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

大相國乾燥的柴房中,一身綢緞袈裟的賢覺坐在乾草堆上,這些乾草可不尋常,都是些被曬得暖和的稻草。

稻草上還有精美的蒲團,大相國寺的主持住的地方豈能寒酸?

賢覺已經在這裡住了不少天了,當初他到了神都城之後,面對各種各樣的難題時,便會在大相國寺的柴房中獨居幾天,以思考如何應對困難。

在這幾天的時間,他會做着寺中最簡單的活,最累的活,從早到晚的劈柴,當初他第一此進入佛門的時候便在東京城的大相國寺負責劈柴。

只有在劈柴的時候他的腦子纔是最爲清醒的,雖然現在劈柴的數量和質量遠不如當初,但對於賢覺來說這並不重要,他只是爲了頭腦的清醒。

眼下同樣如此,賢覺在面對趙禎的威脅之後,便陷入兩難的境地,他在驚恐的一瞬間就躲到了這座令他安心的柴房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恐懼,也有自己的避風港,在受到威脅的時候人第一個想法便是前往安全的地方躲避心中恐懼。

柴房中的飯食依舊是精美的齋飯,各種各樣的齋菜食材經過處理之後鮮美無比,但唯有滑嫩的豆腐是賢覺最喜歡的。

只不過今日見了這豆腐,賢覺卻變了臉色,他在豆腐上看到了一個諼草徽記。

諼草爲忘草,出自《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現在民間對它還有一種叫法,名曰“忘憂草”,據說這還是從宮中偶然傳出的。

只要是從皇宮中傳出的說法,必定受到民間百姓的熱捧,但眼前的這枚諼草徽記卻和皇宮沒有一點關係。

這是東城豪門的徽記,乃是用作聯絡之用,但凡見到這個徽記便說明豪門之中有人在聯繫自己。

賢覺小心的挑來了徽記,果然下面有一顆蠟丸,仔細的檢查了蠟丸的四周,確保沒有人動過手腳之後才用尖刀挑開。

小小的紙條上滿是蠅頭小楷,賢覺從懷中掏出一本經書,按照特定的頁碼翻看才能得到紙條上的內容,這是佛門和東城豪門之間聯繫的密信。

密信的內容很簡單,洋洋灑灑數百字只有一句話:“北市口老槐樹下。”

賢覺端起稀粥便把紙條順了下去,不用猜他也知道來信的人是誰,除了呂夷簡之外怕是沒有別的人了。

這三天的時間裡,賢覺已經想了很久,思來想去他覺得這都是佛門解脫的機會。

他不是一個渴望權利的人,也不是一個渴望財富的人,相反他因爲自己心中的信仰而執着,他從始至終都認爲自己執着的東西是凡夫俗子所不能感受到的。

東城豪門在利用佛門的同時,佛門同樣也在利用東城豪門,雙方之間根本就不是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是互相利用的關係。

在看到諼草徽記的時候,賢覺就知道自己必須做出一個抉擇,這三天的時間裡他已經考慮好了一切,是時候和東城豪門把話說穿了。

讓他放棄和東城豪門之間的守望相助是不可能的,畢竟在大宋佛門依舊要存在,但吐蕃之行也是必須的,否則官家那裡誰也過不去。

消息的傳遞尤爲重要,這是佛門和東城豪門之間聯繫的所在,賢覺不知呂夷簡是如何找到了自己的,但他知道那些人一項“神通廣大”,只要他們想要找到某個人,就沒有找不到的。

看來自己還真的是要和呂夷簡交談一番纔是,躲在柴房中的這幾天賢覺已經做出了選擇,對待皇帝和東城豪門之間的關係便是若即若離。

佛門不可能和皇帝全面對抗,也不可能和東城豪門徹底斷絕往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向皇帝妥協,並且獲得呂夷簡的幫助。

只有這樣佛門纔是兩邊不吃虧的,一個是“閻王”一個是“小鬼”,皇帝能徹底斷絕佛門的出路,而東城豪門的勢力也不可小覷。

簡單的把飯食吃個乾淨,賢覺便以最快的速度趕往北市口,北市口是神都城中北面客商來往來最爲頻繁的地方,這裡不光販賣牛羊馬匹,還有大量的皮貨交易。

呂夷簡把會面的地點挑選在這裡自然是有他的道理,越是人流大的地方,越不容易被人所注意,北市口的老槐樹看似無奇,但卻是神都城中聞名的古樹。

北平府甚至還專門差人在老槐樹的四周做上了石頭的圍欄和照壁,爲的就是讓這顆千年古槐得到更好的保護。

遠看如車蓋,近看如穹頂,這顆古槐見證了神都城的興起,也見證人燕雲之地的紛紛擾擾。

都說“槐樹招鬼”,但這棵槐樹卻不同,百姓都信它是必有神都城的古樹,自從官家修建擴展神都城後,這棵古槐就從未被雷擊過,之前已經被雷擊枯萎的樹幹再次抽出枝丫,甚至還爲官家遮過一次風雨。

一日趙禎路過北市口,天公不作美,大雨漂泊而下,連風代雨裹挾着邊打溼了皇駕,無奈之下只能在大槐樹下避雨,誰知這大槐樹彷彿感應世間君王到此,居然完全遮蔽了風雨,讓趙禎在樹下一點也沒有淋溼。

內侍大官三才贊曰:“此乃抱龍槐啊!”於是“抱龍槐”的名聲不脛而走,也因爲護主有功,這顆槐樹得到了官家的親筆御賜。

不少百姓相信槐樹有靈,前來祭拜槐樹,祈求它能庇佑自己,紅色的絲帶,裝有銅錢的福袋掛了不少,遠處觀望如同“祥瑞”。

樹下常有人在石板上歇腳,尤其是夏日,北市口交易平凡,這顆古槐下常常坐滿了人,陰涼舒爽讓人感嘆。

北市口的販夫走卒都喜歡在樹下歇腳,原本北平府的差人還會驅趕,後來卻因顧及官家仁德,便不再多言,於是這老槐樹下便成爲一處別樣的景緻。

販夫走卒在此叫賣,遊人,路人在此歇腳,商賈甚至會在此談生意,反倒是成爲一處熱鬧的集市。

老槐樹下什麼人都有,也就自然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賢覺撓了撓頭上的披髮下了馬車便往老槐樹下走去,不多時便瞧見帶着遮陽斗笠,揹着油壺的呂夷簡。

一個和尚變成了富家翁的模樣,一個東城豪門變成了賣油翁,如此誰還能發現他們的本來面目?

第六十一章大拜除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兩場婚禮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兩千五百一十章趙禎的“相對論”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一百七十四章碩大無比的貞節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一千九百七十一章 章臺之對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七百三十五章東京城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雲動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在挖坑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兩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五百一十五章御駕親征第一千零八十一章鼠三的春天第八百二十七章王師來援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被出賣的契丹,被出賣的蕭撻裡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封鎖契丹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兩千二百七十六章無遮大會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兩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八百零六章皇帝的收網第兩千五百九十章“聖城”之殤(下)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吐蕃的盟約(下)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國王朝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賴着不走的皇帝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風驟雨的回程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五百八十二章城牆上的博弈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兩千二百六十六章一賜樂業人的“銀行業”第四百一十章密謀第七百九十一章與智者同行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遼東之土第兩千零七十一章宮牆上的老倌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兩千五百六十章趙禎的“教化”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千零八十二章如何處置女真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一千零九章高麗使者覲見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六百零七章天下事,往往不按計劃來……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一百六十一章東京城的早晨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
第六十一章大拜除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兩場婚禮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兩千五百一十章趙禎的“相對論”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一百七十四章碩大無比的貞節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一千九百七十一章 章臺之對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七百三十五章東京城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雲動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在挖坑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兩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五百一十五章御駕親征第一千零八十一章鼠三的春天第八百二十七章王師來援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被出賣的契丹,被出賣的蕭撻裡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封鎖契丹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兩千二百七十六章無遮大會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兩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八百零六章皇帝的收網第兩千五百九十章“聖城”之殤(下)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吐蕃的盟約(下)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國王朝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賴着不走的皇帝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風驟雨的回程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五百八十二章城牆上的博弈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兩千二百六十六章一賜樂業人的“銀行業”第四百一十章密謀第七百九十一章與智者同行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遼東之土第兩千零七十一章宮牆上的老倌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兩千五百六十章趙禎的“教化”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千零八十二章如何處置女真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一千零九章高麗使者覲見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六百零七章天下事,往往不按計劃來……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一百六十一章東京城的早晨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