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

人的高尚和偉大往往是在最兇險危機的關頭纔會體現出來。

同樣的道理,自私和渺小在這時候如同雙生子一般的如影隨形。

人生存在這個世上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爲了活下去,但有的時候卻做出不得已的選擇,這些逆向而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偉大。

上京城的百姓在遷徙,他們要爲自己活命而走,但有些人恰恰相反,國難之時也不願離開。

這些人或是忠義之士,或是曾經的士兵,民族危亡之時他們勇敢的站了出來。

無論是哪個民族,都會有貪生怕死之徒,但同樣的也會有義無反顧之人。

契丹本就是草原民族,在他們的血管之中流淌着遊牧祖先對抗自然的鮮血。

大部分的契丹男兒熱血上涌,不願隨着家人退縮,他們呼朋喚友,奔走相告,集合起來如同溪水匯川般的向上京城而去。

這次的遷徙規模之大,在契丹的歷史上前所未有,不光是上京城,整個臨府以及周邊地區的百姓都在遷徙。

只不過在上京城中的這股遷徙經歷了鮮血的洗禮,上京城是權貴的聚居之地,一般有權勢的人都在這裡,因爲上京城是權利和財富的中心,有着無與倫比的地位,若是不住在上京城,你就是再有權勢和財富人家都瞧不起你。

經過昨夜的屠戮,整個契丹的權貴殆盡十之七八。

解放了百姓的同時,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蕭撻裡的魄力與手段,財富均分給百姓,單單是這一點便讓人驚訝萬分,怕是大宋的那位聖明之君也做不到吧?

蕭撻裡的所作所爲即增加了百姓心中的認同感,也增強了契丹人心中的驕傲。

別忘了,契丹曾經是天下的霸主,也是宋人恐懼的夢魘,東西不知幾何,南北亙穿大地,今日之落魄不過是國運不及,先帝昏庸而已。

希望這東西無論多麼渺茫,只要出現便會有一定影響,加入上京城守軍的人數越來越多,即便是守軍將領拒收,也有很多契丹男兒自己加入其中。

這是前所未有之事,因爲契丹人特殊的軍制,只要參軍的士兵都不需要朝廷刻意提供補給,只需要糧食就好,這些來自民間的士兵自己準備好了戰馬軍械,在軍中領取口糧後便投入到城防之中,與普通士兵無異。

大多數朝臣驚歎蕭撻裡的手段,但只有蕭撻裡本人知道,這和自己的手段無關,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前來完全是因爲擔當,是自願而來。

爲的就是掩護大軍撤離,爲的就是契丹的復興。

只可惜這些投奔而來的人終究要失望,來的越多張儉越着急。

因爲現實遠比理想要殘酷,張儉清楚這是在以卵擊石,現在契丹所需要的是積蓄力量,而不是做無謂的犧牲。

來的人越多張儉越憤怒,這是要把他好不容易準備的一切毀之一旦嗎?!

匹夫之勇有的時讓人更加憤怒,但卻無奈,畢竟這些契丹男兒滿腔熱忱,爲的就是報效朝廷。

張儉帶着城中守軍不斷的驅趕前來上京城的勇士,同時讓他們北上追隨女皇陛下。

開始的時候沒人願意,張儉只能換一種口風,望着前來的契丹勇士聲嘶力竭的大吼。

“爾等昏聵!眼下正是我大契丹危難之際,興亡之秋!陛下隨一介女流,卻肩負男兒之責,率領百姓橫跨草原存續命脈煙火,此乃危難之時,陛下千金之軀,豈能無有護衛?爾等身強力健,卻不追隨陛下守護黎民,在這裡困守實乃智昏也!”

大聲的斥責,聲嘶力竭的忠告,終於讓前來的契丹勇士回心轉意,但不乏有人開口詢問:“那丞相又獨守上京城爲何?宋軍浩蕩,其兵百萬,上京城只有守軍數萬人,不敵也!”

“上京城乃我契丹祖地,亦是國都,宋人必定攻陷以示其國威,然城高壑深,非頃刻而下,我等只需拖延數日,便可使北遷無憂,使陛下無憂!”

張儉說完又哈哈大笑道:“至於性命之憂無需爾等記掛,老夫自有妙計!難道爾等還能不信老夫嗎?”

這話既是說給前來馳援的契丹勇士聽,也是說給上京城中守軍聽的,果然雙方聽了他的話,心中大定。

既然時丞相的保證,自然不會又問題,雙方都安心的離去,各自準備各自的事情。

張儉留下幾人在這上京城的城門處,爲的就是讓他們再遇到前來馳援的人時進行驅趕,順便把他剛剛說的話重複出來,打消疑慮。

隨着時間的推移,天色也有暗轉亮,再由亮轉暗,北遷的隊伍不斷的擴大,不斷的增加。

北遷不是簡單的事情,契丹既要防備宋人的偷襲,又要合理的安排北遷事宜,爲此張儉準備了一套詳盡的計劃。

在上京城之南遍佈遊騎,探馬,斥候,一旦發現小股宋軍騎兵,立刻出兵廝殺,若是遇到大股宋軍,避其鋒芒,誘敵而走,避免他們接近上京城附近。

上京時契丹的國都,在上京四周有着無數的大小城池,祖州咸寧,長霸二城於上京城爲掎角之勢,南有越王城爲門戶,北有懷州扶余,慶州玄德二城爲援助。

在這其間又有無數新興出現的小城,按理來說實在是防守之險地,但宋軍太過強大,張儉和蕭撻裡推算過,無論怎樣宋軍都不會輸,契丹最終的結局終究是覆滅。

這一次宋軍算是投入了全部國力,而在大宋的密諜終於傳來消息,宋人大軍壓境,約有數百萬!

數百萬這是什麼概念,先在的契丹人口不過百萬而以,如何能與宋人對抗?即便全民皆兵也在人數上遜於宋人,更別說宋人的戰力強大。

張儉清楚,即便是上京城這般堅固高聳的城池在宋人眼中也不過爾爾。

無有城防之利,那就只能靠天塹之險了,而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什麼是險要?只有龐大的草原纔是宋軍的夢魘。

北遷的路上要橫跨數百里的草場,這些草場車馬通行不便,路上耗時驚人,還有丘陵沼澤遍佈其中。

若是宋軍依舊以數百萬之兵討伐,必會深陷漫長的消耗之中,即便時以大宋的國力也根本消耗不起。

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大宋有錢!第兩千二百九十七章大宋的火車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獵歸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兩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九百四十章公主的心上人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八百一十章復仇者聯盟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賜樂業人的末日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九百六十四章陰差陽錯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二百四十四章趙禎的腰第兩千六百一十一章上帝的代言人第兩千三百九十八章還是有後手!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回還是不回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兩千五百三十九章無法拒絕的理由第二百六十八章投機者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國力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亂第一百零一章仙遇第六百四十七章開封奇案(下)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一千七百七十八章文臣逼宮的智慧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兩千四百九十七章夜叩宮門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一千七百五十章身心皆屬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二白九十七章困獸第兩千二百六十九章賭徒的最後一搏第兩千五百二十一章祭天傳位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兩千一百五十四章各族平等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價第兩千五百四十九章在南海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來自羅馬的使者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陰謀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英雄末路?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導的戰場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一百一十四章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兩千一百二十九章誰撐到最後第兩千四百一十二章圍城的意義,擴大戰果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
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大宋有錢!第兩千二百九十七章大宋的火車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獵歸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兩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九百四十章公主的心上人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八百一十章復仇者聯盟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賜樂業人的末日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九百六十四章陰差陽錯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二百四十四章趙禎的腰第兩千六百一十一章上帝的代言人第兩千三百九十八章還是有後手!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回還是不回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兩千五百三十九章無法拒絕的理由第二百六十八章投機者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國力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亂第一百零一章仙遇第六百四十七章開封奇案(下)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一千七百七十八章文臣逼宮的智慧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兩千四百九十七章夜叩宮門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一千七百五十章身心皆屬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二白九十七章困獸第兩千二百六十九章賭徒的最後一搏第兩千五百二十一章祭天傳位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兩千一百五十四章各族平等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價第兩千五百四十九章在南海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來自羅馬的使者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陰謀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英雄末路?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導的戰場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一百一十四章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兩千一百二十九章誰撐到最後第兩千四百一十二章圍城的意義,擴大戰果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