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巾幗不讓鬚眉

周湛走了,但卻很快回到了匯豐商號住下,不知爲什麼,上京城的城門突然戒嚴了起來,最讓人趕到不可思議的是,下達這個命令的人居然是遼朝的皇帝。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動讓周湛和宋小乙猛然一驚,很顯然這意味着皇帝要動手了,難道宋小乙猜測的不對,謀劃這一切的不是太后蕭撻裡嗎?

很快消息被證實,原來是例行的遼皇狩獵,地點就在距離上京城不遠的大斧山,任何人不得在這個時候隨意出入上京城,即便是大宋的使團隊伍也不行,遼皇耶律洪基很體貼的派人前來通報。

大斧山地形非常好,依山傍水,環繞它的便是大斧河,但時間長了人們都叫它大福河了,而大斧山顯然與大福河不相配,於是當初行獵於此的耶律宗真叫它太子山,因爲在他行獵的當天便是他成爲太子的日子。

皇帝行獵對於大宋來說是最爲簡單的事情,而對於遼朝來說不亞於一場祭天儀式,遼人在馬背上得天下,對於這種傳統儀式非常的看重,否則也不會使得整個上京城戒嚴。

既然是例行公事,宋小乙等人也就放心了,遼朝皇帝特意派人前來體貼的通知讓周湛滿意,但使者接下來的話讓他尷尬起來:“陛下有旨,宣大宋賀正旦使周湛及匯豐商號掌櫃宋仁明伴駕行獵!”

作爲文臣的周湛怎麼可能會射獵,但既然是遼朝皇帝的旨意,自己也不好不去,在大宋亦有這樣的規矩,賀正旦使要隨皇帝一起到玉津園參加禮儀性的射箭比賽,朝廷會選出能射武臣伴射,在射箭比賽中表現出色的伴射武臣,可以得到皇帝的豐厚賞賜。

一是向外臣炫耀武力,而是增加過年的節日氣氛,遼朝皇帝的行獵不亞於一場盛大的慶典,而且前來通報的使者更說明了這一天是太后的生辰日。

這麼重要的日子,如果周湛不參加實在說不過去,而爲何叫上宋小乙,“宋仁明”便是宋小乙的化名。難道說遼皇已經宋小乙的身份或是說知曉匯豐商號的身份?

那這一點就太可怕了,現在的遼皇只不過是十來歲的孩子,宋小乙和周湛可不相信他能有多少手腕,即便是有也是身居幕後蕭撻裡的手段。

宋小乙拍了拍緊張的周湛道:“顯然人家是知道了我們的身份,想想也是,即便是中庸的統治者也該明白自己國都之中的魑魅魍魎,何況蕭撻裡本就不是一個平凡的婦人,作爲一個太后,她要是沒有這點手段,反而是落了下乘。”

“這麼說來,宋賢弟還是真的打算赴約?”

周湛的驚訝讓宋小乙失笑:“這是在遼朝的上京城,即便是我大宋再強大也管不到這裡吧?難道我還能拒絕不成?再說既然敢這麼光明正大的請我去,便不會把我怎麼樣,我宋小乙還真的是希望見識一下官家誇耀的女人……”

周湛不可置否的點了點頭便上了匯豐商號的馬車,而作爲使者座駕的馬車卻跟在後面,他是知道宋小乙的馬車有多麼的舒坦,做過一次之後就想把自己的馬車送燒掉。

雖然周湛的馬車也裝上了減震,畢竟出使遼朝這件事不簡單,鴻臚寺特意給了他一架好車,但與宋小乙那外觀低調內裡奢華的馬車比比起來卻相差甚遠。

在宮人的帶領下,兩人很快便趕上了遼皇的車隊,冗長浩大車隊的行進速度可不塊,周湛送這小小的地方便能看出遼朝與大宋的差別來,自個大宋皇帝的車駕速度可比這遼朝的要快得多,大駕滷薄如果全速前進甚至能趕得上行軍之疾。

周湛宋小乙兩人的到來顯然是引起了遼皇的注意,每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正是好奇的時候,耶律洪基也不例外,在車駕中命人傳旨,要宣召周湛和宋小乙兩人。

在任何一個王朝,被皇帝宣召都是非常榮幸的事情,兩人自然不會推辭,上了巨大的皇帝車駕,顯然這與大宋的皇駕差不多,其大如室,華貴異常,天子氣象可不是誰都能使用的。

“外臣,大宋翰林學士,制誥周湛參見陛下!”

“草民宋仁明參見陛下!”

耶律洪基笑着揮手道:“平身!”剛剛說完便急不可耐的再次開口道:“朕之皇駕與皇叔的比起來如何?”

嗯?!

宋小乙和周湛同時對望一眼,皇叔?……難道說的是官家?

周湛乾咳一聲道:“陛下的皇駕與我大宋皇帝的皇駕不分上下,不分上下……”

得到肯定的答案,耶律洪基這才笑道:“哦?!如此甚好,甚好,朕還覺得這皇駕略微不及皇叔的嘞!原道是差不多的。”

“查刺,母后是這麼教你的?!”

一聲突兀的女聲從車廂中傳來,柔和中帶着一絲堅硬,剛強中帶着柔軟,讓人忍不住想看看聲音的主人,但宋小乙和周湛兩人則是迅速躬身拜下,行禮唱諾。

“周正使莫要謙虛,你大宋皇帝的大駕滷薄可不是我大遼能比擬的,你這是在誤導我皇兒,本宮雖一婦人,卻聽說大宋皇帝的大駕滷薄用的是虎豹之士,背嵬禁軍,比之秦銳士,魏武卒也不成多讓,行禁止快令人瞠目,當得上風,林,火,山四字!”

一股銳意從遼朝太后的話語中滲出,周湛和宋小乙覺得脖後生寒,彷彿利刃在喉,這便是上位者的氣息,皇權威儀的稍稍流露也不是尋常人能承受得起的。

最讓宋小乙吃驚的是,遼朝太后居然知曉陛下班師回朝的盛況,連大駕滷薄的用兵都一清二楚,顯然這是刻意探知的,否則不會有這麼詳細。

從身後珠簾中傳出的聲音讓耶律洪基無奈的低下了頭,他本想炫耀一下自己的車駕,與趙禎相互比肩,誰知道卻換來母后的斥責,剛剛的話就是在斥責自己不通世事。

隨着耶律洪基的嘆息聲:“我兒爲何嘆息?難道就因爲你的車駕比不上皇叔的?母后是這麼教你的?!擡起頭來!我大遼皇帝即便是身處逆境也不可垂頭喪氣,即便是戰死也不可彎腰屈膝!”

“孩兒遵命,母后!”

年幼的皇帝眼睛中爆發出閃亮的光芒,但宋小乙和周湛卻沒有從中看到一絲仇恨,彷彿他並不對手刃自己父親的大宋皇帝有多少怨恨似得……

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兩千一百七十一章臨走前的反擊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百四十八章東京城中的新潮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說客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兩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變第一千八百零九章今之神都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宋之臺諫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一千九百八十章好大的一個放射球!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告御狀的結果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雄鷹與蒼龍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二百六十九章党項人來了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兩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將換新天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五百零一章黑手遭遇黑手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兩千二百二十五章強盜歌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落入陽謀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三百六十五章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二百四十三章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四百五十一章沒藏訛龐的憂慮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無奈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里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國王朝第五百零八章獨醒的張儉第七百六十二章上京雲動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大宋故人來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五百四十四章遼朝來使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兩千四百九十八章紫宸殿中的對奏第九百五十九章歸於王化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九百四十三章遼朝使者覲見!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十三章象棚女戲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二百六十八章投機者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第五百四十六章帝王何時歸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時機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八百五十六章敲山震虎第兩千四百七十章東京的早晨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五百五十三章狄青的情商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二百六十七章趙禎手中的大錘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九百五十章蔡伯俙的駙馬府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與帝王對話
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兩千一百七十一章臨走前的反擊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百四十八章東京城中的新潮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說客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兩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變第一千八百零九章今之神都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宋之臺諫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一千九百八十章好大的一個放射球!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告御狀的結果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雄鷹與蒼龍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二百六十九章党項人來了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兩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將換新天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五百零一章黑手遭遇黑手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兩千二百二十五章強盜歌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落入陽謀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三百六十五章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二百四十三章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四百五十一章沒藏訛龐的憂慮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無奈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里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國王朝第五百零八章獨醒的張儉第七百六十二章上京雲動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大宋故人來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五百四十四章遼朝來使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兩千四百九十八章紫宸殿中的對奏第九百五十九章歸於王化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九百四十三章遼朝使者覲見!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十三章象棚女戲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二百六十八章投機者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第五百四十六章帝王何時歸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時機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八百五十六章敲山震虎第兩千四百七十章東京的早晨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五百五十三章狄青的情商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二百六十七章趙禎手中的大錘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九百五十章蔡伯俙的駙馬府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與帝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