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

五角建築的優越性很容易被體現出來,當朝臣們看到外朝規模宏大的建築羣後被這樣的設計驚呆了,一張平面示意圖就放置在原先下馬石的地方,所有的朝臣在經過的時候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五角形的建築每一個角都代表大宋的一個重要衙門,兩府三司被劃到三個院落,而其他倆個院落則是安排門下省和尚書省的,原本靠近外朝的殿中省被搬到了大慶殿的後面專門負責外朝的雜務。

對於三司放在和兩府一樣的高度,有些人頗有微辭,畢竟三司掌管的是國家財計,而兩府則是掌握天下兵事和政事,豈能相提並論?

大慶殿的朝會上趙禎知道朝臣們的疑惑,隨即開口道:“祖宗參酌古今之宜,建立三司,所領天下事幾至大半,權任之重,非他司可比。推原其意,非以私三司。事權分則財利散,雖欲求富,其道無由。”

這話一下讓許多人閉上了嘴,畢竟三司的丁謂也算得上是朝廷的相公,計相也是相公不是?

大宋的萬事萬物都是圍着皇帝轉的,皇帝自然是金口玉言出口成憲,既然皇帝都把三司看得如此之重,那朝臣也就無奈的接受這個事實。

曹瑋出班開始了下一個議題:“起奏陛下,彭七發來奏報,上呈樞密院,我大宋征伐南海諸國,雖有旗幟,卻無以徽號,夷狄不知王師所佔之地,每每冒犯,還請陛下下旨,明確我大宋旗號,方能震懾宵小。”

沒想到彭七居然發現了國旗的這一觀點,真是意外收穫啊!

趙禎點頭道:“曹樞密所言極是,我大宋如今威揚海外,當以旗號爲懾,讓四海八荒之名皆知我大宋天威!着樞密院中書兩府策辦不得有誤!”

兩府官員躬身:“臣等遵旨!”

在古代自秦朝以來直至清末,絕大多數年代是沒有國旗的,只有楚漢相爭時漢軍使用的火鳳旗有類似於國旗的性質。

趙禎看來,國旗是一個國家必有的東西,國徽自然也不能缺少,國旗交給兩府設計製作,而國徽則是要留着自己設計,不僅要好看,還要有特殊意義才行。

國徽,軍徽,軍旗,這些都是極爲重要的東西,別小看他們的微不足道,有的時候卻能煥發出驚人的凝聚力。

身爲宰相的龐籍出班,把話題拉回了南海的事情上:“啓奏陛下,南海之地的麻逸已被我大宋拿下,我朝的移民也開始遷往,是否派遣官員前往爲百姓入籍,管理地方政事?”

趙禎驚訝的問到:“廣南東路已經開始移民了?”

龐籍笑着說道:“陛下有所不知,廣南東路,福建路之百姓早已聞訊王師南定,多有遠渡之人回鄉奔走相告,麻逸土地肥沃,不用澆灌便自然長出稻米,一年三熟乃至四熟都是常有之事,百姓自然樂意,況我大宋海船四通八達,往來與此幾與內陸無異,農人何不趨之若鶩?”

趙禎笑了笑:“民間俚語有云:樹挪死,人挪活,百姓會用自己的雙腳去選擇,如此甚好!”說完又感慨的對朝臣說道:“諸卿可見,如若我大宋昌盛,各地百姓自然降服,安分守己過活,癡愚之人才會謀反叛逆!”

趙禎說的是大實話,誰都知道百姓有好日子過就絕不會冒着殺頭危險去謀反,朝臣們齊聲道:“陛下聖明!”

趙禎滿意的點了點頭,今天大朝會上聽到的都是好消息,國家政事通達,百姓生活安定,還有什麼比這些更美好的事情?

但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孔道輔上奏了:“啓稟官家,西京之地固守中原,不可小覷,望陛下審時度勢,遷都爲上!”

所有的朝臣幾乎都是驚訝的望着這個聖人子孫,這老小子莫不是瘋了?!居然還敢提遷都之事?

陛下早就說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此氣壯山河之勢,豈有收回之理?難道你想讓陛下自己打自己的臉不成?!

對於這位聖人子孫,趙禎還是足夠有耐性的,畢竟他代表着孔家,而國朝對孔家的尊重也是相當高的,自然不能開口訓斥。

不用趙禎自己說話,范仲淹便出班道:“現國家太平,豈可有遷都之議,但西洛帝王之宅,負關、河之固,邊方不寧,則可退守,應經營之,太平時居東京,急難則居西洛險固之宅,以守中原。”

這算得上是中規中矩的回答,以大宋如今的國力,基本上遇不到所謂的急難之時,誰不知道範仲淹這是在否定遷都,唯獨呂夷簡不滿的開口道:“範待制此言差矣!經營西京過於迂闊,只是務名無實罷了。”

范仲淹才學出衆,一路上都得到趙禎的其中和任用,自然有些不滿,轉頭道與他辯論起來,這在大朝會上是常有的事情,要說口才范仲淹確實甩了呂夷簡三條大街不止,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出口成章,四篇策論不用紙筆便脫口而出,其中多有批評之語,一時間滿朝文武爲之驚歎。

呂夷簡大怒,痛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這下樂子就打了,范仲淹乃是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雖有參政之權並無議政之實,被呂夷簡的話懟的張不開嘴。

趙禎算是看了一出好戲,兩人的辯才可謂是不分高下,范仲淹實事求是,而呂夷簡釜底抽薪,但趙禎知道兩人再怎麼爭吵也不過是明爭,而並無暗鬥,所論也屬國事而非私仇,言語間透出一些君子之風。

“兩位卿家都扯遠了,孔道輔所上乃是遷都,你二人之辯乃是經營與否,可謂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何況在朝堂之上爭辯的面紅耳赤有失體統,兩人各自罰俸半年以儆效尤,朕念爾等恭忠國事,賞玉帶兩匹,望爾等不忘初心!”

皇帝都來勸架了,那自然要買面子的,范仲淹和呂夷簡大禮拜下:“臣等知錯!”

通過兩人的爭吵趙禎就能看出絕大部分的官員是不像遷都的,不光不想,甚至不願下功夫經營西京,瞟了一眼剛剛出班的孔道輔,趙禎微微一嘆,這老學究的固執還真是厲害。

“散朝之後龍圖閣待制孔道輔留下對奏!”

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一千零六十一章黑暗中的秘密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高麗的困局第二百五十七章大風起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六十七章上朝三兩事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與包拯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將換新天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另闢蹊徑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換來制度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七百七十四章皇帝的準則第兩千一百七十一章臨走前的反擊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九百二十一章來啊!互相傷害啊!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三百八十七章彩雲之南,是是非非第五百四十七章自取其辱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殺出個包希仁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兩千六百四十一章人口紅利太大了第一千二百零六章遼東之貴第一千三百四十章苛刻的條件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六百七十九章斬衰之服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兩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現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兩千四百一十四章瘋了的仁欽桑波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兩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變第五百四十三章太子監國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學的作用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二百五十八章軍武院與黑手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瘋狂生長的陰謀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宮大內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紛紛來投第五十二章破而後立第七百四十四章“獨夫民賊”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五百章帝王一怒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兩千零九十章被嚇哭的吐蕃人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四百三十一章大宋的未來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內有隱秘第七十四章太子的軍械庫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九百八十五章駛往星辰大海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四百七十四章劍指南海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九百五十六章寧夏是非多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九百四十章公主的心上人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
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一千零六十一章黑暗中的秘密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高麗的困局第二百五十七章大風起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六十七章上朝三兩事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與包拯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將換新天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另闢蹊徑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換來制度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七百七十四章皇帝的準則第兩千一百七十一章臨走前的反擊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九百二十一章來啊!互相傷害啊!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三百八十七章彩雲之南,是是非非第五百四十七章自取其辱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殺出個包希仁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兩千六百四十一章人口紅利太大了第一千二百零六章遼東之貴第一千三百四十章苛刻的條件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六百七十九章斬衰之服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兩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現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兩千四百一十四章瘋了的仁欽桑波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兩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變第五百四十三章太子監國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學的作用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二百五十八章軍武院與黑手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瘋狂生長的陰謀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宮大內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紛紛來投第五十二章破而後立第七百四十四章“獨夫民賊”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五百章帝王一怒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兩千零九十章被嚇哭的吐蕃人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四百三十一章大宋的未來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內有隱秘第七十四章太子的軍械庫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九百八十五章駛往星辰大海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四百七十四章劍指南海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九百五十六章寧夏是非多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九百四十章公主的心上人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