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

趙禎的擔心還是發生了,他知道魯宗道說的是什麼,自己身上的不同皆是源自於後世的思想,後世的急功近利使得趙禎自己並不在乎手段,他剛剛穿越的時候身上有着一股非常的濃重後世氣息,這也使得真宗和魯宗道等人覺得不舒服的原因。

經過後世薰陶許久的趙禎,做事的時候本能的選擇最爲有效的行事方法,而忽略了這個時代所講究的道……

說到底他和夏竦很像,爲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是最爲高效卻過於理性的思維方式,從A到B不光是能走直線的,還有更多的曲線可供選擇。

而在大宋更加註重的是不是高效和理性,而是感性。

說白了就是人性,在這個連法律都講究人情的時代,趙禎的所作所爲當然不能稱之爲帝王之道,黑手的事情暴露出了趙禎執政的弊端,急功近利不擇手段。

慫恿黑手挑撥大理段素興,再以不臣之名派兵討伐,這一切在趙禎看來本是沒什麼,可一旦放在魯宗道這樣的“陽光”下曝曬就變得骯髒不堪。

趙禎在御座上如坐鍼氈,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的手段過於卑鄙,甚至連挑撥遼朝內亂也是如此,作爲一國之君這樣做實不能稱得上大道。

趙禎雖然面無表情,可脖後的汗毛已經被汗水溼透,恐懼的感覺瀰漫到自己的心頭,難道在朝臣的眼中自己就是一個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獨夫?!

一旁陳琳的眼中露出一絲愧疚,說到底官家爲大宋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大宋中興,並無什麼錯處,只不過行事方法有待改進罷了,現在瞧見官家這幅模樣,他的心中升起一絲憤怒,魯宗道這麼做實在是大不敬。

魯宗道敏銳的發現趙禎僵硬的表情,在心中微微嘆息開口道:“陛下無需如此震驚,只需改變手段便可,煌煌大道終有解決之法,以大道行事放能成就聖明!”

趙禎澀聲開口道:“這麼說,朕以後行事當以正大光明的手段去索取一切?”

“正大光明?!至若周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好一句正大光明!官家對治國之道原有如此見地,微臣佩服!”

在聽到趙禎說出正大光明四字之後,魯宗道瞬間便聯想到了周公,心懷坦蕩,言行正派纔是大道!

趙禎一時臉紅,這是紫禁城乾清宮中牌匾所書,也許當初順治皇帝寫下這四個字就是提醒一國之君應當注意行事手段。

趙禎微微點頭起身對魯宗道躬身一禮:“魯師所言如醍醐灌頂,讓朕豁然驚醒,朕的行事之道有違禮法,以後當以正大光明四字警醒,行帝王之道。”

魯宗道和老陳琳對視一眼,齊齊的跪倒:“陛下聖明千古難見,臣以揣測之心度之實乃不敬!”

趙禎苦笑道:“不是你們的問題,是朕自己沒想好,之前的行事有違帝王之道,三才取筆墨來,朕要親筆所書正大光明四字,懸於大慶殿之上以警後世子孫!”

三才飛快的端出筆墨紙硯在趙禎的御案前鋪開,他知道官家善於飛白,挑選的也是稍細的毛筆,誰知趙禎避過三才遞來的毛筆,取出一隻最大的鬥筆在紙上工工整整的書寫。

正楷的字體正好對應正大光明的方正,一筆一劃雖然看着呆板卻方正有度,魯宗道見了大爲讚歎:“官家筆力渾厚,下筆果斷而無一絲猶豫,好字,好意境!”

趙禎笑道:“這還要多虧魯師的指點,朕才能豁然開朗,三才命人刻成牌匾送往大慶殿。”

朝中的文武又不是傻子,其中有不少人能看得出趙禎的手段,但他們都選擇避之不談,他們又不是諫臣,沒必要去得罪皇帝,再說千古君王又有多少是沒有一絲缺陷的呢?

從夏商周開始到滅亡的大唐,君王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最少官家比之秦皇漢武和唐太宗也差不了多少,甚至還要仁慈的許多,這是千古難得的事情,誰還會在乎官家的小手段,爲尊者諱還來不及……

滿朝文武也只有魯宗道這個諫臣依然履行職責,大有魏徵的風範,也是因爲他趙禎才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趙禎不敢想象如果沒有魯宗道的提醒自己和大宋將來會變成什麼模樣?

堅持有的時候甚至能挽救一個國家滑入錯誤的深淵,魯宗道這麼做了,趙禎便在第二天的大朝會上着重的褒獎了他,同時兼任京朝官流內銓,專門負責對東京城中五品一下京朝官的注擬、磨勘等事。

這是相當大的權利,原先隸屬吏部負責,現在直接被授予魯宗道,旁人卻沒有怨言,魯宗道在官家面前的所作所爲讓他們佩服,誰見了他都要喚一身魯公以示尊敬。

大殿上正大光明四字尤爲醒目,趙禎就坐在牌匾下聽取朝臣的奏報,今日好像沒什麼事情,但朝班的隊伍中卻有一絲凌亂和推搡。

趙禎目力相當不錯,遠遠的便能瞧見不整,然而殿中御史卻一言不發,彷彿沒看見似得,這便讓趙禎更加好奇御史開口問道:“何事如此推搡,朝堂之上成何體統?有事上奏,他人何敢阻攔?!”

趙禎的話音剛落,隊伍便立刻安靜下來,只有范仲淹出班道:“起奏陛下,臣泣血上奏!”

泣血上奏?這什麼情況,一項穩重的范仲淹可從未有過如此激動的時候,趙禎微微點頭:“準。”

見官家同意,范仲淹拜下急急的說道:“員外郎黎德潤知老子故里衛真縣爲官光明磊落,清正廉潔。在衛真任職期間,抑制富豪不法,決斷疑案,處處爲百姓謀利,深受百姓愛戴。

然淮南東路亳州官吏不顧百姓疾苦,營私舞弊,公開進行賄賂,極力搜刮百姓,黎德潤一向剛介廉直,與州府官吏相牴觸,他對上官的行爲極爲不恥,據此上疏朝廷,彈劾揭發其罪行,貪官污吏十餘人因此受到懲處。

受懲處者對黎德潤恨之入骨糾集起來一同誣告黎德潤,散佈讒言,又重金賄賂前來辦理此案的差遣官。差遣官沒有詳加調查,就宣佈黎德潤有罪,拘囚他入獄。黎德潤悲憤不已,在獄中自縊而死!”

此言一出舉朝震驚!正大光明的四字匾額在高高的宮殿中顯得尤爲晃眼……

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第二百八十九章轟鳴的工廠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二百一十七章劍走偏鋒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兩千零四十三章騎兵與騎兵的較量第八百二十八章復仇之軍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兩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兩千三百七十四章角廝羅的羨慕嫉妒恨第兩千三百零七章“著名老丈人”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一百七十四章碩大無比的貞節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六百二十八章東京城的暗流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誘餌與犧牲品的區別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兩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二百九十四章首戰告捷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兩千零五十五章此消彼長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一百八十二章報復第兩千一百零七章賈昌朝的野心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兩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兩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羅馬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放棄第四百四十三章軍演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千九百十六章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裝待發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兩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七十六章張儉的擔心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與相國第兩千三百五十四章積石山下的拖延戰術第兩千六百一十一章上帝的代言人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兩千一百三十五章角鬥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九十八章東宮第兩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亂第一千七百二十章自治區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兩千六百零六章後悔的格里高利七世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二百四十章武舉與軍旗推演第兩千四百五十五章瀘州的酒和火鍋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大定府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趙禎的條件第兩千一百六十五章聖君的“門道”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
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第二百八十九章轟鳴的工廠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二百一十七章劍走偏鋒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兩千零四十三章騎兵與騎兵的較量第八百二十八章復仇之軍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兩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兩千三百七十四章角廝羅的羨慕嫉妒恨第兩千三百零七章“著名老丈人”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一百七十四章碩大無比的貞節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六百二十八章東京城的暗流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誘餌與犧牲品的區別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兩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二百九十四章首戰告捷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兩千零五十五章此消彼長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一百八十二章報復第兩千一百零七章賈昌朝的野心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兩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兩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羅馬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放棄第四百四十三章軍演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千九百十六章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裝待發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兩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七十六章張儉的擔心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與相國第兩千三百五十四章積石山下的拖延戰術第兩千六百一十一章上帝的代言人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兩千一百三十五章角鬥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九十八章東宮第兩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亂第一千七百二十章自治區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兩千六百零六章後悔的格里高利七世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二百四十章武舉與軍旗推演第兩千四百五十五章瀘州的酒和火鍋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大定府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趙禎的條件第兩千一百六十五章聖君的“門道”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