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左眼跳災,右眼跳災?

朱祁鈺認真的回想了下這個名字,陳獻章,有嶺南一人之稱。

在很多人的話術中,大明是被困在了朱程理學中,出不來的一個朝代。

比如裹腳對婦女的壓迫和殘害,比如復古,崇尚周禮,講究宗族禮法。比如保守,不思進取,不知天外有天,更是坐井觀天等等。

其實殊不知,朱程理學在乾隆五年才被奉若瑰寶,成爲顯學。

乾隆五年,乾隆下詔曰:「朱程之學,得孔孟之心傳,循之則爲君子,悖之則爲小人,爲國家者由之則治。」

朱熹活在南宋初年,死於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自己活着的時候,就深陷「僞學魁首」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

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抱着五百年前的朱程理學治國,這顯然是開歷史倒車,而且一開就是五百四十年。

大明的顯學,其實是心學,應世之學,先有陳獻章,後有湛若水,再有王陽明,心學顯赫一直到了萬曆年間。

東林書院設立之時,東林黨人甚囂塵上,慎獨之學,方纔大行其道。

清代之學,迥與明殊。明儒之學,用以應世;清儒之學,用以保身。

清代用以保身的學問,和東林的慎獨學問,師出同門,皆出朱熹學說。

所以朱祁鈺看到的大明朝,和他印象裡呆板的大明朝,是完全不同的。

至少在朱祁鈺這個時候,還不是慎獨學問,大行其道的時候。

于謙舉薦了陳獻章,是大明朝執掌心學牛耳之人,而且這陳獻章還真是很有學問的人,帶着大明心學往前走的人。

朱祁鈺深吸了口氣說道:“朕以爲心學之說,譬之樹木,這大明萬民便是根,大明民生爲枝葉,心學方爲果。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最後有果。”

“不是先得了果,再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朱祁鈺的意思是萬民是根,萬民生活是葉,最後的思想結晶纔是果。

沒有根哪來的果呢?

一如財經事務,沒有空中樓閣那般。

胡濙歎服,俯首說道:“陛下之理,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朱祁鈺搖頭說道:“讓陳獻章暫時先在國子監上課吧。”

和二十五歲的陳獻章討論心學的發展,不如和胡濙討論。

朱祁鈺並不打算接見陳獻章,他有學問,但是這個社會還沒有發生劇變,得讓他再成長一番。

心學起於胡濙所說的孔孟,比如孟子就說安心方能立命。

在北宋時,程顥開心學之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啓其門徑,陳獻章推陳出新。

朱祁鈺只是大概的說了一個知行合一的方向。

于謙和胡濙就最近朝中之事,開始了一系列的討論,比如拆分南直隸。

這件事,朱祁鈺其實討巧了。

他人在南衙,發北衙敕諭,要求討論,然後和于謙等人商議之後,就把這事兒給辦了。

連鳳陽省、蘇州省三司衙門都設好了,甚至連三司主事都任命了。

松江府、應天府,單獨劃分。

這一下子把本來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南直隸,明面上拆分成了四塊,但實際上,直接拆成了散裝南直隸。

因爲徐州府纔是蘇州省的首府,而廬州府是鳳陽府的首府,大家發展的都挺好的,憑什麼聽你的?

這都快散架了。

南直隸每年的進士及第四十餘名,高居南卷之首。

朱祁鈺討了個巧,先把事辦了,但是不代表反對拆分南直隸的風力不在。

只不過是君臣大義,陛下不在京師,是謀逆大罪,所以纔不敢說話。

如何應對?

朱祁鈺和胡濙、于謙就商量了許久,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分而化之。

南直隸都給他拆了,士林之中的這些人,也不是不能拆。

官場是個名利場,名利二字只需要簡單的挑撥一下,就自己鬥起來了。

朱祁鈺無奈的說道:“你看,朕把播州拆了,一分爲二,一部分送進了四川,一部分送進了貴州。”

“播州宣慰司都沒了,也沒什麼人反對啊!”

別說播州了,就是貴州設科,也是在明仁宗洪熙元年,從洪熙元年起,一直到景泰二年,滿打滿算出了一個進士。

此人名叫張諫,本身是應天府句容人,軍籍,隨父在貴州赤水衛戍邊,在雲南參加了科舉,最終進士及第算做了是貴州進士。

張諫在景泰二年,在江淵手下做考官,現在是監察御史,七品。

所以朱祁鈺拆播州,朝堂裡連個關心的人都沒有,就像是劍橋不修葺道路,是因爲劍橋大學很久沒出過交通部常務秘書一樣。

胡濙笑着說道:“其實陛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啊,可以讓詩社拱火,就可以分而化之了,這事臣已經在做了。”

“兩淮士子比較關注民生,長江以南士子更關注財經事務,鳳陽士子更關心宗族禮法,約一下稿,他們自己就鬥起來了。”

“他們哪有什麼合力啊?敗則懷恨在心,勝則耀武揚威,要挑唆他們內鬥,可比鬥蛐蛐要簡單的多了。”

“鬥蛐蛐還有講究秋興鬥蟋兇的時節,他們甚至連草葉都不需要,爲了些莫名其妙的事兒,就能吵得天翻地覆。”

“此事不難。”

朱祁鈺立刻了然胡濙的想法,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他們自己先鬥起來,這自然分崩離析了。

“那就這麼辦。”朱祁鈺滿是疑惑的問道:“鬥蛐蛐還要分時令嗎?”

胡濙理所當然的說道:“當然啊,鬥蟋不過百日,而且還是秋天最爲兇狠,自然是隻有秋天才能鬥,春秋天,哪有鬥蟋可以鬥?”

“陛下不喜這個,這裡面的學問啊,可深着呢,比如說…”

“咳咳。”于謙立刻咳嗽了兩聲,制止了胡濙。

胡濙很擅長鬥蛐蛐,因爲宣德皇帝很喜歡鬥蛐蛐,而且以此爲樂。

這不是禮部尚書在奏對之中,應該出現的事。

這不是教唆陛下玩物喪志嗎!

于謙還只是咳嗽了一聲,若非私下奏對,胡濙不被以六邪彈劾,纔是怪事。

胡濙極其擅長鬥蛐蛐,于謙咳嗽的時候,胡濙才意識到,眼下的陛下已經不是宣德皇帝了。

“古文之中秋字就是一個蟋蟀的模樣象形字。”胡濙說了一句,停止了講解促織經的想法。

朱祁鈺也養過蛐蛐,不過是在《太吾繪卷》裡,他可是有一隻異品促織王天藍青。

在大明玩蛐蛐,真的可能會被噴。

“朕的確不懂鬥蟋之事,但是胡尚書既然擅長,對南直隸已有士林學子分而化之的事兒,就交給胡尚書了。”朱祁鈺笑着說道。

鬥蛐蛐哪有鬥士子有意思?

“臣遵旨。”胡濙趕忙說道。

羅炳忠已經收拾好了行囊,準備前往貴州了,朱瞻墡也收拾好了行囊,準備回襄陽了。

這對主僕,終於來到了分道揚鑣的時候。

此時的朱瞻墡並不知道,他要去貴州的事兒。

朱瞻墡知道羅炳忠是朝廷的人,但是他內心沒有什麼反意,求的只是富貴一生,所以他很知足,所以他的這一輩子過得很順心,他也是仁者。

能夠把自己安頓好的人,活明白了的人,就是仁者。

安心求道能立命,仁者無敵。

所以朱瞻墡一直不覺得羅炳忠在身邊有什麼不好,甚至還起到了積極作用,比如很多時候,他襄王自己說自己忠誠,那誰能佐證呢?

羅炳忠可以佐證。

所以朱瞻墡一直希望羅炳忠能留在自己身邊,和自己一樣,做個樂子人。

但是羅炳忠看出了朱瞻墡是個大明白,也懶得在盯着了。

做個樂子人是蠻好的,但誰人不想成就一番事業呢?

現在貴州有需要,皇帝下了詔書,徵召貴州、播州等地土司流官,他選擇了去拼搏。

朱瞻墡還想再挽留一下,他頗爲真誠的說道:“羅長史,你說你爲什麼非要去什麼十萬大山,貴州之地!又苦、又累、又髒!就是幹出什麼來,陛下能看得到嗎?”

羅炳忠樂呵呵的說道:“那指定看不到。”

朱瞻墡右拳擊左掌,然後兩手一攤,問道:“這是什麼?”

羅炳忠認爲自己已經對朱瞻墡十分了解了,可是他看了半天,也不懂,搖頭說道:“兩隻手啊。”

朱瞻墡用力的上下晃動了一下手說道:“不!這是是兩手空空!”

“你在那十萬大山,賣了命能得到啥?兩手空空!知道了嗎?頂聰明一人,咋就不明白呢?”

羅炳忠這才瞭然,笑着說道:“殿下高見。”

朱瞻墡頹然的說道:“在襄王府,要美酒有美酒,要音樂有音樂,要美姬有美姬!你又不是沒見過。”

“孤又大方,孤這輩子就沒怎麼用過銀錢,你說你在襄王府,一年至少這個數吧。”

朱瞻墡伸出五根手指。

羅炳忠伸出一個巴掌,翻動了一下說道:“這個數,殿下賞賜了臣一百多兩銀子了。”

“這麼多啊?”朱瞻墡這才知道自己這麼大方。

他底氣更足的說道:“所以啊,爲啥要去呢?”

“大明舉人開科取士,一科,就是千餘舉人,十萬大山,九溪十八洞,流官也就不到一百個缺兒,那麼多嗷嗷叫等着去的舉子,你摻那個閒兒幹嘛!”

羅炳忠笑了笑,他笑着說道:“總得有人去,爲什麼不能是我呢?”

“咱大明是不缺舉人,但是你看看,一共不到一百個流官,有幾個人去的?到現在滿打滿算,招了二十個人。”

有的時候,不怪陛下瞧不起文官,對文官歧視,甚至是常懷警惕。

掌令官那邊一百餘人已經悉數湊齊,嗷嗷叫,等着走馬上任,這邊舉子呢?

正統五年起,以興文爲由,將鄉試舉人的數量,從五百一十人增加到了七百四十人,正統十三年增加到了九百五十人。

大明三年一科,肯去九溪十八洞的舉人只有二十人,肯去九溪十八洞的文林郎一個沒有。

哪怕是出身貴州赤水衛的張諫,人家現在是七品監察御史的京官,出了京任地方,也是知府起步。

不去,沒人願意去。

朱瞻墡監國就負責這個,當然知道羅炳忠說的是實情,他無奈的說道:“人嘛,好逸惡勞本性。”

羅炳忠俯首長揖感慨的說道:“那殿下,臣今天,就算是跟殿下辭行了。”

朱瞻墡無奈的扶起了羅炳忠,知道也是勸不住了,笑着說道:“好好幹!孤在襄陽,等你的鵬程萬里,一飛沖天!”

羅炳忠再拜,和襄王相處的這段時間,並沒有不順心的事兒,襄王是個樂子人。

前任長史宋案若非挑唆襄王謀叛,也不會被襄王送回京來。

朱瞻墡眉頭緊皺的說道:“羅長史啊,孤今天早上醒來之後,這右眼皮一直跳,是不是有禍殃要發生?”

羅炳忠奇怪的問道:“右眼皮嗎?”

朱瞻墡點頭說道:“對呀,都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這不是不是禍殃將至?”

羅炳忠認真的想了下,笑着說道:“是左眼跳災,右眼跳財吧。”

“啊?”朱瞻墡眨了眨眼,思考了許久說道:“孤怎麼記得是右眼跳災呢?”

“羅炳忠搖頭十分確信的說道:“殿下記錯了。”

“是嗎?”朱瞻墡有點迷糊了,他左手右手不停的伸出來,到底是哪隻眼跳災,哪是左哪是有,他也不確信了起來…

“臣告退。”羅炳忠俯首告別。

朱瞻墡也顧不得哪隻眼跳災了,十分鄭重的說道:“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好走。”

羅炳忠走了。

朱瞻墡生在應天府,長在應天府,又在順天府封王,隨後被封到了長沙府,最後遷到了襄陽府。

他哪有什麼家鄉?

他又哪裡有什麼家呢?

回襄陽,不過是躲開必至殺劫罷了。

天家薄涼,這是他的命數。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啊。”朱瞻墡看着羅炳忠的背影,自言自語的說道:“孤這一輩子,究竟在活什麼呢?還不如這羅長史活的灑脫。”

興安帶着敕諭帶着一班宮人,來到了十王府的襄王府邸,看到了朱瞻墡站在門前,送別羅炳忠。

“殿下,陛下有旨。”興安上前了一步高聲說道。

朱瞻墡趕忙跪下,大聲的喊道:“臣恭領聖命。”

шшш.тt kān.¢ o 興安拿起了聖旨高聲說道:“貴土沃饒,人物亦殷阜,周德之衰,遂成戎狄首。太祖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宜在貴州樹建籓屏,封殖子孫,以長治久安。”

“襄王瞻墡,奉藩貴陽府,總理治貴諸事,三年回朝,欽此。”

朱瞻墡大聲的喊道:“臣領旨謝恩!”

興安笑着說道:“殿下,陛下有口諭,再辛苦嫡皇叔,跑一趟貴州了。”

朱瞻墡依舊有些呆滯的說道:“不是,孤是在地方負責具體事物,還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俸而不治事啊?”

朱瞻墡對自己的權責有些迷茫,這陛下一通詔書,給他整不會了。

興安笑着說道:“殿下在貴州沒有王府,住貴州布政司衙門,總理治貴諸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臨民,食俸卻治事,三年爲期。”

朱瞻墡緩過神來說道:“原來如此。”

其實不難理解,他就是去搭磨坊的,等到磨坊完全搭好了,他就回來。

三年爲期限,搭好磨坊。

“臣定不負君命。”朱瞻墡忽然開口問道:“那羅炳忠能不能繼續調過來給孤做長史啊?”

興安眨了眨眼,點頭說道:“羅炳忠本就是殿下貳官啊。”

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忽悠在和林第六百一十六章 《寰宇通志》第五百零三章 景泰年間的抄家法第五百二十七章 如何把好人變壞人,把好事變壞事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明皇帝要出新書了第六百一十二章 羅馬後繼有人第781章 真武大帝懲妖孽,詭浪海牆斷巨舶!第781章 真武大帝懲妖孽,詭浪海牆斷巨舶!第五百二十一章 東羅馬帝國的落日第八十三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三百七十五章 四萬裡水路第十二章 吊!第二十五章 登基後的一道考題第二十四章 朱祁鈺的奇思妙想第858章 被皇帝給擺了一道第四百八十章 人啊,最怕一點利用價值沒有第三百六十一章 鈔法比錢法,更安全第五百章 到底是在救她們還是在害她們呢?第644章 四海宗盟魁首第五百一十二章 臣于謙,大明養鴿人第774章 《詭辯二十四法》第六百零四章 在大明,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五百二十七章 如何把好人變壞人,把好事變壞事第730章 無題第四百八十六章 罪惡滔天、罄竹難書第915章 問出奇怪問題的皇帝陛下第725章 當街殺之第七十三章 京師保衛戰,大獲全勝第四百二十七章 關於開會的若干小技巧第901章 既然大明要這頭顱,那便拿去第一百三十五章 那太子呢?第六百零九章 海外市舶司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第二百一十章 授勳放賞!第八十四章 朱叫門迤北娶親第862章 隻手遮天賀總憲要做惡人第726章 天下第三強軍第712章 經營太甚違天命 莫把妄思損真性第六百二十八章 百官哀怨,沸反盈天第914章 馳道入交趾第一百七十七章 先上船再補票第二百零四章 進攻與防禦的成本第五百五十九章 殺人不見得要用刀第879章 國祚綿延,要靠搶第五百七十三章 日月永照!殺!第三百一十九章 像模像樣的造反第657章 到底是誰把魚給驚了?第四十八章 歡樂的空氣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的地理大發現,自漂流鴨始第940章 在讓人失望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三百五十二章 讓那皇爺爺見識下咱們的厲害第二百零五章 酒池肉林亡國之君第五百一十三章 問心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牌子,就是了不起!第四百七十三章 漢室江山,代有忠良第五百二十一章 東羅馬帝國的落日第五百八十六章 喪子之痛第二百三十七章 有什麼話,跟陛下說吧第952章 望之頗似人君第644章 四海宗盟魁首第三百九十二章 逆子就是逆子,甚至不肯叫一聲君父第十七章 騎白馬的朱祁鈺和于謙第663章 苦一苦大明百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陽再次升起第953章 錫蘭女王第三百零四章 寰宇通志,隨時增補第五百三十七章 你想跟我火併?第五百七十一章 紅顏薄命,公子無情第666章 功名利祿動人心第四十八章 歡樂的空氣第658章 人生就是生下來,活下去第五百八十七章 異姓王第824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第974章 天生的航海家抵達古巴島第968章 俱往矣,還看今朝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時之序 凜冬將至第五百零二章 出去躲一躲!第一百三十八章 這裡是瓦剌大營!(月票加更)第四百八十四章 平倭,刻不容緩!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隙則明示之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爲本書盟主!)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662章 本地幫會很沒有禮貌第993章 坐着火車去宣府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第二百七十八章 精忠演義說本第748章 誰爲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第925章 朕不把他滅了,朕跟他姓!第731章 如何治好朕的精神內耗第688章 康國公第六十二章 大明皇帝在殿後第五百二十二章 旱地行舟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陽再次升起第二百六十八章 如有抵抗,格殺勿論第四百一十八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四百零五章 禁暗殺、美人計、金錢收買第802章 信我者信,非我者非
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忽悠在和林第六百一十六章 《寰宇通志》第五百零三章 景泰年間的抄家法第五百二十七章 如何把好人變壞人,把好事變壞事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明皇帝要出新書了第六百一十二章 羅馬後繼有人第781章 真武大帝懲妖孽,詭浪海牆斷巨舶!第781章 真武大帝懲妖孽,詭浪海牆斷巨舶!第五百二十一章 東羅馬帝國的落日第八十三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三百七十五章 四萬裡水路第十二章 吊!第二十五章 登基後的一道考題第二十四章 朱祁鈺的奇思妙想第858章 被皇帝給擺了一道第四百八十章 人啊,最怕一點利用價值沒有第三百六十一章 鈔法比錢法,更安全第五百章 到底是在救她們還是在害她們呢?第644章 四海宗盟魁首第五百一十二章 臣于謙,大明養鴿人第774章 《詭辯二十四法》第六百零四章 在大明,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五百二十七章 如何把好人變壞人,把好事變壞事第730章 無題第四百八十六章 罪惡滔天、罄竹難書第915章 問出奇怪問題的皇帝陛下第725章 當街殺之第七十三章 京師保衛戰,大獲全勝第四百二十七章 關於開會的若干小技巧第901章 既然大明要這頭顱,那便拿去第一百三十五章 那太子呢?第六百零九章 海外市舶司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第二百一十章 授勳放賞!第八十四章 朱叫門迤北娶親第862章 隻手遮天賀總憲要做惡人第726章 天下第三強軍第712章 經營太甚違天命 莫把妄思損真性第六百二十八章 百官哀怨,沸反盈天第914章 馳道入交趾第一百七十七章 先上船再補票第二百零四章 進攻與防禦的成本第五百五十九章 殺人不見得要用刀第879章 國祚綿延,要靠搶第五百七十三章 日月永照!殺!第三百一十九章 像模像樣的造反第657章 到底是誰把魚給驚了?第四十八章 歡樂的空氣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的地理大發現,自漂流鴨始第940章 在讓人失望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三百五十二章 讓那皇爺爺見識下咱們的厲害第二百零五章 酒池肉林亡國之君第五百一十三章 問心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牌子,就是了不起!第四百七十三章 漢室江山,代有忠良第五百二十一章 東羅馬帝國的落日第五百八十六章 喪子之痛第二百三十七章 有什麼話,跟陛下說吧第952章 望之頗似人君第644章 四海宗盟魁首第三百九十二章 逆子就是逆子,甚至不肯叫一聲君父第十七章 騎白馬的朱祁鈺和于謙第663章 苦一苦大明百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陽再次升起第953章 錫蘭女王第三百零四章 寰宇通志,隨時增補第五百三十七章 你想跟我火併?第五百七十一章 紅顏薄命,公子無情第666章 功名利祿動人心第四十八章 歡樂的空氣第658章 人生就是生下來,活下去第五百八十七章 異姓王第824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第974章 天生的航海家抵達古巴島第968章 俱往矣,還看今朝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時之序 凜冬將至第五百零二章 出去躲一躲!第一百三十八章 這裡是瓦剌大營!(月票加更)第四百八十四章 平倭,刻不容緩!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隙則明示之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爲本書盟主!)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662章 本地幫會很沒有禮貌第993章 坐着火車去宣府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第二百七十八章 精忠演義說本第748章 誰爲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第925章 朕不把他滅了,朕跟他姓!第731章 如何治好朕的精神內耗第688章 康國公第六十二章 大明皇帝在殿後第五百二十二章 旱地行舟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陽再次升起第二百六十八章 如有抵抗,格殺勿論第四百一十八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四百零五章 禁暗殺、美人計、金錢收買第802章 信我者信,非我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