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愛撫’

朝鮮人的一萬步卒磨磨蹭蹭的走了半個多月,然後在慶尚道和水師會和後又安頓了將近半個多月,也就是說,朝鮮君臣在三月中出征,卻是在四月底才真正付諸實施,這難免讓方生有些感慨,卻也是由自慶幸。

若是朝鮮君臣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那般是一代‘明主’,再加上女真八旗都是些騎兵,迅捷如風的話,那就根本不會容許他從容的把廣鹿島的兵卒調回來。

再假如皮島的黃龍難對付點,纏住劉四、趙孟一時半刻,那方生即使能把朝鮮打回去,也無法避免濟州島受到損失。

而如今,方生完全有能力在朝鮮兵卒未到之前先一步出兵,以兵力優勢把握主動權,如果對陣女真八旗,甚至是大明軍隊方生的把握也沒這麼大,實在是朝鮮兵卒這個軟柿子看上去比較好捏。

而且,這個軟柿子只有一萬人!

如果是三四萬人,方生自然不敢輕敵,可區區一萬人,不管是方生,濟州島上的任何人都沒放在心上。

雖說驕兵必敗,可兵力佔優,穩勝不敗這也是事實,此時談驕兵必敗也太早了點。

而在劉四和趙孟領軍回島濟州島後,單是裝備了新式滑膛火槍的士卒已經達到了七千五百,給兵械司補充的工匠也已經發揮了效果,短時間雖然並沒有完全磨合,但也使得產量從月產三百隻新式滑膛槍升爲月產一千隻。

在同等條件下,大明需要的是數萬名匠戶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製造出等同的鳥銃,並且鳥銃的質地良莠不齊,很容易炸膛,濟州島所產的新式滑膛槍不僅僅在質地上屬於上乘,威力和射速都不是大明火銃可以比的。

雖然同樣是前裝滑膛槍,但西芒拿出的這款滑膛槍卻是經過了方生的啓發,又夾雜了西方比之大明更加先進的技術,雖然不至於超越時代,但也完全可以在當世的各國前裝滑膛槍中稱雄!

方生不是化學家,也不是武器專家,所以他不知道鋼的生產方式,但好在西方已經有自成體系的鍊鋼方法,雖然質地差了點,但好歹也比大明的生鐵來製作鳥銃銃管好得多。

七千五百名裝備到牙齒的鳥銃手,這即使是大明的神機營也難能所見,雖然火器如今在大明已經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可若說全員編制的火器營卻也只有神機營一號,而且神機營雖然火器衆多,但也因爲品類繁雜,往往還未開戰就已經一敗塗地,遠遠比不上這七千五百人。

孫元化望着兵衙遞上來的名冊,卻也是微微嘆了一口氣,心中卻也是打翻了五味瓶,忽然不知是個什麼滋味。

說到底,朝鮮也曾經是大明的屬國,甚至還是大明的不徵之國,如今翻了臉那是形勢所迫,只是不知什麼時候,大明也要鬧翻臉了?

孫元化隱隱一嘆,到時候何處何從,如今的孫元化卻是連自己都沒有答案。

“如今除去留在濟州島用來防備的守兵,尚能出動多少人?”方生望向孫元化問道。

孫元化拿出兵衙交上來的名冊,這些事都是由孫元化代勞的,一來也是因爲不涉及核心的權利,再來孫元化也絕不會把這些消息透露出去。

一來二去方生就發了懶,再說這些本身就是幕僚該乾的事情,只是方生自己太過於時時關注了而已。

“在島上留三千人,兵衙的意見是出動一萬五千人,以兵力優勢把朝鮮的這隻水師吃個乾淨。”孫元化咳嗽一聲,說出了兵衙交上來的意見。

簡直是把戰爭簡化到了極致!孫元化不知是說這幫兵衙主將是怎麼的?方法是簡單,不過也能奏到全效,只可惜目光短淺了些。

“他們還真夠夠簡略的。”方生鬱悶的撫着腦袋,他本就沒指望劉四、趙孟幾個能出什麼主意,耿仲明又向來沉默,根本不在兵衙行使建議權,至於毛承祿、尚可喜、尚可義這麼不插手,想來也是因爲怕喧譁奪主。

兵衙要整頓了,至少不能老是這樣一盆死水,不止是兵衙,方生髮現自己當初建立的兩大機關根本不夠用,當初人手少,也沒那麼多事,如今用起來就沒那麼順暢,一層一層的往下鋪,除了尾大甩不掉外也會導致不少的問題,比如分贓不勻,不,是權利分配不齊。

方生打定主意解決了朝鮮君臣後就整頓濟州島,只是現如今的大事依舊是怎麼打朝鮮,不僅僅是將一萬人的朝鮮兵卒打回去,那麼朝鮮君臣會接着再派三萬、五萬。

朝鮮不缺人口,所以也並不缺少青壯,這種類似於平頭百姓的‘兵卒’可以一下子徵召幾十萬人,只是不給裝備而已。

因爲朝鮮沒錢,或者說,朝鮮君臣沒錢!

所以這些‘兵卒’像打仗的兵丁更像是四處掃蕩的難民,如果是別的人,指不定還挺歡喜,這不就壓根送上門的青壯麼?

可關鍵是方生不待見,一來是上輩子的影響,方生實在不待見這些個後世一天到晚叫喚是一切文化發源地的棒子國家,二來朝鮮人的戰鬥力差的可憐,女真人就那麼點人口,和大明比那是螞蟻和龐然大物,但即使到了那個時候,皇太極都沒想起來讓朝鮮多派點兵卒,也就隨便拉上一些應應景。

如果說一個大明人、一個朝鮮人、一個女真人,三個人站在一塊,仔細一分就能看出來,精打細算的肯定是大明人,蠻橫不講理的那就是女真人了,至於朝鮮人,就是最後那個半死不活的。

窮啊,實在是窮,就是到了後世,那個‘強大’的‘大韓’民國的白菜都得賣到八十塊一公斤。

吃都吃不飽?不半死不活幹嘛,要不然連培育下一代的力氣都沒了!

“老夫的意思是,兵分兩路,一路走慶尚道,一路滅了朝鮮人的水師。”孫元化淡淡的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雖然兵分兩路是兵家大忌,想當初大明出征關外,就是因爲兵力分散太多,最後被那個奴尊努爾哈赤來了一個‘你多路而來,我惟一路而去’,然後把大明最後一點精銳兵力丟個精光。

可拿一萬五千人堵截朝鮮的一萬水師實在有些大題小做,孫元化已在島上帶了近半年,如今又把耿仲明給放出來,如果打敗仗,那纔是沒道理的事。

所以孫元化才肯提議冒險的分兵,一路打慶尚道,即使不能真的打到漢城,但威懾總歸是足夠的。

至於指望那些連號衣都不全的朝鮮兵卒?孫元化自己都忍不住發笑,要是朝鮮真有這些個精兵良將,萬曆年間根本就不用求着大明發兵相救。

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大明,如今的朝鮮早已經國滅。

一萬人的朝鮮兵卒?在孫元化看來,即使是大明次一等的南兵也比他強的不是一星半點,更別說濟州島的兵馬。

至於方生一直以來的小心翼翼,在孫元化看來若是隻是畏懼朝鮮發兵,到了如今的更是用不着,如果濟州島的兵馬再多個兩、三萬,湊足五萬兵馬,那這就是直接打到漢城那也不是難事,把朝鮮滅國了也不是難事。

整個朝鮮雖然人丁衆多,隨時隨地都能拉上個十萬八萬,可在孫元化看來一無是處,如今孫元化也養刁了眼,這叫流民!不能叫大軍!

“分兵兩路?”方生皺了皺眉頭,他自然知道孫元化的意思,倒也不是不願意,而是這個建議在方生看來還太過保守。

他需要的是將朝鮮一次打疼,雖然不指望這個棒子國家能拿得出什麼來,但方生也依舊指望他能得到什麼。

至少朝鮮半島的鐵礦原石是要全都拿到手的,不過這也需要走正規渠道,拿到這件事情上談論無濟於事。

“一路假意攻打漢城,一路擊潰朝鮮的水師。”孫元化繼續道:“雖然攻打漢城是虛的,可兵卒不能派少了,至少要七千,三千鳥銃手,剩下四千慢慢補充武器,反正只是威懾;一路調動剩下的七千人和水師,把朝鮮的這隻勞煩的水師擊潰。”

“不夠。”方生搖了搖頭,如果是擊潰,根本起不到該有的作用,好了傷疤忘了疼,這不是大明人的專利,朝鮮這種小國甚至更甚。

從‘大韓民國’這個跳蚤的上躥下跳可以看得出來,小國就是小國,偏偏還想充大頭,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鏡子!

方生嘴角帶着幾分不屑,可說出來的話不容拒絕,而孫元化也第一次從方生口中聽到這樣的口氣。

要說了除了緊要關頭,方生也很少這樣,上一世的憤青精力帶來的除了對亞洲中另一個國家的深仇大恨外,對朝鮮這麼個牆頭草也是看不順眼。

孫元化是讀書人,還是大明的一任巡撫,朝鮮曾經是大明的不徵之國,所以難免念着幾分情分,可在方生眼裡這些什麼都不是,因爲它的後世註定是個從裡到外都是骯髒的國家!

“島上不要留着兵卒了,再抽調兩千預備役,湊成兩萬人,雖然鳥銃配不齊,可以讓兵械司趕製,東拼西湊一番一萬鳥銃手總能配備齊全的,慶尚道一路七千,分兩路,每路兩千鳥銃手,至於水路則由我親自領軍,一萬三千人!六千鳥銃手!”

“是不是鋪的有些大了?”孫元化並未表示反對,而是沉吟的道:“而且……大多兵卒新近擴編,怕是戰上力有些問題。”

“如果是打女真人,我當然不敢派這些新兵上場,可這次是欺負朝鮮人,而且還是以多欺少。”方生嘴角撇過一絲詭笑。

他可不打算輕易放過朝鮮人,而且,這些兵卒也算不上新兵蛋,都是在登州上過軍陣的叛軍,經過近兩個月的急訓,用起來也還算順手,所以也沒道理窩着藏着。

孫元化暗自搖了搖頭,不知朝鮮君臣怎麼得罪了這麼個煞星,要說真這麼幹了,雖然不至於滅了朝鮮,可嚇得一干朝鮮君臣心驚膽跳那是必然的。

畢竟一個朝鮮就那個大,從慶尚道過去沒多遠就是朝鮮的京畿地區,也就是漢城一帶,沿水路那更是無險可守。

“如此也好。”孫元化不再反對,點頭應承道:“出兵兩萬攻打朝鮮,至少要讓朝鮮君臣短時間內不敢輕舉妄動。”

“是幾年之內。”方生淡淡的道,他不準備讓一個小小的朝鮮拖住後腿,如果是兩個月前可能方生還有些心驚膽顫,畢竟那時候濟州島兵卒太少,可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擴編,不算預備役,光是正規兵就有一萬八千人,拿來抵擋輕敵的朝鮮君臣自然不在話下。

他要好好‘愛撫’一番朝鮮君臣,並且讓他們短時間內無法進犯。

下一步是倭國衆島,倭島自隋唐起就被發現地下儲存有大批銅礦,這些銅礦與其便宜這幫子島國猴子,那還不如讓他拿來和女真人攀比科技樹!

倭國石硫黃的產量更是比大明還要來的多,至於硝可以自制,雖然麻煩了點,可目前來說沒有硝石礦,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再加上朝鮮的鐵礦石,大明販來的糧食和萊蕪冶鐵所之間的鐵礦原石交易,濟州島上出產的生活用品也開始普遍得到認同,這些製作簡易,但方便使用的小東西只有濟州島一家出產,經由慶尚港的商隊轉賣到世界各地。

餐桌上隨處可見的西式托盤,餐具,用來剪指甲的指甲刀,倚靠的皮沙發,皮座椅等等,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都被朝鮮、大明、倭國、甚至是女真的貴族們喜歡,沒人不喜歡享受,即使是蠻夷。

如果不是貪圖享受,他們不會想着入主中原,並且在享受之後就快速腐化墮落,速度快的令人瞠目結舌。

第二十一章孫和鬥(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匹夫之怒第五章 士氣第四十九章 孔有德有請第八十七章 確立軍制第一百二十三章 圍點打援(五)第六十三章 計劃實行第四十六章 登州衛被襲(中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七十七章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第一百一十九章 圍點打援(一)第二十五章 迴歸第三十四章 孫元化(中)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三十章 假兔子第六十九章 開會(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報復(一)第一百一十七章 旅順圍城戰(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多爾袞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旅順圍城戰(四)第五章 士氣第九十章續 海戰(下)第九十章續 海戰(下)第八十二章 勸降第五十章 單人匹馬第一百三十六章 損兵折將(上)第一百零六章 捕盜廳第一百四十二章 鄭彩的思量第一百八十四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一輪攻防戰(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一百九十七章 報復(十)第一百四十九章 新一輪攻防戰(六)第一百六十五章 缺錢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二)第五十八章 孟千來投第七章 討價還價第三章 騷動(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旅順圍城戰(四)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新一輪攻防戰(六)第一百零六章 捕盜廳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小溫馨第二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用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和鄭家的交鋒(上)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報復(七)第三十九章 大明‘郡主’第五十三章 所謂名士?第九十九章 通商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二百一十九章 魯王府來客第五十五章 兩個選擇第一百二十一章 圍點打援(三)第三十四章 孫元化(中)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八十六章 尚可喜第十八章 濟州島第五十四章 農夫與蛇、名士與總兵第二百單六章 出發(六) 一些雜事第七十章 新年(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報復(六)第八十六章 尚可喜第一百一十九章 圍點打援(一)第三十八章 買賣、曲阜第八章 登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四十五章 登州衛被襲(上)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四十八章 登州衛被襲(下)第九十四章 沒錢的痛苦第九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章 回家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二百一十五章 交戰流寇(七)第一百八十二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圍點打援(五)第一百六十章 復州之戰(四) 耽羅島被圍(上)第九十章 海戰(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報復(九) 收復臺灣第五章 士氣第一百八十五章 和鄭家的交鋒(完) 佛郎機傳教士第一百五十三章 匹夫之怒第七十九章 內亂(中)修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三十二章 劉管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一)第十八章 濟州島第四十四章 萊蕪城(下)第九十九章 通商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三章 騷動(下)第十一章 義州第八十七章 確立軍制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二百單九章 交戰流寇(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交戰流寇(八)第七十二章 長談(上)
第二十一章孫和鬥(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匹夫之怒第五章 士氣第四十九章 孔有德有請第八十七章 確立軍制第一百二十三章 圍點打援(五)第六十三章 計劃實行第四十六章 登州衛被襲(中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七十七章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第一百一十九章 圍點打援(一)第二十五章 迴歸第三十四章 孫元化(中)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三十章 假兔子第六十九章 開會(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報復(一)第一百一十七章 旅順圍城戰(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多爾袞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旅順圍城戰(四)第五章 士氣第九十章續 海戰(下)第九十章續 海戰(下)第八十二章 勸降第五十章 單人匹馬第一百三十六章 損兵折將(上)第一百零六章 捕盜廳第一百四十二章 鄭彩的思量第一百八十四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一輪攻防戰(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一百九十七章 報復(十)第一百四十九章 新一輪攻防戰(六)第一百六十五章 缺錢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二)第五十八章 孟千來投第七章 討價還價第三章 騷動(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旅順圍城戰(四)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新一輪攻防戰(六)第一百零六章 捕盜廳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小溫馨第二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用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和鄭家的交鋒(上)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報復(七)第三十九章 大明‘郡主’第五十三章 所謂名士?第九十九章 通商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二百一十九章 魯王府來客第五十五章 兩個選擇第一百二十一章 圍點打援(三)第三十四章 孫元化(中)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八十六章 尚可喜第十八章 濟州島第五十四章 農夫與蛇、名士與總兵第二百單六章 出發(六) 一些雜事第七十章 新年(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報復(六)第八十六章 尚可喜第一百一十九章 圍點打援(一)第三十八章 買賣、曲阜第八章 登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四十五章 登州衛被襲(上)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四十八章 登州衛被襲(下)第九十四章 沒錢的痛苦第九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章 回家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二百一十五章 交戰流寇(七)第一百八十二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圍點打援(五)第一百六十章 復州之戰(四) 耽羅島被圍(上)第九十章 海戰(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報復(九) 收復臺灣第五章 士氣第一百八十五章 和鄭家的交鋒(完) 佛郎機傳教士第一百五十三章 匹夫之怒第七十九章 內亂(中)修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三十二章 劉管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一)第十八章 濟州島第四十四章 萊蕪城(下)第九十九章 通商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三章 騷動(下)第十一章 義州第八十七章 確立軍制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二百單九章 交戰流寇(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交戰流寇(八)第七十二章 長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