波以及巫瑪也這麼想。

無遮大會的召開也是一次政治的大朝會,僧人們辯論的是如何統一,如何制定完善的佛法,而角廝羅要做的是如何讓吐蕃成爲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

紅宮之中皆是吐蕃現有的權貴,他們聚集在一起,等待角廝羅這位吐蕃贊普的命令。

巨大的宮殿之中滿是一雙雙期待的眼睛,角廝羅這段時間沒有少“鼓動人心”他要打造強大的吐蕃,就要從這些權貴下手。

他的旨意總是充滿了自信和強大,蠱惑力極強,對於吐蕃人來說充滿了誘惑。

角廝羅描述了曾經強大的吐蕃,同時下定決心要改變吐蕃的現狀,甚至要超越原本的吐蕃,慷慨激昂的文字,擲地有聲的話語都給了吐蕃人以希望。

再加上他“活佛”的身份,吐蕃人已經視他爲“神”,這在他的意料之中,大宋的皇帝便是大宋的“神”那自己爲何不能成爲吐蕃的神?

紅宮的大殿之中放置了一口碩大的鐵鼎,沒人知道這鐵鼎是作何用的。

角廝羅環顧四周,緩緩開口道:“諸位臣公,本贊普召集爾等前來是有一件大事要說,從今往後我等再也無需懼怕宋人的火器!”

此言一出,衆人皆驚,宋人的火器一直是吐蕃勇士的夢魘,雙方交鋒之下吐蕃勇士折損在宋人火器上的不在少數,對於火器的恐懼是深入到骨子裡的東西。

瞧見衆人眼神中的迷惑和恐懼,角廝羅揮了揮手,邊上的茹脫臘便雙手捧着木桶上前,在鐵鼎中放置後點燃引線。

“轟動…………”

一聲巨響傳來,鐵鼎四分五裂,熱浪翻滾而出,碎裂的鐵片迸射到了早已準備好的鐵盾上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音。

寂靜中的紅宮衆人目瞪口呆,接着便突然爆發出一聲聲山呼,吐蕃人從鐵鼎中看到了希望…………

“贊普萬歲!”

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百一十四章給朕炸死他!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對策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華夏的智慧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吾欲滅汝,與汝何干?第九百九十四章牽羊認罪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閣商議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四百四十七章鐵騎鋒芒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一千零一章趙禎的妙計第三十章趙禎的試驗田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歸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惡魔來襲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築牆,建高塔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愚蠢的代價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八百二十章西夏的反擊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二百零二章神醫王唯一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神舟再現第兩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覷的委積軍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兩千五百九十三章祝您活到一百二十歲第一千零六十一章黑暗中的秘密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屠殺令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六百第二十二章安定軍心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九百七十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畫中走出的帝王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一千七百零七章戰鬥不止第兩千二百八十五章“第一生產力”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封鎖契丹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趙禎的恐懼第一百五十六章兄終弟及第六百零七章天下事,往往不按計劃來……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三百四十八章公主的降生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兩千五百三十七章尼西亞之戰第三百五十九章西水門記事第兩千五百七十一章雄關如鐵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三百九十六章殺戮時間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兩千六百二十二章新教的出現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呼倫貝爾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五百三十五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
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百一十四章給朕炸死他!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對策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華夏的智慧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吾欲滅汝,與汝何干?第九百九十四章牽羊認罪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閣商議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四百四十七章鐵騎鋒芒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一千零一章趙禎的妙計第三十章趙禎的試驗田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歸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惡魔來襲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築牆,建高塔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愚蠢的代價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八百二十章西夏的反擊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二百零二章神醫王唯一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神舟再現第兩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覷的委積軍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兩千五百九十三章祝您活到一百二十歲第一千零六十一章黑暗中的秘密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屠殺令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六百第二十二章安定軍心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九百七十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畫中走出的帝王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一千七百零七章戰鬥不止第兩千二百八十五章“第一生產力”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封鎖契丹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趙禎的恐懼第一百五十六章兄終弟及第六百零七章天下事,往往不按計劃來……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三百四十八章公主的降生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兩千五百三十七章尼西亞之戰第三百五十九章西水門記事第兩千五百七十一章雄關如鐵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三百九十六章殺戮時間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兩千六百二十二章新教的出現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呼倫貝爾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五百三十五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