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

趙禎的擔心還是發生了,他知道魯宗道說的是什麼,自己身上的不同皆是源自於後世的思想,後世的急功近利使得趙禎自己並不在乎手段,他剛剛穿越的時候身上有着一股非常的濃重後世氣息,這也使得真宗和魯宗道等人覺得不舒服的原因。

經過後世薰陶許久的趙禎,做事的時候本能的選擇最爲有效的行事方法,而忽略了這個時代所講究的道……

說到底他和夏竦很像,爲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是最爲高效卻過於理性的思維方式,從A到B不光是能走直線的,還有更多的曲線可供選擇。

而在大宋更加註重的是不是高效和理性,而是感性。

說白了就是人性,在這個連法律都講究人情的時代,趙禎的所作所爲當然不能稱之爲帝王之道,黑手的事情暴露出了趙禎執政的弊端,急功近利不擇手段。

慫恿黑手挑撥大理段素興,再以不臣之名派兵討伐,這一切在趙禎看來本是沒什麼,可一旦放在魯宗道這樣的“陽光”下曝曬就變得骯髒不堪。

趙禎在御座上如坐鍼氈,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的手段過於卑鄙,甚至連挑撥遼朝內亂也是如此,作爲一國之君這樣做實不能稱得上大道。

趙禎雖然面無表情,可脖後的汗毛已經被汗水溼透,恐懼的感覺瀰漫到自己的心頭,難道在朝臣的眼中自己就是一個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獨夫?!

一旁陳琳的眼中露出一絲愧疚,說到底官家爲大宋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大宋中興,並無什麼錯處,只不過行事方法有待改進罷了,現在瞧見官家這幅模樣,他的心中升起一絲憤怒,魯宗道這麼做實在是大不敬。

魯宗道敏銳的發現趙禎僵硬的表情,在心中微微嘆息開口道:“陛下無需如此震驚,只需改變手段便可,煌煌大道終有解決之法,以大道行事放能成就聖明!”

趙禎澀聲開口道:“這麼說,朕以後行事當以正大光明的手段去索取一切?”

“正大光明?!至若周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好一句正大光明!官家對治國之道原有如此見地,微臣佩服!”

在聽到趙禎說出正大光明四字之後,魯宗道瞬間便聯想到了周公,心懷坦蕩,言行正派纔是大道!

趙禎一時臉紅,這是紫禁城乾清宮中牌匾所書,也許當初順治皇帝寫下這四個字就是提醒一國之君應當注意行事手段。

趙禎微微點頭起身對魯宗道躬身一禮:“魯師所言如醍醐灌頂,讓朕豁然驚醒,朕的行事之道有違禮法,以後當以正大光明四字警醒,行帝王之道。”

魯宗道和老陳琳對視一眼,齊齊的跪倒:“陛下聖明千古難見,臣以揣測之心度之實乃不敬!”

趙禎苦笑道:“不是你們的問題,是朕自己沒想好,之前的行事有違帝王之道,三才取筆墨來,朕要親筆所書正大光明四字,懸於大慶殿之上以警後世子孫!”

三才飛快的端出筆墨紙硯在趙禎的御案前鋪開,他知道官家善於飛白,挑選的也是稍細的毛筆,誰知趙禎避過三才遞來的毛筆,取出一隻最大的鬥筆在紙上工工整整的書寫。

正楷的字體正好對應正大光明的方正,一筆一劃雖然看着呆板卻方正有度,魯宗道見了大爲讚歎:“官家筆力渾厚,下筆果斷而無一絲猶豫,好字,好意境!”

趙禎笑道:“這還要多虧魯師的指點,朕才能豁然開朗,三才命人刻成牌匾送往大慶殿。”

朝中的文武又不是傻子,其中有不少人能看得出趙禎的手段,但他們都選擇避之不談,他們又不是諫臣,沒必要去得罪皇帝,再說千古君王又有多少是沒有一絲缺陷的呢?

從夏商周開始到滅亡的大唐,君王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最少官家比之秦皇漢武和唐太宗也差不了多少,甚至還要仁慈的許多,這是千古難得的事情,誰還會在乎官家的小手段,爲尊者諱還來不及……

滿朝文武也只有魯宗道這個諫臣依然履行職責,大有魏徵的風範,也是因爲他趙禎才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趙禎不敢想象如果沒有魯宗道的提醒自己和大宋將來會變成什麼模樣?

堅持有的時候甚至能挽救一個國家滑入錯誤的深淵,魯宗道這麼做了,趙禎便在第二天的大朝會上着重的褒獎了他,同時兼任京朝官流內銓,專門負責對東京城中五品一下京朝官的注擬、磨勘等事。

這是相當大的權利,原先隸屬吏部負責,現在直接被授予魯宗道,旁人卻沒有怨言,魯宗道在官家面前的所作所爲讓他們佩服,誰見了他都要喚一身魯公以示尊敬。

大殿上正大光明四字尤爲醒目,趙禎就坐在牌匾下聽取朝臣的奏報,今日好像沒什麼事情,但朝班的隊伍中卻有一絲凌亂和推搡。

趙禎目力相當不錯,遠遠的便能瞧見不整,然而殿中御史卻一言不發,彷彿沒看見似得,這便讓趙禎更加好奇御史開口問道:“何事如此推搡,朝堂之上成何體統?有事上奏,他人何敢阻攔?!”

趙禎的話音剛落,隊伍便立刻安靜下來,只有范仲淹出班道:“起奏陛下,臣泣血上奏!”

泣血上奏?這什麼情況,一項穩重的范仲淹可從未有過如此激動的時候,趙禎微微點頭:“準。”

見官家同意,范仲淹拜下急急的說道:“員外郎黎德潤知老子故里衛真縣爲官光明磊落,清正廉潔。在衛真任職期間,抑制富豪不法,決斷疑案,處處爲百姓謀利,深受百姓愛戴。

然淮南東路亳州官吏不顧百姓疾苦,營私舞弊,公開進行賄賂,極力搜刮百姓,黎德潤一向剛介廉直,與州府官吏相牴觸,他對上官的行爲極爲不恥,據此上疏朝廷,彈劾揭發其罪行,貪官污吏十餘人因此受到懲處。

受懲處者對黎德潤恨之入骨糾集起來一同誣告黎德潤,散佈讒言,又重金賄賂前來辦理此案的差遣官。差遣官沒有詳加調查,就宣佈黎德潤有罪,拘囚他入獄。黎德潤悲憤不已,在獄中自縊而死!”

此言一出舉朝震驚!正大光明的四字匾額在高高的宮殿中顯得尤爲晃眼……

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貪婪本無錯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女人的知己知彼第一千八百零三章告御狀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觀範希文之疏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兩千五百八十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五百一十二章帝王的“演講”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兩千三百零二章東京城的作用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請假!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二百八十四章誰是大忽悠?第八百六十八章沒藏氏的應對之策第兩千六百零七章攤子算是鋪開了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蕭撻裡的掠奪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三百三十一章稅,國之本也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無奈的平衡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七百零九章大宋偃革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九百九十七章高麗人的恐懼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一千三百三十章蘇軾的奇謀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誰的棋子?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誰的棋子?第九百零三章遼朝忍不住了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孫的佈局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蠢蠢欲動的西域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大宋的威脅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兩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將輕騎逐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兩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覷的委積軍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二百四十章熊貓,美人與陌刀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五百一十章孫宅的夜,靜悄悄第兩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歲第六百四十七章開封奇案(下)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王朝最甚者,權利的平衡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親審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七百四十五章後苑傳出的消息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六百第二十一章草原上的狩獵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提前的十字軍東征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對決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
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貪婪本無錯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女人的知己知彼第一千八百零三章告御狀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觀範希文之疏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兩千五百八十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五百一十二章帝王的“演講”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兩千三百零二章東京城的作用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請假!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二百八十四章誰是大忽悠?第八百六十八章沒藏氏的應對之策第兩千六百零七章攤子算是鋪開了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蕭撻裡的掠奪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三百三十一章稅,國之本也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無奈的平衡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七百零九章大宋偃革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九百九十七章高麗人的恐懼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一千三百三十章蘇軾的奇謀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誰的棋子?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誰的棋子?第九百零三章遼朝忍不住了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孫的佈局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蠢蠢欲動的西域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大宋的威脅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兩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將輕騎逐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兩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覷的委積軍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二百四十章熊貓,美人與陌刀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五百一十章孫宅的夜,靜悄悄第兩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歲第六百四十七章開封奇案(下)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王朝最甚者,權利的平衡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親審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七百四十五章後苑傳出的消息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六百第二十一章草原上的狩獵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提前的十字軍東征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對決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