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強大之後,難免就要遇到許多問題,而大宋所遇到的就是不斷髮展的速度以及國力的增長。

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大宋的發展和增長是建立在貿易上的。

眼下的大宋人口已經過億,但相比後世卻還是遠遠的不足,這些人不可能全部成爲農民,也不能全部成爲工人,更不可能全部成爲官員。

所以大宋的職業在不斷的增加,農民,工人,匠人,官員,格物官,等等都是組成大宋百姓羣體的要素。

而大宋的發展離不開這些人的同時,也離不開外朝。

趙禎之所以對圖格里克“傾囊相授”看似是在幫助塞爾柱帝國,但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幫助大宋。

大宋在不斷的發展,塞爾柱卻在緩慢的發展,甚至是倒退,而眼下大宋的發展速度早已超過了塞爾柱和西方所有國家和文明。

一個巨大的問題便會出現,大宋把其他文明甩的太遠了,幾年,十幾年,大宋還能從西方世界賺到足夠多的錢財,可若是相差太大,幾十年後大宋將會面臨與西方世界貿易的入不敷出。

貿易順差很可能因爲技術的外泄,或是西方勞動力的廉價,而使得大宋的貿易出現逆差。

所以趙禎並沒有徹底毀滅西方文明的打算,甚至要幫助西方諸國,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大宋也不能讓西方世界太過穩定,這樣不利於大宋在其中賺取戰爭財………………

就在趙禎思緒萬千的時候,圖格魯克提出了他的疑問,大宋每年都要舉行科舉嗎?那每次科舉所產生的官員是否會出現之前趙禎提到的冗官現象?

對於充滿求知慾的圖格里克,趙禎是不會拒絕向他傳授科舉制度的,當然這些傳授是有限的,並不會什麼都告訴他。

更不會告訴他在大宋科舉最初仍每年舉行,但隨着實行彌封、謄錄,增加殿試等,使每一次考試的組織準備、人員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舉行考試,從中央到地方都會疲於奔命。因此從宋太宗以後,科舉實際上已沒有每年舉行。

但到了趙禎這裡,經過大量的改革政府部門,增加開設全新的衙門,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同時教育所產出的人才數量激增,趙禎便正式規定每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同年進行殿試,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

這不光是壓縮了大宋選拔人才的週期,同時也給了天下學子以及讀書人巨大的希望和幸福。

一個人,一輩子能有多少的時光?讀書要多少年,科舉又要多少年?

趙禎的改革充分的吸納了多餘的人才,至於所謂的改革涉及了大宋的方方面面,也就是因爲這些龐大而繁雜的改革,使得大宋需要的人才數量急劇增加,完全有能力消化掉每年出現數量龐大的人才。

至於科舉的內容上,大宋幾乎改變了原有的科舉模樣,原本大宋的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

進士以聲韻爲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趙禎執政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着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

趙禎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了歐陽修以及後來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

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爲大經,《論語》《孟子》稱爲兼經,定爲應考士子的必讀書。

規定進士考試爲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

趙禎向圖格魯克強調,科舉的改革必定會遭到保守派的反對,這些人已習慣了原本的利益分配製度,已經成爲了其中的一部分,要想改革,那就必須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圖格魯克有些驚訝,但隨即也明白了趙禎的意思,即便是已經有科舉制度的宋帝國,在改革科舉的時候也是破費周章,何況是完全沒有科舉制度的塞爾柱?

同時趙禎也向圖格魯克闡述了科舉的弊端。

大宋取消了吏部銓試。但是從宋太祖開始殿試舉人,給士子們在省試上增加了一道難關。不少人省試通過了,殿試卻遭黜落。

“本朝自祖宗以來,進士過省赴殿試,尚有被黜者。遠方寒士,殿試下第,貧不能歸,多有赴水死者。”

趙禎的話讓圖格魯克心驚,他不明白爲什麼這些宋帝國的讀書人因爲被罷黜之後居然會去尋死,這難道就是學者思想上的忠貞,也太過可怕了些。

其實原本宋代科舉是爲有錢人家所包攬的。

呂蒙正、范仲淹、歐陽修等寒士在科舉及第者中是極少數,而且他們也並非貧苦農民出身。

科舉所需的經濟開支,的確不是一般農家所能負擔,即便是三蘇父子本是四川眉山縣的殷實人家,蘇洵攜兒子進京趕考,蘇軾兄弟雖金榜題名,然而家當也開銷的差不多了。

次年蘇洵之妻病死眉山,父子三人奔喪回籍,家中已是一派“屋廬倒壞,籬落破漏,如逃亡人家”的慘景。這還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產的花費。

小戶人家豈敢問津如此科舉?

大宋科舉名額的擴大幾乎把全社會的讀書人都吸引了進去,科場競爭激烈,士人頭白身衰,出入科場,死而後已。

當然這裡都是曾經,趙禎改革下的科舉制度已經完全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原因很簡單,因爲現在的宋人幾乎都富裕了,平民百姓的生產剩餘完全能夠支撐他們讀書就學。

而每年地方財政支出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財政支出,那就是給予赴京趕考之人以補貼,同時因爲大宋的交通極爲便利,從最遠的海南路瓊州島抵達神都城也僅僅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而已。

學子在進京趕考的路上不再是風餐露宿,也無需投宿與寺廟道觀之中,只需要出示地方州府開具的文書,便可使用倌驛或是郵驛。

當然這些趙禎是不會告訴圖格魯克的,可即便如此,大宋的科舉制度對他的吸引也是致命的。

他甚至請求趙禎,派遣官員前往塞爾柱帝國指導,並且幫助塞爾柱舉辦一次科舉………………

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撲火的飛蛾第一千一百零六章開國伯與長城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兩千二百八十六章“主聖臣良”第二百七十八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下)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萬象更新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圍魏救趙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五百七十九章做戲做全套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我還記得第五百五十九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下)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八百五十三章党項人的未來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魚肉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倭國皇帝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五百九十四章彭七的陰謀第五百二十二章遼皇的叛逆期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雄鷹與蒼龍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難(三更)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一千五百零三章熱火朝天的皇城第六百二十章被害妄想狂第一千零五十六章倭人初見盛世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二十三章父愛如山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揮兵八刺沙袞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大宋新風第八百四十章土豆,地瓜,味道好!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兩千兩百零三章蔡伯俙的“肥缺”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皇帝的枷鎖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七百八十六章元昊突圍第三百零七章保家衛國者,方是大宋好男兒!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一千七百零三章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第一百零五章與爾同食第二百二十章深宮中的瘋狂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五百零六章大宋商賈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兩千五百八十五章成約!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八十四章第一把燧發槍的問世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七百二十一章羊毛戰爭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
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撲火的飛蛾第一千一百零六章開國伯與長城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兩千二百八十六章“主聖臣良”第二百七十八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下)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萬象更新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圍魏救趙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五百七十九章做戲做全套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我還記得第五百五十九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下)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八百五十三章党項人的未來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魚肉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倭國皇帝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五百九十四章彭七的陰謀第五百二十二章遼皇的叛逆期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雄鷹與蒼龍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難(三更)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一千五百零三章熱火朝天的皇城第六百二十章被害妄想狂第一千零五十六章倭人初見盛世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二十三章父愛如山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揮兵八刺沙袞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大宋新風第八百四十章土豆,地瓜,味道好!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兩千兩百零三章蔡伯俙的“肥缺”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皇帝的枷鎖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七百八十六章元昊突圍第三百零七章保家衛國者,方是大宋好男兒!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一千七百零三章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第一百零五章與爾同食第二百二十章深宮中的瘋狂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五百零六章大宋商賈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兩千五百八十五章成約!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八十四章第一把燧發槍的問世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七百二十一章羊毛戰爭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