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懿之險計

楊修輕笑起來,豎起手指一一列舉道:“其一,我主將請大將軍出面,上奏朝廷,拜封龐公爲平南將軍,並編制東州兵獨成一軍,依舊歸屬龐羲指揮,由朝廷發放糧餉。其二,以將軍久鎮益州,平定賨亂爲軍功,加封龐公爲平陰侯,食邑一千戶。其三,於雒陽周圍揀選良田五千畝,賞賜與龐公。不知這三項補償,龐公可還滿意?”

龐羲的眼睛隨着楊修的所言瞪的越來越大,眼中既有狂喜,又有忐忑,更藏着些許的疑惑和懷疑。

對於楊修所言的這三項補償,龐羲不但滿意,而且甚至都有些惶恐了。

漢室首重軍功,前漢非軍功不得封爵,此鐵律至今朝仍在執行,而且原時空中,將軍封號已經氾濫,可爵位卻依舊珍貴,更別說眼下被劉封改動了世界線之後了。

眼下的爵位比原時空中更加金貴,而將軍封號也依舊保值,這兩樣任何一樣拿出來,對於東漢士人都是極大的誘惑。

尤其是平陰侯,龐羲乃是河南雒陽人,平陰就在洛陽西北不足十五里處,以平陰爲封號,簡直就是與以雒陽爲封賞相差無二了。只是雒陽爲帝都,自不可能真的封賞出去,故而以平陰爲替。

這對於龐羲來說,可謂是極大的彰顯他這個受封者身份地位、並且給他以及家族帶來了極高的榮耀之意,是貨真價實的殊榮。

況且平陰乃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往來商旅極多,領內繁榮,經濟發達,又距離雒陽極近,只有十餘里地,可謂是天下第一等的封地。能在這裡食邑一千戶,不但榮譽極高,政治利益和經濟收益也是相當之大。

如果楊修所說的是真的,那龐羲在蜀中所放棄的利益的的確確是得到了補償,而且還是倍與之。光是如此之高的政治地位,又有什麼財貨是不能

龐羲尤自有些不信的確認道:“此言當真?”

楊修以一種斬釘截鐵的語氣鄭重其事的確定道:“修不才,敢以家聲以及先祖之名背書。”

司馬懿也是適時以家聲擔保。

在東漢時期,士人對家族的情感是相當深厚的,而所有的漢人對先祖的感情也是極爲重視的,漢以忠孝治天下可不是說笑的。孝順是真能讓你當官的,而且家族的聲望決定了家族子弟的前途。

孝在兩漢,是第一的道德準則,也是兩漢治國理政的核心倫理。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敢辱沒家族先祖,那可是要付出社會性死亡爲代價的。

楊修和司馬懿敢拿家聲和祖先擔保,龐羲不信也得信了。

既然信了,龐羲那就不可避免的心動了。

衣錦回鄉,是榮歸故里的風光無限;

封將拜爵,是馳騁疆場的功成名就;

重振家族,是血脈傳承的承前啓後;

高居廟堂,是出將入相的名士情懷。

不論哪一個,都是龐羲無法拒絕的誘惑,更何況這還是四條並舉。

司馬懿和楊修互相配合,環環相扣,引龐入彀,最終成功說得龐羲同意支持撤軍,並且答應前往州府勸說劉璋。

龐羲的贊同,就會像多骨諾米牌一樣,成爲極爲關鍵的一環。得到司馬懿和楊修回報之後,曹昂也是極爲高興,覺得大事可定。

果然,接下來的事態正朝着曹昂、司馬懿、楊修等人的預計發展。在龐羲明確表示支持東撤後,劉璋變得更加傾向於接受曹昂的建議。

只是司馬懿和楊修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來自於本土派的強力反對。

以張鬆,秦宓、楊洪、黃權爲首的本土派,聯合了張任、劉𪻺、冷苞等蜀中名將,極力反對曹昂的東撤計劃。

張鬆等人自不必說,黃權,張任等將領卻是認爲,以蜀軍的力量,再徵發成都城中的青壯,最少還是能堅持一陣的,況且成都城中的糧草最少還能支撐半年時間。成都城高池深,城牆堅固,即便是配重投石機都沒能砸塌城牆。

他們完全可以在成都城中坐觀成敗,實在不行,哪怕即便是投降於左將軍,總要比背井離鄉來的好。

一旦跟着曹軍東撤,蜀軍離開了成都,那價值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雖然阻力很大,但曹昂、司馬懿等人還是相當樂觀的,因爲劉璋在龐羲的勸說,以及城外左幕軍的強勢威脅之下,越來越傾向於東撤了。

只要劉璋下定決心東撤,至少張任、劉𪻺、冷苞這些將領大概率是會聽從命令的。

有了龐羲的支持,張任等人又不得不低頭,成都城內的三萬餘蜀軍最少能保證拉走兩萬餘人。即便黃權堅決不走,那也不過損失數千人罷了,與大局無礙。

就在曹昂稍稍鬆了口氣,以爲事態終於得到控制了的時候,又一個噩耗傳來。

雒城失守。

面對這一次的噩耗,曹昂、司馬懿等人竟然沒有慌亂,只是臉色變得難看了起來。雒城之中,囤積了大約曹軍約兩成的物資,涪城有五成,梓潼有兩成,綿竹則有一成。

雒城的失守,對曹軍無疑也是一個巨大打擊,即便及不上天雄、劍閣淪陷,但也要比之前野戰失利更沉重了。

事實上曹昂等人已經開始商量分兵先行前往雒城了。

只是一來大戰剛剛落幕,聯軍傷亡不小,再加上曹昂正在勸說劉璋放棄成都東撤。貿然分兵東撤,恐怕會引起劉璋以及蜀軍不必要的疑慮。

二來則是劉封動手的時間太快了,這纔是他們剛剛收到天雄、劍閣淪陷消息的第四天,可見對方早就在自己收到消息之前,就已經開始調動兵馬啓程,準備偷襲雒城了。

最後一點則是曹軍對左幕軍的野戰實力有了更高的估量,有些不敢分兵了。

之前有種擔心,那就是萬一己方分兵雒城,而劉璋又不同意東撤,左幕軍如果趁機在曹軍東回的路上設伏,伏擊曹軍的話,那分兵之下,必然風險增大許多。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曹昂,司馬懿、曹仁等人想要觀望幾日,最好能夠儘快說服劉璋直接撤退,如此也就不必冒險分兵了。

真可謂是一招出錯,步步落後。

現在連雒城都丟了,雖然不像劍閣、天雄那般斷絕了後路,可接下來再想要東撤,可就走不了金牛道了。

“將軍,不能再等了。”

司馬懿第一個開口,語氣極爲堅決,以顯其決心之重:“必須在三日之內,說服劉季玉東撤。”曹昂也是眉頭緊皺,聞言不由問道:“如今雒城已失,我等該如何東撤?”

司馬懿顯然早有準備,當即起身走到地圖邊,比劃道:“雒城既失,金牛道必不能走了。左幕軍駐兵廣都,龍泉道也不能走了。”

龍泉道乃是龍泉山脈山麓邊的道路,要比金牛道的規格要小的多。

金牛道雖然不是中原標準化的戰略通道,但在成都至綿竹這段路上還是相當寬敞的,因爲這段路全程都是平原,故而道路全是由土石鑄就而成,大部分道路夯土而建,在關鍵的道路比如橋樑,渡口等處,則以石板、鵝卵石等石頭材料進行鋪砌。這一段道路路寬足有五至六米,能夠並行四匹馬匹,或者並行兩輛牛馬大車。

龍泉道要比金牛道差遠了,這條沿着龍泉山脈一路向北而行的山邊小道,路寬僅僅只有兩米,只能單向行駛手推車、獨輪車之類的小型車輛,或者一頭牲口。

但這兩條道路,卻是成都附近通行情況最好的兩條道路了。

司馬懿接着說道:“爲今之計,唯有走綿虒道。”

“綿虒道?”

楊修大訝的問道:“仲達,可這條道路乃是通往西北羌區的啊,那裡人煙稀少,物資匱乏,難以供我大軍駐足啊。”

“德祖還請稍安勿躁。”

司馬懿卻是笑着寬慰了楊修一句,接着解釋道:“卑職自入成都後,詳細翻閱瞭解了益州地理。綿虒道雖通往羌南,但我等只需在邛崍山脈東面山腳處的灌城折向東面,過沱江,一路向東北而行,可至繁城縣。自這裡向東南,可至雒城,若是往東北,則可至綿竹以東五里處轉入金牛道。屆時若是綿竹未曾失守,我等可帶着綿竹的守兵和物資一同撤退,若是綿竹已然失守,我等也可以直接退往涪城。”

曹仁忍不住誇獎起來:“仲達真知兵也。”

司馬懿入成都之後,竟然想到去翻閱成都地理雜誌,瞭解各地道路,僅這一條,曹仁贊他知兵就絕不爲過。

曹昂也是長鬆了口氣,臉色好轉許多,更是露出了笑容,也跟着誇讚起司馬懿來。

司馬懿卻是十分謙遜,隨即又道:“涪城李整,素來有勇有謀,料想其得知雒城失陷之後,必會加強綿竹守衛,並轉運物資。不過主公還是得儘快給其中下達命令,也好免去他後顧之憂。”

“善!”

曹昂從善如流,當即簽署了命令,讓使者立刻出發,趕赴涪城。

緊接着,曹昂帶着司馬懿,楊修去尋龐羲,然後聯合龐羲一起給劉璋進行施壓。

得知雒城失陷,龐羲也是慌了神了。雖然成都如今還不算被徹底包圍,可金牛道一斷,成都再想獲得物資補充可就難上幾倍了。

於是,龐羲也不再遲疑,直接跟着曹昂去了州府。

與龐羲一般無二,劉璋在得知雒城失守之後也是大驚失色。

接下來,龐羲、司馬懿、楊修等人親自上陣,輪番勸說,劉璋本就動搖的更加厲害了,而在這時候,曹昂開口加上了最後一顆砝碼。

“若是明公眷戀成都,難以自醒,我等不會在此坐視局勢惡化,當於後日離城東撤。”

曹昂圖窮匕見的威脅道:“屆時,根據朝廷和大將軍的詔令,龐將軍會與我等一併離開,還請明公莫要阻攔。”

劉璋再也坐不住了,龐羲所部尚有一萬四千餘人,相當於成都城中半數兵馬。若是連他都走了,那這成都也別守了,索性直接開城向左將軍請降吧。

劉璋終於做出讓步,同意了東撤的計劃。

劉璋同意撤退之後,司馬懿當即敲定了計劃。

成都城中尚有糧食一百餘萬石,各大士族豪強以及百姓家中也有不少糧食。

蜀中之戰至今已經一年半了,士族豪強自然不會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自然是想方設法的囤積,而百姓之中,也是如此,但凡家中還有些餘財的,也會想盡辦法換購成糧食。

百姓的傢俬自然是沒法與士族豪強相比,平均下來每家每戶能有個十天半月的存糧就很好了。只是成都城裡最少還有十餘萬百姓,架不住這基數巨大,真把這些百姓手裡的糧食集中在一起的話,那也是一筆不小的數量。

司馬懿預估,這部分糧食應該也有數十萬。只不過這些糧食可不好徵收,至少現在不能徵收。

因此,在司馬懿的計劃之中,要先在成都城中徵集青壯,最少可得兩萬餘人丁,然後組織他們運輸糧食。

如此一來,既可以將成都青壯一起帶走,增強己方的兵力和實力,又可以將累贅的老弱婦孺留在成都城中,給左幕軍背上一個巨大的包袱。

因此,撤離時,先以曹仁所部爲主,先期鞏固郫縣、灌地和繁縣三地,將糧食轉運出去。等到糧食轉走後,大軍再尾隨撤退。

撤退序列爲曹仁爲先,然後是蜀軍,接着是東州兵,而曹昂則親自殿後,只是諸軍騎軍將全部調撥給曹昂所部,由他統一調度指揮。

如此興師動衆,自然瞞不過左幕軍的眼睛,但司馬懿依然有信心執行成功,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是這一整條路線左側背靠岷江,而右側則靠着沱江,可謂是兩面鄰水,完全不虞被左幕軍襲擾,可以極大的提升轉運效率和速度。

這也是司馬懿這個方案最重要,賴以爲基礎的客觀條件。

沒有這樣兩河夾一條道路的地形,在數萬精銳左幕軍的眼皮子底下,動用兩萬多民夫,轉運近兩百里地的距離,實在是有些自尋死路了。

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118章 周 蔣來投第136章 廣陵戰起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95章 曹宏末路(第五更求首訂!56)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18章 委以重任第31章 兩封家書第424章 張羨起兵第275章 劉闢請降第513章 檢閱諸軍第617章 李典進言第444章 荊南分兵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14章 獻策屯田第560章 多路進展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531章 緩兵之計第93章 幕後黑手(第三更求首訂!36)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576章 司馬建功第603章 仲達獻策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428章 伯符獻策第563章 龔揚請援第495章 洪流改道第153章 伯符襲丹徒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251章 雒中議定第359章 抵足而眠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39章 雙管齊下克臧霸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183章 禮遇袁使第80章 父慈子孝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626章 噩耗頻傳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489章 更易親宦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535章 申家遺患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448章 狼煙破敵第158章 謀奪任城第609章 宏偉戰略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223章 河東聞訊第61章 陳羣家書第275章 劉闢請降第95章 曹宏末路(第五更求首訂!56)第42章 韓循獻策第40章 一統州境的遐想第81章 徵辟劉曄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384章 諸葛加冠第132章 各方雲動第19章 贈禮曲轅第287章 擒獲袁術(加更!)第310章 兵臨曲阿第576章 司馬建功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51章 公瑾難求第4章 曹豹的困境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434章 荊北告捷第358章 兵分兩路第402章 擴軍分郡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268章 曹袁生隙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543章 拒賄破寨第484章 各有去處第333章 裡應外合第529章 南中方略第493章 喜得二將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63章 下邳國相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623章 兩面呼應第527章 伯言望蜀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369章 豫章意外第232章 瓜分蛋糕第263章 琴音惹塵緣第425章 孫策請纓第160章 外厲內荏
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118章 周 蔣來投第136章 廣陵戰起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95章 曹宏末路(第五更求首訂!56)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18章 委以重任第31章 兩封家書第424章 張羨起兵第275章 劉闢請降第513章 檢閱諸軍第617章 李典進言第444章 荊南分兵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14章 獻策屯田第560章 多路進展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531章 緩兵之計第93章 幕後黑手(第三更求首訂!36)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576章 司馬建功第603章 仲達獻策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428章 伯符獻策第563章 龔揚請援第495章 洪流改道第153章 伯符襲丹徒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251章 雒中議定第359章 抵足而眠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39章 雙管齊下克臧霸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183章 禮遇袁使第80章 父慈子孝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626章 噩耗頻傳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489章 更易親宦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535章 申家遺患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448章 狼煙破敵第158章 謀奪任城第609章 宏偉戰略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223章 河東聞訊第61章 陳羣家書第275章 劉闢請降第95章 曹宏末路(第五更求首訂!56)第42章 韓循獻策第40章 一統州境的遐想第81章 徵辟劉曄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384章 諸葛加冠第132章 各方雲動第19章 贈禮曲轅第287章 擒獲袁術(加更!)第310章 兵臨曲阿第576章 司馬建功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51章 公瑾難求第4章 曹豹的困境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434章 荊北告捷第358章 兵分兩路第402章 擴軍分郡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268章 曹袁生隙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543章 拒賄破寨第484章 各有去處第333章 裡應外合第529章 南中方略第493章 喜得二將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63章 下邳國相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623章 兩面呼應第527章 伯言望蜀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369章 豫章意外第232章 瓜分蛋糕第263章 琴音惹塵緣第425章 孫策請纓第160章 外厲內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