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大拜除

自唐起拜相命將皆用黃、白麻紙寫詔書公佈於朝,稱爲“宣麻“。以後這就成爲詔拜將相的代稱。在官本位的大宋宣麻拜相更是讀書人的最高追求。

趙恆的一首《勵學篇》讓天下的讀書人看到了希望,完善的科舉制度更是提供了良好公平的競爭環境。

大宋的官家也滿足了文人對於禮的重視,宣麻拜相的過程極爲隆重,被稱爲大拜除,拜除意爲拜授官職,大拜除的意義不言而喻。

皇帝要親自到場這不必說,還要與任命的宰相互禮致謝,這是皇權對相權的尊重反之亦然。

到場的嘉賓還有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皆是相公職銜,所謂的宰相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之職並沒有資序限制,不以循序歷階而升,又不以內外高卑爲主,完全以皇帝的喜好而決定。

這也是皇權控制相權的辦法,如果不喜歡可以隨時罷相。

當然大宋太祖趙匡胤是個非常聰明的君主,削弱相權就是從他開始的,爲了達到目的,甚至還設立了數位參知政事的副相,以監督限制同平章事的相權。

樞密使,樞密副使以及三司使和參知政事皆算是相公。

大拜除之後才能由翰林學士起草制誥公佈於朝廷發往天下公私。

劉娥身穿朝服禕衣,其衣深青色,上有翠翟圖案。衣領上有黑白相間的花紋,袖口、衣邊用紅色的羅爲緣飾,下裳上繪翟爲圖案,青襪,舄加金飾,白玉雙佩。皇后親蠶時服鞠衣,用黃羅製成,形制如同禕衣,但無翬翟圖案。

腰服大帶,配以華美的九龍四鳳冠,插十二支花,兩鬢做寬顯得異常端莊肅穆。

她特意選擇了大禮的朝服出席這次的拜相儀式,爲的就是讓寇準感覺到皇家對他的尊重,畢竟官家病重不能前來,自己身爲皇后應該更加周到纔是,皇家可不能失禮。

翰林學士周湛,參知政事丁謂,樞密使曹利用等皆面南而立,寇準則站在最前等待,他想一睹太子的風采,在進入開封府後就一路上聽人傳聞,太子仁德愛民,又有天授之資拆穿遼使陰謀,尊師重道親爲王旦扶棺。

誇獎他長相的詞語就更是數不勝數,丰神俊朗,劍眉星目的話都快把寇準的耳朵磨出了老繭,多年未見太子,不知他的相貌居然變成這樣。

但當他看到從後殿出來的只有皇后劉娥一人時臉色大變,對一旁的翰林學士周湛問道:“爲何只有皇后娘娘?官家何在?皇太子何在?”

其他人也是吃驚萬分,身爲諫議大夫的魯宗道對周湛質問道:“你難道就沒有向內侍說明?”

周湛苦着臉道:“下官已經對傳詔使陳彤吩咐過了,再說皇后娘娘豈能不知此事?”

這話一出寇準的臉色就變得極爲難看,皇后監國無話可說,但這種大拜除的重要儀式豈能由一個婦人獨斷?

素來剛直的寇準頓時覺得身上像是爬滿了小蟲一般不適,忍不住的就要開口,但是身旁的次相昭文館大學士向敏中卻伸手拉住了他:“寇老西你還是這幅樣子,心中就是放不下,皇后娘娘身穿華服替官家大拜除,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皇后豈能與官家相比?退而言之也要皇太子主持!”

“太子年幼豈能擔此重任?”

“敏中今日是怎麼了?大節爲重!”

“你這老倌還是一副直脾氣,多年在外忘了朝中的鬼蜮伎倆?你回來拜相就是個錯誤,現在還要把太子推上絕路?”

寇準聽了向敏中的話臉色難看:“難道已經到了如此地步,誒,全怪我當年酒後失言,不然太子監國豈能有牝雞司晨?”

兩人的竊竊私語引得皇后不滿,朝堂之上拜除之時也太不把她劉娥放在眼中了。

丁謂卻是唯一一個臉色平靜的人,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只要大拜除禮畢,皇后監國就既成事實。

無論官家在與不在都是一個樣子,除非大病痊癒,否則皇后將獨攬皇權與一身!

整個大殿的氣氛詭異的不行,寇準滿不在乎,魯宗道怒目而視,向敏中神遊天外,曹利用更是事不關己,唯有翰林學士周湛提心吊膽的接過制誥揚乙的誥書宣讀。

上首的劉娥已經面色鐵青,青筋在略有皺紋的額頭上跳動着,原先母儀天下的威儀已經被陰冷的氣質所替代,無他,寇準居然拜而不受!

拜的是皇后,不授的是制誥!

“皇后娘娘,宣麻拜相,大拜除乃是國授之重器,無官家相予,請太子代之!”

這話就像利刃一般的扎向劉娥,她沒想到連即將拜相的寇準都不認可自己手中的權利。

丁謂開口道:“太子年幼,即使來了也要以娘娘爲主,何必爲之?”

這話是在偷換概念,太子來與不來意義截然不同,來了就是代替官家授予寇準宰相之職,不來則是皇后代替官家,兩者有天壤之別。

魯宗道開口反駁:“雖皇后可以監國,卻不能代天子授重器,太子國之儲君代父而授,天地至理!”

他的話說的有禮有節,實在無法辯駁,連垂垂老矣的向敏中都在不斷的點頭,但丁謂卻看了看門外的太陽道:“吉時已至,拖延下去不妥,還是一切從簡,皇后娘娘乃是官家之正妻,後宮之主母儀天下,民間還有夫妻一體之說,有何不可?”

他的這句馬屁一下拍到劉娥的心中,鬆開眉頭微微一笑道:“丁相公說的是,夫妻一體。吾爲何不能帶官家拜相?”

“難道皇后娘娘是要行呂武之事?!”

寇準說完就開始後悔,這話過於嚴重,太祖爲了放止外戚專權的現象,特地立下祖宗之法,後宮不得干政,宋承唐制,武則天的前車之鑑就在不遠,豈能視而不見?

寇準將劉娥的行爲比作歷史上第一位臨朝稱制的皇后呂雉和改朝換代的武則天,這話有些過重,畢竟官家還在,太子年幼,皇后監國也是情理之中。

劉娥的臉色再次變得精彩,一陣紅一陣白,寇準的話說的太絕了,簡直是逼迫自己讓位,這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堂堂母儀天下的皇后就當着衆位相公的面被打臉,這口惡氣豈能放下。

但劉娥必須做出選擇,是放下臉面的去請太子來,還是一直強硬下去?

結果不言而喻,她必須放下臉面,畢竟呂武之惡的名聲她擔當不起,大宋的外戚根本就沒有一點權利。

第六章拜見父皇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風驟雨的回程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五十九章寇老西回來了!第七百一十九章神奇的羊毛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趙禎的恐懼第兩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問題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兩千五百六十章趙禎的“教化”第兩千二百四十五章闕樓之上第四百五十七章一池春水皺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二百一十三章夜,登高守靈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兩千二百七十二章後宮家宴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六百九十一章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一百章彭七與三才第七百一十章獻俘卸甲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兩千五百一十二章帝王的“演講”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閉關鎖國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女帝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八百零五章語出驚人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二百四十九章世家的覆滅第三百八十六章不伐之國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兩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庫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兩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庫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兩千四百二十章節東方一直在改變着西方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兩千五百五十二章貴女王柔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在挖坑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國系統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權術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逼人造反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兩千二百七十六章無遮大會第六百零三章壓縮軍糧的威力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項來使第四百九十八章蔡伯俙與塔利班第兩千三百九十六章趙禎的抉擇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
第六章拜見父皇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風驟雨的回程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五十九章寇老西回來了!第七百一十九章神奇的羊毛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趙禎的恐懼第兩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問題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兩千五百六十章趙禎的“教化”第兩千二百四十五章闕樓之上第四百五十七章一池春水皺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二百一十三章夜,登高守靈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兩千二百七十二章後宮家宴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六百九十一章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一百章彭七與三才第七百一十章獻俘卸甲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兩千五百一十二章帝王的“演講”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閉關鎖國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女帝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八百零五章語出驚人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二百四十九章世家的覆滅第三百八十六章不伐之國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兩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庫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兩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庫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兩千四百二十章節東方一直在改變着西方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兩千五百五十二章貴女王柔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在挖坑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國系統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權術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逼人造反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兩千二百七十六章無遮大會第六百零三章壓縮軍糧的威力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項來使第四百九十八章蔡伯俙與塔利班第兩千三百九十六章趙禎的抉擇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