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

原本大宋最北邊的析津府如今已變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平府,這裡成爲了整個大宋的中心,開始的時候東京城百姓還沒有什麼感覺,畢竟衰落不是一下子的事情,但隨着貨物,人才,勞力,等等各種資源的向北轉移,慢慢的他們便感覺出了不對勁。

往來東京城的遊人士子不斷的減少,到後來甚至到了東京城的人也開始先北平府轉移了,商賈的嗅覺更是敏銳,他們第一時間便看到了東京城的衰落,也看到了北平府的崛起,於是商人是東京城中最早拖家帶口向北平府而去的人。

一旦商人離開,東京城的繁榮便開始蕭條了下去,百姓之家也跟着離開,但因爲有工廠的存在,許都人還是不願意走,畢竟他們的飯碗現在在工廠之中,誰知道去了北平府之後會不會有這樣的好活計?

當然,東京城的生態鏈並沒有被打斷,商人離開了一部分,百姓離開了一部分,但是卻有一部分人不想走,畢竟在封建社會中,傳統思想還是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世世代代生活在東京汴梁的老人就不願離開。開封府的農民也不想離開自己的土地。

於是北上的人口只有半半之數,五十萬人便已經是極限了,並不是誰都能經受得住旅途的奔波,而開封府已經發出告示,想要跟着遷都的人都有車馬盤纏可以領取,但如若是不着急走的人,待火車數量增加的時候,可以乘坐火車前往北平府,並且分文不收!

這無疑是一件好消息,從東京城到北平府只需短短的五日時間,這消息已經在大宋傳遍了,簡直就是飛過去一般快捷,剩下的人們便更加不必擔心了,官家說了遷都的時間有三五年之長久,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們即便現在不走以後想走了還有機會,而且朝廷還鼓勵百姓晚些走嘞!

所以第一批前往析津府的大多是官員的家眷以及商賈之家,他們多是乘坐馬車走水泥鋪就的公路北上,實在經受不起顛簸的人只能前往洛陽轉水運北上,隋唐大運河的好處被體現了出來,這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廣通渠,永濟渠可以連通南北,使得大宋的北平府也擁有漕運繁忙的漕運。

這是北平府的動脈,不可荒廢,在趙禎抵達北平府之前,便已經下旨不惜一切代價修繕隋唐運河故道,清淤,蓄水,不足之處開挖加固,務必使之通航。

北平府不似開封府,擁有完善的漕運,水網密佈四通八達,僅僅依靠公路的運輸還稍顯不足,如若能把公路和漕運相結合,必會給北平府帶來更大的繁榮,待火車完全通暢之後,一條鐵軌變爲兩條,到時間聯通大宋各地便指日可待,要知道兩條雙向鐵軌的出現可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

遷都看似簡單,只要皇帝搬家就行,可其中的困難數不勝數,趙禎也是準備了許久才下決心遷都,畢竟這些能解決的內部困難和外部矛盾比起來便算不得什麼,草原上有着能毀滅華夏文明的存在,這纔是真正的大患。

一個帝國,一個王朝不可能永遠延續下去,即便是趙禎都沒有勇氣如此說,他太瞭解歷史了,甚至可以說他就是歷史的一部分,雖然現在的趙禎在改變歷史,甚至創造歷史,但這個蠻橫的傢伙總是不受人的控制,即便是趙禎在強大也沒有能力馴服歷史的腳步。

他現在要做的僅僅是把草原納入大宋的中央管轄之類,讓草原更加接近都城,從而方便鎮壓,或是統治,他要讓大宋的都城成爲第一道放止草原侵略華夏的防線,他所守護的也只不過是華夏文明而已,並非大宋一國一朝。

即便是大宋亡與內部趙禎也不會有多少痛惜,因爲後繼之人總會保留華夏的文化,科技,藝術,智慧等等東西,而如果亡與外族,便正是華夏的大浩劫。

自從遷都之後,又是春暖花開之時,所有的資源都開始先北平府轉移,而北平府的名聲也開始縱貫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爲這裡雖是燕雲之地,但生活上卻與大宋的腹內完全相同,只不過多了些西北之地特有的習俗和習慣而已。

但南北的風俗習慣在這裡很快的融合,巨大的北京城雖然比東京城要大上好多,但早晨依然有買麪湯的小販走街串巷,報時的頭陀拖着長長的嗓音,曹婆婆肉餅的香味依然在大街上飄蕩,蔡記的酒樓照常開張。

官員們打着哈氣的在早春天沒亮的時辰中開始早朝,即便是剛剛搬到北京城,早朝這種事情還是要繼續的,前段時間在路上便耽誤了不少天嘞!但現在即便是早朝也不過是走形式,各個衙門的卷宗都在背運的途中,即便是中書省,或是樞密院的都要用火車運達,五天之後纔能有東西可用。

這段時間每個衙門的主官都在些奏疏,請求陛下早早批准自己衙門的卷宗使用火車運達,可無奈朝廷的衙門實在太多,不遷都不知道,原來東京城的衙門有這麼多嘞!

最先運達的不是任何一個衙門的卷宗,而是趙禎自己的內藏庫……這是趙禎的小金庫,完全不受三司監管,包拯已經幾次上疏要求三司使有查看內藏庫之權,以便國庫不足時調度,但都被趙禎否決了,說實話,趙禎甚至連自己都不敢輕易查看,因爲其中的錢財之多,珍寶之豐,連他都害怕。

整整八節車廂的火車運來的還只是內藏庫的一小部分,趙禎看着一旁兩眼通紅,閃爍着貪婪目光的包拯微微尷尬,這貨要是沒有皇權的制約,怕是能把整個內藏庫充入國庫了吧?

包拯機械的轉過頭道:“官家,如此鉅萬之財,居然只是內藏庫十之三四,難道天家的生意已經開遍了大宋不成?亦或是……”

趙禎無奈的說道:“這些錢都是蔡記和碧雅軒賺取了,當然也有徵伐之戰的戰利品,單單是燕雲就有遼皇的財富無數,咳咳……朕也不知到底有多少,但可以說沒有一文錢是壓榨百姓而來,你家婆娘難道覺得碧雅軒的東西貴?或是說去蔡記吃飯是因爲朕的面子?!”

包拯張口結舌,最後只能問道:“那陛下如此多的錢財將會作何之用?三司……”

“三司管不着!這些都是朕的內藏庫,與國庫分文無關,朕自然有大用!到支出之時,必會有人報與三司入賬,三司只管記錄出賬,讓皇帝知曉內藏庫的錢花到哪去了便是!”

包拯的眼睛一亮,沒想到官家居然在這裡鬆口了,連連答應道:“臣遵旨!”

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兩千四百一十四章瘋了的仁欽桑波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七百六十四章上京黑手第兩千零五十五章此消彼長第七百五十七章丁謂辭官,人才濟濟第一千七百零二章“出賣”大宋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兩千零一百章巧舌如簧,死不悔改第兩千二百二十五章強盜歌第一百六十八章祭禮第七百九十五章李元昊的自信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王蒙正的後手第兩千二百五十七章張柏的決斷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戰第兩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惡魔來襲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五百九十七章帝王的較量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宮中行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一千一百零二章戰爭開始第兩千六百章守城之戰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兩千一百五十七章華夏的“成長史”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李元昊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兩千三百八十四章被劫持的帝王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兩千三百七十四章角廝羅的羨慕嫉妒恨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一百八十八章老趙家的族長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閣之對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戰爭的序幕拉開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炎宋興第八百五十七章無題(上)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間百萬兵第兩千四百八十章老兵不畏死,只圖百戰歸第一百二十二章佳人待君歸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二百三十四章揚帆,起航!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華夏的智慧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兩千零二章青塘就是另一個西夏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國事?家事!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二百六十七章趙禎手中的大錘第一百一十四章給朕炸死他!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七百八十章北國風光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七百七十五章析津府,北京城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軍北上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虧一簣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時耶命耶第兩千五百六十二章採購大宋貨物的重要性第兩千兩百零四章離京的駙馬和公主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
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兩千四百一十四章瘋了的仁欽桑波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七百六十四章上京黑手第兩千零五十五章此消彼長第七百五十七章丁謂辭官,人才濟濟第一千七百零二章“出賣”大宋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兩千零一百章巧舌如簧,死不悔改第兩千二百二十五章強盜歌第一百六十八章祭禮第七百九十五章李元昊的自信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王蒙正的後手第兩千二百五十七章張柏的決斷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戰第兩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惡魔來襲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五百九十七章帝王的較量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宮中行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一千一百零二章戰爭開始第兩千六百章守城之戰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兩千一百五十七章華夏的“成長史”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李元昊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兩千三百八十四章被劫持的帝王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兩千三百七十四章角廝羅的羨慕嫉妒恨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一百八十八章老趙家的族長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閣之對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戰爭的序幕拉開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炎宋興第八百五十七章無題(上)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間百萬兵第兩千四百八十章老兵不畏死,只圖百戰歸第一百二十二章佳人待君歸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二百三十四章揚帆,起航!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華夏的智慧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兩千零二章青塘就是另一個西夏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國事?家事!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二百六十七章趙禎手中的大錘第一百一十四章給朕炸死他!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七百八十章北國風光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七百七十五章析津府,北京城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軍北上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虧一簣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時耶命耶第兩千五百六十二章採購大宋貨物的重要性第兩千兩百零四章離京的駙馬和公主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