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

耶律洪基畢竟是個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性格是不可避免的,同樣也是矛盾的,昨日還覺得大宋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兵強馬壯了一些,自己手中的契丹勇士也是相當了得。

可今天一大早在收到大宋北伐的消息後他便驚慌失措起來……

自從耶律宗真戰死的這麼多年來,宋遼之間幾乎沒有什麼摩擦,大宋的心思也都放在了別的地方,或是西夏,或是倭國,要麼便是開發南海之地。

並沒有與遼朝之間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衝突,只不過宋遼邊境上的摩擦不斷而已,這種摩擦已經到了兩國習以爲常的地步。

最多是大宋在攻伐西夏的時候,耶律洪基想效仿先帝御駕親征,只不過最後也不敢觸及大宋的鋒芒,也沒有對搶奪沒藏黑雲一事放在心上,畢竟大遼佔據了後套之地,也算不得虧本。

現在,大宋舉兵北伐,足足四十萬大軍,這可不是開玩笑,稍有不慎便會有滅國之危險,但讓朝臣們欣慰的是,即便皇帝慌張起來,即便他被嚇住,但卻有蕭太后主持大局。

怎麼說呢?也算是大遼不幸中的萬幸了吧?

遼朝的宣政大殿之中,朝中的臣子幾乎都到齊了,眼下說是遼朝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也不爲過,宋人揮兵四十萬虎狼之師北上,氣勢之強盛堪比大宋太宗皇帝的兩次北伐。

當年太宗皇帝也不過率領二十萬大軍北伐而已,到了他趙禎這裡,人數居然翻上了一倍!

四十萬大軍對於失去燕雲之地的遼人來說實在有些多了,宮帳軍和部族軍是遼國軍隊的主力,常規人數也不過纔在三十萬左右,有時甚至不滿三十萬人。

再加上被遼東分去了一部分兵力,眼下大遼能調集的軍隊數量只有區區二十多萬人,即便是以徵召令發動全國,也最多能集結四十萬大軍而已,可大宋的後備力量不知道有多少。

這四十萬人可不是宋軍的全部兵力,熟悉大宋的遼臣耶律賈在宣政殿中侃侃而談:“大宋之軍並非如表面上看到的那樣,人數上不知有多少,而且大多藏兵與民間,非大戰不可知也!”

他的話讓一部分人信服,畢竟他耶律賈乃是常駐大宋的使臣,只不過因爲之前大宋的使者從上京城中撤走,他也被從大宋召回了而已。

否則他耶律賈怕是還在大宋的北京城中嘞!

十幾年遣宋使的身份讓他對大宋的一切都比遼人瞭解,若是沒有血統的限制,可以說連口音在內他都是個地地道道的宋人!

但有些人卻對他的話嗤之以鼻,就比如大殿之上的耶律洪基,心中是懼怕大宋的,可他卻要刻意的顯示自己的堅強與不屑:“荒唐,大宋年年削減戰兵,自從趙禎當了皇帝,裁撤廂軍不說,連禁軍的人數都控制在六十萬左右,比真宗朝的人數還少,除去守城之軍外,他趙禎最多也只能調動四十萬大軍了!”

衆人想想也是,皇帝的話並非是臆測,而是有條有理的分析,看來年輕的皇帝已經成熟了許多,對宋朝的事情也有所瞭解。

而四十萬大軍也正是大宋此次出兵的所有兵力,但這也比大遼的三十萬人要多得多,不過遼朝卻佔據了巨大的優勢,地形上遼人對自己的土地更加熟悉,人數上更是能發動全國的壯勞力備戰抵抗宋朝的侵略。

至於禮法上,大遼也站在了至高點,宋遼兩國原本就是兄弟之國,本應相安無事,如今宋朝不僅奪了大遼的燕雲之地,更是出兵北伐,打算亡國於遼!

在遼人看來天時地利人和他們都佔據了,可耶律賈不這麼認爲,身居大宋多年的他微微皺眉,不知爲何國朝之類的君臣都對這次戰爭保持如此樂觀的態度?

看了看珠簾,最終耶律賈轉頭望向張儉緩緩開口道:“左丞相,請允耶律賈細說。”

張儉是主持這次朝會的重臣,因爲在大殿之上不光有皇帝,更有垂簾聽政的太后,出於對兩位的尊重,朝會便應當交由朝中重臣主持。

這便是遼朝在多年太后垂簾的時候總結出的金科玉律,有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權利下放給並不是地位最尊崇的人。

張儉自然不會對耶律賈有多少刁難,對於這位在大宋多年的使臣,他的情報甚至要比一些密諜的情報來的重要得多,況且耶律賈本就是一個極爲聰明的人,否則也不會在大宋多年而沒被抓到任何把柄的全身而退。

“耶律賈身爲遣宋使,久居於宋,見識自然不是我等能比,且說說宋人有何不妥之處?”

耶律賈微微點頭,轉身對上首的耶律洪基以及蕭太后行禮道:“啓稟陛下,太后,宋人之軍與我大遼不同,乃是三年一招募,三年一退伍,所有士兵除去戰功卓著者,或是武藝高強者外,其餘皆要退伍還鄉,朝廷再招募新軍入伍,以老兵訓之。”

這一點許多遼臣都知道,並不算是什麼秘密,耶律賈緊接着開口道:“如今已然數十年過去,大宋有多少老兵退伍?有多少老兵藏於民間務農?他們身上有着朝廷發放的銅牌以驗真身,待大宋朝廷號令發出,這些人披上鎧甲,拿起橫刀弩箭便是一員可戰之兵!”

宣政殿中的衆人長吸了一口涼氣,天爺爺!若是這樣算下來,大宋的後備之軍不知幾何?!

耶律賈再次開口道:“這些還只是大宋的兵員,若是其他便更是遠超我大遼,路上皆是水泥鋪就的公路,上京城中也有水泥路,可相比大宋卻少之又少,大宋之水泥路四通八達,連通各州,府,陪都,京師,甚至下屬縣城,戰事一起,單單是運兵運糧便超過了我大遼。”

說了這麼多耶律賈的話讓宣政殿中的滿朝文武渾身發寒,蕭惠皺眉的開口道:“你這麼說來,莫不是讓我大遼坐以待斃!?”

耶律賈搖頭道:“韓王莫急,此事不至於此!耶律賈認爲,宋人這是在虛張聲勢,以四十萬大軍之威,解遼東之亂局,爲的就是讓我大遼把黃龍府的八萬大軍調回南線!”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不屑的露出嗤笑,四十萬大軍爲遼東的十萬人做掩護,這怎麼可能?要知道四十萬人進軍大遼,所需用度便是每日鉅萬,何況剛剛受到消息,灤河城陷落,北安州,澤州危在旦夕。

中京大定府更是接連派出使者前往上京城求救,若是宋人並非北伐,豈不是天大的笑話,他趙禎莫不是個傻子不成?!

但很可惜,唯一看透真相的只是耶律賈,連張儉都不相信他所說的話,因爲這一切都是推論而已…………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圍魏救趙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十七章威脅與機遇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五百五十三章狄青的情商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送藥”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無知己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一百七十四章碩大無比的貞節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四百一十章密謀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二百二十九章外戚必須和朕站在一起!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七百三十二章契機,彩票,競技場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兩千零六十四章不恥的手段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權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兩千五百二十三章神都大劫案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第九百四十五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兩千四百四十八章趙旭的改革第七百四十四章“獨夫民賊”第兩千零六十三章歐陽修的詞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來第二百三十八章當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兩千四百四十九章“最好”的大宋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機遇,遍地黃金第二百四十五章御覽試卷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化整爲零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二百七十四章皇帝眼中的輕重緩急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今日,明日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六百七十九章斬衰之服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名存實亡的自治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闐的歸附與自治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欽定憲法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九百一十四章大雪滿弓刀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一千九百一十章搜捕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脅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五百八十一章無辜的老乙幸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圍魏救趙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十七章威脅與機遇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五百五十三章狄青的情商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送藥”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無知己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一百七十四章碩大無比的貞節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四百一十章密謀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二百二十九章外戚必須和朕站在一起!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七百三十二章契機,彩票,競技場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兩千零六十四章不恥的手段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權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兩千五百二十三章神都大劫案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第九百四十五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兩千四百四十八章趙旭的改革第七百四十四章“獨夫民賊”第兩千零六十三章歐陽修的詞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來第二百三十八章當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兩千四百四十九章“最好”的大宋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機遇,遍地黃金第二百四十五章御覽試卷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化整爲零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二百七十四章皇帝眼中的輕重緩急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今日,明日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六百七十九章斬衰之服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名存實亡的自治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闐的歸附與自治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欽定憲法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九百一十四章大雪滿弓刀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一千九百一十章搜捕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脅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五百八十一章無辜的老乙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