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古典戲曲之鼻祖
“巧極!”歐陽發同樣大感意外,“吳掌櫃亦好此道?”
吳銘含笑叉手:“我和謝廚娘是陪二郎來捧個場。”
“歐陽小官人也愛聽師師的曲子?”李二郎一副碰到同好的口吻。
歐陽發笑着搖搖頭:“我是頭一回來保康門瓦子,見兩棚唱對臺戲,便隨意選了一處。”
“小官人選了個頂好的!”李二郎斬釘截鐵,“聽了師師這曲《願成雙》,耳朵便再容不下第二家!”
歐陽發啞然失笑。
吳銘在小歐陽身旁坐定,解下葫蘆放在案几上,其上還放着一包滷味,自然是從吳記川飯買的。
歐陽發也和狄詠一樣邀請吳掌櫃同享,隨口問道:“再過十餘日便是家父五十歲壽辰,吳掌櫃定會親臨敝府執掌廚事吧?”
吳銘一愣,搖頭稱否:“若非小官人提及,吳某對此毫不知情。”
他真不知道醉翁竟然快過五十歲生日了,可惜沒有手機,有也用不了,不然還可以查查具體的日期。
“哦?”歐陽發麪露訝異之色,“這倒奇了,敝府私廚手藝平平,家父素喜品評美食,此番壽宴,按說必請吳掌櫃掌竈纔是……”
他想了想,釋然道:“想是尚未着手此事,依我看,若非今晚,便是明朝,家父定會差人同吳掌櫃商議。”
吳銘笑着應和兩句,心裡不免有些期待。
這麼快就要上門做菜了嗎?
幸而經過這段時間的練手,他已經掌握本地土竈的使用方法,且是同城,醉翁家離得也不遠,各種意義上都很方便。
不知道能給點什麼獎勵……
正胡思亂想間,一陣密集的鼓點突然隆隆炸響!
鳴鼓開場!
李二郎肉眼可見的興奮,跟火燎屁股似的,根本坐不住。
待一衆看客坐(站)定,喧囂稍歇,一老者當先上臺開呵,誇說大意,即介紹本場演出的表演曲目和主要演員。
吳銘對音樂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
但在本朝開飯店,想做到正店的規模,沒有絲竹雅樂,準確地說,沒有歌伎駐唱是萬萬不行的。
所以他這些天仔細研究了下宋代的說唱藝術——此說唱和嘻哈沒有半毛錢關係,指的是邊說邊唱、以唱爲主的一種表演形式。
說唱又可以進一步分爲嘌唱、小唱、唱賺、陶真、崖詞、吟叫、鼓子詞等不同類別。
而兩宋最爲流行的諸宮調,我國戲曲的起源,目前並不存在。要等到十餘年後,纔會被一個名叫孔三傳的瓦子藝人創造出來,這位音樂奇才也因此被譽爲古典戲曲之鼻祖。
本場正式的表演曲目爲唱賺《願成雙》,即用多種樂器伴奏、融合多種曲調的大型演唱。
正式演出結束後,劉師師還會獨自獻唱兩首小唱,即執紅牙拍板,清唱慢曲,歌詞就是現在所說的宋詞。
老者接着介紹主演:“劉師師——”
話音未落,臺下登時響起一片喝彩,許是離得最近的緣故,吳銘感覺二郎叫得最大聲。
不過,和現代那些晃着燈牌高喊應援口號的粉絲團體相比,宋代的粉絲終究缺乏組織性,連聲喝彩都喝不齊。
會不會運營啊師師姑娘!
“——郭四郎、孫端、華琳、黃文質、熊春、孔三傳、謝一珪……”
等會兒!
孔三傳?!
吳銘驚疑不定。 細一琢磨,這個時間節點處於孔大師的藝術生涯早期,尚未成名,還真有可能是他本人!
老者報完幕立刻下臺。
和擂臺賽不同,看說唱演出就和今天聽音樂劇一樣,棚內相當安靜。畢竟,這年頭沒有揚聲器,稍微鬧騰一點,後面的看客便聽不清了。
不多時,一陣悠揚的笛聲響起,一衆演員次第登臺。
但見率先登場的妙齡女子云髻半偏,斜簪着銀步搖,素白綾紗籠着玉骨冰肌,青翠絲絛束着楚楚蠻腰。行進間衣袂輕旋,步若流雲仙氣飄飄;淺笑時百媚自生,眸似秋水柔波盈盈。
確是個美人!
朱脣輕啓,歌聲如水緩緩流淌,嗓音之清甜真似一汪冷泉,正是那日從州橋畫舫裡傳出的女聲。
坐在吳銘左右兩側的人都如癡如醉,李二郎尤爲享受,微眯着眼跟着劉師師的唱詞搖頭晃腦。
吳銘到底是現代人,宋時的音樂形式屬實欣賞不來,雖然很不想打擾二郎聽曲,遲疑再三,還是湊近他耳邊悄聲問:“哪個是孔三傳?”
李二郎一下驚醒,倒沒有不耐,擡眼搜尋一圈,指着臺上某處悄聲作答:“拉嵇琴那個。”
吳銘立刻將那人鎖定:看着二十歲上下,大衆臉,腦袋又大又圓,除此之外,長得沒啥特點。
怪不得只能拉嵇琴,在娛樂圈混不僅要有才藝,更要有顏值,尤其對女優伶而言,顏值往往比才藝更重要。
幸而孔大師是個男兒身,且才華爆表,不然,夠嗆能紅。
這首曲子遠比吳銘預想的長,前有引子,後有尾聲,間有重複,音律不可謂不豐富,歌聲不可謂不婉轉。
唯有一點,唱得實在太慢了,恨不得一個字一個字往外吐,和現代的說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畫風。
會欣賞的人大概能品出其中韻味,吳銘只覺得拖沓,給他幹困了都。
“好!”
突如其來的喝彩立時將他驚醒。
見李二郎扯着嗓子大聲叫好,簡直比吆喝時更加賣力,便知道終於唱完了。
吳銘也跟着鼓掌,所有人的視線都聚焦在劉師師身上,唯有他的目光追隨孔三傳而去。
不多時,便有婢女捧着紅絲盤子自前排看官座前走過,含笑求賞錢。
李二郎一氣掏出全部家底,足有六七百文,放進盤中,將師師誇得天花亂墜。
吳銘看得暗暗咋舌,心想怪不得你二十多歲還是單身狗,照你這大手大腳的花法,這輩子也甭想娶親。
婢女顯然識得他,笑盈盈道謝。
一圈走下來,無一例外都是賞給劉師師,連謝清歡也貢獻了十幾個銅板。
等對方走至跟前,吳銘摸出兩串銅板,笑道:“二百文賞給拉嵇琴的孔三傳。”
此言一出,周遭人皆是一怔,紛紛投來詫異的目光。
婢女愣愣反問:“孔三傳?”
“正是。”
她這才醒過神來,忙收斂失態,盈盈一福道:“奴婢代孔大哥謝過官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