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

人類是神造就的,上天是人的最高主宰,無論人君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依然是上天任命的代表,不能擺脫上天對他的“控制”,洪水帝王之過,乾旱帝王之過,饑荒帝王之過,地震自然也是帝王之過,這些都是上天對帝王的“警示”。

趙禎不明白,爲什麼自己做的好了便是上天對大宋的恩賜,發生了天災人禍便是自己的錯,合着自己就是老天爺的馬仔?牛逼的時候功德歸老天爺,倒黴的時候自己背鍋?!

但這個鍋歷代帝王都背,即便是漢武帝和唐太宗這樣的一代大帝都不能例外,四州之地的百姓死傷三萬餘人,這些罪責應該歸咎與誰?

老天爺地動,總不能歸咎於上天,於是只能讓官大的頂着,而人間最爲頂頂的官員便是皇帝,即便皇帝是天子也是上天委任的。

禍不單行,京師大震之後,甲申,忻州、代州、幷州等四州之地接連受災,這是趙禎多都躲不掉的災禍,也說明皇帝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京師大震不過是個前奏,四州之地的地震纔是上天的警示。

於是大慶殿中的朝臣嗡嗡聲起,到底是帝王之過還是平常的天災人禍?顯然接連的災禍的威力不可小視,直史館葉清臣上奏道:“起奏陛下,一歲之中,災變仍見,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之處,願陛下深自咎責,詳延忠直敢言之士。”

趙禎還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也不知自己把什麼人給雪藏了,連柳三變這樣的人自己都讓他在地方管理上發光發熱,還有什麼人被遺漏了?大宋的人才遴選已經到達了層層篩選的程度,基本上對人才很難遺漏。

趙禎緩緩走向御座,此刻的他身心俱疲,實在是搞不懂爲何要把天災和自己這個帝王聯繫在一起,現在的頭等大事是什麼?當然是救災,但趙禎也要給自己找上一個小錯處讓自己度過輿論的難關。

朝臣中的議論之聲逐漸多了起來,但此時只有龐籍出班道:“起奏陛下,天災雖是上天示警,但此刻最爲重要的是援助甲申,忻州、代州、幷州之地,三萬餘的死傷,災民定然遍野!望陛下慎重!”

不愧是一國之相,簡明扼要的道出了輕重緩急,他的意思很清楚了,先救濟災民然後再回復老天爺,以及自省罪己詔之類的事情。

趙禎點頭道:“龐相公所言甚是,傳旨下去,三司籌措糧草軍帳之類速速發往受災之地,附近州府當以救災爲重不得拖延,駐軍亦當前往救援着樞密院擬辦不得有誤!”

“臣等遵旨!”

朝臣們躬身應下之後,夏竦出班道:“啓奏陛下,不知賑災之地的安撫使當以誰爲最佳?”

趙禎皺眉到:“朝臣之中何人對這四州之地最爲熟悉?”

隨着趙禎的話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曹瑋,曹瑋的老家便是真定府,並且他的家族也在真定府經營多年,可謂是對甲申,忻州、代州、幷州等地都頗爲了解。

雖然是樞密使,但並不影響他的差遣,趙禎點頭道:“看來安撫使一職非曹樞密莫屬了。”

曹瑋知道安撫使一職定然是自己的,氣定神閒的出班道:“臣不敢辜負陛下之重託!”

趙禎點了點頭,曹瑋當然不敢,這段時間將門對他可是極爲排斥的,甚至和他關係密切的家族都在離他遠去,即便是現在將門重新整頓旗鼓,向趙禎靠攏,依然不待見最先“背棄”他們的曹瑋。

如若當初曹瑋帶着將門一起向趙禎示好靠攏,就不會又今天這種尷尬的局面,你自己跑去向官家獻媚,而忽悠大家依然對抗?這不是背信棄義是什麼!

趙禎現在用曹瑋用的非常順手,無論怎麼重用都不擔心曹瑋獨大,手中的權利過多,總有人會牽制他。

原本京師的地動便讓東京城和大宋的朝堂籠罩上了一層陰雲,代州等地的接連發生地動更是讓原本送了一口氣的朝堂再次緊張起來。

趙禎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事,但並不代表別人也這麼認爲,朝中的臣子當中已經有人覺得這是上天對官家連連用兵的懲罰,否則好端端的如何會降下禍端?

散朝之後,趙禎的御書房中的書案上就被奏章堆滿了,趙禎甚至覺得自己廣開言路簡直就是自找最受,但這個時代就是這樣,暢所欲言,無以言治罪,對皇帝的上諫,奏疏都可傳達道御前,甚至諫官御史可以當面指責。

這樣的環境來之不易,趙禎不願輕易破壞掉,畢竟天災雖不可避免,但卻少之又少,廣開言路卻能使得皇帝對手中的權利更加慎重,也能更好的治理國家,聽到下面的聲音,無論是什麼樣的人,一旦脫離了百姓,基本上也就離亡國差不多了。

所有的奏疏基本上都一樣,無不對大宋的北伐頗有微辭,也對自己這幾年來連連用兵一事大爲否定,但好在這些人也肯定了這幾年來大宋的發展,對現在的商業繁茂,百姓生活安康提出了讚賞。

但看的多了趙禎也就明白了,這是在給自己留面子,但趙禎想不明白,這幾年來連連用兵,都是大獲全勝,甚至收復了燕雲之地,給大宋帶來了新的活力,就因爲地震便全盤否定,實在是有些過了。

放下最後一本奏疏,趙禎微微舒展僵硬的身體,他算是看明白了,這是朝臣們在向自己上奏,請求自己下罪己詔啊!人非聖賢熟人無過?趙禎也不覺得下個罪己詔有多難,只不過太過憋屈了些。

但現在國朝內外議論紛紛,各州府,屬國,甚至党項,遼朝都對大宋接二連三的地震表示了震驚,自己不下罪己詔也不行,因爲自己沒辦法把地動的原因解釋清楚,即便是司天監的人站出來說也不行,畢竟司天監也是皇帝治下的衙門。

思索許久,趙禎對一旁如木偶般的三才說道:“三才,替朕研墨!”

上好的松煙墨在水中劃開,暈染成黑色的墨汁,其中閃爍着美麗的光澤,趙禎提筆蘸墨在詔書的專用絹紙上寫下罪己詔三個字,手中的筆再也沒有往日的靈動,沉如萬鈞……

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兩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遷徙第兩千六百三十八章統一一個帝國的步驟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四十五章離別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五百五十四章紮根西北的柳永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信仰崩塌無異與身死!第兩千六百四十五章終章(一)第九百九十五章掀桌,不玩了!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一百九十四章洛陽城的早晨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兩千四百八十一章“魔鬼”來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帝后的手段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不偷腥的貓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並非新氣象第八百二十一章不敵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九十八章西京的蔡記第七百一十章獻俘卸甲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噗南幣”第兩千三百零六章三朝老臣第七百七十九章長城還是要修的第兩千四百二十章節東方一直在改變着西方第三章帝國百科全書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八百七十七章英魂一縷東風去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辯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聖駕之上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三百二十三章遼朝的錯誤怪圈第四十二章利益交換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遠遁的塞爾柱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王蒙正的後手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五百零八章獨醒的張儉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兩千四百九十六章帝王“制書”第六百四十四章禪房中的帝王之道第八百零八章智者見智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契丹的“方舟”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一千九百十五章宋人的信仰第一百五十三章夜晚記事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西京之亂第三百章悲歌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築牆,建高塔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契丹的“方舟”第兩千六百零三章趙仁的造神計劃
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兩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遷徙第兩千六百三十八章統一一個帝國的步驟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四十五章離別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五百五十四章紮根西北的柳永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信仰崩塌無異與身死!第兩千六百四十五章終章(一)第九百九十五章掀桌,不玩了!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一百九十四章洛陽城的早晨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兩千四百八十一章“魔鬼”來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帝后的手段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不偷腥的貓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並非新氣象第八百二十一章不敵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九十八章西京的蔡記第七百一十章獻俘卸甲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噗南幣”第兩千三百零六章三朝老臣第七百七十九章長城還是要修的第兩千四百二十章節東方一直在改變着西方第三章帝國百科全書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八百七十七章英魂一縷東風去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辯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聖駕之上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三百二十三章遼朝的錯誤怪圈第四十二章利益交換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遠遁的塞爾柱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王蒙正的後手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五百零八章獨醒的張儉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兩千四百九十六章帝王“制書”第六百四十四章禪房中的帝王之道第八百零八章智者見智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契丹的“方舟”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一千九百十五章宋人的信仰第一百五十三章夜晚記事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西京之亂第三百章悲歌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築牆,建高塔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契丹的“方舟”第兩千六百零三章趙仁的造神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