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

若是單單論心計,趙禎和趙旭這對父子並沒有多少,但若是說手段和權謀,這兩樣東西在大宋別人就是拍馬也追不上的。

原因很簡單,這對父子掌握了大宋最強大的資源,無論是情報還是執行力都沒人能和他們相提並論。

之所以從容不迫,之所以勝券在握,是因爲這對父子掌握了絕對的主動,一切都彷彿在他們的眼皮底下“表演”。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問題,再強大的情報機構若是不能發現問題,那將和擺設沒有區別。

趙禎能發現的問題,趙旭同樣能夠發現,只不過這對父子所看的地方不一樣而已,趙旭是從政治上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趙禎則是從更爲根本的地方發現了問題。

趙禎把趙旭留在神都城自然是有深意的,能發現問題最好,若是不能發現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他把大政處理好,也沒有太多的問題。

至於范仲淹這位宰執相公,自然是知曉事情的真相,當初趙禎特意尋他說了這件事,以范仲淹的才學只要一點便會透徹。

而另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則是身爲三司使的包拯!

別小看這老倌,幾乎一輩子和錢財打交道的他最爲敏感,尤其是對大宋最大規模的錢財流動更是如此,“鼠須”一般敏感的觸覺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在朝堂上包拯是第一個向趙禎上疏的,而范仲淹這位宰執相公反而是第二個,這兩人心中都清楚一件事,太子監國的這段時間最爲重要。

原因便在於考察太子的能力,包拯和范仲淹兩人早就商量過,若是太子能發現問題所在,那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也要旁交側擊的提醒。

誰都希望自己的皇帝是個明君,明君就要明察秋毫,就像官家所說,要對自己的王朝瞭若指掌。

事實上包括歐陽修在內,所有的六部相公都在小心的呵護或是幫助趙旭在成長,他們每日的上疏內容和之前大爲不同,更多的不是在闡述事實,而是在闡述事實之後附上自己的意見以及請求趙旭給出儲君的意見。

這其實算得上是一種考校,也是一種觀察和教育,趙旭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看得出這些相公們是在幫助自己成爲一個更爲合格的君王。

所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日的奏疏也是極盡詳細的在對答,如此一來君臣之間配合的越來越好。

要知道眼下的六部相公都是趙禎所挑選的,每一個都是跟隨趙禎多年的老臣,甚至有從小就和趙禎在一起的伴讀之臣晏殊。

晏殊是趙禎的伴讀之臣,再加上他的性格本就沉穩,不願攀附皇權,趙禎雖然有些不喜歡他,但這樣的人作爲吏部尚書最爲穩妥。

吏部執掌天下官吏的篩選勘磨,甚至是調任勘察,權柄之中關乎江山社稷,而只有挑選一個公正獨立的人,趙禎才能放心。

晏殊這個人越來越適合做孤臣了,他不喜權貴,不喜皇權,一切的特權在眼中都是鄙夷的存在,還有比這樣的人更適合的吏部尚書嗎?

即便是范仲淹都佩服晏殊的固執和知人善用,晏殊這個人最大的好處便是唯賢是舉,朝堂之上有許多能臣幹吏都是通過他的舉薦而出任要職的。

事實也證明晏殊的舉薦極少出現錯誤,便是身在宰執的范仲淹自己也是通過晏殊的舉薦而獲得如今的地位。

但這樣一個人卻從未獲得任何被他舉薦之人的好處,一點也沒有,而且嚴厲拒絕和那些被他舉薦的人來往。

真正做到了“六親不認”,朝堂上下對他的評價無不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因爲他的女婿富弼就是他向趙禎推薦的。

雖然晏殊和趙禎之間越走越遠,但卻沒有影響他在趙禎心中的地位,作爲臣子他是合格的,而臣子就是臣子,永遠不可能和皇帝成爲朋友。

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放棄原本的友誼,趙禎明白這一點,晏殊同樣明白這一點。

這也是爲何晏殊做不到蔡伯俙那般的原因,他在朝堂之上的公正是評價是蔡伯俙所沒有的。

晏殊同樣是趙旭的老師,六部尚書都是和他一樣的存在,眼下輔佐趙旭就是他們的最根本任務。

范仲淹,歐陽修,晏殊,包拯,曾工亮,丁度,富弼,韓琦,這些人都是趙禎留給趙旭的財富。

現在的朝堂因爲這些人的存在非常穩定,趙禎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蘇洵被趙禎帶走了,爲的是讓他操持針對國朝之內的危機,而神都城中自然是以范仲淹爲首,有這個老謀深算的宰執存在,神都城不會有什麼問題。

包拯依舊是把持三司,三司看似是管理天下財富的地方,但事實上卻也在監視天下財富的流動,可以說包拯比誰看的都要清楚。

大宋之內存在的大宗買賣都是在三司的監視下進行的,三司在包拯手中一天,就沒有人能夠輕鬆的偷稅漏稅,只有包拯沒工夫處理的小事,絕沒有他發現不了的大事。

晏殊掌握了天下官員的上升渠道,包拯掌握了天下財富的渠道,有這兩人在,大宋就不會亂,而范仲淹輔佐趙旭處理大政,朝堂穩如泰山。

這時候趙旭發現了問題,恰恰也說明六部相公的能力,歐陽修的倒黴不過是疥癬之疾,若是在往常留中不發就好。

可現在沒有辦法留中不發,即便是留中不發,被逼到牆角的歐陽修也要自己請辭。

這是大宋文臣的最根本手段,在被潑髒水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辦法用來自辯,唯一的辦法就是請辭,把自己從風口浪尖摘出去,然後等待公正的調查。

如同“莫須有”一樣,莫須乃大宋百姓的口語,意思是“大概,也許”之類,而恰恰是這“莫須有”便讓一個人的德行受到最大的挑戰。

大宋的環境就是這樣,諫官就是可以風聞言事,就是可以利用莫須有來揣度別人,朝堂之上這種事情也不是一出兩出。

但從來就不會用錢明逸這般的下作手段去攻擊別人,扒灰的事情天下人所不齒,於情於理都是極大的褻瀆。

用莫須有的扒灰事件來攻擊一位朝堂相公,即便最後證明歐陽修是乾淨的,也會讓人詬病,畢竟歐陽修把侄女養在家中那麼多年,實在是於禮不合。

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三百一十六章柳三變的故事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二百三十九章混亂的皇位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一千零五十五章跳出“棋盤”的人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國的窩囊皇帝第八百六十九章西夏非一心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一千九百章利益之前無盟友第九百零四章真正的強者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九百九十二章利益充斥於城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兩千六百零五章東西方的“朋友”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華夏數千年之未有!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戰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你的財富朕不在乎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四百零二章皇宋通寶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氣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四十章太子奏對第一千八百九十二章無法回頭的蘇軾第兩千二百七十八章賢覺與贊普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五百三十章天有不測風雲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兩千三百八十二章潛入北城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三百二十七章茶棚中的趙禎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兩千零八十五章利益的朋友靠不住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第兩千一百四十六章使壞的帝王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東京路拾遺第一千零八十章大海的奇遇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兩千二百二十章“下套”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兩千五百四十一章大宋的版圖(下)第一千三百零九章蘇軾從軍第一千七百章蔡伯俙的“慾望”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又是一條老路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兩千三百八十六章陰謀又起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九百二十一章來啊!互相傷害啊!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兩千一百九十一章太宗的“成事不足”第八百四十二章來自北方的狼第一千九百十五章宋人的信仰第兩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糾纏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
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三百一十六章柳三變的故事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二百三十九章混亂的皇位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一千零五十五章跳出“棋盤”的人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國的窩囊皇帝第八百六十九章西夏非一心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一千九百章利益之前無盟友第九百零四章真正的強者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九百九十二章利益充斥於城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兩千六百零五章東西方的“朋友”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華夏數千年之未有!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戰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你的財富朕不在乎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四百零二章皇宋通寶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氣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四十章太子奏對第一千八百九十二章無法回頭的蘇軾第兩千二百七十八章賢覺與贊普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五百三十章天有不測風雲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兩千三百八十二章潛入北城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三百二十七章茶棚中的趙禎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兩千零八十五章利益的朋友靠不住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第兩千一百四十六章使壞的帝王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東京路拾遺第一千零八十章大海的奇遇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兩千二百二十章“下套”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兩千五百四十一章大宋的版圖(下)第一千三百零九章蘇軾從軍第一千七百章蔡伯俙的“慾望”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又是一條老路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兩千三百八十六章陰謀又起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九百二十一章來啊!互相傷害啊!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兩千一百九十一章太宗的“成事不足”第八百四十二章來自北方的狼第一千九百十五章宋人的信仰第兩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糾纏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