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功名利祿動人心

李賢想解釋下當初的陳年老賬,畢竟這件事已經過去了這麼久,陛下還記得,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

李賢本來是打算死的,他都傳檄州府罵皇帝了,無論怎麼看都活不了,他還把玉娘母子安置妥當。

陛下當初寬宥了他,而且還對他的能力頗爲肯定。

朱祁鈺沒給他解釋機會,而是說起了南衙事。

在濟南府的時候,朱祁鈺沒有和大明湖畔的美貌女子說話,而是和裴綸交流了很久。

裴綸在地方多年,浮浮沉沉,對在地方做官的難處知之甚詳。

“南衙也有挾百姓以令州府之事?”朱祁鈺並不打算追究李賢當初被逼無奈的檄文,他要是追究,當初就追究了。

李賢爲大明解除南衙僭朝這個巨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何利用李賢的才能,讓大明再次偉大,纔是關鍵。

李賢頗爲鄭重的說道:“有。”

“仁和縣是特殊狀況,還是普遍現象?”朱祁鈺再問。

李賢俯首說道:“普遍現象。”

“嗯。”朱祁鈺看着窗外,不再說話。

挾百姓以令州府事,是一種鄉賢、宗族、縉紳和朝廷地方討價還價的潛規則。

以夏時正爲例。

夏時正在仁和縣包攬了九成以上的正賦和商稅,並非承包,而是一種僭越,大明並沒有正賦的包稅制。

明律定:凡收夏稅,於五月十五日開倉,七月終齊足。秋糧,十月初一日開倉,十二月終齊足。

地方留存四成,其餘起運入京,二月前入庫。

每到夏秋兩稅的時候,仁和縣縣衙下鄉收藁稅,都是一粒米都收不到,衙門收不到,夏時正可以。

夏時正要求仁和縣蠲免。

仁和縣夏秋兩正賦應納十四萬石,但是夏時正要求仁和縣衙蠲免四成,也就是蠲免五萬六千石,只交八萬四千石。

仁和縣縣衙要是不答應,就自己去收稅吧!

看鄉民們是好好納糧,還是武裝抗稅!

事實上,絕大多數鄉民,都會選擇抗稅,弄的一地雞毛,最後縣衙還要擔負官逼民反的風險。

仁和縣衙答應了夏時正的要求之後,夏時正會準時將兩稅交給仁和縣衙。

夏時正這一輪下來,是給鄉民們謀取福報嗎?

夏時正在鄉野收夏秋兩稅,蠲免兩成。

仁和夏氏,在鄉民手中取得了十二萬左右的夏秋兩稅,交給縣衙八萬四千石,自己可以留下三萬石左右的收益。

仁和縣衙只能報災逋,請朝廷蠲免,朝廷不肯蠲免,那就拖欠,這就產生了欠稅。

這種縉紳和衙門共同欠稅,朝廷追欠,最後朝廷免除欠稅的把戲,從南宋初年,一直拖到了金聖嘆哭廟案的爆發。

順治十八年,金聖嘆的家鄉蘇州吳縣,新任的縣令不懂規矩,不肯答應當地鄉紳們蠲免,還要強行追欠五年的欠稅,金聖嘆哭廟案就此爆發。

事實上,韃清三百年,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後世的玩法不過是換了個名頭叫稅務集採。

朱祁鈺看向了興安,有些拿不定主意的問道:“興安,當初徐有貞和陳鎰在張秋治水,似乎就有追欠之事,逼得徐有貞和陳鎰把一衆縉紳給殺了,開倉放糧,纔算是平息民亂,是有這回事兒吧。”

“朕記得當時彈劾徐有貞和陳鎰的奏疏,堆了一桌子。”

興安從袖子裡拿出了一本厚重的備忘錄,翻動了一下,景泰元年的事兒,興安雖然記不清楚,但是他有筆,記錄成了公文。

興安翻到了記錄說道:“徐有貞和陳鎰在張秋治水,並未追欠,當時張秋受了運河決堤的水災。”

“可是縉紳的鄉部私求,不管不顧,把百姓給追的破門滅戶,家破人亡,差點釀出了民亂,徐有貞和陳鎰這纔不得不把縉紳給殺了,放糧賑災。”

“這七年來,張秋每年都是足額納夏秋兩稅。”

“戶部尚書沈翼在今年二月,還上了道奏疏,誇了誇山東,說山東大半都是足額,只有部分因爲工部治理黃河遷民,有所蠲免。”

朱祁鈺頗爲感慨的說道:“沒有了孔府的山東,果然是更好了啊,怎麼看都很滿意啊,裴綸幹得還真不錯。”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于謙是裴綸的同榜,很自然的說道。

裴綸幹得好,有一定程度的背靠大樹好乘涼。

密州市舶司改變山東產業結構,孔府大案,陛下至今仍在追剿孔府餘孽,連遠在倭國的孔府餘孽都不放過。

幾乎所有的山東縉紳們,都被嚇得瑟瑟發抖,生怕鍘刀明天就落在頸後,自然是不敢造次。

裴綸自身能力也是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可是裴綸在正統年間,做會試主考官,也很有能力,最後的結果,是辭官回鄉修縣誌。

裁判不讓你好好當官,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韜光養晦。

“於少保對這種事兒,可有辦法?”朱祁鈺看向了于謙,詢問應對之法。

于謙想了想說道:“陛下心中已然有了對策,何須臣來多言?”

朱祁鈺看于謙不接話茬,才說道:“朕打算,殺雞儆猴。”

“而且這招看起來好像很有用,至少眼下山東縉紳們,都很乖巧。”

于謙深表贊同的說道:“臣亦以爲極爲合用。”

于謙不搭話的原因很簡單,他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勸陛下仁恕,可是這件事的解決之道是暴力手段,他不能看開口。

這種挾百姓以令州府,本就是一種僭越皇權。

正賦是什麼?

是皇糧。

皇帝和京官吃的白糧,就是來自江南諸府的正賦。

這是正經的龍嘴裡搶食兒吃,大逆不道。

其實沒什麼好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跟噶韭菜一樣,定期噶一遍,告訴縉紳們,誰纔是大明的天。

等一段時間,縉紳們忘記了人被殺就會死,皇帝就再來噶一遍,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自然可以保證正賦足額了。

在外面護駕扛着龍旗大纛的魏國公徐承宗,突然感覺到一股冷風吹過,不寒而慄。

“阿嚏!”徐承宗重重的打了個噴嚏。

某種意義上,魏國公徐承宗,的確是最適合的那隻殺給猴子看的雞。

完美匹配。

當然徐承宗不犯糊塗,朱祁鈺還犯不着拿國公祭旗。

朱祁鈺下了大駕玉輅,對興安說道:“此間事了,後天擺駕去杭州吧,上次朕就說要去看看,來去匆匆,就沒看到那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這次定要好好看看。”

“遊玩幾天,正好等到了李賓言回到松江府接駕。”

興安俯首領命:“臣遵旨。”

“南衙好啊,回到南衙,就跟回家了一樣。”朱祁鈺走進了南衙別院之內。

朱祁鈺到南衙主要是解決冬序之事,解決冬序的核心工程是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的核心,是大明的官道驛路硬化以及水路疏浚工程,無論哪一項都是耗資極重的公共設施。

即便是生財有道的朱祁鈺,也得咬着牙。

朱祁鈺來南衙,就是來募集善款的!

這剛到南衙,仁和夏氏就迫不及待、毀家紆難的繳納全部身家作爲善款,支持了大明的以工代賑,並且以身作則的將全家人送到了雞籠島,建設大明新闢之土。

伐木很累,夏家人不怕。

夏時正本人,還將親自前往解刳院,爲大明的醫療事業,做出自己最後的貢獻。

而大明的士林也不遑多讓,大明的學子們用行動支持這大明皇帝開邊的雄心壯志,並且遠赴遼東、西域、雲貴、琉球等地,爲大明王化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所以,朱祁鈺纔會說,來到了南衙,就跟回家了一樣。

很飽,很暖,很溫馨。

朱祁鈺在南衙又耽誤了兩三天的時間。

夏時正案折算之後,仁和夏氏僅折銀納(抄)捐(家)超過了三百萬兩白銀,三桅大船一百五十餘艘,遮洋船五百艘,漕船近千艘,大型造船廠五家,桐園二十餘處。

如果夏時正這都不能稱之爲大善人,那麼,還有誰,可以稱之爲大善人呢?

朱祁鈺的車駕緩緩的向着杭州而去。

而此時在京城監國的朱瞻墡則是焦頭爛額,倍感疑惑。

朱瞻墡有時候在想,到底是他瘋了,還是這個世界瘋了?

南衙國子監的學子鬧完了,北衙國子監的太學生也鬧起來了!

具體而言,還是怪陛下。

陛下自登基之後,在北衙呆了八年半的時間,沒有一次到北衙國子監教誨太學生!

貢院、國子監、翰林院都在欽天監的對面,陛下多次到欽天監看欽天監那幫諂媚臣工獻祥瑞,也沒有一次去過國子監見過國子監的太學生。

南衙太學生鬧騰,北衙的太學生就乖巧了?

北衙的太學生先後對陛下設立的解刳院、講武堂、講義堂、欽天監十大曆局,言辭激烈至極。

他們鬧過,可是陛下連正眼都不看他們一眼,難道是因爲鬧得不夠兇嗎?

在帝制之下,雷霆雨露皆爲君恩。

南衙的太學生鬧一鬧,陛下就親自出面,還身體力行的教誨了南衙太學生們兩個道理,一個是讓子彈飛一會兒,一個是三思而後行。

君父偏私!這就是這次北衙學子鬧騰的理由。

讀書人就擅長辦這些看似合理,其實很不合理的事兒。

朱瞻墡滿腦門官司的問道:“羅長史啊,孤看不明白啊,他們這是瘋了嗎?”

“南衙太學生要到西域、遼東、雲貴這些地方去受苦啊,而且是五年,北衙的太學生就不怕嗎?他們鬧什麼呢?”

“這鬧着找罰的事兒,孤聞所未聞。”

朱瞻墡是至德親王,他不理解這幫太學生的想法,但是羅炳忠多少能夠理解一些。

羅炳忠想了想說道:“不過功名利祿動人心耳,殿下可知岑參?”

朱瞻墡想了想說道:“就是寫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邊塞詩人岑參嗎?”

“然也。”羅炳忠笑着說道:“岑參出身官宦之家,又是進士及第,也曾兩赴西域。”

“其實大唐的詩人未及第時,就喜歡四處攬勝,察風土人情。”

“他們爲何如此啊?”朱瞻墡這纔回過神來,好像當真如此,大唐詩人總是滿大唐的跑。

“積累見聞,增厚履歷。”羅炳忠想了想說道:“殿下有所不知道,咱大明的官位是一個坑三個蘿蔔,不任事不給俸更無權柄。”

“若是讓殿下用人,是走萬里路的進士更加堪用,還是讀萬卷書的進士更加堪用呢?”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對於朝廷用人而言,亦是如此。

朱瞻墡這才恍然大悟,這麼不合理的事情,鬧着要陛下處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一個字,卷。

大明視事的官階是有限,可是大明的進士、舉人累年增多。

不當官,沒有權柄,千里做官只爲財,哪也得做的上官才行。

多少人在中了進士之後,進了翰林院領着勉強餬口的俸祿,混半輩子才能出頭?

王直就是當了二十多年的翰林,才迎來了自己的百官之首的地位,這還沒當幾年,就拱手讓給了于謙。

朱瞻墡依舊眉頭緊蹙的說道:“可是這西域、雲貴、琉球雞籠、遼東,多爲苦寒之地,民風彪悍,去這些地方,還是極其危險的,值得嗎?”

羅炳忠搖頭說道:“殿下,這去西域,也密力火者,也就是吐魯番汗國的果敢王夏知義,他會讓這些學子們不明不白的死在西域嗎?”

“不會,這些學子,都是陛下派到西域的。”朱瞻墡有些恍然的說道:“夏知義也好,陝西行都司也罷,他們都會極力的保護這些學子的安全。”

“雲貴亦然,黔國公府也不會讓這些學子們出事,遼東也是如此,範廣作爲遼東都司總兵官,只會對這些學子多加關照。”

“說五年就是五年,即便是他們自己尋死,哪也得五年以後。”

羅炳忠繼續說道:“就是這個道理,這些學子的通關文牒一落印,這夏知義、柯潛、範廣都會小心看護他們,這也就罷了…”

“殿下啊,去西域苦是苦了點,可是西域能立功啊!”

大明皇帝給也密力火者賜名、給官、加爵,難道是在玩兒?

輪臺城陛下顯然是勢在必得,那哪是輪臺城,分明是一枚枚的頭功牌!

柯潛這幾年在大明朝堂上,風頭一時無兩,隔三差五就上一次邸報,過幾個月奉天殿就有一份關於柯潛的聖旨。

柯潛在陝西行都司抓姦細,頭功牌拿到手軟。

李賓言爲何被陛下提溜到聚賢閣參加鹽鐵會議?李賓言爲何屢次出言貽笑大方,陛下也只是一笑而過?到現在被委以重任。

李賓言爲什麼能夠挑到官邸最好的位置?

朱純一個沒參加過科舉的察舉邊方給事中,爲何能夠在宣府把持貢市,要韃靼王生,韃靼王不敢死?

還不是因爲李賓言、朱純等人有了頭功牌,纔有了所有事的後續?

積攢資歷很抽象,換個具體的說法,就是拿牌子。

哪怕是拿個齊力牌,日後中舉、及第,都是一份比別人更加厚重的資歷,可以大聲的說:我爲大明立過功,我爲大明流過血。

這就是北衙學子鬧騰的原因,說到底,仍然是功名利祿動人心。

朱瞻墡這才徹底瞭然其中內在原因,頗爲認真的說道:“既然有志於此,那就讓他們去。”

“多看看也是好的,讀死書,最後把腦筋都讀死了。”

稅務集採:譬如某煤炭運輸業,運輸煤炭需要17%的適用稅,這是一筆很大的成本,這個時候,只需要給大善人們10%的適用稅買票,就可以節約7%的稅務,而且還可以得到合法稅票。大善人們爲什麼低價可以開出稅票呢?因爲整個地方所有的煤炭運輸行業,都在他們手中掌控,他們和地方談判來要求稅務減免美名其曰:平臺的力量。稅改之前這樣的玩法,稅改之後,就是另外的玩法了。求月票,嗷嗚!!!!!!!

第二百四十八章 戶部的燈盞,只有一根燈芯第870章 就差臨門一腳第668章 大自在,大逍遙,大快活第798章 錯把魯莽當勇敢第767章 強龍硬壓地頭蛇第757章 康國公被捕入牢第771章 京軍是陛下的京軍!第670章 敬神拜石 不如求我第三百六十章 威逼利誘、文武並用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罪朕,還是朕罪天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的規矩第二百零八章 國家用人之道第四百二十三章 諫治國君道臣義萬言疏第796章 讀書人的心比墨還黑第797章 鹽鹼地畝產千斤,不切實際第916章 大軍凱旋,進國公授奇功牌第四百六十三章 陛下造福船吧!第八十章 統統拖到午門外,斬首示衆第二百五十七章 大皇帝必勝之決心第二十章 登基第八十六章 老歪脖子樹第680章 豺狼虎豹,吃盡血肉!第五百一十五章 失望與希望第五百三十四章 山野銀山的名主第七十四章 亡國之君的模樣,越來越清晰第三百七十七章 陛下要回京了!第931章 跟餓肚子的人講禮法,是無恥的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000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第六百二十章 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底色第三百三十章 賊,全是賊!偷,就硬偷!第842章 人生在世,最難的就是心安理得第三百八十五章 半數臣工朝天闕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閱第四百零八章 喜事喪辦第二百四十一章 衍聖公,他有幾個團營?第四百六十三章 陛下造福船吧!第722章 大明,向來重信守諾!第六百零六章 海貿,比賭坊一直贏還賺錢第三百九十六章 是我、有我、無我第682章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第五百六十三章 朕,包藏禍心第四百八十六章 罪惡滔天、罄竹難書第906章 俗不可耐大皇帝第873章 瓦剌人沒有武德第三百九十八章 吾與大石同在!第683章 非常一般的高麗姬第六百一十六章 《寰宇通志》第六百章 白麪、頭繩、門神第四百六十二章 富得流油,遍地黑金第706章 大明百姓的性情大抵是隱忍的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石,於少保下來戰書!第五百三十一章 按勞、按需、按資所得第七章 《帝範》李世民著第五百三十九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第965章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第870章 就差臨門一腳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推棋盤第四百零七章 陛下不唱紅臉,也不唱白臉第二百四十三章 至聖先師首善之地第864章 說一套做一套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三百六十章 威逼利誘、文武並用第724章 用愛消滅仇恨第741章 自生火銃和開花彈第973章 一個徘徊在泰西的惡魔第三百八十八章 敢問閣下何方高人?第一百零七章 天下爲公(均訂加更)第二百四十一章 衍聖公,他有幾個團營?第700章 換家戰術第五百六十九章 女子學舍第811章 共襄開海盛舉第791章 石景廠價值三十四萬銀幣的牌額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第六百零一章 男兒有淚不輕彈第四十八章 歡樂的空氣第二百四十四章 禮教吃人第807章 馳道所及之地,皆爲大明疆土!第四百零六章 第一次海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畏民與爲民第六百一十五章 亡國五病 臃腫痿痹第三百三十八章 推賢讓能,庶官乃和第一百三十六章 是非曲直,難以論說第907章 與其說個人道德敗壞,不如說無能第三百三十六章 三讓不就,乃至德第四十六章 與敵接戰,天經地義第二十一章 內三關根本守不住第740章 寓言兩則,羊與牧羊人第647章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時之序 凜冬將至第三百七十章 公侯優遊享富貴 勢賈食租死安逸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的兩個大嘴巴子第714章 大皇帝駐蹕九江府第683章 非常一般的高麗姬第二百六十七章 前方劍戟 身後毒蛇第二百七十二章 此乃亂命,臣不奉詔第四百一十四章 公車詣闕,上書鳴冤第六十章 三千對八萬,優勢在我第684章 除了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第771章 京軍是陛下的京軍!
第二百四十八章 戶部的燈盞,只有一根燈芯第870章 就差臨門一腳第668章 大自在,大逍遙,大快活第798章 錯把魯莽當勇敢第767章 強龍硬壓地頭蛇第757章 康國公被捕入牢第771章 京軍是陛下的京軍!第670章 敬神拜石 不如求我第三百六十章 威逼利誘、文武並用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罪朕,還是朕罪天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的規矩第二百零八章 國家用人之道第四百二十三章 諫治國君道臣義萬言疏第796章 讀書人的心比墨還黑第797章 鹽鹼地畝產千斤,不切實際第916章 大軍凱旋,進國公授奇功牌第四百六十三章 陛下造福船吧!第八十章 統統拖到午門外,斬首示衆第二百五十七章 大皇帝必勝之決心第二十章 登基第八十六章 老歪脖子樹第680章 豺狼虎豹,吃盡血肉!第五百一十五章 失望與希望第五百三十四章 山野銀山的名主第七十四章 亡國之君的模樣,越來越清晰第三百七十七章 陛下要回京了!第931章 跟餓肚子的人講禮法,是無恥的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000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第六百二十章 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底色第三百三十章 賊,全是賊!偷,就硬偷!第842章 人生在世,最難的就是心安理得第三百八十五章 半數臣工朝天闕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閱第四百零八章 喜事喪辦第二百四十一章 衍聖公,他有幾個團營?第四百六十三章 陛下造福船吧!第722章 大明,向來重信守諾!第六百零六章 海貿,比賭坊一直贏還賺錢第三百九十六章 是我、有我、無我第682章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第五百六十三章 朕,包藏禍心第四百八十六章 罪惡滔天、罄竹難書第906章 俗不可耐大皇帝第873章 瓦剌人沒有武德第三百九十八章 吾與大石同在!第683章 非常一般的高麗姬第六百一十六章 《寰宇通志》第六百章 白麪、頭繩、門神第四百六十二章 富得流油,遍地黑金第706章 大明百姓的性情大抵是隱忍的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石,於少保下來戰書!第五百三十一章 按勞、按需、按資所得第七章 《帝範》李世民著第五百三十九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第965章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第870章 就差臨門一腳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推棋盤第四百零七章 陛下不唱紅臉,也不唱白臉第二百四十三章 至聖先師首善之地第864章 說一套做一套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三百六十章 威逼利誘、文武並用第724章 用愛消滅仇恨第741章 自生火銃和開花彈第973章 一個徘徊在泰西的惡魔第三百八十八章 敢問閣下何方高人?第一百零七章 天下爲公(均訂加更)第二百四十一章 衍聖公,他有幾個團營?第700章 換家戰術第五百六十九章 女子學舍第811章 共襄開海盛舉第791章 石景廠價值三十四萬銀幣的牌額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第六百零一章 男兒有淚不輕彈第四十八章 歡樂的空氣第二百四十四章 禮教吃人第807章 馳道所及之地,皆爲大明疆土!第四百零六章 第一次海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畏民與爲民第六百一十五章 亡國五病 臃腫痿痹第三百三十八章 推賢讓能,庶官乃和第一百三十六章 是非曲直,難以論說第907章 與其說個人道德敗壞,不如說無能第三百三十六章 三讓不就,乃至德第四十六章 與敵接戰,天經地義第二十一章 內三關根本守不住第740章 寓言兩則,羊與牧羊人第647章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時之序 凜冬將至第三百七十章 公侯優遊享富貴 勢賈食租死安逸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的兩個大嘴巴子第714章 大皇帝駐蹕九江府第683章 非常一般的高麗姬第二百六十七章 前方劍戟 身後毒蛇第二百七十二章 此乃亂命,臣不奉詔第四百一十四章 公車詣闕,上書鳴冤第六十章 三千對八萬,優勢在我第684章 除了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第771章 京軍是陛下的京軍!