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

趙禎是不打算走了,對於他來說此時離開就意味着失敗,只要有他坐鎮上京城,無論是出征將士們的士氣,還是朝廷向臨橫府遷徙百姓的速度都會相當可靠。

當士兵們得知官家並不會早早歸朝之後,心中的不安也降低了下去,對於他們來說一旦皇帝離開,心中的底氣也就消失了。

他們是官家徵召而來,自然是戰時需要,一旦戰爭結束,就應該回到大宋去,軍紀這東西自然是無法撼動,沒有軍令他們也不會擅離職守,可一旦趙禎離開,他們的心中的恐慌與不滿也會與日俱增。

這是一種看不到的情緒,隨時隨地的影響這大軍的士氣,而士氣也是軍隊最爲重要的東西。

這一點趙禎都知道,並且要安撫將士們內心的焦躁。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始遣散一部分士兵,四百萬大軍基本上都算是臨時動員兵,全部由退役老兵組成,他們的武器裝備也不是現階段大宋最好的。

有些人甚至使用了已經被淘汰的盔甲和武器,但實在是沒有辦法,畢竟即便是以大宋如今的生產力也不能滿足四百萬大軍的需要。

趙禎需要做的不過是下達一道旨意,接着兵事參謀們便開始金羅密佈的規劃起來。

王韻帶着一般參謀以最快的速度給出方案,並且有着極大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算得上是一舉三得,趙禎在看過奏疏之後感嘆,這就是華夏智慧的體現,統籌學被髮揮到了淋漓盡致。

因爲大宋基本上告別的步兵用腳行軍的時代,所以大宋的戰車馬車數量驚人,這些車駕都是幾年,十幾年積攢下來的,只要有馬就行,大宋的馬匹已經完全能滿足需要。

畢竟不是所有的馬車都需要上好的軍馬,普通的駑馬也完全能勝任,畢竟戰車不是一匹馬拉車的。

上京城的士兵逐漸撤離,以五萬人爲單位,有條不紊的撤離,而運送他們的馬車在抵達大宋境內之後便會統一集結起來,這些馬車不會各自離開,而是集中起來前往北京大定府。

而大宋的移民已經在這裡等待,他們需要做的便是乘坐這些空着的馬車,拖家帶口的前往臨橫府。

對於大宋的百姓來說,遷徙也已經不是什麼難以接受的事情,畢竟他們已經遷徙了許多次,雲南,寧夏,黑水,黑汗,等等都有漢家百姓的足跡。

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到那裡,總會有發家致富的消息傳來,或是成爲一方地主,吃喝不愁,或是擁有自己的工廠賺的盆滿鉢滿。

確實,移民百姓的政策會向他們傾斜,發家致富的可能也會更大,但不是所有移民都會發家致富。

但人都是這樣,報喜不報憂,把所見所聞之中最好的事情大肆宣傳,因爲這是一種別樣的嫉妒。

再加上朝廷的刻意強調,鼓勵,以及不可告人的需要,便造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遷徙狂潮,有些人就等着遷徙之後發家致富。

只要有人願意,那就好辦了,地方上的官吏巴不得出現一些移民,隨着糧食的豐產,隨着醫療技術的提高,大宋的人口這幾年不斷的增加。

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基數越大指數越大的道理,地方官只知道人口是衡量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人口增加也會使得當地的經濟有所下降。

畢竟這麼多的人有時已經超出的當地工廠和土地能養活的範圍,或是說能養活,但生活質量太低,一旦如此便會出現治安上的不穩定。

而和人口一樣屬於勘磨硬指標的東西就是遷徙百姓數量,這些遷徙的百姓不光會算到當地的人口之中,更是會有一個獨立的嘉獎。

只要把握一個適當的度,遷徙百姓不光會使得當地治安轉好,還會使得經濟富庶起來,又多出了遷徙百姓的政績,這簡直就是一舉三得!

於是地方官吏們精打細算,到底遷徙多少人口合適他們的需要,既要讓大規模的遷徙不會使得地方上勞動力不足,又要最大限度的遷徙百姓。

這一點幾乎成爲大宋地方官員的基本功。

配合朝廷遷徙也很簡單,有時甚至給予少量的補給,這些百姓自己就能乘坐長途馬車或是火車北上。

一般州府之間都有默契,距離集合地點最遠的州府先一步遷徙,最後纔是最近的州府,如此一來便可達到集中的目的,縮短時間差,也縮減公共交通的佔用。

半個月的時間便有七十多萬的士兵抵達北京大定府,這已經是大宋運兵速度最快的一次了,甚至超過了北伐時進軍的速度。

以此可見將士們的歸心似箭。

當然,在大定府之中也可以領取軍功,並且在這裡解散回家,方式很簡單,步行……這對訓練有素的老兵來說算不上什麼,再說每到一個縣城都會有一定的補給。

這些縣城也歡迎老兵的經過,畢竟這些老兵都是“有錢人”他們不會僅僅在補給點領取補給,還會在城中花錢……甚至是娶老婆!

這些老兵在地方官員眼中簡直就是搖錢樹,巴不得伺候好他們。

運送七十萬人的馬車再次運載遷徙的百姓返回臨橫府,正好可以填補士兵離開後留下的空空房舍,對於遷徙的百姓來說,這簡直就是拎包入住,舒服的不行。

最爲讓遷徙百姓興奮的是,官家就在臨橫府,他們也算是在天子腳下了,而這裡的大老爺和官吏們非常親民,對待百姓友善,給予各種幫助。

百姓們看到了什麼?

大片大片開墾出來的田地,這些田地都是從未種植過莊稼的土地,土地肥沃當然不可想象,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裡擁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

森林可以打獵,獲取最基本的食物同時也能獲得珍貴的皮貨,隨着大宋的購買能力增加,皮貨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而草原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藏”牛羊,馬匹都可以養殖,草場連天,風吹草低,而牛羊的價格在大宋可是相當金貴的。

於是臨橫府瞬間變成大宋百姓發家致富的好地方,消息也如長了翅膀一樣飛回大宋境內。

第五百三十二章細細的紅線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七百六十章倭國使者的請求第兩千六百四十六章終章(二)圖窮匕見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二百三十七章天下英才彙集東京第兩千一百五十七章華夏的“成長史”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兩千零六十一章一場影子的追逐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兩千零八十七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一千零九十章放出牢籠的惡魔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辦法(上)第一百六十四章覆堅甲,劍出鞘,弩上弦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六百八十八章棄城而逃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李元昊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歸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七百四十三章皇權的遮羞布第四百五十七章一池春水皺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氣第一百八十八章老趙家的族長第六百二十六章勇士之死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一百八十八章“大棒”來了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三七分賬?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大宋的“給予”“索取”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不動如山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兩千一百零七章賈昌朝的野心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熱帶無強國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國事訪問?!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六十章權利的慾望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一千零七十一章帝王快婿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提前的十字軍東征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兩千六百零三章趙仁的造神計劃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二百九十二章軍萬事俱備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圖格魯克的直覺第九百六十五章駕詣郊壇行禮第兩千三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摳門”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飛蛾撲火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兩千三百六十五章沒有誘餌,也沒有主力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女真使者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兩千一百一十六章能與誰人說?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一百零七章賈昌朝的野心第四百二十章文治的崩塌第一千八百零八章聖君回朝,九拜之禮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
第五百三十二章細細的紅線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七百六十章倭國使者的請求第兩千六百四十六章終章(二)圖窮匕見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二百三十七章天下英才彙集東京第兩千一百五十七章華夏的“成長史”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兩千零六十一章一場影子的追逐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兩千零八十七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一千零九十章放出牢籠的惡魔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辦法(上)第一百六十四章覆堅甲,劍出鞘,弩上弦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六百八十八章棄城而逃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李元昊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歸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七百四十三章皇權的遮羞布第四百五十七章一池春水皺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氣第一百八十八章老趙家的族長第六百二十六章勇士之死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一百八十八章“大棒”來了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三七分賬?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大宋的“給予”“索取”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不動如山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兩千一百零七章賈昌朝的野心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熱帶無強國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國事訪問?!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六十章權利的慾望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一千零七十一章帝王快婿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提前的十字軍東征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兩千六百零三章趙仁的造神計劃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二百九十二章軍萬事俱備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圖格魯克的直覺第九百六十五章駕詣郊壇行禮第兩千三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摳門”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飛蛾撲火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兩千三百六十五章沒有誘餌,也沒有主力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女真使者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兩千一百一十六章能與誰人說?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一百零七章賈昌朝的野心第四百二十章文治的崩塌第一千八百零八章聖君回朝,九拜之禮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