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

沉靜在悲痛之中的薛家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官家親自前來弔唁這對臣子來說是無上的榮耀。朝中不少大臣也陸續前來,在看到趙禎後大爲驚訝,連忙躬身行禮。

薛顏雖然在去世之前是從三品的光祿寺寺卿,可他一直出外並未在京中就任官職,前來弔唁的都是光祿寺的下屬同僚和過去的親朋好友。

如今卻見官家也來薛家弔唁不由得他們不好奇。

趙禎在衆人的目光中走到靈前,作爲一國之君的他朗聲道:“薛卿雖未久居京城,然其功績有目共睹,知我大宋州府數十處,處處留得嘉名,地方百姓視其爲青天。其親力親爲體諒民情,平叛亂,賑河工,止勞役,免百姓之疾苦。

朕觀之種種政績,夙夜憂嘆,然天不假年,如此能臣幹吏卻長眠與此,朕前來祭之。”

弔唁的官員中表情不一,有羨慕的,有激動的,有不置可否的,可無論是誰眼睛中都透漏出深深的驚訝。

趙禎在薛向的引領下向書房走去,他此次前來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拿到薛顏撰寫的經驗,這些都是老寺卿多年積攢下來的寶貴財富。

木質的書房中充滿了樟腦的刺激性氣味,讓人有些稍稍的不適應,薛向見趙禎微微皺眉趕緊解釋道:“官家稍後,容臣先開窗換氣,這書房是家爺最喜愛的地方,藏書頗豐,只能用樟腦爲架方可杜絕蟲害,往日裡都有人來換氣的,可自從家爺走了便很少有人來了。”

趙禎點了點頭:“無妨,你且把窗門放開,朕自去便是。”

黃花梨木的書桌上整齊的擺放着文房四寶,只不過一旁的筆洗中已經沒有了清水,即使當上了殿前司指揮的彭七依然守候在趙禎身旁,也不知他是真的忠心不二還是不想去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公文。

隨手拿起桌上的小冊子翻看,趙禎突然眼前一亮,這小冊子中的內容便是自己讓薛顏活着時候整理的地方治理經驗,語言精練,言簡意賅,一句話便能直指要害。

趙禎飛快的閱讀着,讀到精闢的地方大呼過癮:“妙哉,妙哉!薛卿不愧是我大宋之能臣!如此文章不光寫得好,更爲難得的是言簡意賅的道出地方管理之精髓,雖每句不足十幾字卻能直指本源!”

薛向紅着眼睛大禮拜下:“謝官家!!這本手札是家爺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編寫,甚至連臨終前都在交代臣務必整理好,家爺萬分叮囑如果能入官家法眼,一定要對官家說句話!”

趙禎合上手札驚奇的問道:“什麼話?”

“官家所看之手札乃是因地制宜之結果,萬不可生搬硬套強制而爲,各地民風情況大有不同,正如橘生南則爲橘,橘生北則爲枳,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百害而無一利!”

趙禎長嘆一聲:“顏寺卿果然思慮周全,朕今天見識到了,恨不能當面詳談。”

一旁的巨大木箱引起趙禎的注意,指了指道:“這裡面是何物?”

薛向臉色悲痛的打開木箱,裡面赫然是整整齊齊的書稿,“這便是家爺在各地爲官時的隨筆,也是這份手札的參照,家爺說了要讓陛下一目瞭然,除去那些冗長的內容,便用了一年之功簡其精要方成此札。”

趙禎震驚的望着木箱又看了看手中小巧的手札,沒想到薛顏爲了讓自己方便閱讀不惜以一年之功整理。這對一個病重的老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工作量也許薛顏就不會在回京短短一年便去世。

一旁的彭七眼圈一紅,連他這種廝殺漢都被薛顏這種精神所感動。

“如果每地官員都能有薛卿之半,我大宋吏治何愁不興?”趙禎拿起手札放入小心的放入懷中感嘆。

手札的寶貴之處不光闡述了薛顏的經驗,跟難能可貴的是提出了吏治的不足和地方行政的混亂。

針對這一情況薛顏提出了較爲詳細的方案,這幾乎和後世的責任制相同,把知府知州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變成監管和總負責。

宋代的地方官制,初期基本上沿襲唐五代舊制,行政機構分州、縣兩級,但爲了中央集權又裁撤了太守,縣令一職,變成了知府事,知縣事。

這對大宋的地方管理造成了阻礙,薛顏的手札中明確的提出地方衙門應該實現責任制,知府事和知縣事總攬全局,這樣才能高效的管理地方。

薛顏的觀點和趙禎的計劃不謀而合,後世的公檢法三方配合市政管理地方。

而且大宋爲了制衡地方長官實現中央集權,還設置了通判這個雞肋的產物,別看他的地位在知州知府下面,可權利卻很大,州府之政無不統治!地方上經常出現知州和通判相互參奏的事情。

一把手和二把手相互懟還怎麼管理好地方?

第二日的視朝上趙禎宣佈對地方官制進稍稍的變動。

“朕昨日和丁相公弔唁了光祿寺寺卿薛顏,不少臣公都看見朕了,在薛卿的書房中朕偶有所得,諸位都知薛卿任州府知事久矣,且名聲在外,被當地百姓喚之青天,薛卿在臨終前留下手札一副,言簡意賅的道出地方吏治的經驗,今日諸位與朕一同看看!”

趙禎說完對三才揮了揮手,把連夜派人抄好的手札發了下去。

紫宸殿中的文武百官人手一份,開始翻閱,寇準望了一眼丁謂心中暗自詫異,官家怎麼開始和丁謂走的這麼近了?難道要提拔已經是三司使的他?

小半個時辰,紫宸殿中除了翻閱手札偶爾發出的聲響,就剩下官員們的連連感嘆。

薛顏的手札實在是寫的太好了,對各州的情況總結完善,而且不乏令人茅塞頓開的提議。

魯宗道看完出班道:“啓稟官家,臣以爲薛寺卿的手札可爲地方吏治之鑑!”

趙禎笑道:“魯參政莫急,薛寺卿臨終之時留了句話給朕,橘生南則爲橘,橘生北則爲枳,因地制宜纔是萬善之法,朕昨夜也擬了一份手札,諸位看了再說。”

щщщ tt kan ℃O

趙禎的手札被髮了下去,這是他根據大宋的情況和薛顏的手札相互印證之下對地方官制進行的微調,公檢法三方獨立出州府衙門,通判的權利只限於監管官吏,這符合了太宗設立通判的初衷,又讓其不會掣肘地方長官的事物。

不少朝臣看了連連點頭稱善。

其實在大宋公檢法都是存在的,只不過被包含在州府衙門之中,趙禎做的就是把他們獨立出去,互相監管便可。

寇準出班道:“官家的計劃是極好的,可如此一來知州,州府還有何用?”

羣臣被他的話點醒,對啊,這樣一來就等於架空了知州知府的權利,這是文官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趙禎奇怪的看着寇準道:“寇相公的話朕倒是聽不懂,知州知府難道除了緝捕盜賊,處理糾紛,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興修水利,考察民生,監督下屬,加強州府防備,這些不都是事情嗎?

朕意已決,從開封府開始逐漸向各地推行,地方官員的勘磨製度也要改變,以其治下的經濟,民生,穩定,河工,等作爲考量。優異者自當提拔,懈怠者降級罷官!”

趙禎說完便不給羣臣反對的機會頭也不會的走了,三才用特音調喊出:“退朝!”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遼人的計謀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五百八十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一千五百六十章蔡伯俙的能力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一千零三十九章絕望的苦戰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兩千零七十七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帝王不行於色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兩千二百六十四章強大的錯覺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八十六章五年計劃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歸來第七百五十章大宋武裝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第兩千四百九十二章炙肉小店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兩千一百四十章驚人的巧合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大宋的報復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見的打擊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八百二十六章堅守待援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惡魔出現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皇帝的枷鎖第五百五十八章漢人的敬天法祖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七十八章楊家的百戰雄兵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成功的代價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與遼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三百一十九章党項人的陰謀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五百一十一章價值幾何第兩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八十七章倭女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兩千三百三十六章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兩千二百一十九章三司會審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兩千六百二十五章回家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百九十五章遊俠兒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第九百九十七章高麗人的恐懼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遼人的計謀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五百八十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一千五百六十章蔡伯俙的能力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一千零三十九章絕望的苦戰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兩千零七十七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帝王不行於色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兩千二百六十四章強大的錯覺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八十六章五年計劃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歸來第七百五十章大宋武裝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第兩千四百九十二章炙肉小店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兩千一百四十章驚人的巧合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大宋的報復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見的打擊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八百二十六章堅守待援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惡魔出現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皇帝的枷鎖第五百五十八章漢人的敬天法祖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七十八章楊家的百戰雄兵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成功的代價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與遼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三百一十九章党項人的陰謀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五百一十一章價值幾何第兩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八十七章倭女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兩千三百三十六章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兩千二百一十九章三司會審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兩千六百二十五章回家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百九十五章遊俠兒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第九百九十七章高麗人的恐懼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